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無量壽經甄解第九▪P5

  ..續本文上一頁樂願。(真源)今用第一名也。所攝可知矣。

  次願意者,上誓衣服飲食等自然受用,然若于其妙受用物生著樂,則雖且受樂而還招苦,穢土人天著刹那樂,招永劫重苦,是故興此願,言受妙快樂而無染著,無染清淨也。此願與上合,故願成文合說,下經衣服等,次妙衣遍布地,次寶網,次微風吹羅網寶樹,演發微妙法音,流布萬種溫雅德香,其有聞者,塵勞垢習自然不起(是萬物香飾),風觸其身,皆得快樂,譬如比丘得滅盡叁昧(是此願成),此快樂通上諸受用快樂也。

  次參考者,《唐譯》雲:「諸衆生類終生彼國中,若不皆獲資具,心淨安樂,如得漏盡諸比丘者,不取菩提。」(文)自余叁譯並缺此願。

  後解文者,「所受快樂」即受用上衣服等,故《唐譯》雲「皆獲資具」,所受快樂即涅槃寂樂而無所著,故《唐譯》雲「心淨安樂」,心淨,「淨」之言彰無著義,喻之如漏盡比丘樂無著樂,此又分喻耳。《要解》雲:「今爲凡誓,故以淺喻深,漏盡比丘樂何得比淨土樂。」(文)彼住堪然寂滅,于所受無所著;彼國人天證大乘妙果,不住無爲,亦不住有爲,是曰涅槃大樂也。

  「漏盡比丘」者,阿羅漢斷盡諸漏,于一切法無著無執,以爲喻。《聞持記》雲:「受叁禅樂,無一念著,如漏盡比丘。」(文)

  第四十、見諸佛土願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意欲見十方無量嚴淨佛土.應時如願.于寶樹中.皆悉照見.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初得名,一名隨意得見十方國土願,(義寂)二名普見佛士願,(憬興)叁名隨意照見十方諸國願,(智光、良源)四名隨意照見願,(靜照)五名見諸佛土願。(真源)今用第五名也,即菩薩功德所攝也。

  次明願意者,所見土中,雖國土清淨,映現十方,聖衆德微,不能照見,如彼釋迦尊顯現佛第二地,時會大衆唯見大光,望河之懷豈少耶!所以願言:縱令雖法報高妙,隨念應心悉現寶樹,照見了了,如明鏡中睹自面像也。(《會疏》)

  問:與第卅一願有何異乎?

  答或雲:上攝淨土,此攝衆生。(望西)略箋亦同之。《義記》二義,初義同前,「又彼約總,見無盡刹華藏莊嚴聖衆常德,此約別,示各具無盡,令隨意皆見之也。寶樹中者,塵塵法法色香叁千觀成理顯,今約樹說,余亦複然,乃至真土大願焉可思議,余解未允。」(文)

  《渧記》雲:「上唯是真土德相,今此化土菩薩德相,差別如此矣。若夫真土一色一香皆悉照見十方塵刹,(上叁十一願)往生真土之大士莫不睹見,此乃第叁十一願德也。而今化土菩薩不能如此,此願勝益隨意所欲,應時現十方刹于寶樹間,隨意所欲而一佛刹土、或二佛刹土乃至百千佛刹等應時而現而已。然則以總別爲異者可也,不分別真假者似阻履搔癢,恨哉!文雲『應時』,帶化相也必矣。」

  今謂:上約土德統收,此約菩薩欲見,其異可知矣。

  次參考者,《唐譯》雲:「國中群生,隨心欲見諸佛淨國殊勝莊嚴,于寶樹間悉皆出現,猶如明鏡,見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文)余叁譯缺此願。

  後解文者,「隨意欲見」者明菩薩欲願,「十方無量嚴淨佛土」者,所欲所見土也,《唐譯》雲:「諸佛淨國殊勝莊嚴」。

  問:寶樹觀文通現淨穢,今但雲淨,相違如何?

