叁、唯识三十颂讲话
《唯识三十论》之本颂系世亲菩萨最后所作,惜自未释论。迨后由陈那菩萨等先后作释,共有十家,而以护法菩萨的正义,玄奘法师为之传译。后由窥基法师所请,遂将百卷之释糅成十卷之文,即今《成唯识论》是。
复由基师作《述记》,继有惠沼作《了义灯》,智周作《演秘》,如理作《义演》,道邑作《义蕴》,莫不兰菊各挺其秀。第论及注疏因卷帙繁多,钝根后学常难入门,所以时下的教家如太虚大师有《唯识三十论讲要》及《纪闻》,芝峰法师之《唯识讲话》等,期使便于了解。
余因寄踪南洋,特为一班初机入门之方便而作此简易之讲话如下。
【由假说我法 有种种相转 彼依识所变 此能变唯三】
外人问:“如果照你们唯识家的道理,说一切外物都是“假有”,那末,为什么佛教也说有种种“我相”及种种“法相”呢
纵然在世间迷情的人说得不对,那末,你们觉悟的圣教上,就不应该这样说:也有“我相”和“法相”啊。”
唯识家答覆这个问题很简单的,只用“假说”两个字就够了。意思就是说:世间人所执的是“无体随情假”,圣教上说的是“有体施设假”。
什么叫做“无体随情假”呢
就是说,世间人所执的“我相”和“法相”本来是“无体”的。不过是因为世间上的人,随着自己的迷情而执着当为是“实有”的,其实在真理上说起来,完全是假的,所以叫做“无体随情假”。
什么叫做“有体施设假”呢?就是说,佛经上所说的“我相”和“法相”,它的“真如法性”是普遍一切法上的,是有体性的,不过是佛菩萨亲证的“离言法性”,本来是没有言说的,因为要度众生起见,不得不用方便言说,施设种种名言,所以叫做“有体施设假”。
(1)世间人所执的“我”,有种种相:有情、命者、作者我、受者我、……种种“我相”。
(2)世间人所执的“法”,有种种相:实德业等、数论师所执的二十五谛等、……种种“法相”。
(3)佛经上说的“我”,有种种相:声闻、辟支、菩萨、佛陀等、……种种“我相”。
(4)佛经上说的“法”,有种种相: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四谛、十二因缘、六度、四摄等、……种种“法相”。
我们现在要研究这世间所执的和圣教所说的,对于这些种种“我相”和“法相”究竟是从什么地方生出来的呢
老实和你说吧,这些“我相”和“法相”都是依托各人的“八个识”,心王和心所的“自证分”变出来的“见分”和“相分”。列表说明之。
识的自证分 见分——我相——有知——能缘
相分——法相——无知——所缘
所变的既有“我相”和“法相”,那末能变的究竟有几种呢
答:能变的唯有三种啊。
那三种呢
答:其一为“第八异熟识”,其二为“第七思量识”,其三为“前六了别境识”。
【谓异熟思量 及了别境识 初阿赖耶识 异熟一切种】
怎样叫做“异熟”呢
“异”是“不同”,“熟”是“成熟”,就是我们这个果报的识。其意义有三:
(1)异时而熟,由“因”至“果”,时间不同故。
(2)变异而熟,由“因”至“果”,必有变易故。
(3)异类而熟,由“因”至“果”,性质不同故。
怎样叫做“异时而熟”呢
譬如桃李,从初种到开花结果,至成熟的时候,时间必有前后而不同,这就叫做“异时而熟”。
怎样叫做“变异而熟”呢?譬如桃李,从最初结果至成熟的时候,中间的形相和味道也有些变易的不同,这就叫做“变异而熟”。
怎样叫做“异类而熟”呢?譬如大海之水,是从江河溪涧而来的,其性质各各不同,但是到流到大海里面去,就变成一味了,这就叫做“异类而熟”。
第八“阿赖耶识”是由前世造的“因”,而成了异熟的“果报”,所以时间就不同。既是由前世所造的因,至成熟时,当然也有些变易,从少变多,由小变大,所以在“因”中所造的善恶一到了受“果”的时候,就变成了非善非恶的无记果——是“异熟果”,不是“等流果”。
怎样叫做“思量”呢
“思”是“思虑”,“量”是“卜量”。就是第七识的“见分”去思虑、卜量第八识的“见分”为我、一、常、遍、主宰。
但“思量”的意义八个识都有,须加“恒”和“审”二字来区别它:
(1)前五识是非“恒”非“审”的思量。
(2)第六识是“审”而非“恒”的思量。
(3)第七识是亦“恒”亦“审”的思量。
(4)第八识是“恒”而非“审”的思量。
列表说明:
前五识
怎样叫做“了别境识”呢
“了”是“明了”,“别”是“分别”,就是前六识:
(1)“眼识”明了“色尘”的境界。
(2)“耳识”明了“声尘”的境界。
(3)“鼻识”明了“香尘”的境界。
(4)“舌识”明了“味尘”的境界。
(5)“身识”明了“触尘”的境界。
(6)“意识”明了“法尘”的境界。
