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道篇
第一章 覺悟之道
第一節 清淨心意
(一)每個人都有迷與苦爲淵源的煩惱,想從這煩惱的羁絆中掙脫,有五種方法:
第一,對事物的見地須正確,辨別它的前因與後果。一切苦的根源,是由于心中有了煩惱,一旦煩惱祛除,就會顯現出無苦境界的正知。
因爲見地有錯誤,生起對“我”的思慮及忽視原因與結果的法則,被這錯誤的思慮所拘束而生起煩惱,陷入苦與迷的境地。
第二,抑製欲望,使煩惱鎮伏。以光明正大的心,製服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所發起的欲望,把産生煩惱的根本斬斷。
第叁、使用物品須合適,思考要正當。選用衣著和食物時不要考慮是爲享樂,考慮到衣服是爲防禦寒冷和暑熱,以及遮護羞恥;食物是維持修道的根本,是爲滋養身體。有了如此正當的思考,煩惱將無由生起。
第四,凡事都須忍耐。忍耐寒、暑、饑、渴、辱罵,毀謗更要忍耐,因爲接受忍耐可以消滅燃燒己身的煩惱之火。
第五,遠離不應去的所在,遠離不可交的朋友。如能做到這一點,煩惱的火焰則消逝殆盡。
——巴利本中部二·一切漏經
(二)世界上有五種欲望:眼所見物、耳所聽聲、鼻所嗅香、舌所嘗味、身所接觸的感受等。這五種東西,在心中最富敏感。
多數人,肉體所愛好,心即爲之所吸引,但卻忽視其結果所發生的災禍。恰如森林中的鹿,陷進獵人的圈套而被捕,或是中了惡魔的幻術。無疑地,五欲就是圈套,人類中了它,煩惱馬上就興起,痛苦亦隨之而來。因此,見了這五欲的災禍,必須尋求免中圈套的方法。
——巴利本中部二六·聖求經
(叁)其方法不止一種,例如:捕到蛇、鳄、犬、鳥、狐、猿等六種習性不同的生物,用一條結實的繩子綁著,把繩子打個死結然後放開。
這時候,六種生物各隨自己的習性,奔向各自的巢穴:蛇歸冢,鳄歸水,鳥歸空,犬歸村,狐歸野,猿歸林,爲此而互相爭拚,結果,被力大強壯的一方拖曳而去。
恰如此例所示,人們都被眼看到的物體、耳聽的聲音、鼻嗅的香氣、舌嘗的滋味、身觸的感受,以及意識到的事體所牽引,其中更被誘惑力最強的一方所拖曳,並受其控製。
如果這六種生物各用繩子捆綁,把它們拴在一根大而結實的柱子上;一開始,生物們各自都想趕緊奔回巢穴,後來力量用盡,就各自在柱子旁邊疲憊地躺了下來。
同樣情形,人如能修持心行,刻意鍛煉,當不致爲五欲所吸收。如能降伏住心行,人們不論是現在或未來,都能得到幸福。
——巴利本相應部叁五·二○六
(四)人們的欲火方燃,像謀求輝煌的名聲,又似薰香自焚的情形一樣,空自枉求聞達,貪圖名譽。如果不曉得修持心行,終將懊悔此身,徒呼虛度此生,以致終老。
貪求名譽、財貨和美色,恰如孩童舌舐塗在刀刃上的蜂蜜,在品嘗甜美之際,甘冒舌頭被割的危險。
貪求美欲而不知足的人,亦如撥弄火炬迎風向前走的人,灼手、焚身是理所當然。
自己的心,如充滿貪、嗔、癡叁毒,不可以信任它。自己的心,不能隨便讓它予取予求,必須努力抑製心意,以期免于追逐在欲望之後。
(五)想要求得覺悟,必須息滅欲望之火。一如背負幹草的人,見到野火,必須走避;期求解脫之道的人,亦須遠離欲望之火。
見到了美色,惟恐心爲所奪,連忙把眼睛挖出來的人,是愚蠢的行爲。因爲心是主者,邪惡之心如能斬斷,作爲從者的眼睛,其邪念馬上就會停止。
努力修道,向前進步固然很苦,但如不下決心修道,將會感覺更苦。人降生在這個世界,繼之以老、以病、以死,其苦又何嘗有窮盡?
向前修道,必須像牛荷重負在泥沼中行走,要目不旁視地勇往直前,及至離開泥沼,才能松下一口氣。欲望的泥沼,再深再濘,只要將心放正,修道向前,其脫離泥沼、消失痛苦,是所必然。
(六)修道的人,應把高傲心祛除;教法之光,當即照注在他身上。任何金銀財寶等裝飾,也抵不上功德的裝飾。
想要身體健康,期冀家門昌隆,希望老小都得平安快樂,首先必須調和自己的內心。欣然慕道以調和情意,功德自然會加被在你身上。
寶石從地底下生出,功德由善行而現,智慧是從平靜而清淨的心中所生。迷惘的人生,有如在曠野中向前摸索,憑仗智慧之光,照耀著前進的路,由功德裝飾的身體謹慎地向前邁進。
佛陀教示說:把貪、嗔、癡叁毒丟掉吧!誠然是金玉良言的教化。凡是服膺這些教化的人,獲致正常的生活和幸福,是可以預期的。
——四十二章經
(七)人心往往傾向思考中所期求的一面。想到貪,貪心就生起;想到嗔,嗔心就特別強烈;想到損害人,損害心就會增長。
飼養牛只,散放在田野,到了秋收時節,必須集中關閉在小牛圈裏,只給它享用一些谷物渣滓。當然,一方面必須接受它們的抗議,另一方面還要預防它們集體而來的傷害。
人亦如此,看到一些邪惡所生起的傷害,必須將心扉緊閉,並摒棄邪惡的念頭,澈底把貪、嗔、傷害人的心粉碎,另行培養不貪、不嗔、不損害人的心。
養牛,每到春天,原野中的草芽開始萌茁,把牛放出去。但牛群的去處,必須悉心看顧,注意它們的起居,更不能怠慢。
人亦同此道理,自己心意的活動情形、心行所及之處,必須牢牢把持,萬勿任其迷失了方向。
——巴利本中部一九·雙考經
(八)世尊駐錫在拘睒彌的街上時,怨恨世尊的人賄賂了當地的惡棍,講了世尊許多壞話。世尊的弟子們去街上托缽,一點食物也沒得到,反而聽到一些毀謗的話語。
這時,阿難向佛說:“世尊!我們不要在這街上住下去了,另外到別的街上去吧!”“阿難!如果另外一條街也是這種情形,該怎麼辦呢!”佛反問他。阿難答說:“世尊!那就再移往其他的街道去呀!”
