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遺教經淺釋▪P4

  ..續本文上一頁修行。各位要特別注意,不是這樣說一說就好了,我們一定要真真實實照戒律來做,嚴持戒律。因依此戒,能“得生諸禅定,及滅苦智慧”:能得到生出一切禅定的功德,能得到滅苦、了苦的這種智慧。得到滅苦的智慧,就沒有煩惱了。煩惱就是苦;你沒有煩惱,苦就滅了;滅了就生出智慧。有智慧的人,什麼時候都沒有煩惱,明明了了的。

  我常對你們說:“善人不怨人,怨人的人就是惡人”,你盡怨人,怨天尤人,這是惡人。“富人不占便宜”,真正富的人,有錢的人,不會盡想占人家的小便宜,不會一舉一動都想要自己得到利益。想要占便宜的人是什麼樣的人呢?是窮人。窮人他盡貪圖小利,占人家小便宜,無論和誰來往,先打一打算盤:我能得到這個人的什麼好處?歡喜占便宜的人都是窮人。你想一想,有錢的人爲什麼要占便宜?已經有錢了嘛l!爲什麼要占便宜?總是覺待自己窮,總覺得不夠,所以才盡想占小便宜。“貴人不生氣”,出貴的人不會生氣的,你看那一個人若是時時刻刻沒有氣生,這就出貴,是貴人。“生氣是賤人”,常常生氣的人是很賤的,沒有價值。“智慧的人沒有煩惱”,有智慧的人,沒有煩惱;有煩惱的人都是愚人。你看!我對你們說過多少次,人生煩惱是自己給自己上刑,自己打自己嘴巴,打自己耳光,你若是不信,你試試,生了一回氣,生了一回煩惱,全身骨頭節都痛的,痛得晚上也睡不著覺,吃東西也不香了,就那麼厲害。所以你若能持戒,就能滅苦,也能生出大智慧。

  4、說勸修戒利益

  是故比丘。當持淨戒。勿令毀缺。若人能持淨戒。是則能有善法。若無淨戒。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當知。戒爲第一安隱功德住處。

  這一段經文是說勸人修行戒律,才能得到利益;你若是不修行戒律,就沒有利益。所以說“是故比丘”:因爲這個,所以一切的比丘,“當持淨戒”:應該持這清淨的戒律。持戒幹幹淨淨的,一點染汙法也沒有。“勿令毀缺”:你不要令這個戒律毀壞,或者犯戒了,不可以的。“若人能持淨戒”:假若有人能持清淨的戒律,持得幹幹淨淨,沒有一點染汙法,“是則能有善法”:這樣子就能有一切諸善法的功德生出米了;若是不能持清淨的戒律呢?就沒有善法能生出來。“若無淨戒”:假如你不修持戒律。“諸善功德皆不得生”:所有一切的善功德都不會生出來。“是以”:因爲這個。所以“當知戒爲第一”:戒就是第一的“安隱”:能持戒就能平安,能得到一種快樂。“功德住處”:這是一切功德所住的境界。

  二、對治止苦法要

  1、根欲放逸苦對治

  A、根放逸苦對治

  汝等比丘。已能住戒。當製五根。勿令放逸。入于五欲。譬如牧牛之人。執杖視之。不令縱逸。犯人苗稼。若縱五根。非唯五欲。將無涯畔。不可製也。

  佛說,“汝等比丘”:你們各位比丘,“已能住戒”:若已經能住于清淨的戒律。“當製五根”:你應該製止你的五根。五根就是眼、耳、鼻、舌、身。這五根你應該好好管著它,好好控製著它。“匆令放逸”:不要讓它不守規矩。眼睛不視非色,耳不聽聞淫聲,舌不嘗香味,身不貪觸塵。“入于五欲”:不要隨著色、聲、香、味、觸所轉。不要爲財、色、名、食、睡所搖動。“譬如牧牛之人”:好像一個放牛的人。“執杖視之”:拿著杖或者是鞭子,看著這頭牛。“不令縱逸”:不令這牛跑了。“犯人苗稼”:去把人家的苗稼給吃了。“若縱五根”:你若是放縱不守規矩,不能控製這五根。“非唯五欲,將無涯畔,不可製也”:不單這財、色、名、食、睡,和這色、聲、香、味、觸都沒有邊際,不可控製,你就是想控製,也沒有法子控製,因爲你放縱這五根,不令它守規矩。

