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從教學守道談禅宗的生活▪P2

  ..續本文上一頁深奧的意義。

  禅師寂滅外緣,對境不起憎愛,朝向肯定的大道精進,聲光幻影迷惑不了禅師的心,他的心常住于清淨中,如實辦道。

  石屋禅師有一個朋友,是個小偷,惡習難改。有一次,他偷石屋禅師的東西,被禅師抓個正著。禅師責問他說:

  “你偷人東西,偷多少次啦?”

  “數不清,總有幾百幾千次吧!”

  “你偷了多少東西?”

  “不多,一次頂多千兒八百元啦!”

  禅師哈哈大笑說:

  “你真是個小毛賊!換是我,哼!不下手則已,下手就大偷!”

  小偷驚訝問道:

  “失敬!失敬!原來是老前輩了!請教怎麼個偷法?”

  石屋禅師倏然伸手,作勢握住小偷的心說道:

  “寶貝不就在這裏嗎?自從這裏的寶貝被我偷到了以後,我一生享用不盡啦!”

  我們的心,要自己掌握住,做自己的主人,才能終身受用不盡。禅是什麼?就是我們的真心,有了這種真心,你說還有什麼比這個更好呢?

  龍牙禅師有一首自我肯定的詩:

  “一室一床一茅屋,一缾一缽一生涯;

  門前縱有通村路,他家何曾是我家。”

  一個禅者,一生只有一間房、一張床、一所茅屋,生活簡單自然。門前雖然有路通到別人的村莊,不過他家何曾是我家,我們何必到外面攀緣呢?桃源雖好非我有,自家雖寒伧,郤是我安身立命處。有道是金角落、銀角落,不及自家的窮角落。不識本心,學法無益;不識真性,與道相遠。禅是要大家自我肯定,肯定自心本無一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灑脫淡泊,自在無礙,把自己的生命走出一片坦蕩晴空。

  二.從惜福結緣來談禅宗的教學守道 

  禅者,山中臥衲衣當被,和頭裹瓠瓢作枕。離世隱居,物欲淡泊,不只生活簡單,而且愛物惜緣。一草一葉、一瓦一土、一字一珠,在禅者的手中都能活用起來,不隨意浪費大地的一點資産。像天臺左溪尊者,泉水可以洗昏蒙,雲松可以遺身世,塊然獨居一室,自有法界之寬。他一生行誼尤其令人稱道:他“非因尋討經論,不虛燃一燈;非因瞻禮聖容,不虛行一步;未嘗因利說一句法,未嘗因法受一毫財”,這樣的操守,可說是惜福結緣的最佳典範。有一位義山禅師要沐浴,弟子替他准備了洗澡水。禅師來到澡池邊,探手一試說:

  “太熱!加一點冷水。”

  弟子盛水來,加了一半,剩下一半水就把它倒掉了。義山禅師看了很生氣,罵道:

  “你這個業障鬼!水啊!滴水如金,水是有生命的。你把它澆在花上,花會歡喜;灑在樹上,樹會生長。這麼寶貴的生命資源,你怎麼可以輕易糟蹋掉呢?”

  這個徒弟經過這次嚴厲的教訓後,就把自己的名字改成“滴水”,自我警惕“一滴水也是甘露泉”,就是有名的滴水禅師。

  禅門的生活如此簡樸,並不貪求塵世的一切物質。渴飲山泉,涼而甘美;饑食菜根,淡而飄香。對于一草一木、一坐一盤都非常愛惜。你們各位聽到這個禅,不妨學習滴水和尚惜福結緣的精神,會使生活別有洞天。

