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悭吝,一句好話都不肯說,所以,我們要提倡見面叁句話,吵架一回合。比方說:太太煮飯煮得很辛苦,擺到桌上,叫先生:“喂!來吃飯了。”
先生呢,就不耐煩:“好啦!好啦!等一下!”
這個時候,一回合就該停止了;假如太太不停,再來一回合:“好啦,好啦,叫你好幾次,你都是“好啦,好啦”,你到底要我叫幾遍,你才要吃啊!”
先生更不耐煩的責問道:“你難道沒有看到我這麼忙嗎?”
太太當然也有話說:“忙!忙!你一天到晚都忙,你不知道我也忙嗎?”
唉!這樣第二回合、第叁回合吵下去,夫妻大戰就爆發了。所以記住:吵架一回合就好了,武林高手過招,一回合就要分勝敗,老是打爛仗,怎麼能休止呢!怎麼能歡歡喜喜生活呢?
所以,要學佛陀給人歡喜,佛光山就是學佛陀的精神,所以佛光人必須信守四個目標: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方便、給人希望。
四、佛陀在生活中有沒有享受的一面呢?
我們大家都希望生活享受得好一點。就像各位來聽講經,有的希望能有好位置,坐得舒服一點,或者希望裝個冷氣,鋪個地毯......,這是生活上的享受。功名富貴爲什麼人人都想要追求呢,也無非是改善生活,希望生活裏多一些享受。其實,世間的功名富貴,常常帶給人煩惱;享受嗎?也不盡然。從感官上去追求的享受,實在很有限,眼睛要看很好看的東西,耳朵要聽佷好聽的聲音,身上要穿很柔軟的衣裘;但是,當這些感官上的享受一過去,立刻會感到空虛、寂寞,如同盛席華筵終將散場,必定留下滿地狼藉一般。世間功名富貴的享受,付出的代價往往很大,使人受外境聲色驅使,內心得不到安甯,如果能不看、不聽,就沒有什麼外境能束縛我們,內心的法喜能源源不竭,才是長久的享受。
佛陀有一位弟子叫跋提王子,有一次,他跟比丘們在一起修道打坐,忽然叫了起來:“快樂啊!快樂啊!”正巧佛陀經過那裏,就問:“什麼人喊快樂啊?什麼事情快樂呢?爲什麼喊快樂呢?”跋提回答說:“過去我在皇宮裏面,有很多護衛保護,卻仍害怕人家陷害我、行刺我,在皇宮裏面雖然吃得很好、睡得好,但仍然食不知味。睡不甜蜜,實在沒有意思!現在,我出家了,在山林裏面修行,解脫了束縛,我什麼也不怕,連托缽得到的青菜、蘿蔔吃起來都很美味,在這裏打坐,只覺得心裏乾幹淨淨的,無憂也無慮,修道,真是太快樂了,我就忍不住叫出來了!”這不也是一種享受嗎?
