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光普照·百日共修開示(一)▪P27

  ..續本文上一頁面保護牦牛,讓牦牛先到目的地,然後自己再到。這種發心是自己不成佛,先將一切衆生安置于佛果,然後自己再成佛。這是最高、最殊勝的無與倫比的發心。這種發心的心力特別大,屬于上等。就像地藏王菩薩發的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就是這種發心。

  (2)從地道界限分

  依照地道的界限來分,它可以分四種發心:勝解行發心、清淨意樂發心、異熟發心和斷證發心。

  勝解行發心是資糧道、加行道的發心。一地菩薩到七地菩薩的發心是清淨意樂之發心。八地菩薩、九地菩薩、十地菩薩的發心是異熟之發心。佛斷證圓滿了,叫斷證發心。

  (3)從發心本體分

  從發心本體的角度來分,可以分兩種,一個是世俗菩提心,另一個是勝義菩提心。

  世俗菩提心是登地菩薩以下的發心 ,勝義菩提心是登地菩薩以上的發心。

  世俗菩提心可以分兩個,一個是願菩提心,一個是行菩提心。

  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都特別重要。對于初學者來說世俗菩提心特別重要,尤其是願菩提心特別重要。

  我們天天在講法、聞法前念的:“爲度化一切父母衆生要發誓修持成佛”這是願菩提心;“爲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這是行菩提心。

  這兩個都是菩提心,一個是爲果而發誓,一個是爲因而發誓。

  我們一定要反複地這樣發願,反複地這樣發誓。直到有一天,我們的相續中自然而然就有那麼個念頭、有那麼個想法的時候,我們才算發出來菩提心。發出菩提心以後就好了,那個時候修行一點也不難了,因爲心到位了,一切都到位了。沒有發心之前無論修什麼法、無論念什麼佛都不會有真正的收獲,不會有真正的成就,因爲心沒有到位。心不到位,做什麼事、修什麼法都不到位。

  我們要發菩提心,多多地發菩提心。有一天在我們的相續中有這個願、有這個心了,就沒有這個“我”了,就只有菩提心了。然後我們的所作所爲都是善事,都是爲衆生,都是消業積福。行住坐臥都是修行的過程,吃喝玩樂都是修持的方法,每時每刻都能增加我們的智慧與福報。因爲現在有我執我愛,所以我們所作所爲都是爲自己、都是煩惱分別、都是執著、都是造業。

  業障深重,不怕!當我們的相續中真正能夠産生菩提心的時候,無論多重的業障都會立即消失,無論多薄的福報都會立即增長。

  我們念佛、持咒、誦經、求往生,因爲沒有發菩提心,所以無論念誦多少遍都沒有用,解脫不了! 在發出菩提心的基礎上,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裏講得清清楚楚,發菩提心後還要有足夠的資糧,才能往生。否則什麼也沒有,沒有菩提心,也沒有積累資糧,往生是不可能的事!

  勝義菩提心是通過修行才能發出來的。資糧道、加行道都是生起勝義菩提心的基礎與條件。這些條件都具足了,這些基礎都修好了,才能生起勝義菩提心。徹底弄明白了自己的心,徹底見到自己的本性,證悟本性,證悟空性了,這個時候就有無我的智慧,就有證悟空性的智慧了。此後才有勝義菩提心。

  勝義菩提心可以分十種,登地菩薩(一地菩薩)到十地菩薩的發心都是勝義菩提心,之前都是世俗菩提心。

  4、如何發菩提心

  (1)發菩提心與受菩薩戒的關系

  菩提心有很多分類,從發心的本體來講可以分兩種,一個是勝義菩提心,一個是世俗菩提心。

  在龍樹菩薩的傳承裏,發菩提心、受菩薩戒是統一的,發菩提心就等于受菩薩戒了。

  在上師、善知識面前發心、受戒也行,自己觀想在上師叁寶面前發心、受戒也行。最初發菩提心、受菩薩戒的時候,能在上師、善知識面前受是最好的。

  發菩提心必須通過儀軌來發。如果我們想盡快發出菩提心,可以在一段時間裏,暫時什麼法都不修,只是不間斷地發菩提心、受菩薩戒。

   天天發!我們上早課、晚課,做會供,受八關齋戒的時候,都通過發心儀軌發菩提心、受菩薩戒。

  最初發菩提心、受菩薩戒的時候,可以觀想所有的諸佛菩薩、上師叁寶、善神護法及一切衆生,在他們面前發菩提心、受菩薩戒,他們都是我們發菩提心的見證人。我們現在的發心儀軌是《入菩薩行論》裏龍樹菩薩的傳承,就是“祈請十方一切出有壞正等覺”,這是祈請一切諸佛;接下來“及十地菩薩摩诃薩衆”,這是祈請所有的菩薩;“及諸位大金剛持上師垂念我”,這是祈請一切上師垂念著自己、護持自己,然後開始發菩提心、受菩薩戒。

  第一是皈依:

  乃至菩提果,皈依諸如來,正法菩薩衆,如是亦皈依。(叁遍)

  不管你受的是別解脫戒,菩薩戒,還是密乘叁昧耶戒,都需要修持皈依。沒有皈依的基礎,不能受戒。這是菩提心的基礎。

  第二個發心:

   如昔諸善逝,先發菩提心,複此循序住,菩薩諸學處,

   如是爲利生,我發菩提心,複于諸學處,次第勤修學。(叁遍)

