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遺教經淺釋▪P5

  ..續本文上一頁枝棍子丟到長江裏去。”他說:“丟到長江,我就不會動,那怎麼辦呢?”我說:“你不會動?你好了嘛!你怎麼還不會動呢?”他說:“真的嗎?”我說:“我騙你做什麼?”所以他就把棍子丟到長江裏。我就給他治一治這個癱病。治了大概有十分鍾的樣子吧!我叫他站起來,他就站起來了。這腿都可以伸直,以前腿伸不直。我說:“你走!”他就在我跟前走路;我說:“你跑!”他就在我跟前跑步。這麼跑步,很多人一看見,就說:“咦!你怎麼好的?”他用手一指說:“這個老修行也不知怎麼搞的,用手摸摸就好了。”

  這一來船上幾百個人,這個頭也痛,那個腳也痛,那個腰痛,那個肚子痛,那個肩背痛,都痛啦!都有病了!我一個人被擠得水泄不通。這個時候,我看也沒有辦法,眼看就要發狂了,好像發神經似的。我說:“你們這些人啊,你們的病都是短打的病,現在我一人打你們一頓,你們的病就好了。”腿痛的,踢他一腳,不痛了;腰痛,打一拳,不痛了;那個頭痛的,拍了一巴掌,也不痛了。我說:“你怎麼這麼快就不痛了?吃得什麼藥?”什麼藥也沒吃,就不痛了,五、六十人有病,都治好了。我治病不像你們這麼慢,比抽鴉片煙還來得快。這時有四、五個人說:“我在漢口有個表親病五、六年了,怎麼治也治不好,你到漢口時,到我家裏來給他治一治。”五、六個人都來預約,我說:“好,到漢口再說吧!”也沒說去,也沒說不去,因爲我不想管閑事,但當時忍不住就給人治病,等到下午兩點鍾,船到了漢口,人都下船的時候,我乘機就先跑了,那些預約的人,也找不著我了。

  所以這治病的事情是很奇怪的,很不可思議的,也要有緣,你若是和這個人有緣,不要說給他治病,說一句話也就好了。我在香港有一個皈依弟子,他的手有毛病,他問我要怎麼樣才能好?我說:“你做功德吧!做多一點功德,你就會好了。”那時候廟上開光,他就買了盆、碗、菜啊,都是他買的。買完了,他問我說:“我這胳臂還沒有好呢?”我說:“你往前提一提”。他說:“提不上來,還是這樣。”我說:“好啦!”就這麼一句話,旁的什麼也沒有,哎!他即刻就提上來了,好了!什麼都沒有了。所以有的時候事情是這樣,很不可思議的。

  2、多食苦對治

  汝等比丘。受諸飲食。當如服藥。于好于惡。勿生增減。趣得支身。以除饑渴。如蜂采華。但取其味。不損色香。比丘亦爾。受人供養。趣自除惱。無得多求。壞其善心。譬如智者,籌量牛力。所堪多少。不令過分。以竭其力。

  這段經文就是說要我們吃飯會吃,睡覺會睡,穿衣服會穿。吃飯怎麼樣會吃呢?你若是不會吃,那就生出貪心,好吃的就吃很多,不好吃的就不要吃,這就是不會吃飯。你穿衣服,好的衣服,你穿上一百多件;不好的衣服,你一件也不穿,這也是太過了。睡覺,你若願意睡的時候,睡個十天、二幹天,白天、晚間都睡,入了睡覺叁昧;你不願意睡的時候,眼睛睜得大大的,總看天花板,這也叫不會睡覺。或者像打麻將似的,幾宿不睡覺,他也都受得了,他若是不打麻將呢?叫他做一點旁的工作,就說:“我很疲倦了,要睡覺了。”這都是不相當的。

  現在這是說我們吃東西就好像吃藥似的,能把我們饑餓的病治好了,不管它味道好不好。證了初果須陀洹(初果阿羅漢)果位的聖人,就不入色聲香味觸法了。證初果的聖人,走路腳不著地,腳上沒有塵土。爲什麼他腳不沾塵土?因爲他沒有色欲,沒有食欲,斷了八十八品的見惑。見惑—見到就迷惑,這八十八品都斷了,所以他走路好像在虛空裏一樣。他吃東西也不管味道好不好,都是一樣的味道。不入色、聲、香、味、觸、法,不被色聲香味觸法的境界所轉,能把好和不好的味道都變成一個味道,變成一味,吃了就養他的生命,這是證了初果阿羅漢能有這個境界。所以修道的人,你看他吃好東西也吃這麼多,吃不好的東西也這麼多,沒有一點貪味道的思想,沒有這種的行爲,這個人已經是不被色聲香味觸法所轉的,這就叫不入色聲香味觸法。現在這一段經文是叫我們人對治食欲的貪心。

