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就必須要掃除內外魔障與中斷的障礙
■ 用佛法去分析就出智慧,帶著煩惱去分別,一直做老衆生
■ 講佛法就是廣大分析、細細分析覺悟就快
■ 外魔並不是指環境的種種景色,而是環境中的人起了煩惱,把環境汙染了
■ 爲什麼業障消不盡,因爲果縛未斷,子縛又生,業障越來越多,必然越來
越苦
要使法寶産生度衆生出苦海的作用,
就要排除一切不要法的愚人知見
法寶有教證功德,要得到法寶的功德,必須要讓法寶發揮出作用來,如果不起作用,這個功德也不會産生。教是爲了證,要證必須要有教。爲了使法寶産生度衆生出苦海的作用,我們要排除一切不要法的愚人知見。我們護法的目的就是要使佛法發揚廣大,而不是把經書成爲古董,讓經書不起作用,本身就是滅法的手段。
有了法,還得你自己去親證這種解脫的快樂
有了法以後,我們必須要去證,你親自證到了,才是屬于你自己的東西,所以要自己解脫自己,還得你自己去證到這種解脫的快樂。修行的快樂是從覺悟來,覺悟又是從佛法來。
要達到證的功德,
就必須要掃除內外魔障與中斷的障礙
我們要達到證的功德,那就必須要掃除親證路上種種的障礙。這些障礙決定能掃除,因爲這些障礙是人爲製造的,我們通過人的努力,當然能掃除。這些障礙歸納起來就是叁個:內、外魔障和中斷。外魔是環境,內魔是煩惱,實際上它們是一個東西,但是不分開來講,衆生不明白。
用佛法去分析就出智慧,
帶著煩惱去分別,一直做老衆生
聞思修,思是個重要環節,思惟就是分析。五停心觀裏有個界分別觀,分別就是分析,把各種事物利害關系,以及人的內心狀態、功德和過患,分析得清清楚楚。要實事求是地分析,那就會出智慧。如果不學佛法,你帶著煩惱去分別,那都是煩惱愚癡的分別,不可能走上智慧覺悟的路,所以世間上的人一直在做老衆生,始終沒有跳出來過。
講佛法就是廣大分析、細細分析,覺悟就快
如果通過智慧覺悟去思惟,那叫分析,也叫慧分別。從前心理學家弗洛伊德,他通過精神分析,還能把精神病治好。我們講佛法實際上就是分析分析再分析,通過廣大分析,細細的分析,才能把事物每個微細的環節看得清清楚楚。看得細、心裏想得細,這個人覺悟就快,要不然就叫糊塗,愚就是糊塗。
外魔並不是指環境的種種景色,
而是環境中的人起了煩惱,把環境汙染了
爲了便于分析起見,就把修行的障礙分成:外魔內魔和中斷。其實環境哪是魔呢?外面的形形色色,它怎麼會迷惑你?從前有句話:酒不醉人人自醉。外面有酒,放著就放著,你不喝怎麼會醉?我們說的環境魔是指環境中的人,起了煩惱,把環境汙染了,並不是指環境的種種景色。因爲景色沒有煩惱,人心裏有煩惱,人心裏的煩惱不光傷害了自己,也傷害了別人。
爲什麼業障消不盡,因爲果縛未斷,
子縛又生,業障越來越多,必然越來越苦
世間上的人爲什麼業障消不盡?要消業障也不容易的,原來的業障還沒有消掉,新的業障又起來了,沒完沒了。所以衆生不修行什麼時候能了脫生死,沒辦法說了。所謂:果縛未斷,子縛又生。使你受苦的業障,還沒斷掉,新的業障又産生了,而且越來越多了,那必然越來越苦。
打個比方,爸爸還沒有死,兒子倒生了好幾個;爺爺還沒有死,孫子倒生了好幾個,所以世間上的人口越來越多。業障也是這樣,新的業障越來越多,必然越來越苦,好比冤家越多,欠債越多你必然越苦。
談叁寶功德 (61)
◎ 傅味琴講于2006年5月16日
佛四十九年教法,就是以各種方法來斷衆生的煩惱,不斷煩惱都是空忙,修行功德不可能産生
本次提要:
■ 殺盜淫妄種種惡業,傷害了別人,也傷害了自己,更傷害了修行,所以這都
是愚癡的行爲
■ 佛四十九年教法,就是以各種方法來斷衆生的煩惱,不斷煩惱都是空忙,
修行功德不可能産生
■ 煩惱才是冤家,死了還跟著你,因煩惱而走錯一步路,修行就很難成就
■ 修行光抓理論是不夠的,無論你學法多高,不斷煩惱,這些法就跟你沒關系
■ 能改正錯誤就是覺悟,不能讓煩惱做主人
殺盜淫妄種種惡業,傷害了別人,也傷害了自己,更傷害了修行,
所以這都是愚癡的行爲
在世間上造了惡業,殺盜淫妄,既傷害自己,又傷害別人。傷害了別人,你自己也逃不了被傷害,這本身就是因果,所以這都是愚蠢的行爲。對修行人來說,也傷害了我們修行,修行不是被人傷害,是被煩惱傷害,所以說外魔是環境魔,是指環境裏的人。
佛四十九年教法,就是以各種方法來斷衆生的煩惱,
不斷煩惱都是空忙,修行功德不可能産生
