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谈三宝功德(50~69)▪P4

  ..续本文上一页气不肯放,犹如疯子抓粪吃

  是谁促使你去干这种颠倒愚蠢的事情?就是心里的惑,这就叫贪爱。当然贪爱的面很广,只要你有爱好,你都会去贪。贪了就放不下,爱了就颠倒。更可怕的是执著,一执著,别人的话就听不进去,连善知识也拿他没有办法。

  脾气也是这样,众生都讨厌别人的脾气,对自己的脾气却是百般宠爱,“我就是这个脾气。”好像还挺光荣似的,那自然是不肯改脾气了,这就是道道地地的众生相。每个人看见大便都嫌脏,可是偏偏有人看见自己大便用手抓了吃进去,因为他脑子有毛病;执著脾气不肯改,也是脑子有毛病。

  烦恼取得了胜利,众生就会去干危险的事情,

  不愿跳出来,就叫娑婆

  瞋恨心也是如此,有句话说:我恨死他了。既然你恨了会死,还是别恨吧,何苦呢?其实“恨死了”是句形容的话,意思就是说我即使死了还要恨他。恨别人的时候自己也很难受,可是难受了,他还是要恨,就是不肯跳出来,这就叫娑婆。宁愿被瞋恨心统治,做瞋恨心的奴隶!烦恼才是我们的冤仇,我们之所以去做种种危险的事情,全是因为烦恼取得了胜利。

  哪儿起烦恼,就在哪儿断,

  起烦恼的时候才是断烦恼的好机会

  “我恨死他了”,第一个字就是“我”,稍微把我放松一点,你就不会这么恨了。修行是随时随刻修的,我不信光靠念经、修定、磕头、拨念珠就能断尽烦恼,证阿罗汉果。应该是哪儿起烦恼就要在哪儿断烦恼,什么时候起烦恼,什么时候就要断,这样才能够把烦恼断尽。虽然时间比较长,但是最后决定会成就。发现自己起烦恼,就要想到修行,一想到修行,人就转变了,所以起烦恼的时候,恰恰是修行最好的机会。

  谈三宝功德 (58)

  ◎ 傅味琴 2006年5月14日讲于清凉山佛学苑

  屡教不改,难免使人冒火,心里起情绪,小事情也会变大事情,想想对方的功德,火就消了

  本次提要:

  ■ 屡教不改,难免使人冒火,心里起情绪,小事情也会变大事情,

  想想对方的功德,火就消了

  ■ 恨也解决不了问题,想想自己也有错,就不会厌离他

  ■ 你说他不好,他说你不好,这就叫烦恼碰烦恼

  ■ 不要受别人烦恼的影响,僧团不和合,起源还是没修好慈悲心

  ■ 六道轮回都从愚痴开始,没有智慧怎能破得了无明?

  屡教不改,难免使人冒火,心里起情绪,小事情也会变大事情,

  想想对方的功德,火就消了

  可是有几个人这个时候能想得通啊?即使想通也有快有慢。比如跟你说:以后不要再犯这种错误了。你是听到了,可是习气关系,总是不负责任。本来是件小事情,再加上一点心理情绪,小事情就变成大事情。

  对小事情本来也谈不上满意不满意,谁的气量也没有这么小,但是你屡教不改,就引起对你的不满情绪,小事情也会牵动内心烦恼,多少会引发一点瞋恨心。再发展下去,火就越烧越大,把过去对你的一切不满,全会翻出来。那个时候就要很快的想到:修行就要灭掉这股瞋恨心。要想想他的功德:他也很辛苦,他也很发心,就是习气不好,这么想功德,慢慢火气就消除了。

  恨也解决不了问题,

  想想自己也有错,就不会厌离他

  再提醒你们:你起瞋恨心也解决不了什么问题。反而越想越气,还不如想想他的功德。他不对的地方,你已经想得够多的了,再想下去了也没什么意思,想来想去也不过那么一点事翻来覆去的想,可以停止了。

  停止了,人总要想,就想想功德呗。看到别人的缺点,你能不起瞋恨心,不起厌恶心,而是起慈悲心,以友好的态度去帮助他,这就对了。你动瞋恨心厌恶他、讨厌他、想离开他,能叫修行吗?更谈不上菩萨行了。不要老看别人错,也要看看自己的错。

  你说他不好,他说你不好,这就叫烦恼碰烦恼

  反过来说,你看别人坏,别人看你也不好,我当老师有体会,凡是向我来诉苦的都是说别人怎么样不好,轮到对方来向我诉苦了,也是说这个人怎么样不好,合起来你们两个人都不好。当然你们两个人都有对的地方,但是你们两个都有不对的地方,这叫烦恼碰烦恼。

  不要受别人烦恼的影响,

  僧团不和合,起源还是没修好慈悲心

  你们把这种烦恼话说到我这儿来问题不大,每个学生都是我学生,即使是离开我的学生,我的心还在想着他,总希望他有一天觉悟了能再回来,何况是我身边的学生,没有一个是冤家。

  你假如把这种烦恼话说给别人听,就要闯祸了。别人往往不是两面听的,也没有这种水平能保持心态的平衡,不受你烦恼话的影响。他听进去了,你的观点就变成了他的观点,本来没事,听了你的话以后,一看到这个同学,眼神就不对了:“我也认得你,你是不对的”。如果出现了这个结果,因果就在你身上。僧团不和合,细细的起源都是从这里开始,这些都是没有修好慈悲心的关系。所以如果你有男女贪爱,要修到不贪爱,那就是修不净观;如果你有瞋恚,要修到没有瞋恚,那就是修慈悲观。

  六道轮回都从愚痴开始,

  没有智慧怎能破得了无明?

