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八章 如意自在 第四節 淺談降伏▪P7

  ..續本文上一頁 釋曰:此偈顯示自然成熟因。不起分別意成熟去來今者,一切諸佛不作是念:我曾成熟衆生,我當成熟衆生,我今成熟衆生。何以故?由無分別故。處處化衆生叁門常示現者,雖無功用,而一切時以諸善根于十方世界遍以叁門成熟衆生。叁門者,謂叁乘教門故。”

   “無著及無過無穢亦無息

   無動無戲論清淨我頂禮

   釋曰:此偈禮如來度滿勝功德。無著者,于諸資財無所染故。無過者,于身等業永無垢故。無穢者,世法諸苦不濁心故。無息者,少有所得不即住故。無動者,心恒寂靜不散亂故。無戲論者,一切法中所有分別皆不行故。如來此六圓滿具離六障,故名清淨。”

   無著菩薩《寶性論釋》雲:“如來經中告文殊師利言:“文殊師利,如來不分別,不分別無分別,而自然無分別,如所作業自然行故。”……彼經中言:“文殊師利,如來應正遍知不生不滅”者,此明如來無爲之相。又複次說無垢清淨琉璃地中帝釋王身鏡像現等,如是乃至九種譬喻,皆明如來不生不滅。又言:“文殊師利,如來應正遍知,清淨法身亦複如是,不動不生,心不戲論,不分別不分別無分別,不思無思不思議,無念寂滅寂靜,不生不滅,不可見不可聞,不可嗅不可嘗,不可觸無諸相,不可覺不可知。”如是等句,皆說寂靜差別之相。此明何義?明佛一切所作事中,遠離一切戲論分別,寂靜自然。””

   衆多大乘了義經典證明了彌勒菩薩、無著菩薩觀點的正確性:

   “如來不起于叁摩地,離心意識而能作諸佛事,以無功用故。”(《大寶積經》)

   “不以此心意識修行般若波羅蜜,不以此修行,是修行。”(《文殊師利問經》)

   “此法不思議,離于心意識,一切言語斷,是修行般若。”(同上)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若如來無心意識,雲何當作衆生事?未來衆生當有此疑。”佛告文殊師利:“如虛空無心意識,亦爲一切衆生處;四大無心意識,爲一切衆生所依;日月無心意識,光照一切衆生;樹木無心意識,能與衆生花果。如是文殊師利,有摩尼珠名隨一切衆生意,生于海中,安置幢上隨人所樂,金銀琉璃真珠等物從摩尼珠出,能長養壽命,摩尼珠者無心意識,隨衆生意而無損減,若此世間一切消盡,當往余方,珠若未墮,大海不幹。文殊師利,如來如是,作一切衆生事,如來不滅,何以故?如來無心意識故。”佛說此祇夜:佛無心意識,作一切衆事,如來不思議,能信者亦然。”(同上)

   “文殊師利,如日初出先照高山,次及中山後照下地,如來亦爾,無心意識無相離相,斷一切相,不著彼不著此。……如來智光明無如是分別,已斷一切分別想故。以衆生有種種善根故,如來智慧故有種種。文殊師利,如大海中有摩尼珠,名滿一切衆生所願,安置幢上,隨衆生所須,彼摩尼珠無心意識。如來無心意識,亦複如是,不可測量,不可到,不可得,不可說,除過患,除無明,不實不虛,非常非不常,非光明非不光明,非世間非非世間,無覺無觀,不生不滅,不可思議無心無體,不動不行無量無邊,不可說無言語。”(《度一切諸佛境界智嚴經》)

   “文殊師利,如來無如是意:此衆生樂施,我當說施;戒忍精進定慧亦如是。何以故?如來法身平等,離心意識無分別故。”(同上)

   可見,如來是以無分別智慧任運照見萬法,從本性上看,與生滅無常的有漏心識完全不在一個層面;從力用上看,又完全達到甚而遠遠超過了有漏心識的功能。《中觀論疏》點出個中奧妙:“有所分別障慧眼,障慧眼故不能如實分別。若息分別,即除分別障。故正觀眼開得實智慧,既得實智,即得權智,能無分別中善巧分別,雖複分別未曾分別。故寶積歎雲:能善分別諸法相,于第一義而不動。”《頓悟入道要門論》亦雲:“無有知者,爲自性無形,本無分別,是名無有知者。無不知者,于無分別體中,具有恒沙之用,能分別一切,即無事不知,是名無不知者。般若偈雲:般若無知,無事不知。般若無見,無事不見。”實智權智的體用關系和離戲善分別妙義,可謂是治療“蕭氏白癡恐懼症”的一帖良藥。

   直線思維自始至終都受著凡夫慣性習氣的擺布,這注定了其境界不會太高。因爲真理從來不是由凡夫心所直接規定下來的,沒有幾番大死大活,根本別指望靠邊。要現前“善分別”之用,恰需先證“無分別”之體,無分別而分別,分別而無分別。此番妙理,顯然就是謗密群小的思維盲區。

