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光普照·百日共修开示(一)▪P27

  ..续本文上一页面保护牦牛,让牦牛先到目的地,然后自己再到。这种发心是自己不成佛,先将一切众生安置于佛果,然后自己再成佛。这是最高、最殊胜的无与伦比的发心。这种发心的心力特别大,属于上等。就像地藏王菩萨发的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就是这种发心。

  (2)从地道界限分

  依照地道的界限来分,它可以分四种发心:胜解行发心、清净意乐发心、异熟发心和断证发心。

  胜解行发心是资粮道、加行道的发心。一地菩萨到七地菩萨的发心是清净意乐之发心。八地菩萨、九地菩萨、十地菩萨的发心是异熟之发心。佛断证圆满了,叫断证发心。

  (3)从发心本体分

  从发心本体的角度来分,可以分两种,一个是世俗菩提心,另一个是胜义菩提心。

  世俗菩提心是登地菩萨以下的发心 ,胜义菩提心是登地菩萨以上的发心。

  世俗菩提心可以分两个,一个是愿菩提心,一个是行菩提心。

  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都特别重要。对于初学者来说世俗菩提心特别重要,尤其是愿菩提心特别重要。

  我们天天在讲法、闻法前念的:“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这是愿菩提心;“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这是行菩提心。

  这两个都是菩提心,一个是为果而发誓,一个是为因而发誓。

  我们一定要反复地这样发愿,反复地这样发誓。直到有一天,我们的相续中自然而然就有那么个念头、有那么个想法的时候,我们才算发出来菩提心。发出菩提心以后就好了,那个时候修行一点也不难了,因为心到位了,一切都到位了。没有发心之前无论修什么法、无论念什么佛都不会有真正的收获,不会有真正的成就,因为心没有到位。心不到位,做什么事、修什么法都不到位。

  我们要发菩提心,多多地发菩提心。有一天在我们的相续中有这个愿、有这个心了,就没有这个“我”了,就只有菩提心了。然后我们的所作所为都是善事,都是为众生,都是消业积福。行住坐卧都是修行的过程,吃喝玩乐都是修持的方法,每时每刻都能增加我们的智慧与福报。因为现在有我执我爱,所以我们所作所为都是为自己、都是烦恼分别、都是执着、都是造业。

  业障深重,不怕!当我们的相续中真正能够产生菩提心的时候,无论多重的业障都会立即消失,无论多薄的福报都会立即增长。

  我们念佛、持咒、诵经、求往生,因为没有发菩提心,所以无论念诵多少遍都没有用,解脱不了! 在发出菩提心的基础上,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经》《无量寿经》里讲得清清楚楚,发菩提心后还要有足够的资粮,才能往生。否则什么也没有,没有菩提心,也没有积累资粮,往生是不可能的事!

  胜义菩提心是通过修行才能发出来的。资粮道、加行道都是生起胜义菩提心的基础与条件。这些条件都具足了,这些基础都修好了,才能生起胜义菩提心。彻底弄明白了自己的心,彻底见到自己的本性,证悟本性,证悟空性了,这个时候就有无我的智慧,就有证悟空性的智慧了。此后才有胜义菩提心。

  胜义菩提心可以分十种,登地菩萨(一地菩萨)到十地菩萨的发心都是胜义菩提心,之前都是世俗菩提心。

  4、如何发菩提心

  (1)发菩提心与受菩萨戒的关系

  菩提心有很多分类,从发心的本体来讲可以分两种,一个是胜义菩提心,一个是世俗菩提心。

  在龙树菩萨的传承里,发菩提心、受菩萨戒是统一的,发菩提心就等于受菩萨戒了。

  在上师、善知识面前发心、受戒也行,自己观想在上师三宝面前发心、受戒也行。最初发菩提心、受菩萨戒的时候,能在上师、善知识面前受是最好的。

  发菩提心必须通过仪轨来发。如果我们想尽快发出菩提心,可以在一段时间里,暂时什么法都不修,只是不间断地发菩提心、受菩萨戒。

   天天发!我们上早课、晚课,做会供,受八关斋戒的时候,都通过发心仪轨发菩提心、受菩萨戒。

  最初发菩提心、受菩萨戒的时候,可以观想所有的诸佛菩萨、上师三宝、善神护法及一切众生,在他们面前发菩提心、受菩萨戒,他们都是我们发菩提心的见证人。我们现在的发心仪轨是《入菩萨行论》里龙树菩萨的传承,就是“祈请十方一切出有坏正等觉”,这是祈请一切诸佛;接下来“及十地菩萨摩诃萨众”,这是祈请所有的菩萨;“及诸位大金刚持上师垂念我”,这是祈请一切上师垂念着自己、护持自己,然后开始发菩提心、受菩萨戒。

  第一是皈依:

  乃至菩提果,皈依诸如来,正法菩萨众,如是亦皈依。(三遍)

  不管你受的是别解脱戒,菩萨戒,还是密乘三昧耶戒,都需要修持皈依。没有皈依的基础,不能受戒。这是菩提心的基础。

  第二个发心:

   如昔诸善逝,先发菩提心,复此循序住,菩萨诸学处,

   如是为利生,我发菩提心,复于诸学处,次第勤修学。(三遍)