佛又開示阿難說:“阿難!就這樣一直地移下去,還有得完嗎?我在接受毀謗時,一聲不響地忍耐,等他們毀謗完了,自會離我他去。阿難!佛是不被這世間的利益、損害、中傷、榮譽、贊揚、毀謗、苦惱、快樂等八種事所動搖的,剛才說的那些壞話,轉瞬即逝。”
——巴利本法句經注
第二節 善行
(一)學道之人,經常必須把身口意叁種行爲淨化在心:身的行爲清淨就是不殺生、不偷盜、不犯邪惡的愛欲;口的清淨是不說謊、不惡口、不挑撥離間、不說無聊的俏皮話;意的清淨是不貪婪、不嗔恨以及沒有邪惡的見地。
心若混濁,行爲即汙穢;行爲有了染汙,苦惱是免不掉的。所以,心地清淨,行爲謹慎,就是學道的樞要。
——巴利本增支部叁·一一七
(二)往昔,有一富孀,爲人誠懇、賢慧、謙虛,甚得鄰裏的好評,家中有一女傭,也非常伶俐勤勉。有一天,女傭忽然想起:主人的風評一向很好,到底她是與生俱來的賢慧,還是環境所培養的呢?姑且考驗一下看看。于是,第二天女傭起床得很晚,到了中午總算才見到了人,主人表情不悅地責備她說:“怎麼這樣晚才起來呀?”“一兩次起床晚了些,您何必發脾氣呢?”女傭答說,激怒了主人,她氣得不得了。
第二天,女傭起床得更晚,主人發怒了,拿起棍子迳自打去。不久,這件事在鄰裏間傳揚出去,一向頗得佳譽的富孀,名望頓失。
(叁)任何人都像這女主人一樣,環境中的一切,如能惬合心意,誠懇、謙虛、穩靜都可以做到;一旦環境拂逆了心意,能否做得風評依舊?實在大有商榷的余地。
對自己來說,當你聽到諷譏之言的時候,明顯地,看出對方對自己滿懷敵意的時候、衣食住行的來源不太順利的時候,在這些情形之下,還可以繼續保持心緒的安靜、行爲的善良嗎?
所以,只有環境稱心滿意時,才能保持心意安靜和行爲的善良,還不算是人品完美;喜歡佛的教法,依從教誨把身心都薰陶得直趨上乘,才能算是穩靜、謙虛、品格完美的人。
(四)一切語言,有合乎時機和不合時機的言語、合乎事實和不合事實的言語、溫柔和粗野的言語、有益和無益的言語、慈祥和憎忿的言語等五對。
這五對中,不論從何說起都是在勉勵:我的心不爲外物所變,粗野的诂不該從我口中溜出,同情和憐憫使慈悲觀念永遠留存在心中,不令忿怒和憎恨心生起。
例如:有個人拿著鋤頭和鐵鍬,想把大地的土鏟光,一鏟一鏟把挖起來的土散揚開來,嘴巴還叨念:“土啊!趕快沒有了吧!”但土依然還是存在著。
這樣下去,把一切言語都說完,仍然無濟于事。
因此,話再怎麼說,都莫如修心至充滿慈悲,置心于不變之境來得切實。
拿著畫具,想要往天空上畫畫,總是無法現出影像的;一支枯枝般的火炬,是無法把大河之水烘幹的;柔軟的熟皮,再怎麼摩擦,也不會發出嘩啦嘩啦的聲響。褒貶一任其來,心總不爲所動,養心于太和。
譬如,被敵人所製,接受淩虐之苦,因而心意昏昧,這都不能稱之爲謹守佛教的正法。即使在任何情形,必須學習:我心終不爲所動,憎恨與忿怒的言語,都不從我的口中漏出。同時以同情憐憫的慈悲心去涵容對方。
——巴利本中部叁·二一鋸喻經
(五)有個人,發見一處夜晚冒煙、白天著火的螞蟻窩,把情形告訴一位賢人。“拿把劍,深深地向下挖挖看!”賢人告訴他。那人便動手挖螞蟻窩,開始,先挖出一支門栓,接著是水泡,再下去是鋼叉,底下是箱子、龜、殺牛的小刀和一塊肉,一樣樣接連不斷地都出了土,最後則是一條龍。
他把這情形一五一十地告訴賢人。“把挖出來的東西都丟掉,只把龍留在那裏好了;可不要惹它噢!”賢人教示于他。
這是一種譬喻:“螞蟻窩”是我們的身體;“夜晚冒煙”是因爲白天做事到夜晚思慮種種,有時欣喜,有時懊悔;“白天著火”是說夜晚所思慮的種種,到了白天用身體…
《修道篇 第一章 覺悟之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