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修道篇 第一章 覺悟之道▪P2

  ..續本文上一頁和口去實行。

  “有個人”指的是學道之人,“賢人”是指佛而說,“劍”指的是清淨智慧,“深深地挖”指的是努力修行。

  “門栓”是指無明;“水泡”表示忿怒與苦惱;“鋼叉”是指彷徨與不安;“箱子”是指貪婪、嗔恨、懶惰、輕浮、懊侮、困惑等;“龜”是指身和心;“殺牛小刀”是指五欲;“一塊肉”是指貪圖快樂,追求欲望。這些東西,任何一種都是毒化身心之物,所以說:“統統都把它丟掉!”

  最後的“龍”,是指斷盡煩惱的心。在我們這身體的腳下努力挖下去,總歸可以見到龍的。挖下去見到了龍,就是說:“只把龍留在那裏,不要惹它!”

  ——巴利本中部叁·二叁·蟻冢經

  (六)世尊的大弟子賓頭盧 Pindola 證得覺悟以後,爲了報答故鄉之恩,回到了拘睒彌的街上,准備致力于散播佛的種子。拘睒彌的郊外有個小公園,路旁椰子樹無盡際的排列著,恒河裹碧波蕩漾,涼風不斷地飄送過來。

  一個夏日,避免白晝烈日的蒸曬,賓頭盧來到路樹蔭涼之下打坐。正好這一天,城主烏仗那 Udyana 王帶領妃子也進入公園,管弦的遊樂疲倦了,就在蔭涼的樹下入眠。

  妃子們趁大王入睡這中間,四處漫步,忽然望見在樹蔭底下坐禅的賓頭盧,女孩們心中仰慕他那莊嚴的姿態,生起學道之心,繼之要求說法,聆聽他的教化。

  睜開睡眼的大王,發覺妃子們都不在跟前,開始納悶起來,隨後到處追尋,終于發現妃子們在樹蔭底下圍繞著一位出家僧人。荒淫無度的大王,不分青紅皂白,心中燃起嫉妒之火,惡口喝叱著:“跟我的女人們聊天,真是豈有此理!”賓頭盧聽了,默然地閉起眼睛,一語不發。

  忿怒的大王,登時拔出劍,直往賓頭盧的頭上砍去,他連半句話都沒說,身如岩石,屹立無恙。愈形震怒的大王,于是搗毀了附近的螞蟻窩,使無數的赤蟻散布在他身體四周。賓頭盧依然端坐在原處忍耐一切。

  事情演變到這裏,大王開始自慚于個人的狂暴,倍感羞恥,于是怏怏地走向前去請罪。從此之後,佛的教法開始進入王室全家,隨之,整個國家亦由此作爲開端。

  (七)此後,過了幾天,烏仗那王去到森林中拜訪賓頭盧,請求解釋他的疑惑:“佛弟子們,都是年輕壯盛,爲甚麼都不會沈溺在愛欲之中呢?又是怎樣保持那清淨之身呢?”

  “大王,佛對我們曾經教示過對待婦女的方法:年長的婦女,看作是母親;中年婦女看作是胞妹;對年少的女孩,看作是自己女兒。依從這項理念,雖然正當年輕,都不會被愛欲所誘惑,經常守身如玉。”

  “大德!但是人總歸是人,縱便看作母親、看作是胞妹、看作是自己女兒,不正經的心思,難免也會偶爾或起。作爲佛弟子,怎樣去抑製愛欲呢?”

  “大王!世尊教導人類了解人體種種的汙穢:血、膿、汗、脂等,澈底觀察它是充滿汙穢的。如能這樣的理解,即使再年輕,亦能保持內心的清淨。”

  “大德!鍛煉身體,修行心思,充實智慧,在佛弟子來說也許不難,對一個尚未成熟的人來說,可不能算容易。本想看作汙穢的,不知不覺地,心被清淨的體態所吸引;本想看作醜惡的,不經意間,卻被美麗的形態所魅惑。佛弟子保持美好的品行,難道沒有別的理由嗎?”

  “大王!佛曾教誡我們嚴守五官的門戶:由眼睛看顔色、形狀;由耳朵聽聲音;由鼻子嗅香味;由舌頭嘗滋味;由身體感觸物體的時候;心能不被美好的外表所惑,即使是醜陋的體態,心也不致焦煩,須善自嚴守五官的門戶。遵從此一教示,即可守身如玉。”

  烏仗那王聽了之後贊歎說:

  “大德!佛的教法的確偉大,據我的經曆所知,確實如此。五官的門戶,如不閉緊,而趨向外面的事物,馬上即爲卑賤之心所製,因此沒有比淨化我們的行爲更爲要緊。”

  ——巴利本本生經四·四九七·Matanga Jataka 經

  (八)人心之所思,在動作上表現出來的時候,往往會起對抗的作用。被人辱笃,就想還口,甚至蓄意報複,這種反應必須特別留意。逆著風吐口水,結果受害的不是別人,而是自身。同樣地,迎著風向去掃地,不但沒把塵垢掃光,反而會沾汙到全身。報複心往往跟災禍糾纏在一起。

  ——四十二章經

  (九)舍棄吝啬心,普遍地施惠與人,是一件絕好的善行;同時再能守志向、敬道業,那將更趨于完美。

  人必須舍棄自私自利心,勇于幫助別人。看到別人施惠與人,自己比受惠者更爲幸運,幸福即由此而生。

  一支火炬可供幾千人引火,火炬本身依然故我,不曾減少半分。幸福再怎樣分給別人,自己也不會減少絲毫。

  學道之人,一言一行都必須謹慎從事。志向再高,也要一步步地走去才能到達,學道也必須一天一天在日常生活中不可或忘。

  ——四十二章經

  (十)在這世界上,修學覺悟之道,難得成功的有二十項:

  (1)貧窮之人施惠與人,很難!