  往昔诸佛菩萨怎样发心,我也怎样发心;往昔诸佛菩萨怎样修习菩萨的学处、怎样救度众生,我也那样去做、发这样的心。这就是发菩提心的仪轨,需要念三遍。

   念第一遍,就会在自己的相续中产生愿菩提心的戒体;

  念第二遍,就会在自己的相续中产生行菩提心的戒体;

  念第三遍,就会把这两个戒体稳住在自己的相续中。

  有的人一说受菩萨戒就害怕,不要怕。菩萨戒有根本戒,也有支分戒。菩萨戒的根本戒是舍弃众生。舍弃众生的界限是从心里想:我能救度他的时候也不救度他,我能帮助他的时候也不帮助他。对任何一个众生只要有这么个念头的时候,就彻底犯菩萨戒的根本戒了。那个时候在你的相续中存在的菩提心的戒体才失去了。

  我们都是凡夫,有时候会产生这样的念头。没关系,不管是犯了支分戒还是根本戒,都可以通过很多方式忏悔,然后再重新受菩萨戒,发菩提心、这没有什么可害怕的。

  一说受菩萨戒就害怕:我不行,我不敢受。怎么不敢受?是不是不愿意当菩萨呀?

  现在很多人都念佛,求往生,但是没有菩提心的基础,没有菩提心的修法,怎么能往生呢?求也没有用,求不到。往生的条件在《阿弥陀经》《无量寿经》里面都有。第一要发菩提心,第二要有足够的资粮,然后念佛,才能往生。

  我到汉地,发现很多人都不明白这些。有的只皈依,但是不敢发心,不敢受菩萨戒。天天念仪轨也是,念一半,另一半不念,只皈依,不发心。皈依、发心应该是一起的,先皈依然后再发心。

  如果不按照仪轨发菩提心,发不到位,没有用。发菩提心和受菩萨戒是同一个过程,发菩提心的同时就已经受菩萨戒了。皈依也是一样,皈依了,就已经受皈依戒了,是一样的道理。

  持戒不难。你真正能够持戒的时候,才会知道这是一种享受、是一种自由,不是痛苦,不是勉强。现在人都把持戒当成痛苦了,都害怕。这不是害怕的事!如果不解脱,你失去了人身以后,还要到恶趣中感受恶趣的痛苦,这才是你真正要害怕的。该害怕的时候不害怕,不该害怕的时候却害怕,这就叫愚痴颠倒。

  你真正能够持戒了,那个时候才能身心清净。身心清净了,才能快乐,才能自在。这都是脱离痛苦的方法。很多人不懂,都习惯天天在马马虎虎当中过日子,认为这就是幸福。任何美味的食物,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道,只有吃了才知道味道这么好。同样的道理,不懂这些,所以就怀疑;真正懂了这些,心真正到位了,那个时候才能知道。

  我们在相续中真正有了菩提心以后,我们所作所为都是为众生的。那个时候我们的身口意都不属于自己,都是属于众生的,都是属于上师三宝的。你可以保护自己的身体,也不是为自己。你可以吃好,可以穿好,可以玩好,可以休息好,但都不是为自己。因为你已经把一切献给众生、献给上师三宝了,那个时候你就是上师三宝利益众生的工具!所以你更要好好地保护自己的身体,爱护自己的生命。那时候我们会在极短的时间内成就、成佛。

  (2)发心仪轨

  吙!

  如同三世佛佛子  已发最胜菩提心  我亦为度遍天众  愿发无上胜觉心

  (显宗发心仪轨)

  我与无边诸有情  本来即是正觉尊  了知如是之自性  即发殊胜菩提心

  (密宗发心仪轨)

  如是随力念诵。

  这两个仪轨,一个是显宗仪轨,另一个是密宗仪轨,我们在念的时候,念哪个都行,要随力念诵、多多念诵,最好念诵十万遍。

  5、愿菩提心的学处

  今天我们来学习愿菩提心的学处。

  愿菩提心的学处有三种:第一,自他平等的修法;第二,自他相换的修法;第三,自轻他重的修法。

  (1)自他平等的修法

  要把自己和他人平等地看待。对自己有怎样的希望,也要将这样的希望推及别人。你不愿意感受痛苦,同样,每个众生都不愿意感受痛苦。你希望自己能够幸福、快乐,同样,每个众生都希望自己能够幸福、快乐。所以无论什么时候都一定要考虑到对方、考虑到众生,不能自私自利。我们不能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伤害对方,让众生痛苦。

  我们不愿意感受生老病死的痛苦,他人也一样不愿意感受这些;我们不愿意听到的言语,他人也一样不愿意听到;我们不愿意做的事情,他人也一样不愿意做。有些人只考虑自己,不考虑他人;只知道自己的感受,不知道别人的感受。在家里也是,天天吵吵闹闹,你挑他的理,他挑你的理。你自己不愿意做的事,就让他做,多不公平啊!他也有烦恼,也有痛苦,怎么不考虑他呢?怎么不去了解他的感受呢?

  把自已和他人平等地看待,这就是愿菩提心的第一个学处:自他平等。所以不能恼害他人,一定要帮助别人、照顾别人、尊重别人。一定要讲道理,一定要做公平的事,因为我们都是要当菩萨的人。现在很多人仅仅为了吃得好一点,就残害其他众生的生命。我们不能做这样的事情,不能拿别人的生命来开玩笑。我们一定要善待众生,一定要把所有众生和自己一样平等…

《佛光普照·百日共修开示(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