  有雲:今且從勝雲嚴淨土欤。有雲:若論樹德,遍現淨穢,《觀經》約之;若論機欲,只願見淨,今願約之,故不相違。(望西二義)

  今謂:樹德隨菩薩意樂,若淨若穢現無方,今且應菩薩欲見淨之願故現淨,若欲見淨穢並見即淨穢並現,與樹觀無相違也。

  「應時如願」等者,正顯見土誓,不隔時節速現雲「應時」,「如」不違爲義,若淨若穢、若一若多、若東西、若南北,不違其欲願雲「如願」也。

  「于寶樹中」者彰所見之處,《唐譯》雲「于寶樹間」,于寶樹中間見之,于中之言境,第七聲也。《悲華經》雲:「于寶樹下,悉皆遙見諸佛世界」,「下」言亦顯所依處。

  有雲:「言樹中者,所現佛土依止所也;言樹下者,能見衆生依止所也。」(望西)此釋甚誤矣。今但舉所依處,何以上、下解之,可見。

  「皆悉照見」者,于寶樹一花一葉中莫不悉見,今且舉寶樹一相,于宮殿樓閣寶網中亦照見無礙,故《論》曰:「宮殿諸樓閣,觀十方無礙。」可准知矣。

  「猶如」等喻顯,喻意可知,與上喻稍別,可思擇矣。

  第四十一、具足諸根願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衆.聞我名字.至于得佛.諸根阙陋.不具足者.不取正覺.

  初得名,一名聞名令得端嚴報願,(義寂)二名諸相貌妙願,(憬興)叁名聞名至佛具足諸相願,(智光、良源)四名諸根具足願,(靜照)五名聞名具根願。(真源)今名具足諸根願,即菩薩功德攝也。

  次明願意者,上叁願攝自國,自下複重攝他方,即普薰十方聞名得也,乘見諸佛佛土此願來,謂隨願于寶樹中可見十方淨土,若六根不具者何以得見,亦遠從常修梵行來,亦得矣。雖行菩薩行,未離諸根不具,第叁僧祇猶有之,過百大劫方得五勝,(《俱舍》住定菩薩始得五德:一生善趣,二生貴家,叁具勝根,四受男身,五憶宿命)亦雖具足,醜陋爲人所嫌,是故願言:聞名之力頓除多生業累,六根完具矣。

  有說:「此願攝他方淺位菩薩,第叁僧祗猶有諸根缺陋之障,恐之爲之立此願,此似爲彼土益,然不分別真化。」(望西)

  有雲:「自下重益他方有五願,此聞名具根斷根缺種,斯乃離譏嫌名體也。然則大義門功德由聞名力自然成就,是名悲願一乘。」(《會疏》)此爲真土益也。《義記》亦爲真土益,令離八難處隨一,此願成就文雲:「諸往生者具足如是清淨色身雲雲。」

  有雲:「生彼國者,具足卅二相而無有好醜,故言大乘善根界等,此乃非預此願,今其他方未得位菩薩未免根缺,聞名者縱令不生安養,雖曆生娑婆,後後生生諸根具足,乃至成佛不缺陋也。」(《略箋》、《梵響》)

  初二解爲順次彼土益者有重繁失,後約他方生生者,此願非爲往生淨土,恐非大悲願意乎。

  《渧記》雲:「上無有好醜及具足諸根等願約真土,故平等一相、鹹同一類也,此願乃化土益,故雖有好醜而不鹹同一類,多生變易至成佛,諸根具足,無有缺陋,呼大超自力修行人。往生化土者,二乘凡夫亦生生(變易)具足諸根,不亦樂乎!是以隨分化度衆生,人不輕賤而受其化益,其德用廣大也。依此義,則聞名者與廿願『聞我名號』一般也雲雲。」

