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修道篇 第一章 觉悟之道▪P2

  ..续本文上一页和口去实行。

  “有个人”指的是学道之人,“贤人”是指佛而说,“剑”指的是清净智慧,“深深地挖”指的是努力修行。

  “门栓”是指无明;“水泡”表示忿怒与苦恼;“钢叉”是指彷徨与不安;“箱子”是指贪婪、嗔恨、懒惰、轻浮、懊侮、困惑等;“龟”是指身和心;“杀牛小刀”是指五欲;“一块肉”是指贪图快乐,追求欲望。这些东西,任何一种都是毒化身心之物,所以说:“统统都把它丢掉!”

  最后的“龙”,是指断尽烦恼的心。在我们这身体的脚下努力挖下去,总归可以见到龙的。挖下去见到了龙,就是说:“只把龙留在那里,不要惹它!”

  ——巴利本中部三·二三·蚁冢经

  (六)世尊的大弟子宾头卢 Pindola 证得觉悟以后,为了报答故乡之恩,回到了拘睒弥的街上,准备致力于散播佛的种子。拘睒弥的郊外有个小公园,路旁椰子树无尽际的排列著,恒河裹碧波荡漾,凉风不断地飘送过来。

  一个夏日,避免白昼烈日的蒸晒,宾头卢来到路树荫凉之下打坐。正好这一天,城主乌仗那 Udyana 王带领妃子也进入公园,管弦的游乐疲倦了,就在荫凉的树下入眠。

  妃子们趁大王入睡这中间,四处漫步,忽然望见在树荫底下坐禅的宾头卢,女孩们心中仰慕他那庄严的姿态,生起学道之心,继之要求说法,聆听他的教化。

  睁开睡眼的大王,发觉妃子们都不在跟前,开始纳闷起来,随后到处追寻,终于发现妃子们在树荫底下围绕著一位出家僧人。荒淫无度的大王,不分青红皂白,心中燃起嫉妒之火,恶口喝叱著:“跟我的女人们聊天,真是岂有此理!”宾头卢听了,默然地闭起眼睛,一语不发。

  忿怒的大王,登时拔出剑,直往宾头卢的头上砍去,他连半句话都没说,身如岩石,屹立无恙。愈形震怒的大王,于是捣毁了附近的蚂蚁窝,使无数的赤蚁散布在他身体四周。宾头卢依然端坐在原处忍耐一切。

  事情演变到这里,大王开始自惭于个人的狂暴,倍感羞耻,于是怏怏地走向前去请罪。从此之后,佛的教法开始进入王室全家,随之,整个国家亦由此作为开端。

  (七)此后,过了几天,乌仗那王去到森林中拜访宾头卢,请求解释他的疑惑:“佛弟子们,都是年轻壮盛,为甚么都不会沉溺在爱欲之中呢?又是怎样保持那清净之身呢?”

  “大王,佛对我们曾经教示过对待妇女的方法:年长的妇女,看作是母亲;中年妇女看作是胞妹;对年少的女孩,看作是自己女儿。依从这项理念,虽然正当年轻,都不会被爱欲所诱惑,经常守身如玉。”

  “大德!但是人总归是人,纵便看作母亲、看作是胞妹、看作是自己女儿,不正经的心思,难免也会偶尔或起。作为佛弟子,怎样去抑制爱欲呢?”

  “大王!世尊教导人类了解人体种种的污秽:血、脓、汗、脂等,澈底观察它是充满污秽的。如能这样的理解,即使再年轻,亦能保持内心的清净。”

  “大德!锻炼身体,修行心思,充实智慧,在佛弟子来说也许不难,对一个尚未成熟的人来说,可不能算容易。本想看作污秽的,不知不觉地,心被清净的体态所吸引;本想看作丑恶的,不经意间,却被美丽的形态所魅惑。佛弟子保持美好的品行,难道没有别的理由吗?”

  “大王!佛曾教诫我们严守五官的门户:由眼睛看颜色、形状;由耳朵听声音;由鼻子嗅香味;由舌头尝滋味;由身体感触物体的时候;心能不被美好的外表所惑,即使是丑陋的体态,心也不致焦烦,须善自严守五官的门户。遵从此一教示,即可守身如玉。”

  乌仗那王听了之后赞叹说:

  “大德!佛的教法的确伟大,据我的经历所知,确实如此。五官的门户,如不闭紧,而趋向外面的事物,马上即为卑贱之心所制,因此没有比净化我们的行为更为要紧。”

  ——巴利本本生经四·四九七·Matanga Jataka 经

  (八)人心之所思,在动作上表现出来的时候,往往会起对抗的作用。被人辱笃,就想还口,甚至蓄意报复,这种反应必须特别留意。逆著风吐口水,结果受害的不是别人,而是自身。同样地,迎著风向去扫地,不但没把尘垢扫光,反而会沾污到全身。报复心往往跟灾祸纠缠在一起。

  ——四十二章经

  (九)舍弃吝啬心,普遍地施惠与人,是一件绝好的善行;同时再能守志向、敬道业,那将更趋于完美。

  人必须舍弃自私自利心,勇于帮助别人。看到别人施惠与人,自己比受惠者更为幸运,幸福即由此而生。

  一支火炬可供几千人引火,火炬本身依然故我,不曾减少半分。幸福再怎样分给别人,自己也不会减少丝毫。

  学道之人,一言一行都必须谨慎从事。志向再高,也要一步步地走去才能到达,学道也必须一天一天在日常生活中不可或忘。

  ——四十二章经

  (十)在这世界上,修学觉悟之道,难得成功的有二十项:

  (1)贫穷之人施惠与人,很难!

