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無量壽經甄解卷第十四▪P5

  ..續本文上一頁機,就其人則有不同,謂上輩是出家,中下輩是在家等,應知。

  「雖不能行」等者簡上輩,既雲「不能行作沙門」,明知中輩是在家也。

  「不能大修功德」者,淨影雲:「依如《觀經》,此小乘人,是故不能彼大修功德。」(文)今謂:「大修」是多修義,由此言之,上輩是非但舍家棄欲等,廣修六度四無量心等諸行,中輩不堪此多修,故簡之。又「大」是勝義,上輩上行上根人,中輩中行中根人故,簡上行上根故雲「不能多修」。又上輩出家人,故爲功德廣大,中輩是在家障多,故不能大修功德,故簡之。

  次正說中輩

  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多少修善.奉持齋戒.起立塔像.飯食沙門.懸缯然燈.散花燒香.以此回向.願生彼國.其人臨終.無量壽佛化現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與諸大衆現其人前.即隨化佛往生其國.住不退轉.功德智慧次如上輩者也.

  《吳譯》第六願當中輩,文曰:「八方上下無央數佛國諸天人民,若善男子、善女人,欲來生我國,用我故(簡他佛國)益作善,若分檀布施,繞塔燒香,散花然燈,懸雜缯彩,飯食沙門,起塔作寺,斷愛欲,齋戒清淨,(《魏》「多少修善」乃至「散花燒香」)一心念我,(《魏》「一向專念」也,但阙「發菩提心」。)晝夜一日不斷絕,皆令來生我國作菩薩,得是願乃作佛等。」(終時佛迎推下第七願,不明之)

  《唐譯》中輩雲:「隨己修行諸善功德,回向彼佛,願欲往生,此人臨命終時,無量壽佛即遣化身,與比丘衆前後圍繞,其所化佛光明相好,與真無異,現其人前,攝受導引,即隨化佛往生其國,得不退轉無上菩提。」(文)

  《吳譯》「中輩文」如《會疏》略引。

  《漢譯》雲:「當持經戒,無得虧失,益作分檀布施,常信受佛語,深當作至誠忠信,飯食沙門,而作佛寺,起塔燒香,散花然燈,懸雜缯彩,如是法者,無所適貪,不當瞋怒,齋戒清淨,慈心精進,斷欲念,欲往生無量清淨佛國,一日一夜不斷絕者,其人于今世亦複于臥睡夢中見無量清淨佛。其人壽欲盡時,無量清淨佛則化令其人自見無量清淨佛及國土,往生無量清淨佛國者,可得智慧勇猛。佛言其人奉行施與如是者,若其然後中複悔,心中狐疑,不信分檀布施作諸善後世得其福,不信有無量清淨佛國,不信往生其國中。雖爾,其人續念不絕,暫信暫不信,意志猶豫,無所專據,續結其善願名本,續得往生。(《大阿彌陀經》雲:「續其善願爲本,故得往生。」(文))其人壽命病欲終時,無量清淨佛則自化作形像,令其人目自見之,口不能複言,便心中歡喜踴躍,意念言:我悔不知益齋作善,今當生無量清淨佛國,其人心中悔過,悔過者過差少,無所須(《吳本》作「無所複」,《覺經》下輩雲「悔者無所複」(文)後無複犯也)及,其人壽命終盡,則生無量清淨佛國界邊自然七寶城,心中便大歡喜,道止其城中,則于七寶水池蓮華中化生,則受身自然長大在城中,于是間五百歲,其城廣縱各二千裏,城中亦有七寶舍宅,舍宅中自然內外皆有七寶浴池,浴池中亦有自然花繞,浴池上亦有七寶樹重行,皆複作五音聲,其飲食時,前亦有自然食,具百味食,在所欲得。其人于城中快樂,其城中比如第二忉利天上自然之物。其人于城中不能得出,複不能得見無量清淨佛,但見其光明,心中自悔責踴躍喜耳。亦複不能得聞經,亦複不能得見諸比丘僧,亦複不能得知見無量清淨佛國中諸菩薩、阿羅漢狀貌何等類,其人若如是比而小適耳。佛亦不使爾身諸所作自然得之,皆心自趣向道入其城中。其人本宿命求道時,心口各異,言念無實,狐疑佛經,複不信向之,當自然入惡道中,無量清淨佛哀愍威神引之去之耳。其人于城中五百歲乃得出,往至無量清淨佛所聞經,心不開解,亦複不得在諸菩薩、阿羅漢、比丘僧中聽經。以去所居處舍宅在地,不能令舍宅隨意高大在虛空中,複去無量清淨佛甚大遠,不能得近附無量清淨佛,其人智慧不明,知經複少,心不歡喜,意不開解,其人久久亦自當智慧開解知經,明健勇猛,心當歡樂,次當複如上第一輩。所以者何?其人但座其前世宿命求道時,不大持齋戒,虧失經法,心意狐疑,不信佛語,不信佛經深,不信分檀布施作善後世當得其福,複坐中悔,不信往生無量清淨佛國,作功德不至心,用是故爲第二中輩。」(文)

