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氣不肯放,猶如瘋子抓糞吃
是誰促使你去幹這種顛倒愚蠢的事情?就是心裏的惑,這就叫貪愛。當然貪愛的面很廣,只要你有愛好,你都會去貪。貪了就放不下,愛了就顛倒。更可怕的是執著,一執著,別人的話就聽不進去,連善知識也拿他沒有辦法。
脾氣也是這樣,衆生都討厭別人的脾氣,對自己的脾氣卻是百般寵愛,“我就是這個脾氣。”好像還挺光榮似的,那自然是不肯改脾氣了,這就是道道地地的衆生相。每個人看見大便都嫌髒,可是偏偏有人看見自己大便用手抓了吃進去,因爲他腦子有毛病;執著脾氣不肯改,也是腦子有毛病。
煩惱取得了勝利,衆生就會去幹危險的事情,
不願跳出來,就叫娑婆
瞋恨心也是如此,有句話說:我恨死他了。既然你恨了會死,還是別恨吧,何苦呢?其實“恨死了”是句形容的話,意思就是說我即使死了還要恨他。恨別人的時候自己也很難受,可是難受了,他還是要恨,就是不肯跳出來,這就叫娑婆。甯願被瞋恨心統治,做瞋恨心的奴隸!煩惱才是我們的冤仇,我們之所以去做種種危險的事情,全是因爲煩惱取得了勝利。
哪兒起煩惱,就在哪兒斷,
起煩惱的時候才是斷煩惱的好機會
“我恨死他了”,第一個字就是“我”,稍微把我放松一點,你就不會這麼恨了。修行是隨時隨刻修的,我不信光靠念經、修定、磕頭、撥念珠就能斷盡煩惱,證阿羅漢果。應該是哪兒起煩惱就要在哪兒斷煩惱,什麼時候起煩惱,什麼時候就要斷,這樣才能夠把煩惱斷盡。雖然時間比較長,但是最後決定會成就。發現自己起煩惱,就要想到修行,一想到修行,人就轉變了,所以起煩惱的時候,恰恰是修行最好的機會。
談叁寶功德 (58)
◎ 傅味琴 2006年5月14日講于清涼山佛學苑
屢教不改,難免使人冒火,心裏起情緒,小事情也會變大事情,想想對方的功德,火就消了
本次提要:
■ 屢教不改,難免使人冒火,心裏起情緒,小事情也會變大事情,
想想對方的功德,火就消了
■ 恨也解決不了問題,想想自己也有錯,就不會厭離他
■ 你說他不好,他說你不好,這就叫煩惱碰煩惱
■ 不要受別人煩惱的影響,僧團不和合,起源還是沒修好慈悲心
■ 六道輪回都從愚癡開始,沒有智慧怎能破得了無明?
屢教不改,難免使人冒火,心裏起情緒,小事情也會變大事情,
想想對方的功德,火就消了
可是有幾個人這個時候能想得通啊?即使想通也有快有慢。比如跟你說:以後不要再犯這種錯誤了。你是聽到了,可是習氣關系,總是不負責任。本來是件小事情,再加上一點心理情緒,小事情就變成大事情。
對小事情本來也談不上滿意不滿意,誰的氣量也沒有這麼小,但是你屢教不改,就引起對你的不滿情緒,小事情也會牽動內心煩惱,多少會引發一點瞋恨心。再發展下去,火就越燒越大,把過去對你的一切不滿,全會翻出來。那個時候就要很快的想到:修行就要滅掉這股瞋恨心。要想想他的功德:他也很辛苦,他也很發心,就是習氣不好,這麼想功德,慢慢火氣就消除了。
恨也解決不了問題,
想想自己也有錯,就不會厭離他
再提醒你們:你起瞋恨心也解決不了什麼問題。反而越想越氣,還不如想想他的功德。他不對的地方,你已經想得夠多的了,再想下去了也沒什麼意思,想來想去也不過那麼一點事翻來覆去的想,可以停止了。
停止了,人總要想,就想想功德呗。看到別人的缺點,你能不起瞋恨心,不起厭惡心,而是起慈悲心,以友好的態度去幫助他,這就對了。你動瞋恨心厭惡他、討厭他、想離開他,能叫修行嗎?更談不上菩薩行了。不要老看別人錯,也要看看自己的錯。
你說他不好,他說你不好,這就叫煩惱碰煩惱
反過來說,你看別人壞,別人看你也不好,我當老師有體會,凡是向我來訴苦的都是說別人怎麼樣不好,輪到對方來向我訴苦了,也是說這個人怎麼樣不好,合起來你們兩個人都不好。當然你們兩個人都有對的地方,但是你們兩個都有不對的地方,這叫煩惱碰煩惱。
不要受別人煩惱的影響,
僧團不和合,起源還是沒修好慈悲心
你們把這種煩惱話說到我這兒來問題不大,每個學生都是我學生,即使是離開我的學生,我的心還在想著他,總希望他有一天覺悟了能再回來,何況是我身邊的學生,沒有一個是冤家。
你假如把這種煩惱話說給別人聽,就要闖禍了。別人往往不是兩面聽的,也沒有這種水平能保持心態的平衡,不受你煩惱話的影響。他聽進去了,你的觀點就變成了他的觀點,本來沒事,聽了你的話以後,一看到這個同學,眼神就不對了:“我也認得你,你是不對的”。如果出現了這個結果,因果就在你身上。僧團不和合,細細的起源都是從這裏開始,這些都是沒有修好慈悲心的關系。所以如果你有男女貪愛,要修到不貪愛,那就是修不淨觀;如果你有瞋恚,要修到沒有瞋恚,那就是修慈悲觀。
六道輪回都從愚癡開始,
沒有智慧怎能破得了無明?
