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1969A 樂邦文類(宋 宗曉編)▪P33

  ..續本文上一頁別  千華永莫齊

  開敷承佛足  奇妙入經題

  葉嫩金浮水  根靈玉在泥

  誓期緣謝日  步步踏歸西

  湖州覺海彌陀閣  祠部張景修

  仙潭覺海唐興善  像設瑰琦古至今

  殿柱倒書雷部火  市橋橫渡木觀音

  窗前竹影搖金翠  風外蓮香散水沈

  況有彌陀新建閣  動人無限往生心

  西歸軒  蘿月禅師昙瑩

  君言樂國是吾家  自笑飄零客路賒

  一點歸心懸落日  百年幻事寄空華

  臍輪不鼓經簾卷  鼻觀常清篆縷斜

  正念相成無外物  小窗行樹綠交加

  憶佛軒詩(並序)  雪溪首座希顔

  自古有言。人生百歲七十者稀(予)十六祝發。叨預僧列。今幸七十處世非久。朝夕人耳。平居非不誦經稱佛。猶恨未爲專注。遂取首楞嚴勢至章。若人憶佛念佛。見前當來必定見佛之語。命小軒曰憶佛。庶幾以爲臨終見佛光容耳。且作山偈以系于右

  多年逃逝鬓如絲  憶佛難忘十二時

  咄咄自嗟爲蕩子  幾番華發路邊枝

  自憐憶佛暮年深  除佛無能寫我心

  誰道萬金爲客好  終非一飯在家林

  隨波逐浪去翩翩  彈指聲中七十年

  豈不向來知憶佛  欲從老去更加鞭

  掃除意地空空已  煥發心華粲粲然

  決定此身如許見  風埃蟬蛻笑談邊

  有盟晚景欲重尋  唯是拳拳憶佛心

  數縷香消春塢冷  一龛燈映夜窗深

  破畦[蔬-(梳-木)+束]雨滋香積  落澗松風發妙音

  自恨不歸甘自棄  既歸安用越人吟

  叁椽老去許安貧  佳處無如憶佛真

  萬事了知猶墮甑  百年唯此可書紳

  岩間靜寄蒲團夜  松下聊供茗怨春

  閉戶不忘常憶佛  願常終似影隨身

  平日叢林見祖師  還如憶佛在今時

  但安谷底叁椽地  不挂胸中一縷絲

  幽徑落華浮澗水  小窗斜日下松枝

  寂然真境知誰見  唯佛常多入夢思

  早尋史漢學爲文  自許平生在博聞

  棄置寸陰隨逝水  思量于我竟浮雲

  閑中自識藏身穩  勝處誰知憶佛勤

  沈謝曹劉今底處  草萊叁尺但荒墳

  我欲今身見佛來  佛今于我豈悠哉

  但能一念心無倦  不假叁祇眼便開

  紫燕黃鹂啼妙旨  清溪白石示珍臺

  要知成現還家路  誰道無人爲挽回

  名利毛繩截骨仇  漆園猶自比蝸牛

  浮生最是無雙處  憶佛須知第一籌

  母子但能同室住  風埃安用遠方遊

  前程罷問從今始  紙帳蒲團穩坐休

  讀往生傳有感  雲庵法師了洪

  飛山之書  金方在西  昔賢歸去

  胡不思齊  白發易老  客路空淒

  志意歸去  憑此指迷

  淨土詠史  西湖居士李濟

  居士道號西歸子。元武林人。寓居苕溪。先祖四世登科來處清白。深明淨土之教。嘗擬諸詠史。作稱贊淨土諸上善人詩。凡五百余首。蓋于淨土如理而修者。悉綴其行業。形于篇章。雖小善不遺。可謂樂道之人也。其文現行于世。今撮其紀聖師者二十五首以寄。此錄庶資見聞雲爾