  今此「中悔狐疑文」在中、下二輩,而義通上輩,叁道俱是自力心故,若值惡緣,則退轉其信,故爲中悔狐疑人也。然《漢》、《吳》二經說此中輩竟,別明一種疑惑人,改端雲:「佛言:其人奉行施與如是者,若其人然後複中悔狐疑」等,廣明邊地之殃,至禮見彼佛之文,唯歎安養殊勝,而不說胎化之相。《魏譯》于叁輩中不說邊地之殃,至「禮見文」分別胎化。《唐》、《宋》二譯與《魏本》同。

  今按經意,梵本此叁輩及「禮見文」並可有胎化二生文,然《漢》、《吳》兩譯于此明之,至下略之,《魏本》略于前,于下說之。《漢》、《吳》兩本于此叁輩中出之者,亦是以反顯下分別胎化之文從此叁輩修善之文而出來。又《魏譯》「叁輩文」不說之者,叁輩本通十方世界,諸佛國爲惡者少,作善者多,故信福損往生;此界作惡者多,故信罪疑往生,故下文雲「然猶信罪福,修習善本」等,是以五善五惡未竟則其相未分明,故此中不說胎化分別,至下五善五惡竟而後方決判胎化得失。譯家得經意,此略下說者所以長余譯也。然《漢》、《吳》兩譯「中悔疑」與今經「疑惑」非無不同,彼諸行爲本,故于布施、作善、佛經、佛語等中悔狐疑;今經信罪福修習善本,而于佛五智疑惑,是其異也。又生後亦異,彼經五百歲後出城猶未開解,亦未得自在,久久而後方開解;今經但五百歲中受不見叁寶厄,深自悔責後如意往至佛所,恭敬供養得自在,是其異也。今經胎生機類乃定散諸機自力信心人,而與彼經叁輩信心人同,望之佛智爲疑惑,彼經中下輩所說狐疑中悔退失諸行之信心之人也,雖同曰「疑惑」,稍有異,可知矣。

  「當發無上」等者,正明中輩中,初至「願生彼國」一明修因,二「其人臨終」已下明往生相,叁「住不退」下明生後益。

  初修因中,「當」字流至于「多少修善」句,成助正義,「多少修善」者,總示修諸善,「奉持」等別明修善相,以菩提心多少修善助一向專念,約助正門說「當發」等也。下輩亦有「當」字,但以菩提心助一向專念,亦是助正之義也。上輩無「當」言,故約傍正說。然叁輩俱說「一向專念」,故立廢立之義,廢、助、傍叁義本出于此文,而依師釋著明經意而已。(助、傍依橫川,廢立依終南)

  「多少修善」者,若多若少隨分而修也。《義記》雲:「『多少』者多義,猶言大小。多少樓臺煙雨中。」(文)「猶言大小」者可笑,「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是亦謂花大小耶?

