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修道篇 第一章 觉悟之道

  修道篇

  第一章 觉悟之道

  第一节 清净心意

  (一)每个人都有迷与苦为渊源的烦恼,想从这烦恼的羁绊中挣脱,有五种方法:

  第一,对事物的见地须正确,辨别它的前因与后果。一切苦的根源,是由于心中有了烦恼,一旦烦恼祛除,就会显现出无苦境界的正知。

  因为见地有错误,生起对“我”的思虑及忽视原因与结果的法则,被这错误的思虑所拘束而生起烦恼,陷入苦与迷的境地。

  第二,抑制欲望,使烦恼镇伏。以光明正大的心,制服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所发起的欲望,把产生烦恼的根本斩断。

  第三、使用物品须合适,思考要正当。选用衣著和食物时不要考虑是为享乐,考虑到衣服是为防御寒冷和暑热,以及遮护羞耻;食物是维持修道的根本,是为滋养身体。有了如此正当的思考,烦恼将无由生起。

  第四,凡事都须忍耐。忍耐寒、暑、饥、渴、辱骂,毁谤更要忍耐,因为接受忍耐可以消灭燃烧己身的烦恼之火。

  第五,远离不应去的所在,远离不可交的朋友。如能做到这一点,烦恼的火焰则消逝殆尽。

  ——巴利本中部二·一切漏经

  (二)世界上有五种欲望:眼所见物、耳所听声、鼻所嗅香、舌所尝味、身所接触的感受等。这五种东西,在心中最富敏感。

  多数人,肉体所爱好,心即为之所吸引,但却忽视其结果所发生的灾祸。恰如森林中的鹿,陷进猎人的圈套而被捕,或是中了恶魔的幻术。无疑地,五欲就是圈套,人类中了它,烦恼马上就兴起,痛苦亦随之而来。因此,见了这五欲的灾祸,必须寻求免中圈套的方法。

  ——巴利本中部二六·圣求经

  (三)其方法不止一种,例如:捕到蛇、鳄、犬、鸟、狐、猿等六种习性不同的生物,用一条结实的绳子绑著,把绳子打个死结然后放开。

  这时候,六种生物各随自己的习性,奔向各自的巢穴:蛇归冢,鳄归水,鸟归空,犬归村,狐归野,猿归林,为此而互相争拚,结果,被力大强壮的一方拖曳而去。

  恰如此例所示,人们都被眼看到的物体、耳听的声音、鼻嗅的香气、舌尝的滋味、身触的感受,以及意识到的事体所牵引,其中更被诱惑力最强的一方所拖曳,并受其控制。

  如果这六种生物各用绳子捆绑,把它们拴在一根大而结实的柱子上;一开始,生物们各自都想赶紧奔回巢穴,后来力量用尽,就各自在柱子旁边疲惫地躺了下来。

  同样情形,人如能修持心行,刻意锻炼,当不致为五欲所吸收。如能降伏住心行,人们不论是现在或未来,都能得到幸福。

  ——巴利本相应部三五·二○六

  (四)人们的欲火方燃,像谋求辉煌的名声,又似薰香自焚的情形一样,空自枉求闻达,贪图名誉。如果不晓得修持心行,终将懊悔此身,徒呼虚度此生,以致终老。

  贪求名誉、财货和美色,恰如孩童舌舐涂在刀刃上的蜂蜜,在品尝甜美之际,甘冒舌头被割的危险。

  贪求美欲而不知足的人,亦如拨弄火炬迎风向前走的人,灼手、焚身是理所当然。

  自己的心,如充满贪、嗔、痴三毒,不可以信任它。自己的心,不能随便让它予取予求,必须努力抑制心意,以期免于追逐在欲望之后。

  (五)想要求得觉悟,必须息灭欲望之火。一如背负干草的人,见到野火,必须走避;期求解脱之道的人,亦须远离欲望之火。

  见到了美色,惟恐心为所夺,连忙把眼睛挖出来的人,是愚蠢的行为。因为心是主者,邪恶之心如能斩断,作为从者的眼睛,其邪念马上就会停止。

  努力修道,向前进步固然很苦,但如不下决心修道,将会感觉更苦。人降生在这个世界,继之以老、以病、以死,其苦又何尝有穷尽?

  向前修道,必须像牛荷重负在泥沼中行走,要目不旁视地勇往直前,及至离开泥沼,才能松下一口气。欲望的泥沼,再深再泞,只要将心放正,修道向前,其脱离泥沼、消失痛苦,是所必然。

