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光普照·百日共修開示(一)▪P21

  ..續本文上一頁到這些。比如我們現在追求的名譽、財産,正是因爲喜歡才去追求。如果我們喜歡無僞的慈悲心和廣大的智慧,我們也一樣會追求。信心是一切功德和福德的根源。

  你爲什麼喜歡某某上師?因爲他持戒清淨,這也完全是信心。持戒是一種功德,你特別喜歡這種功德,那你肯定也會持戒,這樣在你的相續中也會有戒律清淨的功德。你喜歡他清淨的戒律,這種歡喜心也是一種功德。

  有的人精通顯密經典,能讀誦講解,你對此生起歡喜心了,慢慢你也能學會這些,那個時候在你的相續中也有精通顯密經典的功德了。這種歡喜心也是信心。

  欲樂信心是對上師叁寶的功德生起歡喜心。所有的功德都包含在無僞的慈悲心和廣大的智慧裏——大慈大悲和大徹大悟。你喜歡上師叁寶無僞的慈悲心,喜歡廣大的智慧,喜歡清淨的戒律,喜歡精通顯密的學問。不僅喜歡,還想得到,想把自己的相續也變成上師叁寶的相續,在自己的相續中也生起那些功德,這些都是欲樂信心。

  勝解信心是從心裏做個決定:我一定要把自己的相續變成上師叁寶那樣的相續,我一定要在自己的相續中也生起無僞的慈悲心、廣大的智慧,我一定要得到諸佛菩薩、上師叁寶的一切功德和福德。在相續中有了這樣堅定不移的信心,就是勝解信心。

  所謂的上等根基、中等根基、下等根基,講的就是信心。你對上師叁寶的信心越大,你所得到的功德和福德也就越大。一切成就的根源也是信心。在你的相續中有上等的信心,就能得到上等的成就;有中等的信心,就能得到中等的成就;有下等的信心,就能得到下等的成就。如果在你的相續中沒任何信心,你就得不到任何成就。

  (2)信心是成就的根本

  加持的根源也是信心。上師叁寶無處不在,無所不知,上師叁寶的加持是不可思議的。如果你對上師叁寶有信心,加持永遠都有,誰都可以得到。信心有多大,加持有多大。有上等的信心,就能得到上等的加持;有中等的信心,就能得到中等的加持;有下等的信心,就能得到下等的加持;沒有信心,根本得不到任何加持。

  所有的功德、所有的福德、所有的成就來源也都是信心。但是信心和貪心一定要分清。一定要對上師叁寶有信心,最好是堅定不移的信心。好的時候也好,壞的時候也好,痛苦的時候也好,快樂的時候也好,任何時候都不退轉對上師叁寶的信心,這是一切功德的來源。你有這樣的信心,其他的就容易了。

  我們現在做早晚課也是一樣。如果你對早晚課有信心,你就願意去做,做了就能得到加持。如果你對早晚課沒有信心,你就不願意做,做也是勉強的,不是心甘情願的。其實做課是一種享受,如果不太了解早晚課的功德和意義,也就不會對早晚課有信心。很多人不願意打坐,不願意持咒,這些懈怠都來源于自己的煩惱和習氣。如果我們總是被這些惡習牽著走,什麼時候才能解脫?所以,如果你的信心不足的話,就一定要培養信心,多去了解和思惟上師叁寶的功德。

  3、皈依的步驟之一:如何觀察上師

  皈依有因地的皈依和果地的皈依。以佛爲導師、以佛法爲道、以僧衆爲道友、以上師爲真正怙主,這是因皈依;在上師叁寶的相續中有很多無漏的功德,你希望得到這些功德,你想獲得上師叁寶究竟的果位,這是果皈依。

  上師叁寶有世俗的上師叁寶,也有勝義的上師叁寶;因皈依的對境是世俗的上師叁寶,果皈依的對境是勝義的上師叁寶。最後的皈依處是一個,就是佛,也是上師。上師是佛、法、僧的總體,也可以說就是佛。

  皈依上師是以上師爲真正怙主的決心,不是那些皈依的形式,也不是那本皈依證。有了這個決心,你跪在上師面前跟上師念這些皈依頌,它能代表你的恭敬心。如果你對上師沒有恭敬心,這些恭敬的形式都是僞裝的,這不是欺騙上師叁寶嗎?在內心恭敬的基礎上,形式上的皈依是一種表法,你對上師有身體、語言上的恭敬,也能增加你的福德。現在人都特別重視皈依證,特別重視法名,不重視內在的決心,這都是不如法的。

  皈依也是一種學習,下決心一定要跟上師修成佛法裏講的那些功德。沒有上師之前沒有佛, 一切諸佛都是通過上師的竅訣而成就的。佛法廣大奧妙,沒有善巧方便的智慧,根本無法得到這些。只有上師才是真正的怙主,除了你的上師以外,沒有誰能從輪回的苦海中救度你。

  印度的那諾巴上師,是精通叁藏的班智達,他處在佛法最興盛的時期。那時在整個印度,沒有比那諾巴上師更精通佛理、更有辯才的,但當時他卻沒有成就,因爲他沒有得到上師的竅訣,沒有善巧方便的智慧。最後智慧空行母告訴他,這樣修你永遠也無法成就,你生生世世的上師是帝洛巴,你一定要去找他。他聽後立即動身去找帝洛巴上師,最後通過上師的竅訣才成就。

