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007 禅林僧宝传

  禅林僧宝传

  重刊禅林僧宝传序。

  禅林僧宝传者。宋宣和初。新昌觉范禅师之所撰次也。觉范尝读唐宋高僧传。以道宣精于律,而文非所长。赞宁博于学,而识几于暗。其于为书,往往如户昏按捡。不可以属读。乃慨然有志于论述。凡经行诸方。见夫博大秀杰之衲。能袒肩以荷大法者。必手录而藏之。后居湘西之谷山,遂尽发所藏。依仿司马迁史传,各为赞辞。合八十有一人,分为三十卷。而题以今名。亦既锓梓以传。积有岁月,二十年来。南北兵兴,在在焚毁。是书之存,十不一二。南宗禅师定公,时住大慈名刹。慨念末学晚辈,不见至道之大全。古人之大体。因取其书,重刊而广布之。且以序文属予,俾书始末,传之永久。古者左史记言,右史记事。而言为尚书,事为春秋。迁盖因之以作史记,而言与事具焉。觉范是书,既编五宗之训言。复著诸老之行事。而于世系入道之由。临终明验之际。无不谨书而备录。盖听言以事观。既书其所言,固当兼录其行事。觉范可谓得迁之矩度矣。而或者则曰:迁盖世间之言。而觉范则出世间者也。出世间之道,以心而传心。彼言语文字,非道之至也。于此而不能以无滞。则自心光明,且因之而壅蔽。其于道乎,何有是大不。然为佛氏之学者。固非即言语文字以为道。而亦非离言语文字以入道。观夫从上西竺东震诸师。固有兼通三藏,力弘心宗者矣。若马鸣龙树,永嘉圭峰是也。学者苟不致力于斯。而徒以拨去言语文字为禅。冥心默照为妙。则先佛之微言。宗师之规范,或几乎熄矣。觉范为是惧而撰此书。南宗亦为是惧而刊布之。欲使天下禅林,咸法前辈之宗纲。而所言所履。与传八十一人者,同归于一道。则是书之流传,岂曰小补之哉。传曰:虽无老成人,尚有典刑。又曰: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蓄其德,后之览者勉之哉。

  洪武六年腊月八日九灵山人戴良序。

  重刻禅林僧宝传序。

  摩竭掩室,毗耶杜口。以真寔际离文字故。自曹溪滴水,派别五家。建立纲宗,开示方便。法源一浚,波流益洪。同归萨婆若海。然欲识佛性义,当观时节因缘。从古明大法人。莫非瑰玮杰特之材。不受世间绳束。是以披缁祝发,周游参请。必至于发明已事而后已。盖有或因言而悟入。或目击而道存。一刹那间,转凡成圣。时节因缘,各自不同。苟非具载本末。则后学无所考证。此僧宝传之所由作也。是书之传有年矣。白璧缫藉,见出爱慕。旧藏在庐阜,后失于回禄。钱塘风篁山之僧广遇,虑其湮没。即旧本校讎锓梓,以与诸方共之。十余年而书始成。其用心亦勤矣。魏亭赵元藻,一见遇于湖山之上。慧炬相烛,袖其书以归。嘱予为一转语。予与遇未觌面。今披是书,知其志趣,千里同风。且见遇与觉范。与八十一人者,把臂并行。若有因书省发,得意忘言。即同入此道场。则灵山一会,俨然未散。不为分外。

