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意在其究竟,故以彼土梵行爲正益,而不妨蒙其傍益,傍益是之類耳,故《宋譯》雲「二乘聞名修持淨」等。
望西雲:「『壽終』之言以顯多生,『常修』之文以顯相續,雖在穢土迳曆多生,梵行相續終成故,此非願正意,但是傍益耳。」《會疏》偏就正益解,《梵響》約彼土益,引黑谷爲真士益。《義記》以梵行爲通一切淨行,而屬彼土生後益,特引成就文雲:「滅諸煩惱,離惡趣心,究竟一切菩薩所行。」又雲:「修諸善本,志崇佛道,至聞甚深法,心不疑懼,常能修行。」(文)並約真土益者,則今願正意也。然聞名利益無邊,何但局一機,若約密機,則此土信受本願稱佛名者亦是梵行一分,然非今願正意也。
次參考者,《唐譯》雲:「無量無數不可思議無等佛刹菩薩之衆,聞我名已,得離生法(得往生益),若不修行殊勝梵行(約生後),乃至到于大菩提者,不取正覺。」(文)《漢》、《吳》並阙之。
《宋譯》廿八願雲:「所有十方無量無邊無數佛刹聲聞緣覺,聞我名號,修持淨戒,堅固不退,速座道場,成就菩提。」(文)此次女人成佛願,願二乘成佛,故正可名「二乘成佛願」也。雖然,修持淨戒堅固不退亦是常修梵行之義,則謂之「常修梵行願」亦可也。故《會疏》以爲常梵行願,此依望西耳。
後解文者,「聞我名字」,現在聞佛名也,此聞通正機、傍益、密機也。「壽終之後」等正明當益。若約正意,壽終之後,生彼土已,長時起行相,終南言「長時起行果極菩提」,故《唐譯》雲「得離正法,(得住生益)若不修行殊勝梵行」等。(大涅槃行)
「梵行」者,《法華祥疏》叁(叁十)曰:「『梵』名涅槃,即根本*輪大涅槃也,『行』即萬行,到大涅槃也。」《論注》雲雲。(《會疏》引)是約廿九種門,長時行涅槃行也。《宋譯》雲「聲聞緣覺聞我名號,修持淨戒,堅固不退,速座道場。」此以梵行爲淨戒,就一類傍益機明而已矣。
第叁十七、人天致敬願
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天人民.聞我名字.五體投地.稽首作禮.歡喜信樂.修菩薩行.諸天世人.莫不致敬.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初得名者,一名令成尊德願,(義寂)二名聞名得益願,亦名作禮致敬願,(憬興)叁名聞名修行衆所敬重願,(智光、良源)四名人天致敬願,(靜照)五名聞名敬重願。(真源)今名人天致敬願,然與靜照立名言同意別,彼聞名行人以爲能致敬,今聞名者爲所致敬,諸天世人爲能致敬,其異可知矣。
次明願意者,于所見土中,有雖修菩薩行,人天不敬,還致輕毀,梵行緣此退轉,道心由茲亡失,所以願言:聞名歡喜者,諸天世人敬禮擁護,自成佛道也。自第叁十叁至此願五願承萬物嚴淨、香薰十方(第叁十二)明聞名得益,于中,前梵行已立,此能與人天所敬,故次上此願來。又上當益,今現益,即是真聞冥衆護持益也。
次參考者,《唐譯》雲:「周遍十方諸佛刹中所有菩薩,聞我名已,五體投地,以清淨心修菩薩行,若諸天人不禮敬者,不取正覺。」(文)《漢》、《吳》並阙此願也。
