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亦空寂。即知迷時無失,悟時無得,以無住真心,不增減故。”(卷17)
好個“時因境立,境尚本空,時自無體”!此與愛因斯坦所言“時空未必能看成是可以脫離物質世界的真實客體而獨立存在的東西”、“(時空)只不過是一種頑固地堅持著的幻覺而已”,相映生輝!由此不能不讓人相信,真理的確是超越了時間、地域、民族限製的普遍規律。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卷86)複雲:“疏“是以善財一生能辦多劫之行者”:既善友力瞬息之間,或有佛所見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劫修行不倦,何得一生不經多劫?仙人之力長短自在故,如世王質遇仙之碁,才看,斧柯爛,已經叁歲尚謂食頃。既能以長爲短,亦能以短爲長,如周穆隨于幻人,雖經多年實唯瞬息。故結雲不應以長短之時廣狹之處定其旨也。”
《新華嚴經論》雲:“第一小乘“善來”得阿羅漢果,第二小乘一生得阿羅漢果,第叁小乘叁生得阿羅漢果,第四小乘六十劫得阿羅漢果,第五緣覺四生得緣覺果,第六緣覺遲經百劫得緣覺果,第七依權教菩薩成佛定經叁僧祇劫得成佛果,第八依法華經實教會叁歸一令龍女一剎那際成佛,破叁乘經于多劫方始成佛,第九華嚴經說兜率天子叁生得十地果,第十善財童子一生成佛。如上所說,皆是叁乘及一乘聖教,依根約器所說各各,依諸聖教自有和會。今欲廣引諸義文句煩多,根有萬端依根教別,今以略分十種大意得果延促不同,意令知權向實不滯虛乘,入真實門速成佛道。如龍女,破叁乘之定劫,成剎那之實門。涅槃經屠兒廣額授賢劫中成佛之記者,破闡提之無性說,越叁僧祇之功。兜率天子明一乘之教殊勝之力,聞之生信,爲不修故,設入地獄中亦能成種,蒙光觸身來生兜率天上,蹬十地位。”
“善財一生成佛者,不離刹那際,證叁世性古今總齊,還與龍女一刹那際轉身具行成佛一時總畢,皆稱本法,法如是故。立時劫者,衆生情塵也。”
“經雲與叁世佛同一體性者,爲法身智慧同也。叁世廣大劫一念同,叁世諸佛普賢共行大智大悲圓滿同。經雲有十種法令諸菩薩速入諸地者,明于初發心住位而遍知諸住諸行諸回向諸地法門,爲一即一切故,一切即一故,即因即果故。即如善財童子見彌勒菩薩已。彌勒還令卻見文殊師利,明因果不異亦不離故。此亦如是,從初發心住佛果地位一念齊進,而亦不出一念中,修成正覺。佛因果及菩薩行,悉圓滿故。如善財一生,龍女不出一刹那際,叁生成佛,總相似故。……多少延促自在無礙,不出一剎那際故,法如是故。去情以智,觀之可見。”
《大乘起信論廣釋》雲:“有義:成佛時劫不定,諸經論說義不定故。今者略顯五義不定:一通諸方雖類世界劫數短長非定一故;二設一方前後劫數人壽短長亦不定故;叁諸菩薩不唯定居一世界中行勝行故;四一切時分皆不可說,一念不生即成佛故;五諸劫相入一即一切、于一念中含多劫故。而說叁祇方成佛者,且隨多分極遲者說顯長時,修功德聚,廣作期限,求理實不定。由大乘法是最勝乘,若有猛利無間修者,亦有速疾得成佛義。故金剛頂理趣等經皆說:現世登歡喜地,十六生後得成菩提。大般若說:勇猛菩薩,百劫相續便得成佛。不爾何故釋迦菩薩,放大通佛已行妙行?又如何說超于彌勒?若超小劫,大劫亦然。故不可執定叁祇劫。”
護法菩薩《成唯識寶生論》雲:“若知但是自心所作,無邊資糧易爲積集,不待多時,如少用功能成大事。善逝行處,猶若掌中。由斯理故,所有願求當能圓滿,隨意而轉。……又複所有廣爲利益有情戒等,于諸無障有情之類,隨彼樂欲悉能稱意,赴彼希望正行施等,速便收集正覺資糧。由斯但自心,複何須外境?”
上述教理說明,在萬法唯心、離戲無相的大乘妙境中,做到高效率地集資淨障、圓成佛果,是完全可能的。
大乘菩薩于時空等事法,可以自在無礙到什麼程度呢?《維摩诘經》作了具體說明:“諸佛菩薩有解脫名不可思議,若菩薩住是解脫者,以須彌之高廣納芥子中無所增減,須彌山王本相如故,而四天王忉利諸天,不覺不知己之所入,唯應度者乃見須彌入芥子中。是名住不思議解脫法門。又以四大海水入一毛孔,不娆魚鼈鼋鼍水性之屬,而彼大海本相如故,諸龍鬼神阿修羅等不覺不知己之所入,于此衆生亦無所娆。又舍利弗,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斷取叁千大千世界如陶家輪,著右掌中,擲過恒河沙世界之外,其中衆生不覺不知己之所往。又複還置本處,都不使人有往來想,而此世界本相如故。又舍利弗,或有衆生樂久住世而可度者,菩薩即延七日以爲一劫,令彼衆生謂之一劫。或有衆生不樂久住而可度者,菩薩即促一劫以爲七日,令彼衆生謂之七日……”
現空雙運實相告訴我們,一切障礙和束縛都僅僅存在于內心實執分別念之中,而不在外境上。一旦放下實執趨入離戲實相,現前不可思議解脫是水到渠成的事。了知此理,還會對叁無數劫和一生之間的夢幻般差異斤斤計較麼?
