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談叁寶功德(50~69)▪P2

  ..續本文上一頁現在這種情況越來越多了,編輯室告訴我,常有讀者打電話來,問遇到這種事情該怎麼辦。我在新加坡的時候,住的地方有張桌子,抽屜裏面有一張名片,還印有照片,這個人奇形怪狀的,稱爲“降魔大師”。我沒見過魔,我要找魔也找不到,你問我有什麼用,本來就沒有的嘛,你明白了佛法,魔就沒有了,所以戒定慧全是降魔的。

  內魔是你內心煩惱的執著,

  外魔是擾亂你依戒依法修行的環境

  內魔是比喻你內心的煩惱執著。外魔是指擾亂你依戒依法修行的環境。至于佛經裏說的天魔波旬,那是在天上,釋迦太子雪山洞裏六年苦行,魔王波旬也沒有出動。等到太子快要成佛了,他才出動魔兵魔將魔女。我們這些修行還不到成就的小巴拉子,能夠驚動魔王大駕嗎?他忙著在魔宮裏搓麻將,沒空!魔王波旬要破壞釋迦佛的法,是通過很多的魔子魔孫魔的眷屬在佛門裏搞破壞,只要破壞了法,佛弟子就不可能成就。

  只要是佛教的法門。走佛教導的路,有法可據,全好。而修行人的內心煩惱,在修行上走上了一條不清淨的道,那就是內魔外魔所造成的障礙。

  修行中斷,實際上是內魔外魔

  合起來所造成的障礙

  要修行,就要排除內外魔障以及中斷。由于內魔外魔的幹擾,必然會産生你修行的障礙,所以叫魔障。有煩惱,必然會造業,所以叫業障。這些魔障業障,還有你自身素質降低,不接受釋迦佛的教導,自以爲是,自作主張,學不好,修不好,還經常出現中斷,因爲你有隨自己喜歡的習氣,你喜歡中斷就中斷。不聽佛的話,善知識也無能爲力,在修行人身上,出現了因懈怠而中斷的情況,太可惜了。可是偏偏經常會出現,這種中斷實際上是外魔、內魔合起來所造成的,今天講到這兒。

  談叁寶功德 (53)

  ◎ 傅味琴 2006年5月14日講于清涼山佛學苑

  心裏有惑,所以會迷,修行人不去掉惑,

  那跟世俗人有什麼區別

  本次提要:

  ■ 舍不得丟掉修行的障礙,就因爲人總喜歡做對自己不利的事情

  ■ 內障外障不消除,再加上修行中斷,養成了習氣,就會在修行路上躺下去

  ■ 衆生由于煩惱的觸動,都在追求自身以外的東西

  ■ 心裏有惑,所以會迷,修行人不去掉惑,那跟世俗人有什麼區別

  舍不得丟掉修行的障礙,

  就因爲人總喜歡做對自己不利的事情

  修行的障礙不去掉,修行就難以成就。有很多人還喜歡這個障礙,舍不得丟掉,所以我年輕時就說過:人總是喜歡幹對自己不利的事。修行人本來想走離苦的路,結果來一個回潮,又回到苦海裏去了,原因就是衆生愛錯了對象。有一個辦法可以解脫,那就是離開它,可衆生愛錯了對象又不肯離開,所以佛說衆生愚癡顛倒。

  內障外障不消除,再加上修行中斷,

  養成了習氣,就會在修行路上躺下去

  末法時期要親證、要成就,困難很多。經書上說障礙我們修行的就是:內、外魔障和中斷。內障外障促使我們修行中斷,一中斷就前功盡棄。你即使再發心,還得重新開始。即使重新開始了,還是有內障外障,你不克服又會中斷。慢慢養成習氣,就更麻煩了。或者經過長期的波折,疲沓了,人世間常有句話:“我活得很累啊”,就躺下去了,這是生理反應;修行人也說,“在修行路上我很累啊”,在修行上也躺下去了,這是心理反應。

  如果不消除外障內障,你是很難消除中斷的。有人把中斷全部歸納在外因上,沒有看到自己的內因,世間人都是這樣看問題,只看外不看內,如果修行人沒有法的覺悟,也用這種老眼光看問題,還能修得好嗎?