“三能变”中现在先讲初能变的“阿赖耶识”,所以叫做“初”。梵语为“阿赖耶”,译为“藏”,其意义有三:
(1)能藏:能藏一切法的种子,故名“能藏”,对种子说——“持种义”。
(2)所藏:被前七识杂染法所熏染,故名“所藏”,对前七识说——“受熏义”。
(3)执藏:为第七识所执持,故名“执藏”,对第七识说——“被执义”。
最初的“阿赖耶识”叫做“自相”,其次的“异熟识”叫做“果相”,也就是“果报相”。再次的“一切种识”叫做“因相”,也就是“种子相”,因为在凡夫位一切杂染有漏的善、恶、无记法种子都藏在第八识中之故。
【不可知执受 处了常与触 作意受想思 相应唯舍受】
“不可知”这三个字是什么意思呢
这就要讲到这第八识,因为无论“能缘”的“行相”和“所缘”的“境界”,在我们凡夫位中都是不能明了,因为我们凡夫“智慧”不够,“法执”未除,“所知障”未破故。
“不可知”并不是说连佛菩萨都不可知道,如果佛菩萨也不知道,怎么可以讲得出来呢
所以这“不可知”三个字但约凡夫位上说的,诸佛菩萨是究竟证到了。
这样说起来,“不可知”到底是甚么东西呢
其意义有三:
执有二义:一是摄为自体,二是持令不坏。
受有二义:一是领以为境,二是令生觉受。
甚么叫做“摄为自体”呢
“摄”是“收摄”,就是摄收这根身为自体性。
甚么叫做“持令不坏”呢
“持”是“执持”,就是执持这根身不会损坏。
甚么叫做“领以为境”呢
“领”是“领纳”,就是领纳这根身为所缘的境界。
甚么叫做“令生觉受”呢
“觉”是“知觉”,就是令这根身有知觉的领受。列表说明之:
“处”就是器界,山河大地等,但可作第八识所缘的境界。
“了”就是明了,也就是第八识的行相。
能缘的是“见分”。
所缘的是“相分”(根身、器界、种子)。
这第八识“能缘的见分”和“所缘的相分”都是深微和广大,在凡夫位的智慧是难了知的。
甚么叫做“心所”呢
就是“与心相应”、“恒依心起”、“系属于心”等意义。
第八识计有五个“心所”,就是:
(1)触:是对于所缘的境界相接触。
(2)作意:是对于所缘的境界去注意。
(3)受:是领受所缘的境界。
(4)想:是想像所缘的境界。
(5)思:是造作所缘境界的行为。
第八识在五受(苦受、乐受、忧受、喜受、舍受)之中,只同“舍受”相应。因为第八识不是苦、乐、忧、喜的,是非苦、非乐、非忧、非喜,所以只有“舍受”同“第八识”相应。
【是无覆无记 触等亦如是 恒转如瀑流 阿罗汉位舍】
第八识的性质不是善,也不是恶,它是不善不恶的“无记性”;分为两种,一是“有覆无记”,二是“无覆无记”。第七识是“有覆无记”,第八识是“无覆无记”。“心王”既然是“无覆无记”,那末它的“心所”也是“无覆无记”,所以说“触等亦如是”。
第八识的行相是“恒常”呢?还是“断灭”呢
不是“恒常”,也不是“断灭”。那末是什么样子呢?它是“恒转”。“恒”是简别不是断灭,“转”是简别不是常住;它是无始以来流动,所以不是“常”,也不是“断”,是“非常非断”。譬如山上急水流下来的瀑布一样,试看那瀑布的水,你说它是“常住”吧,它是时时刻刻在那儿流动着;若说它是“断灭”吧,它又是不断的在那儿流动着。所以第八识“相续流转”,好像瀑布水一样的“非常非断”。
第八识的“染污相”要到什么时候才舍弃呢
小乘在阿罗汉,中乘在辟支佛,大乘在七地菩萨,并最后的佛果位,都是断了烦恼障,所以都舍弃了杂染的第八识。上面的“初能变”已经略略的讲过了,下面是说“第二能变”的“第七识”了。
【次第二能变 是识名末那 依彼转缘彼 思量为性相】
第二能变是“第七识”,梵语叫做“末那”,译为“意”。其意义为“恒审思量”,在初能变中已经说过了。
这个“第七识”究竟是依托什么东西呢
老实告诉你吧,是依托“第八识”。那末“第七识”又是缘的什么东西呢
也是缘的“第八识”。所以叫做:
(1)“依彼转”。
(2)“转缘彼”。
这两个“彼”字都是指的“第八识”。但是这个“转”字要读两次,第一次要读“转变”和“转起”,第二次要读做“转过来”才对。
第七识的“本性”是“思量”,它的“行相”也是“思量”,所以叫做“思量为性相”。
【四烦恼常俱 谓我痴我见 并我慢我爱 及余触等俱】
这第七识的“相应心所”本来有十八个,现在先说四个根本烦恼:
(1)痴:就是“无明”,无智为性,烦恼所依为业。这“无明”乃是“不共无明”,是第七识独…
《慈航大师全集(一)相宗十讲 叁、唯识三十颂讲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