  現在民生富裕,物質充斥,惜物惜福的風氣低落了,一支原子筆不值多少錢,卻可以爲你寫個幾年,甚至一生,你可以是一支筆居士。話,多了招禍,你可以愛惜唇舌,一句話都不隨便亂說,你就是一句話先生。錢,不隨便浪費,一塊錢有一塊錢的功德,你就是一塊錢先生。佛光山在美國建了一個西來寺,我常去探望,每次去,身邊總有一些錢,到了美國通通留下結緣,回來時,身上只有一大疊衛生紙。因爲,在美國無論是吃飯、乘船、搭機都有衛生紙,到什麼地方都是一張衛生紙,用不完舍不得丟,一張張疊收著,我到美國半個月,回來時四個口袋裏存了七十幾張衛生紙。衛生紙不值錢,但是很有用,要多少木材、紙漿,多少工夫才做出來薄薄的一張,這個工夫很大呀!怎麼能不珍惜呢?

  任何東西不只有物質上的價值,內心的認定更重要。雖是卑微的東西,一滴水、一朵花、一支筆、一張紙,都非常寶貴,你把這許多東西都珍視了,都能惜福結緣了,世間何物不寶貴呢?

  有一位七裏禅師,在佛殿裏打坐參禅,半夜閃進一個強盜,低聲叫:

  “錢拿來!沒有錢要你的命!”

  七裏禅師不動聲色,回答道:

  “不要打擾!我在參禅。要錢,錢在佛祖下面的抽屜,自己去拿。”

  強盜拉開抽屜,取了錢,正要走,七裏禅師說:

  “喂!不要通通拿走,留一點,我明天還要買香花供果啦!”

  強盜真的依言照辦,瞪著眼往外走,正要踏出門,七裏禅師又叫住他:

  “站住!”

  強盜嚇了一跳,回過頭來,只聽七裏禅師說道:

  “你拿的錢是佛祖的,不向佛祖說聲謝謝就要走嗎?”

  強盜被說動了,就向佛祖點頭稱謝,一溜煙的逃了。

  不久,這個強盜給警察抓了,供認曾經偷了七裏禅師的錢。警察帶他來讓七裏禅師指認。七裏禅師說:

  “沒有呀!他沒有偷啊!他有向佛祖道謝啊!”

  七裏禅師愛惜錢,以慈悲心來結緣,這種教學守道的方式感動了那個強盜,從此悔過向善,做了七裏禅師的弟子。

  禅宗的惜福和結緣常常互爲因果,密不可分。有一個公案就說出了福報的因緣:一天,雪峰、岩頭、欽山叁位禅師結伴行腳,外出教化。他們順著河流往上走,正商談如何弘法時,雪峰禅師肚子餓了:

  “喂!喂!喂!今天住哪裏裏啊?”

  忽然看到河流裏有一根青菜葉子,順著水流下來,欽山指著說:

  “你們看:有菜葉飄流下來,可見上遊一定有人住,到那邊就有飯吃,可以歇腳了。”

  岩頭凝目注視水裏那根菜葉,搖頭歎息:

  “唉!這上遊的人家,連這麼一根翠綠的菜葉都不愛惜,竟讓它流走,實在可惜。”

  雪峰也說道:

  “這麼不珍惜的人家,不值得教化,我們還是到其它村莊歇腳吧!”

  叁個人正在你一言、我一語的議論時,上遊有一個人“砰砰砰”沿河跑下來,氣喘籲籲的一路尋覓什麼。禅師問:

  “找什麼?”

  那個人滿頭大汗停下來:

  “我剛才洗菜,不小心一片葉子被水沖下來了,我在找那根菜葉子。”

  雪峰禅師叁人一聽,高興得哈哈大笑,點頭稱許:

  “這人這麼惜福,值得度化,好!我們就到他家弘法挂單吧。”

  惜福之人才會多福,佛性即福田。我們的癡福、罪福,不是真福;真福是要像種樹、種穀一樣,才能福至心靈。臨濟禅師有一次在山裏種松樹,黃檗看到了,奇怪的問:

  “山上已有這麼多樹了,你栽松做什麼呢?”