  衆生由于煩惱的觸動,都在追求自身以外的東西

  世間上人的追求也是這樣,由于煩惱的觸動,都是追求自身以外的東西,不管追不追求到,總是這個方向:房子、車子、金子還有娘子。

  全追求到了,又怎麼樣呢?有的人醒過來了:“今天我樣樣都有了,可是人生到底是什麼意義,我到現在還不明白。”

  有些人還醒不過來,樣樣都有了,仍然沒有快樂,他又去追求更多的欲:房子追求到一套還要兩套,車子一輛還要兩輛,老婆一個還要兩個,從來沒有往自己身上去求一求。

  說有的人也在往自己身上追求,比如說化妝、牛奶洗澡。這還是外邊呀,化妝、洗澡,全是在身體外面的皮上用功夫,皮上滿意他就滿意了,皮上快樂他就快樂了,這就是衆生。好像皮會給我們快樂似的:你看,一化妝多漂亮,這是皮漂亮;男女握手,動了情了,也是皮碰皮;結婚是整天的皮碰皮。色聲香味觸,觸覺都在皮上,那還不是追求外面的東西?

  說“有人也在往裏邊追求,多吃一點營養,人就胖起來。胖不是皮的問題,裏邊肉也胖起來。”其實胖起來的人,肉的份量沒有增加多少,增加的全是皮下的豬油呀,怪不得皮膚那麼白,因爲豬油是白的,這叫皮包豬油。

  心裏有惑,所以會迷,

  修行人不去掉惑,那跟世俗人有什麼區別

  一個死人是男的,一個死人是女的,你把它們放在一起,皮碰皮,他們還會感到快樂嗎?所以裏邊的東西不是你的身體起作用,而是你的心起作用,這顆心就叫惑。之所以會迷,就因爲有惑,你不斷惑就不可能去掉迷。人世間的文化、教育、藝術,幾千年了,從來也沒有提到怎麼樣去掉惑。如果修行人不去掉惑,那跟世間上人有什麼區別?

  談叁寶功德 (54)

  ◎ 傅味琴 2006年5月14日講于清涼山佛學苑

  貪心明顯,瞋心猛烈,愚癡心很隱蔽,

  癡者執著深,煩惱更難斷

  本次提要:

  ■ 人都在尋找別人,爲什麼不尋找自己,去掉迷就是覺,要覺悟首先要

  認識自己

  ■ 只強調外界環境,不消除內心煩惱;只說別人是冤家,不說自己給別人

  添了麻煩,這樣的修行人,怎麼會證果呢

  ■ 只說別人錯,不說自己有什麼不是,就把別人推到對立面去了;

  僧團不清淨,是僧團裏的人不清淨造成的

  ■ 外魔可怕,內魔更可怕;瞋恨他人可怕,瞋恨自己更可怕

  ■ 愚者的好心與智者的好心就不一樣,覺悟不過來就叫癡

  ■ 貪心明顯,瞋心猛烈,愚癡心很隱蔽,癡者執著深,煩惱更難斷

  人都在尋找別人,爲什麼不尋找自己,

  去掉迷就是覺,要覺悟首先要認識自己

  佛在世的時候有這麼一個故事,一個女的跑進樹林裏了,不多久一個男的追上來,問佛陀,“你剛才看見一個女的嗎?”佛陀就問他:“你怎麼去尋找別人,不去尋找你自己呢?”這個人聽佛這麼一說,愣住了,後來就覺悟過來了。凡夫衆生從來不尋找自己,也不認識自己,你不尋找自己,不認識自己,你這個覺悟到底在誰身上?要覺悟,首先要認識自己。去掉迷就是覺,首先你要認識自己迷的種種內在的性,外在的相。