  (2)以怠慢心学道,很难!

  (3)舍弃生命学道,很难!

  (4)生逢佛陀之世,很难!

  (5)听闻佛的教法,很难!

  (6)忍耐抑制色欲,远离其他的欲望,很难!

  (7)看见好东西,不起占有心,很难!

  (8)掌握权柄,而不以势凌人,很难!

  (9)受辱不发怒,很难!

  (10)发生变故,能处心泰然,很难!

  (11)所学广泛,能一门深入,很难!

  (12)不轻视初发心人,很难!

  (13)祛除傲慢心,很难!

  (14)结交好朋友,很难!

  (15)学道而证得觉悟,很难!

  (16)不为外境所动,很难!

  (17)了解对方的程度,再予演说教法,很难!

  (18)心境始终保持平静,很难!

  (19)不谈论是非,很难!

  (20)学得好的本领,很难!

  ——四十二章经

  (十一)坏人与善人的特质各有不同。坏人的特质是不晓得罪的存在,故而无从防止,对于罪恶有关的种种,不愿多加闻问。善人的特质是明白善恶,一经知道是邪恶便立即停止,并且深心感谢,得闻有关罪恶的种种。这是善人与坏人的基本分野。愚痴的人,不会感谢别人对自己所表示的好意。

  另一方面,贤德的人经常抱持对人感谢的心情,即使他人不是直接对自己表示好意,因为对一切人常怀体谅,所以依然表示感谢的心意。

  ——巴利本增支部二·四

  第三节 佛的譬喻

  (一)在遥远的古昔,有个弃老国,是以遣弃老人为名的国家。这里的人民有个规定:人到了老年,不管是谁,都要把他遗弃到荒山旷野中去。

  服侍国王的一位大臣,不论规定上是怎么说,总不忍心把年老的父亲遗弃掉。无奈之际,在地下挖个很深的穴洞作家居,索性把老父隐藏在内,以孝养天年。

  可是,在外面的世间却发生了一件大事,就是出现了一尊神明,并且向国王提出一项甚为诘难的问题:“这里有两条蛇,如能分辨出蛇的雌雄,倒也无话可说,否则国家就要被消灭。”

  国王不消说,先在宫廷中征求分辨雌雄二蛇的能人,可是没有人能做到。随后只好向全国发出布告,对于能分辨雌雄蛇的人将颁赐重赏。

  这位大臣回到家来,暗中向老父请示意向,父亲说:“这还不简单!把两条蛇放在柔软的绒毯上,这时候,蛇如果显示出非常的骚动不安,就是雄的;安静不动的就是雌的。”

  大臣把老父教示的方法奏明国王,依照这方法立刻辨别出雌雄两种蛇。至此,神明还不肯罢休,又提出一些更为疑难的问题,国王和家臣们都无法提出正确的答案。大臣又暗自回家去请教父亲,又都一一得到了解答。

  这些问题与答案是这样——

  问:“对睡著的人来说他是觉醒的,对觉醒者来说他是睡著的;这个人是谁呢?”

  答:“这是说一个修行学道的人。他和那些睡著不知修行的人比较,则是觉醒的;若和已得觉悟的觉醒者比较,则是睡著的。”

  问:“怎样去称量一头大象呢?”

  答:“把大象装载在船上,然后再看船的吃水深度,作上记号,接著把大象卸下来,再装进与大象同样吃水深度的石头,然后再称石头的重量,便可一目了然。”

  问:“一勺水的量,要比大海水的量还多,这又是甚么道理?”

  答:“用清净心汲取一勺水,施惠给父母或病人,其功德是永不泯灭的;大海水固然很多,但毕竟有尽量。因此,两相比较,还是一勺水的实量比较多。”

  接著,神又提出一名皮包骨头的饥饿人,向他说:“世界上,相信没有比他更饿更苦的人了吧!”答案是:“有!世人如果心情顽固而贫瘠,不信佛、法、僧三宝,又不供养父母、师长,这种人不但饥苦,将来必堕饿鬼道,接受漫长时间的饥苦果报。”

  “这里有块正方形的栴檀木板,这块木板那一端是树根呢?”“把它放进水里看看,根的一端,其沉水情形多少比较深些,凭此即可判别出根部的所在。”

  “这里有同一体形的两匹马,用甚么方法分辨它们母子呢?”“喂草给它们,母马定会用嘴把草推送到子马的一方,它们母子的身分,马上即可揭晓。”

  对这些难题的解答,神觉得十分满意,转而对国王也欣勉有加。国王也暗中晓得,如此高超的智慧都是出自隐藏在洞穴中大臣的老父。从此以后,宣布废止遗弃老人的规定,命令国人对待老年人必须尽心孝养。

  (二)印度的毗提诃国王妃梦见一只六牙的白象,王妃心想务必要把大象牙据为己有,于是向国王表达心愿。宠爱妃子的国王,颇难拒绝这一无理的要求,于是张贴布告晓谕国人:知道这种象者,从速报官,必有重赏。

  在喜马拉雅的深山,就有一只六牙白象,这只象为了成就佛道,正在那里修行。从前有个时期,它曾经救过一个猎人的危难。这猎人在归国途中,看见这张公告,赏金的诱惑使他利令智昏,忘恩负义,回头进入深山,想猎杀六…

《修道篇 第一章 觉悟之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