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现在这种情况越来越多了,编辑室告诉我,常有读者打电话来,问遇到这种事情该怎么办。我在新加坡的时候,住的地方有张桌子,抽屉里面有一张名片,还印有照片,这个人奇形怪状的,称为“降魔大师”。我没见过魔,我要找魔也找不到,你问我有什么用,本来就没有的嘛,你明白了佛法,魔就没有了,所以戒定慧全是降魔的。
内魔是你内心烦恼的执著,
外魔是扰乱你依戒依法修行的环境
内魔是比喻你内心的烦恼执著。外魔是指扰乱你依戒依法修行的环境。至于佛经里说的天魔波旬,那是在天上,释迦太子雪山洞里六年苦行,魔王波旬也没有出动。等到太子快要成佛了,他才出动魔兵魔将魔女。我们这些修行还不到成就的小巴拉子,能够惊动魔王大驾吗?他忙着在魔宫里搓麻将,没空!魔王波旬要破坏释迦佛的法,是通过很多的魔子魔孙魔的眷属在佛门里搞破坏,只要破坏了法,佛弟子就不可能成就。
只要是佛教的法门。走佛教导的路,有法可据,全好。而修行人的内心烦恼,在修行上走上了一条不清净的道,那就是内魔外魔所造成的障碍。
修行中断,实际上是内魔外魔
合起来所造成的障碍
要修行,就要排除内外魔障以及中断。由于内魔外魔的干扰,必然会产生你修行的障碍,所以叫魔障。有烦恼,必然会造业,所以叫业障。这些魔障业障,还有你自身素质降低,不接受释迦佛的教导,自以为是,自作主张,学不好,修不好,还经常出现中断,因为你有随自己喜欢的习气,你喜欢中断就中断。不听佛的话,善知识也无能为力,在修行人身上,出现了因懈怠而中断的情况,太可惜了。可是偏偏经常会出现,这种中断实际上是外魔、内魔合起来所造成的,今天讲到这儿。
谈三宝功德 (53)
◎ 傅味琴 2006年5月14日讲于清凉山佛学苑
心里有惑,所以会迷,修行人不去掉惑,
那跟世俗人有什么区别
本次提要:
■ 舍不得丢掉修行的障碍,就因为人总喜欢做对自己不利的事情
■ 内障外障不消除,再加上修行中断,养成了习气,就会在修行路上躺下去
■ 众生由于烦恼的触动,都在追求自身以外的东西
■ 心里有惑,所以会迷,修行人不去掉惑,那跟世俗人有什么区别
舍不得丢掉修行的障碍,
就因为人总喜欢做对自己不利的事情
修行的障碍不去掉,修行就难以成就。有很多人还喜欢这个障碍,舍不得丢掉,所以我年轻时就说过:人总是喜欢干对自己不利的事。修行人本来想走离苦的路,结果来一个回潮,又回到苦海里去了,原因就是众生爱错了对象。有一个办法可以解脱,那就是离开它,可众生爱错了对象又不肯离开,所以佛说众生愚痴颠倒。
内障外障不消除,再加上修行中断,
养成了习气,就会在修行路上躺下去
末法时期要亲证、要成就,困难很多。经书上说障碍我们修行的就是:内、外魔障和中断。内障外障促使我们修行中断,一中断就前功尽弃。你即使再发心,还得重新开始。即使重新开始了,还是有内障外障,你不克服又会中断。慢慢养成习气,就更麻烦了。或者经过长期的波折,疲沓了,人世间常有句话:“我活得很累啊”,就躺下去了,这是生理反应;修行人也说,“在修行路上我很累啊”,在修行上也躺下去了,这是心理反应。
如果不消除外障内障,你是很难消除中断的。有人把中断全部归纳在外因上,没有看到自己的内因,世间人都是这样看问题,只看外不看内,如果修行人没有法的觉悟,也用这种老眼光看问题,还能修得好吗?
众生由于烦恼的触动,都在追求自身以外的东西
世间上人的追求也是这样,由于烦恼的触动,都是追求自身以外的东西,不管追不追求到,总是这个方向:房子、车子、金子还有娘子。
全追求到了,又怎么样呢?有的人醒过来了:“今天我样样都有了,可是人生到底是什么意义,我到现在还不明白。”
有些人还醒不过来,样样都有了,仍然没有快乐,他又去追求更多的欲:房子追求到一套还要两套,车子一辆还要两辆,老婆一个还要两个,从来没有往自己身上去求一求。
说有的人也在往自己身上追求,比如说化妆、牛奶洗澡。这还是外边呀,化妆、洗澡,全是在身体外面的皮上用功夫,皮上满意他就满意了,皮上快乐他就快乐了,这就是众生。好像皮会给我们快乐似的:你看,一化妆多漂亮,这是皮漂亮;男女握手,动了情了,也是皮碰皮;结婚是整天的皮碰皮。色声香味触,触觉都在皮上,那还不是追求外面的东西?
说“有人也在往里边追求,多吃一点营养,人就胖起来。胖不是皮的问题,里边肉也胖起来。”其实胖起来的人,肉的份量没有增加多少,增加的全是皮下的猪油呀,怪不得皮肤那么白,因为猪油是白的,这叫皮包猪油。
心里有惑,所以会迷,
修行人不去掉惑,那跟世俗人有什么区别
一个死人是男的,一个死人是女的,你把它们放在一起,皮碰皮,他们还会感到快乐吗?所以里边的东西不是你的身体起作用,而是你的心起作用,这颗心就叫惑。之所以会迷,就因为有惑,你不断惑就不可能去掉迷。人世间的文化、教育、艺术,几千年了,从来也没有提到怎么样去掉惑。如果修行人不去掉惑,那跟世间上人有什么区别?