《宋譯》雲:「所有十方無量不可思議無等佛刹一切菩薩,聞我名號,五體投地,禮拜歸命,複得天上人間一切有情尊重恭敬,親近奉侍,增益功德。」(文)古取《吳譯》第十二願者恐未穩矣,彼誓漏盡相,經願成文可見。
後解文者,此中大分爲二,初「十方無量」至「修菩薩行」(九句)是彰所敬人,「諸天」等二句明能敬益。諸師中,靜照「諸天」等二句屬上聞名者,以爲能禮,以佛爲所敬。又法位、智光、真源等師,聞名行人以爲所禮,諸天世人以爲能禮。以後義爲優,望西及《會疏》亦用後義,今亦依之。
初中,「聞我名字」等別句,「修菩薩行」一句是總句。「五體投地,稽首作禮」是恭敬極,「歡喜信樂」彰聞其名號信心歡喜。《會疏》此中含叁業雲雲。
「五體投地」者,《琳音》四十四(十八)雲:「五輪者,謂左膝、右膝、左手掌、右手掌、頭頂,是爲五輪,五處皆須至地,虔誠作禮,常以此五處至地禮敬叁寶,當來成佛之時五處皆有千輻輪相顯現雲雲。」
「稽首作禮」者,曩谟,此雲「歸命」,亦雲「稽首」,亦雲「頂禮」。基雲:「稽者,至也,首者,頭也,以頭至地禮佛也。」《應音》九(叁左)雲:「稽首,頓首也。《周禮》大祝辨九拜,一曰稽首。鄭玄曰:稽首至地謂頭至地也。首,頭也,《尚書》雲禹拜稽首是也。」(文)
「修菩薩行」者五念門行,即習修法藏菩薩本願行也,約果則行如來行,約因則修菩薩行,斯行真如一實妙行,故諸天世人莫不歸敬,故雲「諸天世人」等也。《宋譯》雲:「得天上人間一切有情尊重恭敬,親近侍奉。」《般舟經》雲:「持此叁昧者,爲諸天龍神皆共贊譽、擁護、瞻視、敬仰,思欲相見。」(文)《十二佛名經》雲雲。(《會疏》五十六右引)
「諸天世人」且舉其一端,理實諸佛菩薩亦能致敬擁護也。
「致敬」者,恭敬愛語也,其相如護念增上緣及現世利益贊中,望西、《會疏》引《事贊》設問答雲雲。《會疏》二義,後義全用望西,並無害也,次引《吳譯》第十二願者未穩,彼誓漏盡相(《渧記》彼可名之無相嫉憎願,別是一願,不同此願也),至願成文可見,與今願別,故今不取也。
第叁十八、衣服隨念願
設我得佛.國中人天欲得衣服.隨念即至.如佛所贊應法妙服自然在身.若有裁縫.擣染.浣濯者.不取正覺.
一名衣服自然願,(義寂)二名衣服應念願,(憬興)叁名應法妙服願,(靜照)四名衣服隨念自然在身願。(良源)今名衣服隨念願也。
明所攝者,是菩薩功德攝也。
次辨願意者,澄憲雲雲。(望西四十四丁)上五願承「其香普薰十方」明聞名得益,此願已下四願以其地上、虛空、宮殿、樓觀、池流、花樹國中所有一切萬物皆以無量雜寶、百千種香而共合成爲人天所受用,今承之,明其人天受用不可思議。下經雲:「無量壽國,其諸天人,衣服飲食,華香璎珞,缯蓋幢幡,微妙音聲,所居舍宅,宮殿樓閣,稱其形色,高下大小,或一寶二寶乃至無量衆寶,隨意所欲,應念即至。」此文通上萬物嚴飾願及此願成合說,當知今願亦出萬物嚴淨,于中,此願且誓人天衣服自然。
次參考者,《唐譯》雲:「國中衆生,所須衣服隨念即至,如佛命善來比丘,法服自在體,若不爾者,不取菩提。」(文)
《吳》(十四)、《漢》(廿叁)有飲食隨念願,無衣服願。今經依下願成文可亦有飲食願,彼舉飲食攝衣服,《魏》、《唐》兩譯舉衣服攝飲食,文互顯而已。
