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的前途在那裏?(第叁講)

  佛教的前途在那裏?(第叁講)

  

  一.佛教應該人間化  

  二.佛教應該現代化

  叁.佛教應該大衆化  

  四.佛教應該生活化

  一.佛教應該人間化 

  佛陀出生在人間,修行在人間,成道在人間,度生在人間。佛陀,道道地地的是人間佛陀;佛教,道道地地的是人間佛教。

  禅宗六祖惠能大師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求菩提,猶如覓兔角”。這說明了佛法除人間以外,別無菩提可求。

  佛教領袖太虛大師說:“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這說明學佛“要從人乘行果完成大乘佛道”。

  遺憾的是:佛教裏一直重視出世思想,忽視人間事業。假如一個二、叁十歲的青年出家,從出家的第一天開始,師父就急急忙忙的要他了生脫死,好像人一出生,就應該忙死。生的問題尚未解決,怎能忙死?就是《彌陀經》鼓勵人念佛往生,也是“不可少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哪裏裏說有不先福利人間,就能了生脫死?

  佛陀所以成佛,也是要在人間“叁只修福慧,百劫修相好”。人間事業未能建成,人間佛教未能莊嚴,不服務社會,不福利人間,只想自己一個人了生脫死,這豈不太過自私?這豈不給人譏爲自利?

  更有甚者,除自己忙死以外,還爲別人忙死超度,只要某一人家死了一個人,除念倒頭經外,還要入殓、殡葬、頭七、二七、直至七七,甚至百日、周年,真是人死時,才想到要僧侶念經。人死的佛教,或寄望死後的世界好一些的佛教,完全與人間脫節,佛教哪裏有生氣?僧侶哪裏有活力?

  佛教除常爲死者服務外,對生者也要他排除世俗的喜悅。如說發財是貪心,黃金是毒蛇;夫妻是冤家,相愛是罪惡;兒女是討債鬼,親人是魔眷;歡樂是放蕩,享受是罪業。所以,世間上的黃金寶物、眷屬親人、福樂享受、功名富貴,都該放棄。過去傳教徒鼓勵信者舍棄人間,抛妻棄子,入山修道,埋沒佛教的人間性,致使佛教衰微,了無生氣,是功?是罪?明眼人當可察知。

  即使不閉關不入山者,居于道場,也是灰色人生。看那些面無表情,心無熱力,當說不敢說,當笑不敢笑的修道者,如何爲人間增添歡愉喜樂?如何爲社會帶來幸福祥和?

  故此,吾人不得不提出佛教需要人間化的主張。佛教如何人間化?茲提六點意見:

  (一)思想言行人間化

  在思想上先爲自己建立人間佛教的思想,《華嚴經》的“但願衆生得離苦,不爲自己求安樂”,就是人間佛教的思想。從人間佛教的思想,必然會産生人間佛教的言行,歌頌人間的善美,贊歎人間的和樂,推動利他的工作,發起助人的服務。對賢能者不嫉妒而尊敬,對守份者不暴戾而友愛;感恩知足,喜舍爲善,創造美好的人間。

  (二)發心發願人間化

  《勸發菩提心文》說:“嘗聞入道要門,發心爲首;修行急務,立願居先。願立則衆生可度,心發則佛道堪成。苟不發廣大心,立堅固願,則縱經塵劫,依然還在輪回;雖有修行,總是徒勞辛苦”。我們每一發心,必爲人間的利益著想;我們每一發願,必爲人間的莊嚴用心。發向道心,健全自我;發慈悲心,普利群生;發頭陀願,努力作務;發菩提願,完成佛道。對人間有心,對衆生有願,必能有益于未來的人間。

  (叁)淨土極樂人間化

  我們一提到淨土,就會想到西方極樂世界的淨土,其實淨土不只西方,離我們最近的彌勒淨土,比西方極樂世界更容易往生。還有我們所居的娑婆世界,也可轉爲人間淨土,只要我們這個世界,沒有惡人的侵擾,沒有政治的迫害,沒有經濟的缺陷,沒有情愛的糾紛,沒有交通的事故,沒有環保的汙染。有的是諸上善人,聚會一處;有的是善良同胞,相互敬愛。這就是人間淨土的實現,何必一定另求淨土?

  (四)福樂財富人間化

  我們有一個不解的疑惑,就是有些人輕視當前的福樂財富,把希望寄托在琉璃世界,或極樂世界,今生貧窮不要緊,只要將來生到他方世界,享受福樂財富。其實人間化的佛教,你可以擁有無限的福樂財富,佛教不是叫人不要錢財,不可享樂;佛教叫我們獲得淨財越多越好,享受禅悅越妙越好。即使世間上的福樂財富有限,我們也可以體會佛法裏的法喜,探索信仰裏的財富,享受心裏的世界,擁有全面的人間。那才是建設真正福樂財富的人間。

  (五)修行實踐人間化

  現在的人,一說到修行,好像即刻就要離開人間,火速往生到其它世界。念佛的人跪在佛堂,祈求彌陀的接引,假如阿彌陀佛真的現身在他面前,要帶他離開人間,不知他是否真能夠非常歡喜放下他的家産妻兒?否則,這不是互相矛盾?一面求生西方,一面留戀世間。禅宗曆代祖師,只求人間開悟,只求人間作佛,不求往生他方。所以人間化的修行實踐法門,是五戒十善,是四無量心,是四弘誓願,是六波羅蜜,是人成即佛成。