  往昔諸佛菩薩怎樣發心,我也怎樣發心;往昔諸佛菩薩怎樣修習菩薩的學處、怎樣救度衆生,我也那樣去做、發這樣的心。這就是發菩提心的儀軌,需要念叁遍。

   念第一遍,就會在自己的相續中産生願菩提心的戒體;

  念第二遍,就會在自己的相續中産生行菩提心的戒體;

  念第叁遍,就會把這兩個戒體穩住在自己的相續中。

  有的人一說受菩薩戒就害怕,不要怕。菩薩戒有根本戒,也有支分戒。菩薩戒的根本戒是舍棄衆生。舍棄衆生的界限是從心裏想:我能救度他的時候也不救度他,我能幫助他的時候也不幫助他。對任何一個衆生只要有這麼個念頭的時候,就徹底犯菩薩戒的根本戒了。那個時候在你的相續中存在的菩提心的戒體才失去了。

  我們都是凡夫,有時候會産生這樣的念頭。沒關系,不管是犯了支分戒還是根本戒,都可以通過很多方式忏悔,然後再重新受菩薩戒,發菩提心、這沒有什麼可害怕的。

  一說受菩薩戒就害怕:我不行,我不敢受。怎麼不敢受?是不是不願意當菩薩呀?

  現在很多人都念佛,求往生,但是沒有菩提心的基礎,沒有菩提心的修法,怎麼能往生呢?求也沒有用,求不到。往生的條件在《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裏面都有。第一要發菩提心,第二要有足夠的資糧,然後念佛,才能往生。

  我到漢地,發現很多人都不明白這些。有的只皈依,但是不敢發心,不敢受菩薩戒。天天念儀軌也是,念一半,另一半不念,只皈依,不發心。皈依、發心應該是一起的,先皈依然後再發心。

  如果不按照儀軌發菩提心,發不到位,沒有用。發菩提心和受菩薩戒是同一個過程,發菩提心的同時就已經受菩薩戒了。皈依也是一樣,皈依了,就已經受皈依戒了,是一樣的道理。

  持戒不難。你真正能夠持戒的時候,才會知道這是一種享受、是一種自由,不是痛苦,不是勉強。現在人都把持戒當成痛苦了,都害怕。這不是害怕的事!如果不解脫,你失去了人身以後,還要到惡趣中感受惡趣的痛苦,這才是你真正要害怕的。該害怕的時候不害怕,不該害怕的時候卻害怕,這就叫愚癡顛倒。

  你真正能夠持戒了,那個時候才能身心清淨。身心清淨了,才能快樂,才能自在。這都是脫離痛苦的方法。很多人不懂,都習慣天天在馬馬虎虎當中過日子,認爲這就是幸福。任何美味的食物,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道,只有吃了才知道味道這麼好。同樣的道理,不懂這些,所以就懷疑;真正懂了這些,心真正到位了,那個時候才能知道。

  我們在相續中真正有了菩提心以後,我們所作所爲都是爲衆生的。那個時候我們的身口意都不屬于自己,都是屬于衆生的,都是屬于上師叁寶的。你可以保護自己的身體,也不是爲自己。你可以吃好,可以穿好,可以玩好,可以休息好,但都不是爲自己。因爲你已經把一切獻給衆生、獻給上師叁寶了,那個時候你就是上師叁寶利益衆生的工具!所以你更要好好地保護自己的身體,愛護自己的生命。那時候我們會在極短的時間內成就、成佛。

  (2)發心儀軌

  吙!

  如同叁世佛佛子  已發最勝菩提心  我亦爲度遍天衆  願發無上勝覺心

  (顯宗發心儀軌)

  我與無邊諸有情  本來即是正覺尊  了知如是之自性  即發殊勝菩提心

  (密宗發心儀軌)

  如是隨力念誦。

  這兩個儀軌,一個是顯宗儀軌,另一個是密宗儀軌,我們在念的時候,念哪個都行,要隨力念誦、多多念誦,最好念誦十萬遍。

  5、願菩提心的學處

  今天我們來學習願菩提心的學處。

  願菩提心的學處有叁種:第一,自他平等的修法;第二,自他相換的修法;第叁,自輕他重的修法。

  (1)自他平等的修法

  要把自己和他人平等地看待。對自己有怎樣的希望,也要將這樣的希望推及別人。你不願意感受痛苦,同樣,每個衆生都不願意感受痛苦。你希望自己能夠幸福、快樂,同樣,每個衆生都希望自己能夠幸福、快樂。所以無論什麼時候都一定要考慮到對方、考慮到衆生,不能自私自利。我們不能爲了自己的利益而傷害對方,讓衆生痛苦。

  我們不願意感受生老病死的痛苦,他人也一樣不願意感受這些;我們不願意聽到的言語,他人也一樣不願意聽到;我們不願意做的事情,他人也一樣不願意做。有些人只考慮自己,不考慮他人;只知道自己的感受,不知道別人的感受。在家裏也是,天天吵吵鬧鬧,你挑他的理,他挑你的理。你自己不願意做的事,就讓他做,多不公平啊!他也有煩惱,也有痛苦,怎麼不考慮他呢?怎麼不去了解他的感受呢?

  把自已和他人平等地看待,這就是願菩提心的第一個學處:自他平等。所以不能惱害他人,一定要幫助別人、照顧別人、尊重別人。一定要講道理,一定要做公平的事,因爲我們都是要當菩薩的人。現在很多人僅僅爲了吃得好一點,就殘害其他衆生的生命。我們不能做這樣的事情,不能拿別人的生命來開玩笑。我們一定要善待衆生,一定要把所有衆生和自己一樣平等…

《佛光普照·百日共修開示(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