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光普照·百日共修开示(一)▪P26

  ..续本文上一页。真正发出了菩提心,你的智慧时时刻刻都能增长,你的福报随时随地都能增加。所以生起菩提心的功德是:第一,不造业;第二,能积福消业。所以说菩提心特别重要。但菩提心不是想发就能发出来的,而是通过正确的修持方法修出来的。发菩提心有它先决的条件,有它基础的修法。

  慈悲心是菩提心的基础,慈悲心是菩提心的根本。没有慈悲心就没有菩提心,没有菩提心无论修大圆满、大手印还是大中观,都是世间法。所以真正想解脱、想成佛,首先要发慈悲心。我们现在很多人认为的“慈悲心”都不是佛法里讲的慈悲心。比如对穷人有慈悲心,对富人没有慈悲心;对好人有慈悲心,对坏人、恶人没有慈悲心;对老人有慈悲心,对年轻人没有慈悲心;对有病苦的人,对乞丐、残疾人有慈悲心,对健全的人、正常的人却没有慈悲心;对亲近的人有慈悲心,对伤害自己的人却没有慈悲心,等等。

  佛法里讲的慈悲心是慈无量心和悲无量心。它的对境是众生,众生是无量的,所以得到的功德也是无量的。

  佛法里讲的慈悲心是平等的。因为众生无明愚痴颠倒,烦恼痛苦不断,这才是真正最可怜的地方。无依靠,没人管,没吃没穿没住处,有病,有困难,这都不是真正的可怜,这都是暂时的。富也不可能永远富,穷也不可能永远穷。每个众生都一样,有富的时候,也有穷的时候,有好的时候,也有坏的时候,应该站在这个角度看。

  每个众生都一样,都不愿意感受痛苦,都希望自己能够幸福快乐,但是他们的所作所为都是痛苦的因,所想与所做背道而驰。所想的都是自己解脱,活得快乐幸福,但是所做的却是恶业,所以最后得到的都是苦报。想得到安乐,得到幸福,但是却不会做善业。这就是众生沉沦轮回苦海的原因。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帮助他们从这种愚痴颠倒中觉醒,进而从苦海中解脱。但是因为我们也是凡夫,就好比我们与他人同时落水,尽管我们有帮助他人的心愿,但是我们连自己都无法解救,又怎么能谈得上解救他人呢?同理,我们与众生同时在轮回中流转,在我们没有能力解救自己的时候,说救度他人就是一句空话。所以说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凡夫是没有能力救度众生的。想要解救众生于苦海,只有达到佛的果位,然后辗转*轮,才是真正的救度。

  我们解脱成佛,就是为了救度众生出离轮回。解脱成佛的次第是要培养强烈的出离心,然后生起真实的慈悲心,在此基础上发殊胜菩提心,这样才能进入大乘法门。只有进入大乘法门了,我们才有机会修持成佛,才可以救度众生。

  2、发菩提心之四无量心

  我们都是修净土与大圆满法的人,首先都要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菩提心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发出来的,而是有它前提的条件。菩提心的基础是四无量心。四无量心就是:舍、慈、悲、喜无量心,这当中首先要学习、修持的是舍无量心。有了舍无量心的修法,才有慈、悲、喜无量心。

  第一是舍无量心。舍,是舍弃。首先,舍弃对亲朋好友的贪恋心;然后,舍弃对仇人、敌人的怨恨心。

  在我们的心目当中,有亲朋好友也有怨敌仇人。我们都认为应该爱自己的亲人,恨自己的仇人。因为我们对亲朋好友有贪恋心,所以喜欢他们,爱他们,愿意跟他们在一起。在我们的心目当中有仇人,有敌人,我们怨恨他们,不愿意跟他们相遇,不愿意与他们共处。

  我们都是相信三世因果的人,我们不仅有一生一世,还有很多生生世世。在那些生生世世中,所有的众生都当过我们的亲人、恩人,都曾经爱护过、帮助过我们;也都当过我们的仇人,都憎恨过、伤害过、欺骗过我们。所以,所谓的亲仇、爱恨,都来自于我们的分别心。以三世因果的智慧来看待身边的一切众生,这个心态就是舍无量心,这是一种平等心。对境的众生是无量,所得到的功德也是无量,所以叫无量心。

  第二是慈无量心。从心里发愿:愿一切众生都能得到安乐,都能得到幸福。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解脱、成就,这个心是慈心。

  你怎样对待自己的亲生儿女,你就要怎样对待一切众生,因为每个众生都曾经是你的亲生儿女。自己全心全意、竭尽全力地帮助别他们、照顾他们、尊重他们;发自内心地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得到永久的安乐,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得到好处,一切众生都能得到快乐幸福、解脱成就,这都是慈无量心。

  第三是悲无量心。六道轮回都有痛苦,一切众生都在感受不同的痛苦,我一定要让他们脱离一切痛苦,发自内心地想拔除一切众生的痛苦,这就是悲无量心。

  第四是喜无量心。特别希望每个众生都能得到快乐幸福。众生有快乐、有幸福的时候,自己不但没有丝毫的嫉妒,还心生欢喜。

  这些就是四无量心。这是菩提心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发, 出菩提心,否则要发出真正的菩提心很难。

