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慈航大師全集(一)相宗十講 叁、唯識叁十頌講話

  叁、唯識叁十頌講話

  《唯識叁十論》之本頌系世親菩薩最後所作,惜自未釋論。迨後由陳那菩薩等先後作釋,共有十家,而以護法菩薩的正義,玄奘法師爲之傳譯。後由窺基法師所請,遂將百卷之釋糅成十卷之文,即今《成唯識論》是。

  複由基師作《述記》,繼有惠沼作《了義燈》,智周作《演秘》,如理作《義演》,道邑作《義蘊》,莫不蘭菊各挺其秀。第論及注疏因卷帙繁多,鈍根後學常難入門,所以時下的教家如太虛大師有《唯識叁十論講要》及《紀聞》,芝峰法師之《唯識講話》等,期使便于了解。

  余因寄蹤南洋,特爲一班初機入門之方便而作此簡易之講話如下。

  【由假說我法 有種種相轉 彼依識所變 此能變唯叁】

  外人問:“如果照你們唯識家的道理,說一切外物都是“假有”,那末,爲什麼佛教也說有種種“我相”及種種“法相”呢

  縱然在世間迷情的人說得不對,那末,你們覺悟的聖教上,就不應該這樣說:也有“我相”和“法相”啊。”

  唯識家答覆這個問題很簡單的,只用“假說”兩個字就夠了。意思就是說:世間人所執的是“無體隨情假”,聖教上說的是“有體施設假”。

  什麼叫做“無體隨情假”呢

  就是說,世間人所執的“我相”和“法相”本來是“無體”的。不過是因爲世間上的人,隨著自己的迷情而執著當爲是“實有”的,其實在真理上說起來,完全是假的,所以叫做“無體隨情假”。

  什麼叫做“有體施設假”呢?就是說,佛經上所說的“我相”和“法相”,它的“真如法性”是普遍一切法上的,是有體性的,不過是佛菩薩親證的“離言法性”,本來是沒有言說的,因爲要度衆生起見,不得不用方便言說,施設種種名言,所以叫做“有體施設假”。

  (1)世間人所執的“我”,有種種相:有情、命者、作者我、受者我、……種種“我相”。

  (2)世間人所執的“法”,有種種相:實德業等、數論師所執的二十五谛等、……種種“法相”。

  (3)佛經上說的“我”,有種種相:聲聞、辟支、菩薩、佛陀等、……種種“我相”。

  (4)佛經上說的“法”,有種種相: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四谛、十二因緣、六度、四攝等、……種種“法相”。

  我們現在要研究這世間所執的和聖教所說的,對于這些種種“我相”和“法相”究竟是從什麼地方生出來的呢

  老實和你說吧,這些“我相”和“法相”都是依托各人的“八個識”,心王和心所的“自證分”變出來的“見分”和“相分”。列表說明之。

  識的自證分 見分——我相——有知——能緣

  相分——法相——無知——所緣

  

  所變的既有“我相”和“法相”,那末能變的究竟有幾種呢

  答:能變的唯有叁種啊。

  那叁種呢

  答:其一爲“第八異熟識”,其二爲“第七思量識”,其叁爲“前六了別境識”。

  【謂異熟思量 及了別境識 初阿賴耶識 異熟一切種】

  怎樣叫做“異熟”呢

  “異”是“不同”,“熟”是“成熟”,就是我們這個果報的識。其意義有叁:

  (1)異時而熟,由“因”至“果”,時間不同故。

  (2)變異而熟,由“因”至“果”,必有變易故。

  (3)異類而熟,由“因”至“果”,性質不同故。

  怎樣叫做“異時而熟”呢

  譬如桃李,從初種到開花結果,至成熟的時候,時間必有前後而不同,這就叫做“異時而熟”。

  怎樣叫做“變異而熟”呢?譬如桃李,從最初結果至成熟的時候,中間的形相和味道也有些變易的不同,這就叫做“變異而熟”。

  怎樣叫做“異類而熟”呢?譬如大海之水,是從江河溪澗而來的,其性質各各不同,但是到流到大海裏面去,就變成一味了,這就叫做“異類而熟”。

  第八“阿賴耶識”是由前世造的“因”,而成了異熟的“果報”,所以時間就不同。既是由前世所造的因,至成熟時,當然也有些變易,從少變多,由小變大,所以在“因”中所造的善惡一到了受“果”的時候,就變成了非善非惡的無記果——是“異熟果”,不是“等流果”。

  怎樣叫做“思量”呢

  “思”是“思慮”,“量”是“蔔量”。就是第七識的“見分”去思慮、蔔量第八識的“見分”爲我、一、常、遍、主宰。

  但“思量”的意義八個識都有,須加“恒”和“審”二字來區別它:

  (1)前五識是非“恒”非“審”的思量。

  (2)第六識是“審”而非“恒”的思量。

  (3)第七識是亦“恒”亦“審”的思量。

  (4)第八識是“恒”而非“審”的思量。

  列表說明:

   前五識

  

  怎樣叫做“了別境識”呢

  “了”是“明了”,“別”是“分別”,就是前六識:

  (1)“眼識”明了“色塵”的境界。

  (2)“耳識”明了“聲塵”的境界。

  (3)“鼻識”明了“香塵”的境界。

  (4)“舌識”明了“味塵”的境界。

  (5)“身識”明了“觸塵”的境界。

  (6)“意識”明了“法塵”的境界。

  “叁能變”中現在先講初能變的“阿賴耶識”,所以叫做“初”。梵語爲“阿賴耶”,譯爲“藏”,其意義有叁:

  (1)能藏:能藏一切法的種子,故名“能藏”,對種子說——“持種義”。

  (2)所藏:被前七識雜染法所熏染,故名“所藏”,對前七識說——“受熏義”。

  (3)執藏:爲第七識所執持,故名“執藏”,對第七識說——“被執義”。

  最初的“阿賴耶識”叫做“自相”,其次的“異熟識”叫做“果相”,也就是“果報相”。再次的“一切種識”叫做“因相”,也就是“種子相”,因爲在凡夫位一切雜染有漏的善、惡、無記法種子都藏在第八識中之故。

  【不可知執受 處了常與觸 作意受想思 相應唯舍受】

  “不可知”這叁個字是什麼意思呢

  這就要講到這第八識,因爲無論“能緣”的“行相”和“所緣”的“境界”,在我們凡夫位中都是不能明了,因爲我們凡夫“智慧”不夠,“法執”未除,“所知障”未破故。

  “不可知”並不是說連佛菩薩都不可知道,如果佛菩薩也不知道,怎麼可以講得出來呢

  所以這“不可知”叁個字但約凡夫位上說的,諸佛菩薩是究竟證到了。

  這樣說起來,“不可知”到底是甚麼東西呢

  其意義有叁:

  

  執有二義:一是攝爲自體,二是持令不壞。

  受有二義:一是領以爲境,二是令生覺受。

  甚麼叫做“攝爲自體”呢

  “攝”是“收攝”,就是攝收這根身爲自體性。

  甚麼叫做“持令不壞”呢

  “持”是“執持”,就是執持這根身不會損壞。

  甚麼叫做“領以爲境”呢

  “領”是“領納”,就是領納這根身爲所緣的境界。

  甚麼叫做“令生覺受”呢

  “覺”是“知覺”,就是令這根身有知覺的領受。列表說明之:

  

  “處”就是器界,山河大地等,但可作第八識所緣的境界。

  “了”就是明了,也就是第八識的行相。

  能緣的是“見分”。

  所緣的是“相分”(根身、器界、種子)。

  這第八識“能緣的見分”和“所緣的相分”都是深微和廣大,在凡夫位的智慧是難了知的。

  甚麼叫做“心所”呢

  就是“與心相應”、“恒依心起”、“系屬于心”等意義。

  第八識計有五個“心所”,就是:

  (1)觸:是對于所緣的境界相接觸。

  (2)作意:是對于所緣的境界去注意。

  (3)受:是領受所緣的境界。

  (4)想:是想像所緣的境界。

  (5)思:是造作所緣境界的行爲。

  第八識在五受(苦受、樂受、憂受、喜受、舍受)之中,只同“舍受”相應。因爲第八識不是苦、樂、憂、喜的,是非苦、非樂、非憂、非喜,所以只有“舍受”同“第八識”相應。

  【是無覆無記 觸等亦如是 恒轉如瀑流 阿羅漢位舍】

  第八識的性質不是善,也不是惡,它是不善不惡的“無記性”;分爲兩種,一是“有覆無記”,二是“無覆無記”。第七識是“有覆無記”,第八識是“無覆無記”。“心王”既然是“無覆無記”,那末它的“心所”也是“無覆無記”,所以說“觸等亦如是”。

  第八識的行相是“恒常”呢?還是“斷滅”呢

  不是“恒常”,也不是“斷滅”。那末是什麼樣子呢?它是“恒轉”。“恒”是簡別不是斷滅,“轉”是簡別不是常住;它是無始以來流動,所以不是“常”,也不是“斷”,是“非常非斷”。譬如山上急水流下來的瀑布一樣,試看那瀑布的水,你說它是“常住”吧,它是時時刻刻在那兒流動著;若說它是“斷滅”吧,它又是不斷的在那兒流動著。所以第八識“相續流轉”,好像瀑布水一樣的“非常非斷”。

  第八識的“染汙相”要到什麼時候才舍棄呢

  小乘在阿羅漢,中乘在辟支佛,大乘在七地菩薩,並最後的佛果位,都是斷了煩惱障,所以都舍棄了雜染的第八識。上面的“初能變”已經略略的講過了,下面是說“第二能變”的“第七識”了。

  【次第二能變 是識名末那 依彼轉緣彼 思量爲性相】

  第二能變是“第七識”,梵語叫做“末那”,譯爲“意”。其意義爲“恒審思量”,在初能變中已經說過了。

  這個“第七識”究竟是依托什麼東西呢

  老實告訴你吧,是依托“第八識”。那末“第七識”又是緣的什麼東西呢

  也是緣的“第八識”。所以叫做:

  (1)“依彼轉”。

  (2)“轉緣彼”。

  這兩個“彼”字都是指的“第八識”。但是這個“轉”字要讀兩次,第一次要讀“轉變”和“轉起”,第二次要讀做“轉過來”才對。

  第七識的“本性”是“思量”,它的“行相”也是“思量”,所以叫做“思量爲性相”。

  【四煩惱常俱 謂我癡我見 並我慢我愛 及余觸等俱】

  這第七識的“相應心所”本來有十八個,現在先說四個根本煩惱:

  (1)癡:就是“無明”,無智爲性,煩惱所依爲業。這“無明”乃是“不共無明”,是第七識獨…

《慈航大師全集(一)相宗十講 叁、唯識叁十頌講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