  所以佛說,“汝等比丘”:雖然說是比丘,也包括優婆塞、優婆夷都在內。比丘是梵語,翻譯成中文有叁種意思。第一:乞士。上乞法于諸佛,以養慧命;下乞食于衆生,以養色身,所以叫乞士。乞士就是托缽乞食,次第去化齋。在暹羅、緬甸、錫蘭,比丘都一早就出去,托著缽到每一個家庭去化緣,化齋飯來吃。雖說是化齋飯,可是施主布施什麼東西,他們都吃。布施肉,他就吃肉;布施魚,他們就吃魚。因爲這是旁人布施給他的,不是他自己想要吃這個東西。如果自己想要吃這個東西?就要到有錢的家裏化肉啊!魚啊!這就是貪心。第二:怖魔。魔王見到比丘,聽到比丘這個名字就怕。這是在比丘受比丘戒,登比丘壇,叁師七證在那兒做羯磨的時候,就問他:“汝已發菩提心否?”說你已經發菩提心了嗎?他說:“已發菩提心。”說:“汝是丈夫否?”你是不是一個大丈夫?他說:“是大丈夫。”就在羯磨師問他的時候,地行夜叉就去報告空行夜叉。夜叉鬼有在地上行的夜叉,也有空行的夜叉。這空行夜叉就又去報告給天魔,天魔聽見有人發菩提心了,有人要做大丈夫,他就恐怖了。他恐怖什麼呢?他心裏就想:“啊!我魔王的眷屬又少了一個,佛的眷屬現在又多了一個。”于是乎他就恐懼害怕了。因爲這樣子,所以比丘有一個名字叫怖魔,令魔王恐懼。第叁:破惡。破什麼惡?破煩惱的惡。我們人有煩惱在我們自己身上,跟著我們跑,煩惱就是罪惡的源流,我們若是沒有煩惱,就沒有罪惡。我們造種種的罪,都因爲生煩惱,所以如果能把煩惱沒有了,罪業也就消除了。因此第叁個意思就叫破惡。因爲有這叁個意思,所以翻譯的時候,也就不翻譯它,還保留這個梵音:比丘。

  “受諸飲食”:受諸飲食就是受人供養的時候,這是因爲齋主供養,你來吃這個齋菜。“當如服藥”:就應該好像吃藥似的。出家人吃飯的時候有叁念五觀。所謂:“叁心不了水難消,五觀若明金也化。”叁心就是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我們修道的人不要盡打妄想,不打過去的妄想,不打現在的妄想,不打未來的妄想,叁心了不可得。你叁心若是不了,沒有把叁心製之一處,前邊不是說:“製之一處,無事不辦”?把這個心製得什麼念頭也都沒有了,一個妄念也沒有了。製到一處,就沒有什麼事情沒有辦完的,都辦完了。所作已辦,不受後有,什麼都做完畢,再不會有來生了。

  叁心也代表叁念。叁念是什麼呢?第一個念“願斷一切惡”,願意斷了所有一切的惡,我不能在修道裏頭加了不善的念頭,所以願斷一切惡。第二念是“願修一切善”。上面兩句也就是諸惡不作,衆善奉行。第叁念是“誓度一切衆生”,我發誓願普度一切的衆生,把所有的衆生都度明白了,令他們都明白佛法,願意修一切善。這是出家人在吃飯的時候應該觀想的叁念。你觀想這叁念,就不打其他妄想,什麼妄想也沒有了。所以說:“叁心不了水難消,五觀若明金也化。”

  出一家人吃飯的時候不講話,而作五種的觀想,“散心雜話,信施難消。”本來說“佛製比丘,食存五觀。”若出家人、在家人很多人在一起吃飯時,可以改成:“佛製食時”佛製吃飯的時候,“食存五觀”,要觀這五觀。五觀是:

  (一)計功多少,量彼來處。第一要算一算自己的功德有多少?這糧食用了多少工?自己有多少的功德受人家的供養?這一粒米經過農夫多少的工夫才能有?好像春天種田似的,中國古老的方法,先種下去,然後用鋤頭把草都鏟去,鏟完了又用泥巴把它攤上去,這是一遍。過了十多、二十多天,草又長出來了,又用鋤頭把它鏟除一遍,鏟完了又攤。每一次種田要鏟叁遍、攤叁遍。你看這費多少人工?所以古來說“鋤禾日當午”。鋤禾就是鏟地;日當午,太陽正在中午的時候,非常的炎熱。“汗滴禾下土”,出了汗,就滴到禾苗土上。“誰知盤中飧”,誰知道這一碗飯,“粒粒皆辛苦”,每一粒、每一粒都來得很辛苦的,由這看來,所以說計功多少,量彼來處。

  (二)忖己德行,全缺應供。忖就是想一想,忖度忖度自己修行有什麼德行?是不是整天盡打妄想?是不是天天參禅打坐?是不是天天學習佛法?要“忖己德行”,要忖度忖度自己修行有沒有德行?“全缺應供”,或者這德行夠了,或者是不夠。那麼我應施主的供養,我夠不夠德行?這叫“忖己德行,全缺應供。”

  (叁)防心離過,貪等爲宗。第叁,你要防備,小心一點。小心甚麼呢?小心你這個心,生出一種貪心來。離過,要很小心的,不要教你這個心,見好吃的東西就生出貪心,吃多一點,這也是個過,貪心的過;不好吃的東西就討厭了,就吃少一黠,這討厭的心也是過。你貪心是過;不願意吃,這也是過。等爲宗:你要好和不好都平等。好也不吃多一點,不好也不吃少一點,吃飽了就是,不要貪好味。味道一好,就吃多一口,這下子就是貪心,你看就這麼厲害。修道是“差之絲毫”,就“謬之千裏”,在一舉一動,一言一行,起居飲食上,都要用功修行,找中道,不能在吃的飲食上分別好和不好。所以防心離過,要離開貪的過和不願意吃的過。貪等爲宗,以平等食作爲宗旨。

  (四)正事良藥,爲療形枯。第四,我們吃飯要拿它當藥來吃,它能治我們的餓病。我們的身體像機器似的,你給它吃點東西,它就做一點工。好像汽車,你給它買一點汽油放在裏頭,它就可以跑;沒有汽油它就不跑了。現在(一九七九年)汽油缺乏,汽車也沒有那麼多,你看那公路上,汽車比以前少了很多。這也是很好的事情,汽車少了,就沒有那麼多車禍,就不會死那麼多人。什麼事情都有好有壞,往好的地方說就有好處;往不好的地方說,現在聽經的人都少了,因爲汽油缺乏之故。但你往好的地方說,他們在家裏不會有…

《佛遺教經淺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