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妙法蓮華經淺釋 卷叁▪P11

  ..續本文上一頁志只知道小小的方法和道理,若說宇宙間深奧的道理給他們聽,那就不懂了。

  二乘人往往都執著在五欲的境界上,即財、色、名、食、睡。1、財能購買一切物,所以人人都放不下錢財。若能把錢當作毒蛇一樣,不去貪求它,人就不會爲錢財而發生鬥爭。有一首偈頌,形容“錢”字很恰當:“一戈爭金殺氣高,人人因它犯唠叨。若會用者出叁界,不會用者孽難逃。”試看“錢”字有兩個“戈”,就像兩個人拿著戈在那裏挖掘金子,又可以說二人動幹戈爭著金子。錢可帶給人許多麻煩苦惱,但是一般人卻視錢如命,貪而無厭,若會用錢者即可超出叁界,不會用者就造下了許多的罪業。2、色欲,就是著住在美好的色物上。3、名欲,貪一個好的名譽,歡喜人贊歎,若受人毀辱如叁百矛刺心,把名看得比什麼都重要。4、食欲,歡喜吃些好東西,滿足口腹。尤其是修道人,不應該把食物看得那麼重要,應該把食物當作良藥來維持血肉殘身以療幹枯成就道業。5、睡眠,有人歡喜睡覺,覺得睡得越多越好,可是愈睡愈迷,變成愚昧昏暗,所謂: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一睡一千年,不聞佛名字。

  二乘人就是受到這五種欲念的支配,故還未到不生不滅的地位,我爲他們說二乘法(四聖谛)及十二因緣法的原因,只不過令他們心生歡喜而精進修行。事宣上,證到二乘法的果位,還未得到真正涅槃的境界,何異望梅止渴,要知畫餅不能充饑啊!

  譬如五百由旬險難惡道。曠絕無人怖畏之處。若有多衆。欲過此道至珍寶處。有一導師聰慧明達。善知險道通塞之相。將導衆人欲過此難。所將人衆。中路懈退。白導師言。我等疲極。而複怖畏。不能複進。前路猶遠。今欲退還。

  譬如有一段五百由旬(四萬裏)的路,凡是要經過此路的人,將會遇到許多危險和困難。如受到強盜的搶劫,蛇狼虎豹的攻擊。所以,要經過這路的人都心生恐懼,但是唯有這條路才能達到一切珍寶所藏之處,因此,他們只好冒險的向前開步走。就在這時候,其中有一位導師,他非常聰明能幹,具足智慧圓滿,知道如何行走這條險道,才不會被種種險境困擾,于是他發心指引所有的人經過此路,但是這些人走到半途中,卻生出懈怠心,而不想再往前走。于是他們就對導師說:“現在我們已疲倦到極點,在這怖畏的道路上,實在不想再向前走了,而且,前面還有一段很遙遠的路,故我們還是不要再向前走好了。”

  導師多諸方便。而作是念。此等可愍。雲何舍大珍寶而欲退還。作是念已。以方便力。于險道中過叁百由旬。化作一城。告衆人言。汝等勿怖。莫得退還。今此大城。可于中止。隨意所作。若入是城。快得安隱。若能前至寶所。亦可得去。

  這一位導師有許多方便法門,他想:“這些人真是可愍!爲何要舍去到佛寶國的志願而往後退呢?”想到這裏,他只好用他權巧方便的神力,在險道中過叁百由旬的地方,化出一個化城。然後,告訴大衆:“你們各位!不要恐怖,更不要生出懈退心。你們現在可到前面不遠的一個大城裏住下來,在這城裏,可隨意行動,假使能進入此化城,即可快速得到安隱,你們想再繼續前進取寶,即可達到佛國寶所了。”