谈三宝功德 (54)
◎ 傅味琴 2006年5月14日讲于清凉山佛学苑
贪心明显,瞋心猛烈,愚痴心很隐蔽,
痴者执著深,烦恼更难断
本次提要:
■ 人都在寻找别人,为什么不寻找自己,去掉迷就是觉,要觉悟首先要
认识自己
■ 只强调外界环境,不消除内心烦恼;只说别人是冤家,不说自己给别人
添了麻烦,这样的修行人,怎么会证果呢
■ 只说别人错,不说自己有什么不是,就把别人推到对立面去了;
僧团不清净,是僧团里的人不清净造成的
■ 外魔可怕,内魔更可怕;瞋恨他人可怕,瞋恨自己更可怕
■ 愚者的好心与智者的好心就不一样,觉悟不过来就叫痴
■ 贪心明显,瞋心猛烈,愚痴心很隐蔽,痴者执著深,烦恼更难断
人都在寻找别人,为什么不寻找自己,
去掉迷就是觉,要觉悟首先要认识自己
佛在世的时候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个女的跑进树林里了,不多久一个男的追上来,问佛陀,“你刚才看见一个女的吗?”佛陀就问他:“你怎么去寻找别人,不去寻找你自己呢?”这个人听佛这么一说,愣住了,后来就觉悟过来了。凡夫众生从来不寻找自己,也不认识自己,你不寻找自己,不认识自己,你这个觉悟到底在谁身上?要觉悟,首先要认识自己。去掉迷就是觉,首先你要认识自己迷的种种内在的性,外在的相。
只强调外界环境,不消除内心烦恼;只说别人是冤家,
不说自己给别人添了麻烦,这样的修行人,怎么会证果呢
修行人遇到麻烦了,假如只是强调外面环境的错,就算你讲的有理由,可是怎么从来也不提到自己的烦恼?只讲这个人是我冤家,不讲我也给他制造了障碍;同学之间闹矛盾,总是说别人怎么样,意思就是说我受了多少欺负,受了多少委屈,也从来不说:我给了人家多少委屈,我给了人家多少欺负。像这样的修行,怎么会证果呢?
只说别人错,不说自己有什么不是,就把别人推到对立面去了;
僧团不清净,是僧团里的人不清净造成的
好比买了面镜子,老是去照别人,从不照自己,你这个脸怎么洗得干净呢?看问题总是只看别人错,不看自己错,只说别人不好,不说自己有什么缺点,这就形成了同学间的对立,把别人推到对立面去了,那这个团体,怎么合得起来呢?僧团合不起来,这个僧团就不清净。所以僧团的不清净,是僧团里的人不清净造成的,僧是以清净为体,你不清净,连僧的体都没有。
外魔可怕,内魔更可怕;
瞋恨他人可怕,瞋恨自己更可怕
外魔扰乱固然可怕,内魔的扰乱更可怕,就好比说,动瞋恨心伤害人要下地狱,可是对自己动瞋恨心,这人更可怕。所以自杀的人必定要下地狱,因为这个瞋恨心更厉害。
愚者的好心与智者的好心就不一样,
觉悟不过来就叫痴
世间上常说:“你别恨别人,”劝人家不要动瞋恨心,这是对的,“还是恨恨你自己吧”,这就不对了,所以世间上的学问跟佛法所讲的不一样。我们初步讲,有的地方相同,有的地方不相同,即使相同的地方,你再提高一步看,又不同了。佛都是方便说法,佛把世间上的一切全都否定掉了,世间上的人听得进去吗?众生都喜欢听好话,佛先认可世间上的善法,让世间人高兴高兴。再提高一步讲:你是好心,不过你这个好里也有问题。好比一个愚痴的好人跟一个有智慧的好人就不同,就看你的觉悟和智慧到了哪个水平。你智慧不够,觉悟不过来,就叫痴。
贪心明显,瞋心猛烈,愚痴心很隐蔽,
痴者执著深,烦恼更难断
我们讲的内魔,就是自心的烦恼,归纳起来无非是贪嗔痴慢疑五种根本烦恼。慢,就是傲慢,疑,就是疑惑。贪心很明显,瞋恨心很猛烈,愚痴心很隐蔽。由于贪心和瞋心的关系,颠颠倒倒,醒不过来就叫痴,所以痴里就包含了贪瞋。反过来说,贪里边也有痴,瞋里边也有痴,所以常说贪心跟瞋心合起来就是痴。痴心一出现,这个人的烦恼更牢更深。痴就表现在执著上,凡是执著的人,烦恼都很难断,因为他执著烦恼,贪了,他还执著贪,瞋了,他还执著瞋。
谈三宝功德 (55)
◎ 傅味琴 2006年5月14日讲于清凉山佛学苑
愚能抑制所有的能力,愚了,心就没有能力了,
还有什么希望
本次提要:
■ 瞋来贪去,爱敌人就无战争,古今中外说尽好话,但不解决问题
■ 觉悟而没有行动,执著而不肯转变,都归在痴里
■ 愚跟智不相应,没有智慧已经是痴了,再去学愚,痴上加痴
■ 能说出愚的道理来,这是聪明人的错见,你跟着去学愚,那可真成了愚人
■ 愚能抑制所有的能力,…
《谈三宝功德(50~69)》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