  「奉持齋戒」者,《略箋》雲:「『齋戒』者,所謂八齋戒,即是在家所受一日一夜戒,持齋受戒故曰『八齋戒』。」(一不殺,二不偷盜,叁不邪淫,四不妄語,五不飲酒,六不坐高廣大床,七不著華鬘璎珞,不用香油塗身薰衣,八不自歌舞,不得辄往觀聽,九不過中食。)《毗婆沙論》雲:「夫齋者,以過中不食爲體,以八事助成齋體,共相支持名『八支齋法』,是故言『八』不言『九』也。」(文)

  「起立塔像」者,塔者,《應音》七雲:「他盍切,諸經論中或作『薮鬥波』,或作『塔婆』,或雲『兜波』,或雲『偷婆』,或雲『蘇偷婆』,或言『脂帝浮都』,亦言『支提浮圖』,皆訛略也,正言『窣睹婆』,此譯雲『廟』。(《釋名》雲:「廟者貌也,先祖形貌所在也。)或雲『方墳』,此義翻也。或雲『大聚』,或雲『聚相』,謂累石等高以爲相。」(文)

  《寄歸傳》叁(十二)雲:「世尊既涅槃後,人天並集,以火焚之,衆聚香柴,遂成大 ,即名此處以爲『製底』,是積聚義。據從生理,遂有『製底』之名。又釋:一想世尊衆德俱聚于此,二乃積 土而成之。詳傳字義如是,或名『窣堵坡』,亦同之。舊總雲『塔』,別道支提,斯皆訛矣。」(文)

  《倫記》十一上(初)雲:「言『製多』者,叁藏雲『積聚』,積聚 石乃至金銀爲佛塔故,由營造此佛塔,能令自他積聚福業。亦名『積聚』,于中或安舍利,或不安舍利處俱是佛塔,俱名『製多』。『窣堵坡』者高顯義,猶當此處浮圖義也。」(文)

  「像」謂佛像,金石木像圖畫等也,如《會疏》引諸文。

  「飯食沙門」者,請清淨沙門供養飯食也,如《會疏》。

  「懸缯」者,《音義》:缯,在陵切。《爾雅》:通五色皆曰缯。《叁蒼》:雜帛曰缯。《說文》:布帛總名。異譯雲「懸雜缯彩」。《會疏》雲:「如垂旛蓋敷妙衣等雲雲。」《渧記》雲:「今按《音義》並諸注,『懸缯』二字別別釋之,未見釋懸缯之相是如何也,蓋是懸缯束而已。」《大乘同性經》上(二)雲:『寶幢旛蓋並及缯束音樂歌贊雲雲。』又下(四)雲:『複有過無量阿僧祗數幢旛懸蓋,種種雜寶間錯而成,于虛空中懸無量無邊真珠等貫及諸缯束,複懸無量無邊寶鈴羅網。』」(文)

  「然燈」者,《說文》:然,燒也。徐曰:「今俗別作『燃』,蓋後人增加,如延切。」(文)《施燈功德經》雲雲。

  「散華燒香」者,《明眼論》曰:「華開清淨妙色,妙香散諸佛刹,若有華開,諸佛來座,是故下界中以華爲淨土,見色聞香諸鬼神等嫌之猶如糞穢色香。」如《會疏》引《陀羅尼經》等雲雲。

  「以此回向,願生彼國」者,上所修諸功德悉回向願求生安樂國,回心回向善故。准此中輩,上下二輩皆可有「回向」句,無者略耳。《觀經》九品皆雲「回向願求」故。

  「其人臨終」等者,二明往生相。

  「無量壽佛化現其身」等者,初明臨終迎接之相。

  「化現其身」者,上輩見他受用身,故雲「無量壽佛與諸大衆」,今中輩者他受用身示現化身來…

《大無量壽經甄解卷第十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