  是時疲極之衆。心大歡喜。歎未曾有。我等今者免斯惡道。快得安隱。于是衆人前入化城。生已度想。生安隱想。

  當這群行者身疲力倦到了極點,忽然得見這一座化城,能暫時逗留休息,故生出未曾有過的大歡喜心,說:“我等今日免墮天、人、地獄、餓鬼、畜生道,脫離叁界火宅,得到快樂和安隱。”于是,一起往前進行入此化城。以爲他們已經到了究竟解脫和安隱,十分的高興和安樂。

  爾時導師。知此人衆既得止息。無複疲倦。即滅化城。語衆人言。汝等去來。寶處在近。向者大城。我所化作爲止息耳。

  這時領導師尊——釋迦牟尼佛知道他們已經休息,恢複精力,不再疲倦了。于是,佛即毀滅此化城,對衆人說:“你們應該再向前走,寶處就在附近不遠的地方。此化城只不過是我所變化出來的,鼓勵你們前進,好讓你們暫時休息。”也就是說,凡是證到四果羅漢的聖人應當要回小向大,修大乘的法門,才能達到究竟之寶處。

  諸比丘。如來亦複如是。今爲汝等作大導師。知諸生死煩惱惡道險難長遠。應去應度。

  諸比丘們!此大通智勝佛所說的法,也就是我所要說的法,如今爲你們做大導師,深知一切生死、煩惱惡道,是多麼險難和長遠,故應離一切煩惱,越過生死的苦海,達到如來之家,成就薩婆若。

  若衆生但聞一佛乘者。則不欲見佛。不欲親近。便作是念。佛道長遠。久受勤苦乃可得成。佛知是心怯弱下劣。以方便力。而于中道爲止息故。說二涅槃。若衆生住于二地。如來爾時即便爲說。汝等所作未辦。汝所住地。近于佛慧。當觀察籌量所得涅槃。非真實也。但是如來方便之力。于一佛乘分別說叁。

  如果有衆生聽到佛說唯一佛乘的法,一定有許多衆生,拂袖而去,不想見佛或親近佛,因爲佛法是難信之法,所以衆生都不肯接受。因爲他們想:“修行成佛必須要花很長久的時間,在叁大阿僧祇劫中勤修六度苦行,才有成佛的機會。”于是,他們都故意有耳不聞圓頓教,有眼不識大導師(佛),更不用說教他們舍去七情六欲,一心修道了。

  釋迦牟尼佛及十方一切諸佛,悉知一切六道衆生的心念,是非常之怯弱和下劣。佛就用方便的力量,而說二乘法的有余涅槃,讓修道上起懈退心的衆生,暫時止息。故說出另一個中道涅槃。這時,佛又告訴他們說:“你們還未到達究竟的佛道。你們所住的地方,接近佛的智慧,你們應當觀察和籌量,不論你們得到有余或無余的涅槃境界,都不是真實的。其實是如來的方便力量,于唯一佛乘,分別說出聲聞、緣覺及菩薩叁種的法門。”

  如彼導師爲止息故。化作大城。既知息已。而告之言。寶處在近。此城非實。我化作耳。

  佛就像那一位導師,知道應用什麼方法來越過這危險中途的道路,並且告訴過路的入,到那裏去休息。寶處就在附近不遠,但是此座城並非是真實的。它只不過是佛變化出來,讓你們休息一會兒,等到你們已恢複體力,就應離城而向前邁進。譬如:你要從你的家鄉到國外,要經過很遙遠的路程,才能到達目的地,在這一段路程中,一定會覺得身疲力倦,那時你就要找一間旅店暫時住一宿,第二天又繼續你的路程,這樣才能到達你所要到的地方。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大通智勝佛 十劫坐道場 佛法不現前 不得成佛道

  諸天神龍王 阿修羅衆等 常雨于天華 以供養彼佛

  諸天擊天鼓 並作衆伎樂 香風吹萎華 更雨新好者

  過十小劫已 乃得成佛道 諸天及世人 心皆懷踴躍

  彼佛十六子 皆與其眷屬 千萬億圍繞 俱行至佛所

  頭面禮佛足 而請轉*輪 聖師子法雨 充我及一切

  當爾之時,世尊欲重複此意義,故說一首偈頌:

  大通智勝佛,在一個道場,坐在蓮華座上,入叁摩地,如此經過十個劫數,但還未成正覺。這時,佛法未現于世,故他還不能得成佛道。一切天神、龍王、阿修羅衆等,常雨天華,來供養這一尊佛,諸天王擊打天鼓,奏出種種的伎樂,一陣陣香風把萎謝的華吹走,同時又雨美麗芬芳、新鮮的天華。

  經過了十個小劫,佛才成道,所有天及世人都生出極端高興踴躍的心情,歌頌佛的十六位王子,皆與千萬億的眷屬,一起到佛所,恭恭敬敬的頭面禮足,而請佛轉大*輪,希望佛的師子吼,滋潤的法雨,充實我們及一切衆生的心田。

  世尊甚難值 久遠時一現 爲覺悟群生 震動于一切

  世尊是百千萬劫難遭難遇到的,不知要經過多長久的時間才能遇見佛出興于世,佛爲覺悟一切群生,他的不可思議威神智力即能震動到一切衆生心性地上。

  東方諸世界 五百萬億國 梵宮殿光曜 昔所未曾有

  諸梵見此相 尋來至佛所 散華以供養 並奉上宮殿

  請佛轉*輪 以偈而贊歎 佛知時未至 受請默然坐

  叁方及四維 上下亦複爾 散華奉宮殿 請佛轉*輪

  世尊甚難值 願以本慈悲 廣開甘露門 轉無上*輪

  在東方諸世界,有五百萬億的國土,梵王的宮殿得到無量的光明照耀,這是過去所未曾有過的。當諸梵天王見此瑞相,皆來到佛所,尋找這種光的來源,並且散下天華來供養佛,然後又向佛奉上最寶貴的宮殿。然後再恭恭敬敬的請佛轉*輪,于是他們又以偈頌來贊歎佛。

  佛知道講法的機緣還未成熟,故接受他們的請求而靜坐默然,這時從南、西、北方及四維上下,諸梵天王悉皆散下天華及奉獻宮殿,請佛轉*輪。佛是百千萬劫難遭遇的,而我們願得到佛的大慈悲憐愍衆生的心,能廣開甘露的法門。爲教化我們六道衆生,而轉無上的深妙*輪。

  無量慧世尊 受彼衆人請 爲宣種種法 四谛十二緣

  無明至老死 皆從生緣有 如是衆過患 汝等應當知

  宣暢是法時 六百萬億亥 得盡諸苦際 皆成阿羅漢

  第二說法時 千萬恒沙衆 于諸法不受 亦得阿羅漢

  從是後得道 其數無有量 萬億劫算數 不能得其邊

  世尊具足無量的智慧,受到一切衆生請求說法。佛能宣說種種妙法,故首先說四聖谛法(苦、集、滅、道)及十二因緣法,即是無明至老死,皆從十二因緣所生,由此招感來許多的過患,你們應當知道如是的法。當大通智勝佛宣化暢演此法後,有六百萬億梵天王等衆,得離一切苦,皆證得阿羅漢果位。

  當佛又在第二次說法的時候,又有千萬恒河沙數衆生,領悟諸法空相,皆得阿羅漢果及聲聞、緣覺與菩薩的果位,其數是無有窮盡,即使經萬億劫長久的時間來計算其數目,皆不能知其數量無邊際的啊!

  時十六王子 出家作沙彌 皆共請彼佛 演說大乘法

  我等及營從 皆當成佛遺 願得如世尊 慧眼第一淨

  就在這時候,那十六位王子皆發心出家修道作沙彌。他們一起向佛請法,希望大通智勝佛能爲一切衆生演說大乘妙法,…

《妙法蓮華經淺釋 卷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