   《宗鏡錄》講道:“維摩經雲:能善分別諸法相,于第一義而不動。此是心鑒無礙爲眼,非取根塵所對。”一句“非取根塵所對”,道破識、智之別,直中蕭平實要害。

   《宗鏡錄》複雲:“近代已來,今時學者,多執文背旨昧體認名。認名忘體之人,豈窮實地?徇文迷旨之者,何契道原?則心是名,以知爲體,此是靈知,性自神解,不同妄識仗緣托境作意而知。又不同太虛空廓,斷滅無知。故肇論雲般若無知者,無有取相之知也。常人皆謂般若是智,智則有知也,若有知,則有取著,若有取著,則不契無生。今明般若真智,無相無緣,雖鑒真谛,而不取相,故雲無知也。故經雲聖心無知無所不知矣。又經雲真般若者,清淨如虛空,無知無見,無作無緣。斯則知自無知矣,豈待返照,然後無知者哉!只此知性,自無知矣,不待忘也。以此真知,不落有無之境。”

   “般若無知者,是一論之宏綱,乃宗鏡之大體,微妙難解,所以全引證明。夫般若者,是智用,無知者,是智體。用不離體,知即無知;體不離用,無知即知。若有知者,是取相之知,即爲所知之相縛,不能遍知一切故。論雲:夫有所知,則有所不知,若是無相之知,不被所知之相礙,即能遍知一切。故論雲:以聖心無知,故無所不知。以要言之,但是理事無礙,非即非離。”

   “問:上說真如離一切相,雲何今說具足一切功德相?答:雖實具有一切功德,然無差別相,彼一切法,皆同一味一真,離分別相,無二性故。……若心生見境,則有不見之相。心性無見,則無不見,即于真如,立遍照法界義。若心有動,則非真了知,非本性清淨,非常樂我淨,非寂靜,是變異,不自在,由是具起過于恒沙虛妄雜染。以心性無動故,即立真實了知義,乃至過于恒沙清淨功德相義。若心有起,見有余境可分別求,則于內法有所不足。以無邊功德,即一心自性,不見有余法而可更求,是故滿足過于恒沙非一非異不可思議諸佛之法,無有斷絕,故說真如名如來藏,亦複名爲如來法身。然此一心,非同凡夫妄認緣慮能推之心,決定執在色身之內,今遍十方世界,皆是妙明真心。”

   上述教言,對大乘離戲空性賦予顯現法的自在活力,以及斷盡分別取舍、能所相執的一味無外的無分別體中如何任運起現周遍無礙之妙用,進行了很好說明。由此我們明白,佛地絕無二邊對立的他體實法,所謂“善巧分別”、“無所不知”,也不過是對離戲佛智不思議妙用的名言假立。此足以消除蕭平實的“白癡恐懼症”,卻不成大乘佛子可以著相耽執的對境。

   從蕭平實對正、邪分別的偏墮(“佛所說之舍棄分別者,乃謂不如理作意之分別性,謂邪分別也,非如密宗所說之誅殺一切分別性也”、“意識之分別性仍在……遠離邪分別”)等基本立場看,他始終落在二邊對立的分別戲論之中。既然和離戲無分別本體(實智)完全不沾邊,善分別妙用(權智)自亦無從談起。故此,他所苦戀不已的第六意識,自非凡庸的“取相之知”莫屬。仿佛爲了證明這一點,蕭平實竭力叫喊意識和第八識實有並存,硬生生地把能所相執塞進人們的眼簾——“乃是一向即能分別之意識,與一向即離分別之自心如來藏識同在……意識現起時必定能了知六塵故,了知即是分別性故”(《狂密與真密》)、“當依余說:以意識覺知心……觀察自身第八識何在?察得第八識已,即以意識之分別性而分別第八識之無分別性。”(《宗門正道》)

   看得出,爲了替一個實常僵化的識神精魂捧場喝彩,蕭平實什麼都豁出去了!一錯再錯的連鎖反應,表明他完全是把凡夫心分別、執相的特性作無限類推。他也不想想,如果修行僅僅是在二元對立、分別緣取的大框框中撲騰,如果佛陀和凡夫的世界都由實執分別心平等掌控,那還要大乘佛法幹什麼呢?事實上,任何一個稍微上點檔次的外道學說,都可以幫助蕭平實的這種樸素追求找到滿足感!

   盡管極盡僞飾之能事,蕭平實終歸沒能藏住尾巴,露出了予人實法、誘墮意識險坑的反動本質和原始動機。這和印順繞來繞去,都離不開誘人丟掉正信正見、永陷輪回苦海這個中心點,驚人地相似。

   ““無分別智”者,既名爲智,當知非無分別”,只一句話,便把蕭平實對大乘佛法的無知,展現得活靈活現。大乘無分別聖智必須和“根塵所對”的“取相之知”、意識分別,挂上鈎嗎?不是的。彌勒菩薩明明講道:“分別是識,無分別是智;依識染,依智淨;染有生死,淨無諸佛。”《經莊嚴論》亦雲:“分別若恒有,真實則永無;分別若永無,真實則恒有。”故此,“無分別體”的實智沒有自相分別,“具有恒沙之用”的權智,也是“雖複分別(而實)未曾分別”。對于不懂現空雙運離戲無礙的人來說,此中道理的確有些費解。但僅憑這一點,卻不足以成爲改寫大乘佛法的理由。

   《心地觀經》雲:“妙觀察智:轉分別識得此智慧,能觀諸法自相共相,于衆會前說諸妙法,能令衆生得不退轉,以是名爲妙觀察智。”故此,若謂佛地尚有自相的分別意識,還應成佛之轉依未臻圓滿、說法利生亦不究竟等過失。而且我們知道,意識分別心頂多只能做比量的間接推知,無法現量了知諸法自相。但大乘經論在在宣說,佛陀是以斷盡一切愚…

《第八章 如意自在 第四節 淺談降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