  師說雲:「上有叁十二相願,具足諸根不俟別辨。雖然,爲彼阙陋之人重顯此名願之益。由此觀之,准上『女人往生』之名,宜名此曰『根缺往生之願』也。」(已上)此義大好矣,此意爲當來真土益。《會疏》初義爲大義門功德者同此義,後義約理,爲此土密益。

  今按:文言「至于得佛」,不言「壽終之後」,故此願亦可通現當益,又「聞名」之言亦縱容,亦可通叁益,不爾者,化佛土將爲有根缺有情耶?彼亦雖具諸根,不能供佛見佛,真土生獨六根具足清淨,是以起次供佛見佛蒙其傍益者,或起生尊貴家,或起具足德本,例彼叁十二相願,可知。若約密機,則此土而非無此益,願文縱容利益無邊故。然約正意,則如初解焉。

  次參考者,《漢》、《吳》、《宋》無此願。

  《唐譯》雲:「余佛刹中所有衆生,聞我名已,乃至菩薩諸根有阙,德用非廣者,不取菩提。」(文)

  《悲華》雲:「乃至成菩提,而于其中常得六根清淨。」(文)

  後解文者,「聞我名字」者,正真聞無疑必兼稱念,然六根不具雲何成聞名義,然根阙者有聞見口稱亦不可測者,此名願力也。既成聞名義,當來具根之益何須疑之!

  「至于得佛」者,《唐譯》雲「乃至成佛」,此言縱容,可見。若約正益者,正指命終得生之後也。

  「諸根阙陋不具足」者,正明其益也。雖有六根而損阙醜陋曰「諸根阙陋」。阙謂虛也、失也,具反。陋謂醜也、睉也,雖具而阙損醜曰「陋」,所謂闡提半擇迦亦阙陋攝,佛法非器,依此名願力得此勝根,不可思議利益也。

  「諸根不具足」者,此有二:損壞無根,本來不具根,或有耳根無眼根,或無鼻舌等,如理可知。

  第四十二、住定供佛願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衆.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清淨解脫叁昧.住是叁昧.一發意頃.供養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尊.而不失定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初得名,一名聞名令得清淨解脫叁昧願,(義寂)二名止觀俱行願,(憬興)叁名聽名得淨解脫靜慮願,(智光、良源)四名解脫叁昧願,(靜照)五名聞名得定願。(真源)今名住定供佛願,即菩薩功德攝也。

  次明願意者,諸師多得定爲願體,不取供佛,憬興獨名「止觀俱行願」,得定、供佛俱行爲願體,快得願意。今亦名「住定供佛」,止觀不二義也,雖住叁昧,止觀不相融,入出有挂礙,謂入則心智虛寂,出則身行散動,若離昏沈,即爲掉舉,動靜不同,難成菩提。是故興此住出相即動靜相照願,以使成菩提。然此願是當來益爲正,若望他方菩薩者,七地已前及地前有相有功用菩薩依聞名力,現等上地菩薩得止觀雙修。望西、《會疏》約此義,然凡聖通得聞名益也。

  次參考者,《宋譯》第卅二雲:「證得寂靜叁摩地,于一念中,得見諸佛世尊,承事供養。」

  《悲華經》曰:「尋于生時,著新袈裟,便得叁昧,其叁昧名『善分別』,以叁昧力,遍至無量諸佛世界,見現在佛,禮拜恭敬供養等。」此文與今經同明住定供佛。

  《唐譯》文句難解而義與今經無異,《唐譯》雲:「余佛刹中所有菩薩,聞我名已,若不皆善分別勝叁摩地名字語言,菩薩住彼叁摩地中,于一刹那言說之頃,不能供養無量無數不可思議無等諸佛,又不現證六叁摩地者,不取正覺。」(文)

  後解文者,「聞我名字」一句明其因,現生聞名信樂也。「皆悉」下明其益,即彼土所得,于中,初明所得定無礙,「住是」下明止觀無礙相。

  「清…

《大無量壽經甄解第九》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