  愚痴,就是没有智慧的表现,一颠倒路线就错。六道轮回,都是从愚痴开始,轮回的开头就是无明,无就是没有,明就是明白,无明就是没有智慧,也就是愚痴。要破无明才能了脱生死,没有智慧你能破得了无明吗?

  谈三宝功德 (59)

  ◎ 傅味琴 2006年5月14日讲于清凉山佛学苑

  败坏佛门的修行人其实都不是魔,仅仅是走错了路,可是他们干的是魔业

  本次提要:

  ■ 不降伏自己心中的魔,也难帮助他人降伏心中的魔,内魔外魔来个

  里应外合,修行也就完了

  ■ 败坏佛门的修行人其实都不是魔,仅仅是走错了路,可是他们干的是魔业

  ■ 我们不干魔业,可是内心的烦恼影响了僧团的安定团结,也是魔业

  ■ 魔也是父母众生,对他最好是修供养。善心帮助别人,谁来跟你做冤家

  ■ 你讨厌的人、你欢喜的人,都是未来佛,佛性跟佛性从不吵架

  ■ 懒惰、涣散、时久生疲厌,翻起了世俗种子,生起了种种幻想,

  都属于痴的烦恼

  ■ 依教而修才能证,末法是指不断除心里贪瞋痴的众生而说的

  不降伏自己心中的魔,也难帮助他人降伏心中的魔,

  内魔外魔来个里应外合,修行也就完了

  话再说回来,修行的障碍是内魔外魔。一个人发菩提心,要降伏别人的魔障,你首先要降伏自己心里的内魔。你降伏不了心里的内魔,你要帮助别人降伏魔障是不可能的,因为你心里的魔跟别人心里的魔,它们有共性,是相应的,反使它们来一个里应外合,你修行就完了。所以除了要认识外面环境的魔障,还要认识到心里的魔障——烦恼魔。

  败坏佛门的修行人其实都不是魔,

  仅仅是走错了路,可是他们干的是魔业

  那些在干败坏佛门事情的人,人们就称他们是魔。其实我的看法,这些人都不是魔,因为他们都没本事的。真正的魔很有本事的呢。从前印度的外道尚且有神通,能移山倒海,他们这些人有什么本事?他们都不是魔,仅仅是走错了路,可是他们干的是魔的事业。

  所以我们今天讲法不是去反对、排斥某一个人,我们是反对在佛门里出现的这种种普遍的、可怕的魔业。

  我们不干魔业,可是内心的烦恼影响了

  僧团的安定团结,也是魔业

  更应该要看到我们自己内心的烦恼魔,这种烦恼也在促使我们干魔的事业,仅仅是与外面那些人性质不同,表现不同。咱们今天虽然既不为名又不为利,也不学敲敲打打去赚死人的钱,可是咱们在另一面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既没有很好的去帮助别人,也没有很好的改正自己,反而在影响我们这个修行团体的安定团结,使人与人之间产生了矛盾,这些就是魔业。

  魔也是父母众生,对他最好是修供养。

  善心帮助别人,谁来跟你做冤家

  我一向是对事不对人,所以我这个老师从不降魔。从前能海上师在求师父传一个降魔法,师父就问:“魔是不是众生啊?”回答“是众生。”“众生是不是父母啊?”“是父母。”“那你去降伏父母干什么?好好的修供养。”我对你们同学之间也是这么一句话:好好修供养,别心里怄气,老是看他这个地方不对,那个地方不对,你能够帮助他一点,使他发一点欢喜心,赞叹赞叹他,这都是修供养,这个魔业就转变了嘛,还有谁来跟你做冤家啊?

  你讨厌的人、你欢喜的人,

  都是未来佛,佛性跟佛性从不吵架

  今天要认识到,如果你修行修不好,这是内魔外魔联合起来,里应外合的结果。外面有敌人,里边有内奸,修行就完了。佛跟佛从来不动瞋恨心,佛跟佛从来不吵架,无论是哪个众生,你讨厌的也好,你欢喜的也好,内心都有佛性,都是未来佛,你还吵什么架?佛性跟佛性会吵架吗?都是烦恼碰烦恼。

  懒惰、涣散、时久生疲厌,翻起了世俗种子,

  生起了种种幻想,都属于痴的烦恼

  如果你今天听了我的讲法再醒不过来,还是疲疲沓沓,执著,始终没有决心去改正自己的缺点,这种情况就叫痴。一切懒惰、涣散、时久生疲厌,长期以来进步不大,包括你心定不下去,包括你内心起了世俗心,从前世俗上种子又翻出来,你起种种幻想,这些都是属于痴的烦恼。

  依教而修才能证,

  末法是指不断除心里贪瞋痴的众生而说的

  佛法是教证二法,你得到了教,你必须要去修,才能得到证。修就是修断烦恼,你不走断烦恼这个路,非但证不到果,就是你听到的法,这里面种种的境界你也不可能成就。所以说末法时期证果证道的人极为稀少,这是指末法时期众生不去断除心里的贪瞋痴而说的。今天讲到这儿。

  谈三宝功德 (60)

  ◎ 傅味琴讲于2006年5月16日

  要使法宝产生度众生出苦海的作用,

  就要排除一切不要法的愚人知见

  本次提要:

  ■ 要使法宝产生度众生出苦海的作用,就要排除一切不要法的愚人知见

  ■ 有了法,还得你自己去亲证这种解脱的快乐

  ■ 要达到证的功德,…

《谈三宝功德(50~69)》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