叁祇劫的沒自性,還體現在它可釋爲叁大毒心上。《達摩大師破相論》雲:“問:如佛所說:我于叁大阿僧祇劫,無量勤苦,方成佛道。雲何今說唯只觀心而製叁毒即名解脫?答:佛所說言,無虛妄也。阿僧祇劫者,即叁毒心也,胡言阿僧祇,漢名不可數。此叁毒心,于中有恒沙惡念,于一一念中,皆爲一劫,如是恒沙不可數也,故言叁大阿僧祇。真如之性,既被叁毒之所覆蓋,若不超彼叁大恒沙毒惡之心,雲何名爲解脫?今若能轉貪嗔癡等叁毒心,爲叁解脫,是則名爲得度叁大阿僧祇劫。末世衆生,愚癡鈍根,不解如來叁大阿僧祇秘密之說,遂言成佛塵劫。斯豈不疑誤行人退菩提道?”一行大師《大毗盧遮那成佛經疏》雲:“自非一切智人,則不能究其條末。諸阿阇梨,所以爲此喻者,欲表一無明心隨事離分,即成阿僧祇妄執也。越世間叁妄執出世間心生者,若以淨菩提心爲出世間心,即是超越叁劫瑜祇行。梵雲劫跛,有二義:一者時分,二者妄執。若依常途解釋,度叁阿僧祇劫得成正覺。若秘密釋,超一劫瑜祇行,即度百六十心等一重粗妄執,名一阿僧祇劫;超二劫瑜祇行,又度一百六十心等一重細妄執,名二阿僧祇劫;真言門行者,複越一劫,更度百六十心等一重極細妄執,得至佛慧初心,故雲叁阿僧祇劫成佛也。若一生度此叁妄執,則一生成佛,何論時分耶?”
關于“百劫修相好”的疑惑,需要具體分析:一、是否不見相好便必定非佛;二、是否見到相好必定是佛。不見相好不一定非佛,可從兩方面了知:其一、佛自身具足相好,而業障衆生無法現見,如《佛說觀佛叁昧海經》(卷3)雲:“若生垢惡不善心者,若有毀犯佛禁戒者,見像純黑猶如炭人。釋子衆中,五百釋子,見佛色身猶如炭人。比丘衆中,有一千人見佛色身如赤土人。優婆塞衆中有十六人,見佛色身如黑象腳。優婆夷衆中二十四人,見佛身色猶如聚墨。如是四衆各各異見。比丘尼衆中有比丘尼,見佛色身如白銀色;優婆夷衆中有優婆夷,見佛色身如藍染青色,如是四衆觀佛色身所見不同。”其二、在有特殊必要時,佛可隱藏相好令其不現,或化作凡人形象巧施度化。這些情況佛經多有記載,此不贅述。又教雲:一佛出世,千佛助化。那些助佛宣化的化身如來,可示現白衣、羅漢、菩薩等各種形象,也不一定非要顯露相好。同理,即便釋尊教下多有行人一生成佛,但也可隱其德相而默默度生。如窺基法師在《辨中邊論記》雲:“佛生雖可同,恐世厭故,亦不俱生。設有衆生二佛所化一時成熟者,但可密化,不作佛化。”
能見到相好,亦非定爲佛尊。譬如轉輪聖王,便具叁十二相八十種好,波旬也多次化現相好佛身。然彼等均不具佛德,故非真實如來。
因此,未圓滿如來妙相,與證得相好而不示現,不能夠混爲一談。這一點應首先明確。
其次要知道,證得如來相好並非絕對如權教所說的那般艱難。大乘了義經論均謂一切衆生本具如來智慧德相,唯因顛倒妄想不能證得,若離妄想塵垢,則無邊功德妙相皆可自然顯現。般若空性幫助我們認識到時空、障垢、資糧等一切顯現法的離戲本面,他空如來藏妙義又進一步指出,心佛衆生叁無差別,所有衆生當下本具如來德相,一切修行都只是讓此本具德相光明顯露出來,而不是憑空從頭打造。新造出一件寶物,當然費勁,但如果寶物原本就真實存在,僅需擦拭其上(如幻無實)的塵垢便可顯露本面,難度顯然就大不一樣了。
所以說,一生成佛乃是如來二、叁轉****所必然引發的大乘妙境,對此大惑不解,實際是沒有領悟大乘實相妙義的表現。尤其是,倘若承認如來第叁轉****妙義,相信如來智慧德相是性具本有的大無爲法,更不應對一生成佛産生抵觸情緒。相好真是憑空“修”出來的嗎?非也!在本質上,如來相好乃是離系果,而不是異熟果,所以必須經曆曠劫修造才能産生的說法,顯然是不了義的。
至于賢劫千佛,乃是就在娑婆世界示現八相(或十二相)成道的殊勝化身而言,並不能排除行人獲得佛陀般的內證境界的可能,也不能排除這種境界的行人化身無量在他方刹土示現八相成道的可能。八相成道,不過是個形式而已,不舉辦這個表面儀式,並不妨礙人家獲得相應的內證功德;有這樣的示現,也不能說明決定是佛。因此,沒必要把它看得過重。《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卷2)雲:“起信論說:叁賢初位中少分得見法身,能于十方世界,八相成道利益衆生。又以願力受身自在,亦非業系。”《大乘莊嚴經論》說,十地菩薩示現八相成道的殊勝化身,除了十地菩薩和佛陀之外,無人能分清此爲菩薩示現還是真實的佛陀應世。我們常常說起的“古佛再來”、“大權示現”,也都沒和什麼特殊的典…
《第九章 神聖的回歸 第一節 即生成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