  敘佛化緣

  能仁現穢取娑婆  折攝剛強方便多

  橫截愛河無別法  唯教專志念彌陀

  無邊刹土非無淨  唯我彌陀願海深

  十念功成蒙接引  端如默鐵化精金

  述製作意

  古往今來浩劫波  二輪疊運急如梭

  循環六趣無休歇  不解西歸柰爾何

  千古英雄一窖塵  昔賢猶有是非心

  我今敬讀往生傳  辄效周昙詠史吟

  文殊菩薩

  稽首曼殊大聖師  深談念佛接群機

  遂令法照洪斯教 五會王宮道轉輝

  普賢菩薩

  遍告親宣十願王  指歸安養理昭彰

  向來慈覺蓮華社  曾以鴻名壯寶坊

  普慧菩薩

  葦江會裏萃群賢  大士埙篪悉預焉

  底事助揚真佛化  秖應悲願廣無邊

  天親菩薩

  唯識論師曾說偈  彌陀樂國願超生

  只因果報無諸苦  列聖宗歸道化行

  馬鳴菩薩

  造論通宗百洛叉  摧邪顯正懾群魔

  示人不退有奇術  唯教專心念佛陀

  龍樹菩薩

  匡持像運著勳庸  說偈婆沙大論中

  願共衆生生彼國  普令具縛脫樊籠

  五通菩薩

  娑婆人未識阿彌  直往西方爲請祈

  佛及薩埵俱時現 爰持寶葉遍圖之

  廬山遠法師

  蓮社開端接後人  翕然缁素總來親

  十年叁睹莊嚴相  定作金臺上上身

  南嶽思大禅師

  夢感彌陀爲說法  空中寶像顯神靈

  天童給侍瓶常滿  舍識親承聖衆迎

  天臺智者大師

  昔同南嶽睹毫光  一誦蓮經悟藥王

  論釋十疑垂萬代  唱經況複示西方

  壁谷神鸾法師

  流支直指佛長生  焚卻陶仙十卷經

  龍樹垂形宣至訓  終時俱聽管弦聲

  京師善導和尚

  畫叁百壁淨土相  寫十萬卷彌陀經

  貴賤不論皆激勸  況登高柳定祈生

  新定康法師

  洛下文書累放光  化行新定嗣余芳

  口中十佛隨聲出  消得兒童爲播揚

  五臺照禅師

  常瞻叁聖現虛空  多謝文殊指示功

  欻感神僧來預報  叁年汝托寶華中

  永明智覺禅師

  七返俱拈淨土阄  畢生不退事精修

  神棲安養因成賦  堪以慈容挂九幽

  孤山中庸法師

  通經十疏辯河傾  絕筆彌陀淨業成

  陶器墳中收幻質  昭然精爽定西征

  四明法智法師

  十僧曾約叁年忏  忏罷焚軀願往生

  虢略慈雲雖請住  終修叁昧作西行

  天竺慈雲忏主

  般舟叁昧九旬修  大小彌陀忏更留

  星殒香消忽西去  空余千載仰嘉猷

  長蘆慈覺禅師

  發明五惑製高文  要使群盲識淨因

  況感普賢並普慧  蓮華勝友益歸仁

  靈芝大智律師

  道繼南山闡律乘  志洪樂土辦歸程

  臨終說偈加趺化  湖上俱聞天樂聲

  南昭慶常法師

  西湖社客千人集  光我廬山孰比肩

  要識當年奇特事  請看碑刻盡朝賢

  和淵明歸去來兮  給事憑楫

  (給事蜀中遂甯府人。道號不動居士。少有俊聲。中大學魁選。作場屋文字。多用圓覺經語。明悟理性。欽伏士論。而又遍參禅林。深達五家宗派。晚年笃信彌陀教法。晝夜不寐。專意淨業。作西方禮叁卷彌陀忏一集。在鄉郡建淨土會。感香爐中舍利應現。毫光[一/旦]天。嘗以俸資。造大藏經及四大部藏。各四十八分施諸山。表佛本願。一日感懷。和淵明歸去來韻。談淨土法門。最爲開示。其辭曰)

  歸去來兮。蓮社已開。胡不歸。念吾年日就衰邁。況世態之堪悲。想東林之遺迹。有先賢之可追。趁余生之尚在。悔六十之前非。如新沐之彈冠。類浴罷而振衣。滌塵垢以趍潔。造妙道之離微。顧瞻前路。歸心若奔。入慈悲室。登解脫門。萬境俱寂。一真獨存。爐香滿炷。淨水盈樽。望西方以修觀。祈速睹于慈顔。入念佛之叁昧。覺身心之輕安。超九蓮之上品。開六超之幽關。會精神于正受。杜耳目之泛觀。俟此報之雲盡。指極樂而徑還。循寶樹以經行。踐華園而回旋。歸去來兮。唯淨土之可遊。念閻浮之濁惡。舍此土而何求。喜有壽之無量。曾何苦以贻憂。與上善人同會。友補處爲朋俦。池具七寶。黃金爲舟。地平布于琉璃。無高下之坑丘。樂音起于風樹。佛聲發于水流。聞者鹹念叁寶。忻塵緣之自休。已矣乎。人生如夢。能得幾時。胡爲名利之萦留。此一報看盡兮。將焉之。浮世皆幻境。樂土真佳期。布蓮種于池內。長念佛以培耔。冀臨終時而佛迎。垂敘別而留詩。從此地地增進。決證菩提何用疑