佛陀享受的快樂是什麼呢?是涅槃之樂。涅槃的快樂有四個特性,就是“常、樂、我、淨”。感到生命的久長,他會快樂;感到生命裏有一種自然的喜悅,他會快樂;感到生命的存在,會覺得快樂;感覺生命的單純清淨,更是快樂。現在有許多人忙得忘記自我,失去了自己,當然就沒有快樂了。
涅槃裏有清淨的快樂;其實,如果懂得佛法,在生活裏面要求這種快樂的事,實在很多也很容易。我們平常講“助人爲快樂之本”、“知足常樂”、“能忍自安”,知足裏面就有快樂可以享受;慚愧裏面也有快樂,生出慚愧心,就有快樂;對人生恭敬心,也會有快樂;有信仰的人,也會有快樂;安祥寂靜也會有快樂。各位不要從感官上去找快樂,快樂的泉源在自己的心裏,找到心就可以享受到快樂。念佛,念佛裏有快樂;打坐,打坐裏有快樂;禮拜,禮拜裏有快樂。有時候,當你發現:打坐到心裏沒有任何念頭,沒有任何欲求,只想永遠禅定在這片輕安法喜中,這不就是享受快樂嗎?更積極一點,布施急困,修橋鋪路也是快樂啊!跟人廣結善緣,自然就會得到助緣,就會享受到快樂。
過去的佛教裏,一般都以爲吃苦才是修行,其實,這是錯誤的,佛教本來是幸福之教,快樂之教,它不是要你來吃苦的。所以講“苦”,只是說明人間實相本來是苦的,“苦”只是獲得快樂必經的某些過程,如同蝴蝶必須蛻繭才會飛,樹幹必須刨鋸才能成材,我們學佛的人,是從苦海裏渡越的,甚至于你罵我,批評我,毀謗我,我從這裏面都可以享受到快樂,一切的災難屈辱都甘之如饴,我不但不生氣,反而要感謝你給我一個消災消業的機緣呢!我們要像佛陀一樣享受清淨的涅槃樂,罵我,是替我消災,爲什麼不快樂呢?我的辛苦錢被人倒閉了,如果沒有佛法,就不情願;如果你有佛法,嘿!感謝你,我欠你的債還清了,無債也無挂礙,爲什麼不高興呢!
世間上,好事固然令人快樂,就是一些不如意的,負面的事,你如果懂得佛法,“隨其心淨,則國土淨”,就可以用你清淨的心轉變世間,煩惱都是菩提,煩惱都是快樂。譬如:爸爸媽媽管教太嚴苛了,你不要煩惱,你要想到:“還好,有這麼嚴格管教的爸爸媽媽,讓我不做壞事”;婆婆天天羅哩啰嗦的唠叨,做她的媳婦好難哦!你要想:“還好,有這麼一個婆婆在,讓我凡事小心謹慎,以後可以競選模範媳婦啦!”世間上,任何一個境界裏面,只要你的心轉一轉,哪裏一個地方沒有快樂呢!
我說一個秘密的事給你們聽:我多少年來,除非必須陪客人,要不然,我常常是站著吃飯,這麼多年來,很少人知道。我每次在住處吃飯的時候,因爲沒有椅子,所以都站著吃飯,我不會生氣,學生徒衆雖多,大家可能沒有注意到,這也成就我過簡單生活的習慣,我一樣吃得快樂歡喜。
佛陀的生活,可能很簡單,可能也有不少挫折,但在佛陀大般若願海中,他一定享受涅槃妙樂。
五、佛陀有感情嗎?
你們想:佛陀有感情嗎?佛弟子都希望將佛陀神化,說佛陀跟人不一樣,感情是很汙染的,感情是很煩惱的,佛陀應該沒有感情。不是的!佛陀是很有感情!佛陀的感情是對一切衆生都施予平等之愛,他的感情就是慈悲,所謂“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愛之上是慈悲,慈悲之上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佛陀的愛,佛陀的感情,是很難用凡夫心衡量而能明白的。
什麼叫做“無緣大慈”呢?這是因爲吾人的慈悲是有限的:你是我的同鄉、同學、同門、親戚,因爲我們關系近,有因緣,我就給你一些慈心,這是有緣的慈愛;佛陀提倡的是無緣大慈予人快樂,不一定要有關系,我不認識你,我和你素昧平生,不過,你現在有困難,需要我的幫忙,我應該無條件幫忙你,這個就是無緣大慈。
什麼叫“同體大悲”呢?這是說你的痛苦,我感同身受,如拔除自己的痛苦一樣。我救濟你,你要好好愛惜啊,下次我就不一定管你了;可是,佛陀的大悲不是這樣的。比方我的手爛了,長了爛瘡爛肉,好臭哦!但是,因爲是我的手,我要好好的保護它,好好洗滌,好好敷藥,我不會嫌棄它,因爲這是我的手、我的身體,我當然要愛護。對一切衆生,哪裏怕是陌生人,你如果想:“他跟我有關系,他就象是我身體肢節的一部分”,這是視人如己的悲心,就叫同體大悲。學習“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可以先觀想把彼此立場調換一下,假如我是你,推己及人,這個“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心就容易生起了。
現在我再舉一個例子,你們各位有香港腳嗎?有的人很喜歡抓香港腳,可是香港腳很臭,有的人抓過以後,還要往鼻孔上嗅一嗅,爲什麼呢?因爲是我自己的,臭也變成香了。所以,如果我們能把衆生都當成是我的,又怎會嫌棄他呢?