  (六)戒律規範人間化

  佛教中的僧衆,有僧衆比丘、比丘尼的戒律;信衆有信衆優婆塞、優婆夷的戒律。但佛教的戒律,太看重消極的止惡,缺乏積極爲善的精神。在戒律中,大都不可這樣,不可那樣;我們今天需要的是應該這樣,應該那樣。所以我們應該認爲八正道才是戒律,六度萬行才是戒律,四攝法門才是戒律,饒益有情才是真正的戒律。人間化的戒律,一面固然消極的規範身心,止惡息罪;一面應更積極廣修善行,廣作善事。唯有建立人間佛教受持菩薩道的戒行,那才是未來佛光普照的人間。

  二.佛教應該現代化

  法不孤起,仗境方生,在世間流傳了兩千多年的佛教,法久弊生,這是自然的現象。現在要緊的如何除弊更新,中興佛教。佛教應該現代化,是刻不容緩的問題。

  佛教現代化的阻礙,是一些保守的大德沒有衡量未來,沒有評估時勢,甚至捧出聖言量來:“我所說者,不可更改;我所未說,不可增加”。因此對一些創新的適應時代潮流的弘法方法,難以認同,牽絆扯腿,阻擋了佛教的發展。

  南傳佛教,一直重視聖言量,自高自大,故步自封,信衆除了供養以外,別無他途爲佛教奉獻力量,比丘尼教團一直不能成立,其它文教慈濟事業不見增長。好比從事政黨者,于既獲利益後,再不肯分享他人,如此怎能進步?怎有發展?怎能擴大?

  其實南北傳佛教共遵的四依止中,“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依智不依識”,就已經爲我們佛教現代化做了原則性的指導。當初佛陀住世時,並未用鋼筋水泥建屋,現代寺院莊嚴堂皇,大都鋼筋水泥所建;過去並未有電器設備,今日道場都早已電器化。請問依聖言量的大德們,您們有打電話嗎?您們有乘飛機嗎?現在時代不同了,科技、環保、高樓、信息、把時代整個都變動了。契理契機的佛陀,如果從常寂光中再現人間,他也一定要指示您和我們大家都要現代化!

  佛教如何現代化?茲提六點意見:

  (一)弘法布教現代化

  過去弘法布教,只是大座講經,近代太虛大師講經用黑板輔助講說,竟給人譏爲妖僧。現在講經,黑板已進步爲白板,已進步爲投影機,已進步爲幻燈機,已進步爲電視機,這不知該怎麼說了。

  佛陀當初說法,觀機逗教,有時舉例,有時說喻,本事本生,神通無礙,這就是現在講究的實物例證。古代大德,講經時分科列表,複講小座,這也無非權宜要聽者能夠聽懂,故弘法布教的方法,不怕更新,不怕現代化。現代的弘法方法,現在有人在電臺講經,有人在電視說法,有人發行雜志,有人印贈佛書,有人監獄念佛,有人到軍中舉行皈依,有人學校登臺授課,有人在工廠隨緣講道,有在街頭講演,有在會堂說法,體育館中法音宣流,中山堂裏出和雅音,有的用歌舞,有的用獻供,佛像供在國家會堂,鍾鼓響于都市民間,有的用麥克風作獅子吼,有的用無盡燈作光明藏,猗欤盛哉!佛教弘法布教的現代化,希望大德們再接再勵,因爲有您們的辛苦,才有今日蓬勃的人間佛教;有您們的智能,才有今日現代化的弘法布教。

  (二)文教信息現代化

  常有人說:佛教的慧命在文教上面。現在應更進一步說,佛教的發展,應該重視信息的運用。唯有文教信息普遍現代化,則佛教的傳播,深入社會大衆中,將指日可待,不爲難也。

  在文化方面,從四十年前的琉璃經舍、臺灣印經處,到現在多家的佛教出版社,多家的佛教書店;有佛教文化公司,有佛教百貨公司;有辦佛教福報,有出新聞周刊;贈送的經書到處皆是,定期的刊物各地皆有。學術性會議經常舉行,圖書館設立林林總總,尤以《佛光大藏經》、《佛光大辭典》,獲得教育部金鼎獎,更爲佛教文化寫下新的裏程碑!

  在教育方面,從四十年前日治時代的佛教練成所,光複初期的佛教講習會,到現在的幼稚園、托兒所、慈濟護專、玄奘技術學院、華梵工學院、西來大學、佛學研究所,以及各寺院所經辦的中學、佛學院,總算起來不下百數十家之多。

  在信息方面,現在各寺院各佛教會,都在采用電腦作業,把信徒資料用電腦歸檔;傳真機、複印機,在各寺院已不算希有;佛光山更和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等校合作,把大藏經輸入電腦。

  不過,我們希望文教信息現代化,這還不夠。因爲文化方面的古本影印,盜版流通,濫寫濫印,精美不足,實有損佛教文化形象。我們希望佛教所有出版物,都能標點、分段、注釋、索引、題解;都能重新打字、照排、美工、精印、發行。

  教育方面更應先從培養人才著手,辦中學沒有師資人才,辦大學沒有師資人才,辦佛學院沒有師資人才,未來就是行政人員也不容易一時儲備。尤以佛學院教材課本的編印,學生程度的分等,技能訓練的加強,信心教性的培養。信息方面更應該注意、加強、普及,最好有一佛教信息訓練班,訓練專門的信息人才。因爲唯有佛教文教信息的提升,才能將佛教文教信息帶上更現代化的目標。

  (叁)事業經濟現代化…

《佛教的前途在那裏?(第叁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