  (2)以怠慢心學道,很難!

  (3)舍棄生命學道,很難!

  (4)生逢佛陀之世,很難!

  (5)聽聞佛的教法,很難!

  (6)忍耐抑製色欲,遠離其他的欲望,很難!

  (7)看見好東西,不起占有心,很難!

  (8)掌握權柄,而不以勢淩人,很難!

  (9)受辱不發怒,很難!

  (10)發生變故,能處心泰然,很難!

  (11)所學廣泛,能一門深入,很難!

  (12)不輕視初發心人,很難!

  (13)祛除傲慢心,很難!

  (14)結交好朋友,很難!

  (15)學道而證得覺悟,很難!

  (16)不爲外境所動,很難!

  (17)了解對方的程度,再予演說教法,很難!

  (18)心境始終保持平靜,很難!

  (19)不談論是非,很難!

  (20)學得好的本領,很難!

  ——四十二章經

  (十一)壞人與善人的特質各有不同。壞人的特質是不曉得罪的存在,故而無從防止,對于罪惡有關的種種,不願多加聞問。善人的特質是明白善惡,一經知道是邪惡便立即停止,並且深心感謝,得聞有關罪惡的種種。這是善人與壞人的基本分野。愚癡的人,不會感謝別人對自己所表示的好意。

  另一方面,賢德的人經常抱持對人感謝的心情,即使他人不是直接對自己表示好意,因爲對一切人常懷體諒,所以依然表示感謝的心意。

  ——巴利本增支部二·四

  第叁節 佛的譬喻

  (一)在遙遠的古昔,有個棄老國,是以遣棄老人爲名的國家。這裏的人民有個規定:人到了老年,不管是誰,都要把他遺棄到荒山曠野中去。

  服侍國王的一位大臣,不論規定上是怎麼說,總不忍心把年老的父親遺棄掉。無奈之際,在地下挖個很深的穴洞作家居,索性把老父隱藏在內,以孝養天年。

  可是,在外面的世間卻發生了一件大事,就是出現了一尊神明,並且向國王提出一項甚爲诘難的問題:“這裏有兩條蛇,如能分辨出蛇的雌雄,倒也無話可說,否則國家就要被消滅。”

  國王不消說,先在宮廷中征求分辨雌雄二蛇的能人,可是沒有人能做到。隨後只好向全國發出布告,對于能分辨雌雄蛇的人將頒賜重賞。

  這位大臣回到家來,暗中向老父請示意向,父親說:“這還不簡單!把兩條蛇放在柔軟的絨毯上,這時候,蛇如果顯示出非常的騷動不安,就是雄的;安靜不動的就是雌的。”

  大臣把老父教示的方法奏明國王,依照這方法立刻辨別出雌雄兩種蛇。至此,神明還不肯罷休,又提出一些更爲疑難的問題,國王和家臣們都無法提出正確的答案。大臣又暗自回家去請教父親,又都一一得到了解答。

  這些問題與答案是這樣——

  問:“對睡著的人來說他是覺醒的,對覺醒者來說他是睡著的;這個人是誰呢?”

  答:“這是說一個修行學道的人。他和那些睡著不知修行的人比較,則是覺醒的;若和已得覺悟的覺醒者比較,則是睡著的。”

  問:“怎樣去稱量一頭大象呢?”

  答:“把大象裝載在船上,然後再看船的吃水深度,作上記號,接著把大象卸下來,再裝進與大象同樣吃水深度的石頭,然後再稱石頭的重量,便可一目了然。”

  問:“一勺水的量,要比大海水的量還多,這又是甚麼道理?”

  答:“用清淨心汲取一勺水,施惠給父母或病人,其功德是永不泯滅的;大海水固然很多,但畢竟有盡量。因此,兩相比較,還是一勺水的實量比較多。”

  接著,神又提出一名皮包骨頭的饑餓人,向他說:“世界上,相信沒有比他更餓更苦的人了吧!”答案是:“有!世人如果心情頑固而貧瘠,不信佛、法、僧叁寶,又不供養父母、師長,這種人不但饑苦,將來必墮餓鬼道,接受漫長時間的饑苦果報。”

  “這裏有塊正方形的栴檀木板,這塊木板那一端是樹根呢?”“把它放進水裏看看,根的一端,其沈水情形多少比較深些,憑此即可判別出根部的所在。”

  “這裏有同一體形的兩匹馬,用甚麼方法分辨它們母子呢?”“喂草給它們,母馬定會用嘴把草推送到子馬的一方,它們母子的身分,馬上即可揭曉。”

  對這些難題的解答,神覺得十分滿意,轉而對國王也欣勉有加。國王也暗中曉得,如此高超的智慧都是出自隱藏在洞穴中大臣的老父。從此以後,宣布廢止遺棄老人的規定,命令國人對待老年人必須盡心孝養。

  (二)印度的毗提诃國王妃夢見一只六牙的白象,王妃心想務必要把大象牙據爲己有,于是向國王表達心願。寵愛妃子的國王,頗難拒絕這一無理的要求,于是張貼布告曉谕國人:知道這種象者,從速報官,必有重賞。

  在喜馬拉雅的深山,就有一只六牙白象,這只象爲了成就佛道,正在那裏修行。從前有個時期,它曾經救過一個獵人的危難。這獵人在歸國途中,看見這張公告,賞金的誘惑使他利令智昏,忘恩負義,回頭進入深山,想獵殺六…

《修道篇 第一章 覺悟之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