  亦如惡馬不以辔製。將當牽人墜于坑陷。如被劫賊。苦止一世。五根賊禍。殃及累世。爲害甚重。不可不慎。是故智者製而不隨。持之如賊。不令縱逸。假令縱之。皆亦不久見其磨滅。

  這是就眼、耳、鼻、舌、身這五根,不可以令它放逸,令它隨隨便便不守規矩。如果你不守規矩的話,這五欲,將無涯畔,沒有邊際,貪而無餍,你無法控製它。這是說到法,下邊說個比喻。譬喻什麼呢?“亦如惡馬”:這好像不守規矩的野馬一樣。這種野馬它常常做害群之馬。“不以辔製”,如果不以缰繩來牽製著它。“將當牽人墜于坑陷”:它就會把人牽到坑裏邊去,或者墮落到海裏邊。“如被劫賊”:也就好像被賊搶了東西一樣。可是,被賊來打劫,“苦止一世”:這種苦只是一生就能受了,不會長遠。“五根賊禍”,這五根—眼、耳、鼻、舌、身,眼被色塵所轉,耳被聲塵所轉,鼻被香塵所轉,舌被味塵所轉,身披觸塵所轉,而五根的這種賊害,“殃及累世”:它連累你生生世世,沒有完的時候,這種禍殃,是不知道有多久的。“爲害甚重”:你若是恣情縱欲,被五塵的境界所轉,這種害處是非常之遠的,累世危害甚重,它危害非常的重。“不可不慎”:因爲這個緣故,我們人不可被這五塵境界所轉。“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忽動被雲遮”,要特別謹慎。“是故”:因爲這個,所以“智者製而不隨”:有智慧的人能控製五根、五塵和五欲的境界,不隨五根、五欲的境界所轉。“持之如賊”:持守這種功夫就像防備賊人一樣。“不令縱逸”:不令五根和五欲縱逸,放縱起來,不守規矩。“假令縱之”:假使暫時間放縱它的時候,“皆亦不久”:也不會令它恣縱太久的。“見其磨滅”:令這種妄想,這種不守規矩的思想,不久就沒有了,磨滅就是滅去了。

  B、欲放逸苦對治

  此五根者。心爲其主。是故汝等。當好製心。心之可畏。甚于毒蛇。惡獸。怨賊。大火越逸。未足喻也。譬如有人。手執蜜器。動轉輕躁。但觀其蜜。不見深坑。譬如狂象無鈎。猿猴得樹。騰躍踔踯。難可禁製。當急挫之。無令放逸。縱此心者,喪人善事。製之一處。無事不辦。是故比丘。當勤精進。折伏汝心。

  這段經文是說到五欲放逸苦。我們人有煩惱、有貪心、有嗔心、有癡心,都是因爲有這個欲。你若把欲減輕了,一切煩惱也就少了。所以說“欲放逸苦對治”,要想方法來對治這個欲放逸苦。

  “此五根者”:就是眼、耳、鼻、舌、身這五根。“心爲其主”:這五根不能自主,由我們人的心來主持其事,控製五根。所以你們各位比丘,“當好製心”:應該要好好的降伏其心,要把心製住。“心之可畏”:我們人造罪業,一切一切可怕的事情發生,都因爲心裏頭沒有定力,所以隨境界轉。“甚于毒蛇”:心的可怕就好像毒蛇那麼可怕,因爲你一不小心,就被它咬死了;心的可怕也好像“惡獸”那麼樣可怕,隨時可以咬死人;心的可怕又像“怨賊”似的,怨賊,與你有仇怨的這種賊。“大火越逸”:心的可怕甚于著了大火。“未足喻也”:就是前邊所說這個毒蛇、猛獸、怨賊、大火越逸,都不能完全比喻清楚這個心的厲害。