佛陀到忉利天爲母親說法,爲父親擔棺,你說他沒有感情嗎?我當初在寫《釋迦牟尼佛傳》的時候,最欣賞佛陀對感情表達的方法──非常清淨,非常聖潔,真是不著痕迹的感情。
佛陀成道以後的第二年,回到他的故鄉,跟父王、諸兄弟們談話,曾做過他王妃的耶輸陀羅急著想見從前的丈夫,已經等得非常焦急;怎麼還不來看我呢?好不容易,佛陀來了,耶輸陀羅妃想:他來的時候,一定要好好罵一罵這個忘恩負義的薄情人。但是,當她一見到佛陀那種慈悲莊嚴的樣子,耶輸陀羅妃立刻跪下來。當我寫到這一段時,我也不禁挂念:佛陀怎麼辦呢?因爲他是佛陀,他不是一般的人呵,成就覺道的佛陀,已經不是耶輸陀羅的丈夫了,他要如何面對耶輸陀羅呢?但是,偉大的佛陀真是了不起,他對耶輸陀羅說道:“耶輸陀羅,對你,我是很抱歉的,但是,請爲我歡喜,我對得起一切衆生,我成就了佛道,我是佛陀了。”這種話既能安慰耶輸陀羅的情緒,又能表達一位覺悟者的立場,一般人即使有心想學,恐怕也很難做到這樣慈悲和智能兩全的境地!
我已幾十年沒有見過我的母親,我很希望能把她接到日本見一面,終于,她來了,在日本成田機場,因爲有幾十年沒見面,遠遠地,我心裏就想,這是不是母親呢?當她靠近我的時候,已經像要大哭一場的樣子,畢竟是分別幾十年的母子相會啊!但是當時的情況不同,我立刻跟她說道:“這裏不可哭,跟我來!”那是飛機場啊,哭什麼?我那時候,彷佛看到她要落下來的眼淚,馬上又收回去了。我的意思是:要哭,也要到房子裏面才哭,不管什麼樣的情感,最重要的,不要讓它成爲一種情緒,自己要能駕馭,要能控製,才不會一發不可收拾。
佛陀爲生病的弟子拿茶拿水,爲年老的弟子穿針引線縫製衣服......,佛陀是有感情的,那種純真的感情,佛教裏稱爲“慈悲”。
六、佛陀會不會說謊呢?
佛陀會說謊嗎?這是很嚴重的問題,我們怎麼敢認爲佛陀會說謊呢?五戒裏的殺、盜、淫、妄、酒是根本大戒,說謊就是妄語啊!這怎麼可以呢?但是,佛法是活的,用貪瞋愚癡所犯下的殺、盜、淫、妄、酒是犯根本大戒;假如說以慈悲心犯殺、盜、淫、妄、酒,有時候,是菩薩道的另一種看法。比方說:一個惡人拿了刀槍要去殺人害人,怎麼辦呢?眼睜睜看這個壞人殺死那麼的好人嗎?不行,爲了救那些多好人,只得以慈悲心先把壞人殺了,這跟以瞋恨心殺人又不一樣了。你要持刀槍去殺人,拿毒藥去害人,我知道了,先替你把刀槍毒藥收藏起來,你能…
《偉大的佛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