  (六)修道的人,应把高傲心祛除;教法之光,当即照注在他身上。任何金银财宝等装饰,也抵不上功德的装饰。

  想要身体健康,期冀家门昌隆,希望老小都得平安快乐,首先必须调和自己的内心。欣然慕道以调和情意,功德自然会加被在你身上。

  宝石从地底下生出,功德由善行而现,智慧是从平静而清净的心中所生。迷惘的人生,有如在旷野中向前摸索,凭仗智慧之光,照耀著前进的路,由功德装饰的身体谨慎地向前迈进。

  佛陀教示说:把贪、嗔、痴三毒丢掉吧!诚然是金玉良言的教化。凡是服膺这些教化的人,获致正常的生活和幸福,是可以预期的。

  ——四十二章经

  (七)人心往往倾向思考中所期求的一面。想到贪,贪心就生起;想到嗔,嗔心就特别强烈;想到损害人,损害心就会增长。

  饲养牛只,散放在田野,到了秋收时节,必须集中关闭在小牛圈里,只给它享用一些谷物渣滓。当然,一方面必须接受它们的抗议,另一方面还要预防它们集体而来的伤害。

  人亦如此,看到一些邪恶所生起的伤害,必须将心扉紧闭,并摒弃邪恶的念头,澈底把贪、嗔、伤害人的心粉碎,另行培养不贪、不嗔、不损害人的心。

  养牛,每到春天,原野中的草芽开始萌茁,把牛放出去。但牛群的去处,必须悉心看顾,注意它们的起居,更不能怠慢。

  人亦同此道理,自己心意的活动情形、心行所及之处,必须牢牢把持,万勿任其迷失了方向。

  ——巴利本中部一九·双考经

  (八)世尊驻锡在拘睒弥的街上时,怨恨世尊的人贿赂了当地的恶棍,讲了世尊许多坏话。世尊的弟子们去街上托钵,一点食物也没得到,反而听到一些毁谤的话语。

  这时,阿难向佛说:“世尊!我们不要在这街上住下去了,另外到别的街上去吧!”“阿难!如果另外一条街也是这种情形,该怎么办呢!”佛反问他。阿难答说:“世尊!那就再移往其他的街道去呀!”

  佛又开示阿难说:“阿难!就这样一直地移下去,还有得完吗?我在接受毁谤时,一声不响地忍耐,等他们毁谤完了,自会离我他去。阿难!佛是不被这世间的利益、损害、中伤、荣誉、赞扬、毁谤、苦恼、快乐等八种事所动摇的,刚才说的那些坏话,转瞬即逝。”

  ——巴利本法句经注

  第二节 善行

  (一)学道之人,经常必须把身口意三种行为净化在心:身的行为清净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犯邪恶的爱欲;口的清净是不说谎、不恶口、不挑拨离间、不说无聊的俏皮话;意的清净是不贪婪、不嗔恨以及没有邪恶的见地。

  心若混浊,行为即污秽;行为有了染污,苦恼是免不掉的。所以,心地清净,行为谨慎,就是学道的枢要。

  ——巴利本增支部三·一一七

  (二)往昔,有一富孀,为人诚恳、贤慧、谦虚,甚得邻里的好评,家中有一女佣,也非常伶俐勤勉。有一天,女佣忽然想起:主人的风评一向很好,到底她是与生俱来的贤慧,还是环境所培养的呢?姑且考验一下看看。于是,第二天女佣起床得很晚,到了中午总算才见到了人,主人表情不悦地责备她说:“怎么这样晚才起来呀?”“一两次起床晚了些,您何必发脾气呢?”女佣答说,激怒了主人,她气得不得了。

  第二天,女佣起床得更晚,主人发怒了,拿起棍子迳自打去。不久,这件事在邻里间传扬出去,一向颇得佳誉的富孀,名望顿失。

  (三)任何人都像这女主人一样,环境中的一切,如能惬合心意,诚恳、谦虚、稳静都可以做到;一旦环境拂逆了心意,能否做得风评依旧?实在大有商榷的余地。

  对自己来说,当你听到讽讥之言的时候,明显地,看出对方对自己满怀敌意的时候、衣食住行的来源不太顺利的时候,在这些情形之下,还可以继续保持心绪的安静、行为的善良吗?

  所以,只有环境称心满意时,才能保持心意安静和行为的善良,还不算是人品完美;喜欢佛的教法,依从教诲把身心都薰陶得直趋上乘,才能算是稳静、谦虚、品格完美的人。

  (四)一切语言,有合乎时机和不合时机的言语、合乎事实和不合事实的言语、温柔和粗野的言语、有益和无益的言语、慈祥和憎忿的言语等五对。

  这五对中,不论从何说起都是在勉励:我的心不为外物所变,粗野的诂不该从我口中溜出,同情和怜悯使慈悲观念永远留存在心中,不令忿怒和憎恨心生起。

  例如:有个人拿著锄头和铁锹,想把大地的土铲光,一铲一铲把挖起来的土散扬开来,嘴巴还叨念:“土啊!赶快没有了吧!”但土依然还是存在著。

  这样下去,把一切言语都说完,仍然无济于事。

  因此,话再怎么说,都莫如修心至充满慈悲,置心于不变之境来得切实。

  拿著画具,想要往天空上画画,总是无法现出影像的;一支枯枝般的火炬,是无法把大河之水烘干的;柔软的熟皮,再怎么摩擦,也不会发出哗啦哗啦的声响。褒贬一任其来,心总不为所动,养心于太和。

  譬如,被敌人所制,接受凌虐之苦,因而心意昏昧,这都不能称之为谨守佛教的正法。即使在任何情形,必须学习:我心终不为所动,憎恨与忿怒的言语,都不从我的口中漏出。同时以同情怜悯的慈悲心去涵容对方。

  ——巴利本中部三·二一锯喻经

  (五)有个人,发见一处夜晚冒烟、白天著火的蚂蚁窝,把情形告诉一位贤人。“拿把剑,深深地向下挖挖看!”贤人告诉他。那人便动手挖蚂蚁窝,开始,先挖出一支门栓,接著是水泡,再下去是钢叉,底下是箱子、龟、杀牛的小刀和一块肉,一样样接连不断地都出了土,最后则是一条龙。

  他把这情形一五一十地告诉贤人。“把挖出来的东西都丢掉,只把龙留在那里好了;可不要惹它噢!”贤人教示于他。

  这是一种譬喻:“蚂蚁窝”是我们的身体;“夜晚冒烟”是因为白天做事到夜晚思虑种种,有时欣喜,有时懊悔;“白天著火”是说夜晚所思虑的种种,到了白天用身体…

《修道篇 第一章 觉悟之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