  慈悲心的基础是知母、知恩、报恩,有这三个修法才有慈悲心,有慈悲心的修法才有菩提心。

  知母。轮回是无始无终的,我们辗转轮回的过程是无数的,生死也是无数的。在我们辗转轮回的过程中,一切众生都无数次地做过我们的母亲。我们一定要相信轮回,相信了这些才能相信这个道理。

  知恩。所有的众生做我们母亲的时候也像现在的母亲一样,好的东西先给我们吃,好的衣服先给我们穿,慈爱地抚养我们长大,对我们有着无量的恩德。

  报恩。因为所有的众生都对我们有恩德,所以我们一定要报答他们。给他们任何东西——包括吃的、穿的、用的,都无法报答这种恩德,只有学佛修行,成佛以后辗转*轮了,才能救度父母众生。

  我们在修行的过程中,跟每个众生都要结善缘,不能结恶缘。如果结恶缘了,以后成佛了也救度不了他们,他们还会给我们制造障碍。以前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提婆达多等人,都给释迦牟尼佛造成过违缘与障碍。

  我们现在劝周围的很多亲戚朋友学佛、修行,他们不仅不学不修,还诽谤我们,甚至诽谤佛法。但是我们不能怨恨他们,一定要可怜、慈悲他们。

  我们在修行学佛的过程中,对能够接触到的、听见的、看见的、想到的众生,不能有嫉妒、傲慢、烦恼与分别,要发一个好心,发一个好愿:愿我成佛以后,他们都能成为我的眷属,成为我的弟子,随我修学,最后都能解脱成佛。

  佛和佛不一样,有的佛眷属、弟子特别多,成就的人也特别多。有的佛没有那么多弟子,没有那么多成就者。原因是在修行的过程中,在因地的时候,跟众生结善缘少,所以他们的眷属就少,成就的人也少。

  为了解脱成佛而修持佛法的人不一定是大乘修行者。为众生而修持成佛的人,才是大乘修行者。众生都有烦恼,都有痛苦,根源就是无明、我执。所以一定要让众生断了这个根源。现在给他们吃的、穿的、用的,并不能帮助他们解决根本问题。我们只有成佛了,然后让他们也学佛修行,让他们断烦恼、断我执,那个时候才能帮助他们解决所有的问题,这才是最好的选择。佛菩萨多有智慧啊,这才是真正的报恩,这才是真正的孝顺父母。

  现在有些人说,“我要孝顺父母,我要报恩!”也不懂前世来世,只知道今生的父母对自己有恩德,然后给他们买东西、过生日,这都不是真正的报答。不能让他们生气、伤心、烦恼,如果让父母生气、起烦恼了,那就结恶缘了,以后你成佛了也度不了他们。那个时候他们是你的恶人,不会跟你学。

  如果你对他们没有贪心、没有嗔恨心、没有愚痴,那就结善缘了。所以一定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好好的跟众生结善缘,不管什么时候,他们对你好也行,对你不好也行,你都一样的对待他们。对你不好、伤害你了,这也是你自己的因果,也不能完全怨他们。他们得到好处了,得到便宜了,这也是他们自己的果报,也没有什么可恨的,也没有什么可埋怨的,这都是应该的。

  我们一定要相信轮回、相信因果,这是佛教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没有因果,不相信因果,我们就不能学佛、不能修行了,也得不到佛法了。

  不相信轮回就是不相信佛法,没有取舍因果就是没有修持佛法,一定要记住这些。

  3、菩提心的分类

  想解脱成佛首先要发菩提心,发菩提心首先要发慈悲心。发慈悲心就是从内心里下决心做决定:我一定要拔除一切众生的痛苦,我一定要给予一切众生安乐!

  当这两种想法特别强烈的时候才能发出来菩提心。之前都是在表面上、在形式上发的,实际上并没有发出真正的菩提心。

  我们知道,一切众生都当过自己的父母,都对我们有恩德。如果不报答这个恩德,以后还要继续互相伤害,互相结怨。只有报答他们的恩德了,我们才可以解脱,才可以成佛,才可以不再互相讨债还债了。我们特别想报答这个恩德,然后从内心里下决心作决定:我一定要拔除一切众生的痛苦,这叫悲心;我一定要给予一切众生安乐,这叫慈心。这两者合在一起叫慈悲心。

  我们怎样才能拔除一切众生的痛苦?怎样才能给予一切众生安乐?那个时候,为了救度一切众生,发誓发愿要成佛的念头自然而然就有了,这叫发菩提心。所以在慈悲心的基础上才可能有真正的菩提心。

  菩提心有很多种,分类如下:

  (1)从心力分

  从心力的角度来讲,菩提心可以分为像国王一样的发心、像舟子一样的发心和像牧童一样的发心三种。心力就是心的力量,有的人心力大,有的人心力小。

  像国王一样的发心。国王的想法是首先自己登上王位,然后再维护手下的臣民。这种发心是自己先获得佛果,然后再救度众生,这叫广大意乐之发心,也被称为如国王式发心,这种发心的心力属于下等。

  像舟子一样的发心。舟子就是船夫。意思是自己和船上的游客一起,同时达到彼岸。这种发心是自己和一切众生同时成佛,同时到达解脱的彼岸,超出轮回,获得正果。这叫如舟子一样的殊胜智慧的发心。这种发心的心力属于中等。

  像牧童一样的发心。是牧童把牦牛赶在前面,自己在后…

《佛光普照·百日共修开示(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