《宋譯》雲:「所有衆生,發淨信心,爲諸沙門婆羅門染衣、洗衣、裁衣、縫衣,修作僧服,或自手作,或使人作,作已回向,是人所感八十一生得最上衣,隨身具足,于最後身來生我刹,成就阿耨菩提。」(文)
《渧記》雲:「與今不同也。」了惠雲:「異譯不同,不須和會,或非今願欤,或往生而預此願益,由彼宿因欤。」是何謂乎?其義難知。《會疏》但引之無釋,意同此願欤?此亦未詳矣。師說曰:「是雜出方便願意,發心回向者第十九願,八十一生者表思惑盡,得最上衣者得慚愧衣也,最後來生者第二十願功也,我刹成菩提之時始會弘願也。」(已上)此亦不同此願之義也。
《悲華》雲:「尋于生時著新袈裟。」(文)然《大論》叁十四雲:「欲界天衣從樹邊生,無縷無織,色界天衣純金色,光明不可稱。」《俱舍》十一雲:「色界天衆于初生時,身量周圓具妙衣服。」故商那和須有生得衣服,今何足爲奇乎!解雲:「亦是因順之說,使十方人天欣慕耳。」(文)
後解文者,「國中人天」上攝他方,故言「十方佛國」等,今攝自國,故有此句也。
「欲得衣服」者人天樂欲,此中攝飲食等。
「隨念即至」顯隨意自然而至,不籍手作,法爾來至故。
「如佛」等者舉例以顯自然而至,《唐譯》雲:「如佛命善來比丘,法服自然在體。」當知因順以自然在身爲例准,或雲「生著袈裟」,或二菩薩與之,法侶將來隨意之相皆是因順耳。
然《會疏》二義:一「如佛」等叁句例喻彼土妙衣隨意而至,二「應法」等叁句但爲彼國生得自然衣,「如佛所贊」一句例顯,「應法妙服自然在身」者,彼國實生得衣也。今雲:後說似鑿,例喻生得自然衣在身者著,況因順說乎。
《渧記》雲:「《唐譯》有善來比丘喻,由之,自然在身乃生得妙衣也,非唯不勞裁縫、浣濯等,亦無被著之勞而已,是此願之所誓也。雖然,于快樂勝事何遮二菩薩等授衣服乎?依是思之,雖曰無裁縫、浣濯等,若爲快樂而作之,亦不可遮也。今之所願唯在不用功勞,而此願通真假矣。」(文)
「應法妙服」即袈裟也,法量叁衣名爲「應法」,僧祇雲:「叁衣是賢聖沙門標識。」《大論》雲:「佛弟子住中道,故著叁衣。」《心地觀經》雲雲。(望西引)《寶積經》雲雲。(《會疏》引)
「裁」,《增韻》:製也,又裁,度也。「縫」,《說文》:以針紩衣也。《琳音》叁十(八左)雲:「《鄭注周禮》雲:女禦裁縫王及王後之服也。」
「擣染」者,《琳音》十六(十六)雲:「刀老反。《考聲》:擣,舂也。《說文》:手推也,或作搗。古文作舂擣也。染,《說文》:以缯染爲深色也。」
「浣濯」,《麟音》叁(七左)曰:「上洹管反,《公羊傳注》雲:去舊垢曰浣。《鄭箋毛詩》雲:浣,滌也。《切韻》雲:濯,亦浣也。《禮記》雲:浣衣濯冠以朝。」《應音》廿六(六右)曰:「徒角切。《說文》:濯,滌也、灑也,謂以水淨物曰濯也。」(文)「若有」等顯安樂自然生得無製相浣濯。
第叁十九、受樂無染願
設我得佛.國中人天.所受快樂.不如漏盡比丘者.不取正覺.
初得名者,一名受樂無染願,(義寂)二名受無失願,(憬興)叁名常受快樂勝如漏盡願,(智光、良源)四名樂如漏盡願,(靜照)五名常受快…
《大無量壽經甄解第九》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