  擬淵明歸去來  幻住居士任彪

  歸去來兮。西方淨土誓依歸。既出離五濁之生死。亦怙恃叁聖之慈悲。嗟人生之幻化。撫急景以難追。悟世緣如昨夢。悼既往已皆非。逮衰年以學道。類大寒而索衣。悔青春之放逸。誤白業以虧微。叁塗苦趣億劫迷奔。如何解脫。有大法門。疑之則遠。信之斯存。誰其屍之。彌陀世尊。舒玉色之毫相。晃紫金之容顔。蔽諸來之大衆。顯須彌之金山。是以戒須堅持叁聚。齊則勤修八關。加十念以精進。庶禮足而谛觀。幸人身而不爾。猶寶所而空還。雖聖凡之超絕。喻水月以何難。歸去來兮。西方淨土多勝遊。寶樹羅網出妙音。天衣純陀不用求。但受諸樂之極。永無衆苦之憂。我彌陀世尊。四十八願度衆生。百千叁昧頓熏修。于洪誓海。乘大願舟。更無波旬魔怨。但有聲聞比丘。聆變化之衆鳥。演法音而宣流。觀音勢至堅固力。接引行人無時休。已矣乎。末法衆生多弊惡。諸苦境界叵淹留。歸去來兮。兜率終有墮。龍華未可期。唯有極樂國土。功德莊嚴如此。光色蓮華開九品。清淨海衆待多時。但辦信心不退轉。決定往生無可疑

  追和淵明歸去來辭(並序)  拙庵宗師戒度

  拙庵野夫。抱疾林下。一日少間。試取陶淵明歸去來兮辭。讀之不覺釋卷而長歎。蓋與予懷異世而同轍也。淵明乃一俗士爾。貧苦非不迫切。尚且輕五鬥粟。不忍折腰于鄉裏小兒。自免去職樂賦歸欤。況釋氏子。爲解脫故而求出家。返奔走于塵域。而不知止。不爲淵明羞乎。予素以安養爲故鄉。欲寫鄙懷以自勉。辄追和高韻。覽者幸無以效颦見诮。亦各言其志也。丁酉季秋望日書。辭曰

  歸去來兮。回首故鄉何日歸。覺寒來而暑往。勞夢寐以含悲。昔偶爾而爲別。今悔之而莫追。望蓮池之勝友。實負愧而知非。嗟幾生之漂泊。失系珠于內衣。旋深思而猛省。何節操之卑微。欲歸便歸。一志西奔。長生不死。衆妙之門。唯心本具。真性常存。棄捐周鼎。返認匏樽。空受賜于華屋。遂孛戾于慈親。慨衆苦之迫切。必去危而就安。雖無適而不可。柰客路之間關。托二八之妙境。入正受而遐觀。匆全心而發現。喜合浦之珠還。混塵刹之淨穢。隨足處以盤桓。歸去來兮。謝絕于外遊。且毀形而壞服。唯解脫之是求。曷區區而逐物。恬然而弗以爲憂。喪自家之珍寶。抛祖父之田疇。方饑絕糧。欲濟沈舟。曾流俗之不若。夫是之謂比丘。苟聞義而不徒。盍尋源而挹流。照萬緣之寂寂。藏六用之休休。已矣乎。人生變化同四時。天邊日月無少留。不自爲計將安之。有生必有死。百年誰與期。宜寸田以耕耨。頻愛草以耘耔。結廬山之淨社。詠樝庵之新詩。送心想于落日。倏如羽化斷無疑

  贊淨土漁家傲(並序)  北山法師可旻

  我家漁父。不比泛常。一丈六之身材。叁…

《1969A 樂邦文類(宋 宗曉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