  通過上師的竅訣,可以很容易、很快速地解脫。不僅僅密宗這樣講,顯宗也是。阿難尊者對佛陀說:我才知道善知識多麼重要,因爲在修行的過程中,大部分的成就都要依靠善知識。佛陀答道:不是大部分,而是全部成就都要依靠善知識。如果沒有善知識的教導,你不可能領會佛法的奧妙,也不可能悟到佛法講的這些境界,不可能解脫,也不可能成就。所以不管修顯宗還是修密宗,都不能離開善知識和上師。

  依止上師有叁個階段。第一,觀察上師;第二,依止上師;第叁,修習上師的意行。

  一定要先觀察上師,然後再依止上師,不能先依止後觀察,這是不如法的,是一種罪過。你可以先觀察,誰也不會勉強你。佛法很自由、很平等,真正的平等自由就是佛法。佛法裏講人權,這完全是自己的權利。首先你可以仔仔細細地觀察,真正的上師他的功德是不可思議的,雖然不可能完全觀察出來,但是你需要大概地了解。蓮華生大士說:弟子不觀察上師,猶如服毒。爲什麼這樣講?如果不觀察就依止,會斷掉你解脫的生命,你再也沒有解脫的希望了。

  要從四個方面來觀察:第一,是否有清淨的戒律;第二,是否有無僞的慈悲心;第叁,是否有廣大的智慧;第四,是否有通過四種方法來攝受弟子的能力。滿足這四個條件,才是可以依止的上師。

  第一,清淨的戒律。首先,他是否違反過別解脫戒、菩薩戒、密宗

  叁昧耶戒。別解脫戒就是從居士五戒、沙彌戒、比丘戒一直到具足戒。他已經受戒了,從沒有違反過這些戒律,這是第一個條件;其次是菩薩戒,他發菩提心了,受菩薩戒了,任何時候都沒有違反過菩薩戒。最後是密宗叁昧耶戒,他已受過灌頂,受過叁昧耶戒,從沒有破壞過自己的誓言。那些善知識也好,上師也好,不一定能夠修持圓滿,沒有成佛之前也肯定會犯戒,但是他已經忏悔過,相續中有清淨的戒體。

  第二,無僞的慈悲心。他對每個衆生都一樣慈悲,不管貧富,不管

  好壞,對每個衆生都是平等的。他對自己的父母和對其它的衆生都沒有任何區別,都有同樣無僞的慈悲心。

  第叁,廣大的智慧。這裏包括了很多,有世間和出世間的智慧,

  但這裏說的主要是出世間的智慧。他的心態永遠都是那麼平和,沒有想不通的時候,沒有想不開的地方。在他眼裏,住在監獄裏和住在別墅裏沒有區別;在他眼裏,牛糞和黃金沒有區別。如果是這樣,那他肯定是個大成就者,肯定是個有大智慧的人。有的上師在表面上、在示現上,也是平和的,但他的內心未必是這樣。你慢慢地接觸他、觀察他的時候,一定能察覺出來他是真的還是假的,是表演的還是真心的。

  很多人都說,上師的功德是不可思議的,用我們這些凡夫的思惟很難觀察出來。但是佛陀說過,那些大成就者,跟一般人完全不一樣,即使僅從表面上也能看出來。我們不知道山後是否有火,但是見到山頂的煙,就能推測出山後有火;我們不知道哪裏有水,但是見到天空中飛翔的水鳥,就能知道水的方向。觀察上師也是一樣,你慢慢了解他,從他的言行當中也能觀察出來他是不是大成就者。

  4、皈依的步驟之二:如何依止上師

  也有這樣的大成就者,他有慈悲心,也有智慧,但是他沒有攝受弟子的能力。攝受弟子的能力是四種攝受弟子的方法。

   一是布施,剛接觸的時候通過布施,送一些加持品、金剛結、甘露丸等等,讓他們歡喜。

  二是愛語,說弟子愛聽的話,稱贊他。不能說令他不悅的話。如果剛開始的時候就批評他、指出他的缺點,他就害怕了,所以只能逐漸地引導他,這也是爲了他以後能夠學佛修行。

  叁是同行,順應弟子的行爲。

  四是共事,跟弟子做共同的事。

  這樣才能逐漸救度他。觀察到上師有清淨的戒律、無僞的慈悲心、廣大的智慧,還能以四種善巧方便來攝受弟子,你對他有信心了,覺得跟他很有緣分,你想依止他,這個時候你一定要從心裏做決定:從今以後,我認認真真老老實實地跟他學佛修行。這樣你就可以依止他了。

  依止上師以後就不能再觀察了,不能看上師的過錯,不能說上師的過錯,一定要將上師的一切都觀爲清淨。具德的上師不可能有任何過錯和缺點。如果你看出來他有什麼過錯或缺點,那完全是你自己的問題。在前面觀察的過程中你可以反複看、反複想、反複觀,但是依止他的過程中必須是一心一意的,如果叁心二意的話就有罪過。

  你要把自己的身口意叁門完全供養給上師,使它們變成上師利益衆生的工具。我們的叁門是一種工具,不能讓它們成爲貪嗔癡慢疑這些煩惱和魔障的工具,不能讓它們成爲造惡業的工具。無始劫以來,貪嗔癡慢疑利用我們的身口意造惡業,使我們不停地流轉在輪回中,無法解脫。那些煩惱和魔障牢牢地控製著我們,操縱著我們的思想和行爲,我們怎麼還不下決心去降伏它們,還在跟著它們跑呢?

  貪心一上來就控製不了,不願意做的事情也做,不願意說的話也說,造了惡業以後,果報完全要由我們自己承擔,誰也不能代替。它們傷害過我們無數劫,怎麼還不知道反抗?都覺得自己很有…

《佛光普照·百日共修開示(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