  “譬如有人”:譬如現在有個人“手執蜜器”:手裏拿著倒蜂蜜的器皿,“動轉輕躁”:一舉一動都很輕躁的,不穩定,“但觀其蜜”:這個人只知道眼睛看著這個蜜,看著蜜糖,“不見深坑”:他沒看見前邊的深坑。“又譬如狂象”:喝醉酒的象,“無鈎”:沒有人有辦法用鈎子鈎著狂象。“猿猴得樹”:又好像猿猴躍一棵樹,“騰躍踔踯,難可禁製”:不容易管,不容易控製。“當急挫之”:要趕快把它降伏了。“無令放逸”:你不要令心裏不守規矩、放逸了。“縱此心者”:你如果放逸這個心,“喪人善事”:喪失了人的善事情,喪失功德。“製之一處”:我們若是能把心控製到一個地方,“無事不辦”:能製心一處,什麼事情都能辦得到了。“是故比丘”:因爲這個,所以你們各位出家的比丘,“當勤精進”:應該勤修精進的法門。“折伏汝心”:這種衆生的狂心野性,應該把它折伏了。

  我在年輕的時候(二十來歲時),歡喜給人治病,誰有什麼病,我一定叫他好;如果不好,我甚至于衣服不穿,飯不吃,覺不睡,我也要給他治病的,就這麼厲害。無論你是什麼妖魔鬼怪,我都要降伏你,都要把你製住。我所遇到的這些個厲害的魔障,多得不得了。有一個家庭裏頭,茶杯自己會飛起來,在空中飄飄蕩蕩,裝著一杯水也不會灑,家裏什麼東西都這樣子。這一類的事情,我都遇著過。好像這本書這麼晃晃,它自己就著火;看你信不信,就這麼樣厲害。那麼以後因爲我盡給人治病,就把山妖水怪、邪魔外道,得罪了很多,他們都來和我敵對,但是他們也沒有我的辦法,因爲我的一舉一動都是一點毛病也沒有,所以他們對我沒有辦法。

  等我坐船從天津到上海,讓你沒有法子不相信,這些水裏的怪物都來找我,使我坐的船在海裏轉呀轉的,它不走,在黑海洋裏,轉了十多天。船上也沒有東西吃,什麼都沒有了,甚至于大家都要餓死了。飓風一來,船往上一揚有五、六丈高,往下一砸又砸下五、六丈深,那時候我在船上真的沒有本事,躺在船上就等箸死,膽水什麼都嘔出來。我那時候就把這性命交給觀音菩薩,我說:“觀音菩薩!將來如果佛教不用我,我死了沒有關系;如果佛教想要用我,你就趕快把這個魔降伏住了。”這樣一禱告以後,這船就平穩,把危險度過去了。從這件事之後,我再也不給人治病了。

  另外,在由上海到漢口的船上,坐船不用花錢,在這船上有一個癱子,拿著棍子在地上蹲著走路,我一看知道他這個病我可以治好,即刻叫他好,但是我不敢管。爲什麼不敢管呢?我如果叫這個病好,那船上幾百人的病,就治不過來了。直到這一天,我知道下午兩點鍾船將到漢口,就在上午八點鍾時,這個癱子又從我面前過,我就問他:“你願不願意好啊?”他說:“願意好啊!”“那你怎麼病的?你怎麼癱的呢?”他說他因爲販賣煤炭,被政府抓去,囚到監房裏受潮濕,就不能站起來,就病了。我問他:“你願不願意好?”他說:“願意好。”“願意好?那就把你那…

《佛遺教經淺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