  只強調外界環境,不消除內心煩惱;只說別人是冤家,

  不說自己給別人添了麻煩,這樣的修行人,怎麼會證果呢

  修行人遇到麻煩了,假如只是強調外面環境的錯,就算你講的有理由,可是怎麼從來也不提到自己的煩惱?只講這個人是我冤家,不講我也給他製造了障礙;同學之間鬧矛盾,總是說別人怎麼樣,意思就是說我受了多少欺負,受了多少委屈,也從來不說:我給了人家多少委屈,我給了人家多少欺負。像這樣的修行,怎麼會證果呢?

  只說別人錯,不說自己有什麼不是,就把別人推到對立面去了;

  僧團不清淨,是僧團裏的人不清淨造成的

  好比買了面鏡子,老是去照別人,從不照自己,你這個臉怎麼洗得幹淨呢?看問題總是只看別人錯,不看自己錯,只說別人不好,不說自己有什麼缺點,這就形成了同學間的對立,把別人推到對立面去了,那這個團體,怎麼合得起來呢?僧團合不起來,這個僧團就不清淨。所以僧團的不清淨,是僧團裏的人不清淨造成的,僧是以清淨爲體,你不清淨,連僧的體都沒有。

  外魔可怕,內魔更可怕;

  瞋恨他人可怕,瞋恨自己更可怕

  外魔擾亂固然可怕,內魔的擾亂更可怕,就好比說,動瞋恨心傷害人要下地獄,可是對自己動瞋恨心,這人更可怕。所以自殺的人必定要下地獄,因爲這個瞋恨心更厲害。

  愚者的好心與智者的好心就不一樣,

  覺悟不過來就叫癡

  世間上常說:“你別恨別人,”勸人家不要動瞋恨心,這是對的,“還是恨恨你自己吧”,這就不對了,所以世間上的學問跟佛法所講的不一樣。我們初步講,有的地方相同,有的地方不相同,即使相同的地方,你再提高一步看,又不同了。佛都是方便說法,佛把世間上的一切全都否定掉了,世間上的人聽得進去嗎?衆生都喜歡聽好話,佛先認可世間上的善法,讓世間人高興高興。再提高一步講:你是好心,不過你這個好裏也有問題。好比一個愚癡的好人跟一個有智慧的好人就不同,就看你的覺悟和智慧到了哪個水平。你智慧不夠,覺悟不過來,就叫癡。

  貪心明顯,瞋心猛烈,愚癡心很隱蔽,

  癡者執著深,煩惱更難斷

  我們講的內魔,就是自心的煩惱,歸納起來無非是貪嗔癡慢疑五種根本煩惱。慢,就是傲慢,疑,就是疑惑。貪心很明顯,瞋恨心很猛烈,愚癡心很隱蔽。由于貪心和瞋心的關系,顛顛倒倒,醒不過來就叫癡,所以癡裏就包含了貪瞋。反過來說,貪裏邊也有癡,瞋裏邊也有癡,所以常說貪心跟瞋心合起來就是癡。癡心一出現,這個人的煩惱更牢更深。癡就表現在執著上,凡是執著的人,煩惱都很難斷,因爲他執著煩惱,貪了,他還執著貪,瞋了,他還執著瞋。

  談叁寶功德 (55)

  ◎ 傅味琴 2006年5月14日講于清涼山佛學苑

  愚能抑製所有的能力,愚了,心就沒有能力了,

  還有什麼希望

  本次提要:

  ■ 瞋來貪去,愛敵人就無戰爭,古今中外說盡好話,但不解決問題

  ■ 覺悟而沒有行動,執著而不肯轉變,都歸在癡裏

  ■ 愚跟智不相應,沒有智慧已經是癡了,再去學愚,癡上加癡

  ■ 能說出愚的道理來,這是聰明人的錯見,你跟著去學愚,那可真成了愚人

  ■ 愚能抑製所有的能力,…

《談叁寶功德(50~69)》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