衆生是互相傷害,釋迦佛因爲覺悟到這一點才逾城出家。釋迦佛成道後講了四十九年法,就是教導衆生斷煩惱。這些四十九年的教法歸納起來只有一個原則:以各種各樣的方法來斷衆生的煩惱。隨便你學法學得多,文化高,以及有種種特點,你不斷煩惱都是空忙。廟造得富麗堂皇,這叫造廟功德,香燒得這麼多,叫燒香功德,這可不是修行的功德。離開斷煩惱,修行功德也不可能産生,否則的話就變成不斷煩惱你也能證果。
煩惱才是冤家,死了還跟著你,
因煩惱而走錯一步路,修行就很難成就
釋迦佛當年組織僧團,比丘僧團裏人已經夠多了,如果包括四衆弟子的話,人數更是廣大,釋迦佛講法時法會上人更多。佛弟子總是相聚在一起,因爲要聽經,要修行,大家在一起共同學習,所以叫同學。同學不是一個人啊,佛弟子互相做同學,幹的是斷煩惱的工作,互相不要因爲煩惱而傷害。同學不是我們冤家,煩惱才是我們的冤家,世間上的冤家欺負了你,過後他就跑掉了,煩惱這個冤家,一直跟著你,死了還跟著你。所以在修行路上走錯一步路,你就很難成就。
我們有時候說修行很簡單,有時候又說修行很難修,兩面都可說,這叫在戰略上藐視敵人,在戰術上重視敵人。把修行說得很簡單,這是鼓勵你,但是你不能因爲聽到簡單就不斷煩惱,不斷煩惱你什麼也沒有,連初果都證不到。
修行光抓理論是不夠的,無論你學法多高,
不斷煩惱,這些法就跟你沒關系
同學之間起煩惱,互相傷害,這要背因果的,這就是你在製造新的業障。很多人時久生疲厭,修行久了就疲沓了,原因就是進步不明顯,進步不明顯原因是你新的業障又産生了。你自己還不覺得,好像起起煩惱自己蠻痛快的。你一起煩惱你修行就往後退了,進進退退,必然是慢了。所以如果不實踐,光學理論是不夠的,不要以爲抓到了理論你就成就了,無論你法學得多高,你不斷煩惱,這些法跟你沒關系。所以要想得到證的功德,那麼你必須要修,要實踐,要抓實事啊。
能改正錯誤就是覺悟,不能讓煩惱做主人
說起抓實事,我這次從開化回來,一進門,在樓梯口就看見你們貼的牆報,每個人哪怕一個細小的漏洞也寫上去,而且要你改好了才勾掉,這就對了,這就是在抓實事,這就是修行。可是這種修行方式被今天佛門裏的人看不起,認爲這些都是小孩兒搞的。還是小孩兒認真一點。旁邊還有一句,“我們都是這兒的主人”,假如我們起了煩惱,那是讓煩惱做主人,這些煩惱倒在抓實事,而我們應該以覺悟爲主人啊。
談叁寶功德 (62)
◎ 傅味琴講于2006年5月16日
世俗感情習氣相投,那是靠不住的,
互相幫助斷煩惱,才是修行人的感情
本次提要:
■ 不修行斷煩惱才是抓實事,煩惱在心裏,恰恰表現在事上
■ 世俗感情習氣相投,那是靠不住的,互相幫助斷煩惱,才是修行人的感情
■ 心裏的煩惱是內魔,別人用煩惱來勾你是外魔,裏應外合,還認爲自己不是
修行的料
■ 爲了發展人就忙著搞錢,爲了保持師徒關系,也忙著搞錢,這些都是
不如法的做法
修行斷煩惱才是抓實事,
煩惱在心裏,恰恰表現在事上
又想起來,我給你們建立了四個堂口,假如我來抓那當然最好,我就要在你們各個堂口裏管頭管腳,不管頭管腳怎麼叫抓實事呢?不管頭不管腳,人就不像樣,好比一個人老不剃頭不洗腳,這個人還像啥樣子?可是我整天忙給你們管頭管腳,講法就沒時間了。所以我講法是講一個總綱,給你們總的指導,具體抓實事,怎麼樣去修,要你們自己動手呀。總要有個領隊的,給你們做督促檢查,這必須要由你們輔導老師來抓這件工作,否則的話虎頭蛇尾,越來越沒勁。爲什麼人會疲沓,就是虎頭蛇尾。抓什麼實事?是抓斷煩惱。
抓工作上的漏洞也算是實事,你所以會出現工作漏洞,就是因爲你有煩惱。心不細致、渙散、懶惰、不負責任,那不是煩惱是什麼?煩惱在心裏,恰恰會表現在事上。我們身體的行動、口裏的說話,還不是表現在事上?
世俗感情習氣相投,那是靠不住的,
互相幫助斷煩惱,才是修行人的感情
所以我們要形成一個斷煩惱的團體、一個修行的團體。靠世俗感情、習氣相投,暫時聯合起來的感情,那是靠不住的。不要說這根本不是修行人的做法,就是這個感情也靠不住。世間上的感情最親密的無非是夫妻,現在一大半的夫妻在鬧離婚。世俗上的感情産生于愛,你有煩惱,這個愛也不長的,如果愛不著了你就要動瞋恨心,愛也就失去了。我們同學間的感情是修行人的感情,所以大家在互相幫助的基礎上一起斷煩惱,當別人指出你煩惱的時候你要高興,這就是修行人的感情。如果你怄氣了,這是世俗人的感情。
心裏的煩惱是內魔,別人用煩惱來勾你是外魔,
裏應外合,還認爲自己不是修行的料
所以進步慢,都是自作自受。不要理解錯誤,認爲佛法不起作用,佛法哪會不起作用?是你被煩惱攪亂了,是煩惱讓你進步慢。所以人不是魔,人心裏的煩惱是魔。如果他起了煩惱又勾起你的煩惱,這就是外魔。那麼你怎麼會這麼輕易被他勾起…
《談叁寶功德(50~69)》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