  宝庆丁亥中春上浣。临川张宏敬书。

  禅林僧宝传引。

  觉范谓余曰:自达磨之来,六传至大鉴。鉴之后析为二宗。其一为石头。云门曹洞法眼宗之。其一为马祖。临济沩仰宗之。是为五家宗派。嘉祐中,达观昙颖禅师。尝为之传,载其机缘语句。而略其始终行事之迹。德洪以谓,影由形生,响逐声起。既载其言,则入道之缘,临终之效。有不可唐捐者。遂尽掇遗编别记。苴以诸方宿衲之传。又自嘉祐至政和。取云门临济两家之裔。崭然绝出者,合八十有一人。各为传而系之,以赞,分为三十卷。书成于湘西之南台。目之曰禅林僧宝传。幸为我作文,以弁其首。余索其书而观之。其识达,其学诣。其言恢而正,其事简而完。其辞精微而华畅。其旨广大空寂,窅然而深矣。其才则宗门之迁固也。使八十一人者,布在方册。芒寒色正,烨如五纬之丽天。人皆仰之,或由此书也。夫觉范初阅汾阳昭语,脱然有省。而印可于云庵真净。尝涉患难濒九死。口绝怨言,面无不足之色。其发为文章者。盖其绪余土苴云。

  宣和六年三月甲子。长沙侯延庆引。

  禅林僧宝传目录。

  卷一,抚州曹山本寂禅师。卷二,韶州云门匡真大师。卷三,汝州风穴昭禅师(或作沼)。首山念禅师。汾州太子昭禅师。卷四,福州玄沙备禅师。漳州罗汉琛禅师(地藏)。金陵清凉益禅师法眼。卷五,潭州石霜诸禅师。邵武龙湖闻禅师。筠州九峰虔禅师。吉州禾山殷禅师。卷六,云居宏觉膺禅师。洛浦安禅师。卷七,天台韶国师。九峰玄禅师。云居齐禅师。瑞鹿先禅师。卷八,圆通道济德禅师。南塔光涌禅师。洞山守初禅师。南安岩严禅师。卷九,龙牙居遁禅师。永明智觉禅师。云居简禅师。卷十,重云晖禅师。瑞龙志德璋禅师。林阳端禅师。双峰钦禅师。九峰诠禅师。龟洋忠禅师。卷十一,洞山聪禅师。雪窦显禅师。天衣怀禅师。卷十二,荐福古禅师。卷十三,福唱善禅师。大阳延禅师。卷十四,神鼎諲禅师。谷山崇禅师。圆照本禅师。卷十五,衡岳泉禅师。法华举禅师。卷十六,广慧琏禅师。翠岩芝禅师。卷十七,浮山远禅师。投子青禅师。天宁楷禅师。卷十八,大觉琏禅师。兴化铣禅师。卷十九,余杭政禅师。西余端禅师。卷二十,言法华。华严隆禅师。卷二十一,慈明禅师。卷二十二,黄龙南禅师。云峰悦禅师。卷二十三,黄龙实觉心禅师。泐潭真净文禅师。卷二十四,仰山伟禅师。东林照觉总禅师。卷二十五,大沩真如哲禅师。云居祐禅师。隆庆闲禅师。云盖智禅师。卷二十六,圆通讷禅师。净因臻禅师。法云圆通秀禅师。延恩安禅师。卷二十七,明教嵩禅师。蒋山元禅师。金山达观禅师。卷二十八,法昌遇禅师。杨岐会禅师。白云端禅师。卷二十九,大通本禅师。报本元禅师。禾山普禅师。云居佛印元禅师。卷三十,宝峰英禅师。保宁玑禅师。黄龙佛寿清禅师。续补,五祖演禅师。云岩新禅师。南岳石头志庵主。

  禅林僧宝传卷第一。

  宋明白庵居沙门 惠洪 撰

  抚州曹山本寂禅师(青原六世)。

  禅师讳耽章,泉州莆田黄氏子。幼而奇逸。为书生不甘处俗。年十九弃家,入福州灵石山。六年乃剃发受具。咸通初,至高安,谒悟本禅师价公。依止十余年。价以为类已,堪任大法。于是名冠丛林。将辞去,价曰:三更当来,授汝曲折。时矮师叔者知之。蒲伏绳床下,价不知也。中夜授章,先云岩所付宝镜三昧。五位显诀,三种渗漏毕,再拜趋出。矮师叔引颈呼曰:洞山禅入我手矣。价大惊曰:盗法倒屙无及矣。后皆如所言。

  宝镜三昧,其词曰:

  如是之法,佛祖密付。汝今得之,其善保护。银碗盛雪,明月藏鹭。类之弗齐,混则知处。意不在言,来机亦赴。动成窠臼,差落顾伫。背触俱非,如大火聚。但形文彩,即属染污。夜半正明,天晓不露。为物作则,用拔诸苦。虽非有为,不是无语。如临宝镜,形影相睹。汝不是渠,渠正是汝。如世婴儿,五相完具。不去不来,不起不住。婆婆和和,有句无句。终必得物,语未正故。重离六爻,偏正回互。叠而为三,变尽成五。如荎草味,如金刚杵。正中妙挟,敲唱双举。通宗通涂,挟带挟路。错然则吉,不可犯忤。天真而妙,不属迷悟。因缘时节,寂然昭著。细入无间,大绝方所。毫忽之差,不应律吕。今有顿渐,缘立宗趣。宗趣分矣,即是规矩。宗通趣极,真常流注。外寂中摇,系驹伏鼠。先圣悲之,为法檀度。随其颠倒,以缁为素。颠倒想灭,肯心自许。要合古辙,请观前古。佛道垂成,十劫观树。如虎之缺,如马之馵。以有下劣,宝几珍御。以有惊异,黧奴白牯。羿以巧力,射中百步。箭锋相直,巧力何预。木人方歌,石儿起舞。非情识到,宁容思虑。臣奉于君,子顺于父。不顺非孝,不奉非辅。潜行密用,如愚若鲁。但能相续,名主中主。

  五位君臣偈。其词曰:

  正中偏。 三更初夜月明前。莫怪相逢不相识。隐隐犹怀昔日嫌。

  偏中正, 失晓老婆逢古镜。分明觌面更无真。休更迷头犹认影。

  正中来, 无中有路出尘埃。但能不触当今讳。也胜前朝断舌才。

  偏中至, 两刃交锋要回避。好手还同火里莲。宛然自有冲天气。

  兼中到, 不落有无谁敢和。人人尽欲出常流。折合终归炭里坐。

  三种渗漏,其词曰:

  一见渗漏。谓机不离位,堕在毒海。

  二情渗漏,谓智常向背,见处偏枯。

  三语渗漏。谓体妙失宗,机昧终始。

  学者浊智流转,不出此三种。

  纲要偈三首。

  其一名敲倡俱行。偈曰:金针双锁备,挟路隐全该。宝印当空妙,重重锦缝开。

  其二名金锁玄路。偈曰:交互明中暗,功齐转觉难。力穷寻进退,金锁网鞔鞔。

  其三名理事不涉,偈曰:理事俱不涉,回照绝幽微。背风无巧拙,电火烁难追。

  黎明章出山。造曹溪礼祖塔。自螺川还止临川。有佳山水,因定居焉。以志慕六祖,乃名山为曹。示众曰:僧家在此等衣线下。理须会通向上事,莫作等闲。若也承当处分明,即转他诸圣。向自已背后,方得自由。若也转不得。直饶学得十成,却须向他背后叉手。说什么大话。若转得自已,则一切粗重境来。皆作得主宰。假如泥里倒地,亦作得主宰。如有僧问药山曰:三乘教中,还有祖意也无。答曰有。曰既有,达磨又来作么。答曰:只为有,所以来。岂非作得主宰,转得归自已乎。如经曰:大通智胜佛,十劫坐道场。佛法不现前,不得成佛道言。劫者滞也。谓之十成,亦曰断渗漏也。只是十道头绝矣。不忘大果。故云守住耽著。名为取次承当,不分贵贱。我常见丛林,好论一般两般。还能成立得事么。此等但是说向去事路布。汝不见南泉曰:饶汝十成,犹较王老师,一线道也。大难。事到此,直须子细始得。明白自在。不论天堂地狱,饿鬼畜生。但是一切处不移易。元是旧时人,只是不行旧时路。若有忻心,还成滞著。若脱得,拣什么。古德云,只恐不得轮迥。汝道作么生。只如今人,说个净洁处。爱说向去事,此病最难治。若是世间粗重事,却是轻。净洁…

《007 禅林僧宝传》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