  “一與山門做境致,二與後人作標榜。”

  禅師們這種不求自利,蔭庇天下的胸襟,是濟世精神的顯露。禅的教學守道,就是從生活中惜福,從結緣來體驗,以慈悲爲本懷,用智能來引導,提升修持的境界。

  惜福、結緣就是禅者學道的生活。

  叁.從慈悲感化來談禅宗的教學守道

  威名顯赫的阿育王是佛教的大護法,也是很虔誠的叁寶弟子。有一天,阿育王准備了豐盛的齋飯來供僧。爲了禮敬僧寶,阿育王雖然是一國之君,對法師一定要跪拜頂禮如儀。當應供的隊伍遠遠走來時,阿育王看見一個小沙彌也在裏面,就有些猶豫了:喲!這麼小的孩子,我堂堂國王向他禮拜,成何體統呀?不拜呢,心頭又不安,恐怕不合乎佛弟子的規矩。阿育王想了又想,把那個小沙彌請到偏僻的地方頂禮,悄悄跟沙彌說:

  “小沙彌!我向你禮拜的事,你千萬不能告訴別人喔!”

  小沙彌手裏捧著缽就跟阿育王講:

  “你看!”

  他朝缽上一跳,身形一縮,就跑進缽裏去,一會兒又跳出來恢複原狀,如此進進出出,出出進進的,把阿育王看得目瞪口呆!小沙彌也學著阿育王的口吻說道:

  “大王!剛才你看到的也千萬不能告訴別人喔!”

  這個沙彌,小小年紀志氣高,他以神通教示阿育王,跟國王玩了一場慈悲遊戲。禅的教示,不分年紀大小,禅者的教化也不因貴賤而有高低分別。

  有一天,雲水禅師到一個大富翁家裏化緣,被大富翁推拒門外。雲水禅師在山上無糧米,大富翁又不肯布施,正不知如何濟衆辦道?走著,走著,看見富翁家的水溝流出許多飯粒,雲水禅師覺得很可惜,就每天來撿,撿回去除了自己吃外,吃不完的便曬幹,儲存起來。

  十年後,大富翁家忽然起火,一場熊熊烈焰使大富翁家破人亡,一無所有,不得不四處行乞,狼狽不堪,最後實在走投無路,只得投奔雲水禅師的寺廟,哀求禅師收留他:

  “懇請和尚慈悲!慈悲!救救我吧!”

  雲水禅師收留了他,又做飯給他吃,大富翁這一頓飯吃的津津有味,滿懷感激:

  “師父,好感謝你!”

  “你不必感謝我。這些飯本來就不是我的,是你的,我只是花一點勞力把它撿起,曬幹儲存起來。正好今天你用得到。”

  大富翁深感慚愧,立誓痛改前非,重新做人。所以禅師用慈悲教化來感人,是他們的特長,也是禅師教學守道的特色。

  還有一位挑水禅師,教大家禅法一段時間,忽然失蹤了,衆弟子不知禅師的下落,就四處尋訪。有一名弟子尋尋複尋尋,尋到荒郊野外,在一個廢橋下發現一些小洞穴,裏面有很多乞丐,那個挑水禅師就在乞丐群裏。這個弟子又驚又喜的請求:

  “師父啊!請您慈悲回去,再開示我們禅法。”

  挑水禅師意興闌珊道:

  “唉!光用口講,講幾千幾百次也沒有用,你們做不到!”

  弟子急忙懇求:

  “師父您再教我做什麼,我一定做到。”

  挑水禅師眼一瞪說:

  “好!你在這跟我同住叁天,我就傳授你禅法。”

  弟子一聽:叁天有什麼了不起?爲了學禅,就是叁年也沒關系,于是依約住下來了。

  第一天,洞裏除了肮髒的滿地垃圾,還是肮髒的垃圾,連漱口水都沒有,更別說洗澡了。連小便都不知道怎麼辦。這一天雖然難挨,郤也忍耐下來了。第二天,乞丐寮裏,一個老乞丐死…

《從教學守道談禅宗的生活》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