愚癡,就是沒有智慧的表現,一顛倒路線就錯。六道輪回,都是從愚癡開始,輪回的開頭就是無明,無就是沒有,明就是明白,無明就是沒有智慧,也就是愚癡。要破無明才能了脫生死,沒有智慧你能破得了無明嗎?
談叁寶功德 (59)
◎ 傅味琴 2006年5月14日講于清涼山佛學苑
敗壞佛門的修行人其實都不是魔,僅僅是走錯了路,可是他們幹的是魔業
本次提要:
■ 不降伏自己心中的魔,也難幫助他人降伏心中的魔,內魔外魔來個
裏應外合,修行也就完了
■ 敗壞佛門的修行人其實都不是魔,僅僅是走錯了路,可是他們幹的是魔業
■ 我們不幹魔業,可是內心的煩惱影響了僧團的安定團結,也是魔業
■ 魔也是父母衆生,對他最好是修供養。善心幫助別人,誰來跟你做冤家
■ 你討厭的人、你歡喜的人,都是未來佛,佛性跟佛性從不吵架
■ 懶惰、渙散、時久生疲厭,翻起了世俗種子,生起了種種幻想,
都屬于癡的煩惱
■ 依教而修才能證,末法是指不斷除心裏貪瞋癡的衆生而說的
不降伏自己心中的魔,也難幫助他人降伏心中的魔,
內魔外魔來個裏應外合,修行也就完了
話再說回來,修行的障礙是內魔外魔。一個人發菩提心,要降伏別人的魔障,你首先要降伏自己心裏的內魔。你降伏不了心裏的內魔,你要幫助別人降伏魔障是不可能的,因爲你心裏的魔跟別人心裏的魔,它們有共性,是相應的,反使它們來一個裏應外合,你修行就完了。所以除了要認識外面環境的魔障,還要認識到心裏的魔障——煩惱魔。
敗壞佛門的修行人其實都不是魔,
僅僅是走錯了路,可是他們幹的是魔業
那些在幹敗壞佛門事情的人,人們就稱他們是魔。其實我的看法,這些人都不是魔,因爲他們都沒本事的。真正的魔很有本事的呢。從前印度的外道尚且有神通,能移山倒海,他們這些人有什麼本事?他們都不是魔,僅僅是走錯了路,可是他們幹的是魔的事業。
所以我們今天講法不是去反對、排斥某一個人,我們是反對在佛門裏出現的這種種普遍的、可怕的魔業。
我們不幹魔業,可是內心的煩惱影響了
僧團的安定團結,也是魔業
更應該要看到我們自己內心的煩惱魔,這種煩惱也在促使我們幹魔的事業,僅僅是與外面那些人性質不同,表現不同。咱們今天雖然既不爲名又不爲利,也不學敲敲打打去賺死人的錢,可是咱們在另一面所表現出來的行爲:既沒有很好的去幫助別人,也沒有很好的改正自己,反而在影響我們這個修行團體的安定團結,使人與人之間産生了矛盾,這些就是魔業。
魔也是父母衆生,對他最好是修供養。
善心幫助別人,誰來跟你做冤家
我一向是對事不對人,所以我這個老師從不降魔。從前能海上師在求師父傳一個降魔法,師父就問:“魔是不是衆生啊?”回答“是衆生。”“衆生是不是父母啊?”“是父母。”“那你去降伏父母幹什麼?好好的修供養。”我對你們同學之間也是這麼一句話:好好修供養,別心裏怄氣,老是看他這個地方不對,那個地方不對,你能夠幫助他一點,使他發一點歡喜心,贊歎贊歎他,這都是修供養,這個魔業就轉變了嘛,還有誰來跟你做冤家啊?
你討厭的人、你歡喜的人,
都是未來佛,佛性跟佛性從不吵架
今天要認識到,如果你修行修不好,這是內魔外魔聯合起來,裏應外合的結果。外面有敵人,裏邊有內奸,修行就完了。佛跟佛從來不動瞋恨心,佛跟佛從來不吵架,無論是哪個衆生,你討厭的也好,你歡喜的也好,內心都有佛性,都是未來佛,你還吵什麼架?佛性跟佛性會吵架嗎?都是煩惱碰煩惱。
懶惰、渙散、時久生疲厭,翻起了世俗種子,
生起了種種幻想,都屬于癡的煩惱
如果你今天聽了我的講法再醒不過來,還是疲疲沓沓,執著,始終沒有決心去改正自己的缺點,這種情況就叫癡。一切懶惰、渙散、時久生疲厭,長期以來進步不大,包括你心定不下去,包括你內心起了世俗心,從前世俗上種子又翻出來,你起種種幻想,這些都是屬于癡的煩惱。
依教而修才能證,
末法是指不斷除心裏貪瞋癡的衆生而說的
佛法是教證二法,你得到了教,你必須要去修,才能得到證。修就是修斷煩惱,你不走斷煩惱這個路,非但證不到果,就是你聽到的法,這裏面種種的境界你也不可能成就。所以說末法時期證果證道的人極爲稀少,這是指末法時期衆生不去斷除心裏的貪瞋癡而說的。今天講到這兒。
談叁寶功德 (60)
◎ 傅味琴講于2006年5月16日
要使法寶産生度衆生出苦海的作用,
就要排除一切不要法的愚人知見
本次提要:
■ 要使法寶産生度衆生出苦海的作用,就要排除一切不要法的愚人知見
■ 有了法,還得你自己去親證這種解脫的快樂
■ 要達到證的功德,…
《談叁寶功德(50~69)》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