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第八章 如意自在 第四节 浅谈降伏▪P7

  ..续本文上一页 释曰:此偈显示自然成熟因。不起分别意成熟去来今者,一切诸佛不作是念:我曾成熟众生,我当成熟众生,我今成熟众生。何以故?由无分别故。处处化众生三门常示现者,虽无功用,而一切时以诸善根于十方世界遍以三门成熟众生。三门者,谓三乘教门故。”

   “无著及无过无秽亦无息

   无动无戏论清净我顶礼

   释曰:此偈礼如来度满胜功德。无著者,于诸资财无所染故。无过者,于身等业永无垢故。无秽者,世法诸苦不浊心故。无息者,少有所得不即住故。无动者,心恒寂静不散乱故。无戏论者,一切法中所有分别皆不行故。如来此六圆满具离六障,故名清净。”

   无著菩萨《宝性论释》云:“如来经中告文殊师利言:“文殊师利,如来不分别,不分别无分别,而自然无分别,如所作业自然行故。”……彼经中言:“文殊师利,如来应正遍知不生不灭”者,此明如来无为之相。又复次说无垢清净琉璃地中帝释王身镜像现等,如是乃至九种譬喻,皆明如来不生不灭。又言:“文殊师利,如来应正遍知,清净法身亦复如是,不动不生,心不戏论,不分别不分别无分别,不思无思不思议,无念寂灭寂静,不生不灭,不可见不可闻,不可嗅不可尝,不可触无诸相,不可觉不可知。”如是等句,皆说寂静差别之相。此明何义?明佛一切所作事中,远离一切戏论分别,寂静自然。””

   众多大乘了义经典证明了弥勒菩萨、无著菩萨观点的正确性:

   “如来不起于三摩地,离心意识而能作诸佛事,以无功用故。”(《大宝积经》)

   “不以此心意识修行般若波罗蜜,不以此修行,是修行。”(《文殊师利问经》)

   “此法不思议,离于心意识,一切言语断,是修行般若。”(同上)

   “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若如来无心意识,云何当作众生事?未来众生当有此疑。”佛告文殊师利:“如虚空无心意识,亦为一切众生处;四大无心意识,为一切众生所依;日月无心意识,光照一切众生;树木无心意识,能与众生花果。如是文殊师利,有摩尼珠名随一切众生意,生于海中,安置幢上随人所乐,金银琉璃真珠等物从摩尼珠出,能长养寿命,摩尼珠者无心意识,随众生意而无损减,若此世间一切消尽,当往余方,珠若未堕,大海不干。文殊师利,如来如是,作一切众生事,如来不灭,何以故?如来无心意识故。”佛说此祇夜:佛无心意识,作一切众事,如来不思议,能信者亦然。”(同上)

   “文殊师利,如日初出先照高山,次及中山后照下地,如来亦尔,无心意识无相离相,断一切相,不著彼不著此。……如来智光明无如是分别,已断一切分别想故。以众生有种种善根故,如来智慧故有种种。文殊师利,如大海中有摩尼珠,名满一切众生所愿,安置幢上,随众生所须,彼摩尼珠无心意识。如来无心意识,亦复如是,不可测量,不可到,不可得,不可说,除过患,除无明,不实不虚,非常非不常,非光明非不光明,非世间非非世间,无觉无观,不生不灭,不可思议无心无体,不动不行无量无边,不可说无言语。”(《度一切诸佛境界智严经》)

   “文殊师利,如来无如是意:此众生乐施,我当说施;戒忍精进定慧亦如是。何以故?如来法身平等,离心意识无分别故。”(同上)

   可见,如来是以无分别智慧任运照见万法,从本性上看,与生灭无常的有漏心识完全不在一个层面;从力用上看,又完全达到甚而远远超过了有漏心识的功能。《中观论疏》点出个中奥妙:“有所分别障慧眼,障慧眼故不能如实分别。若息分别,即除分别障。故正观眼开得实智慧,既得实智,即得权智,能无分别中善巧分别,虽复分别未曾分别。故宝积叹云: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顿悟入道要门论》亦云:“无有知者,为自性无形,本无分别,是名无有知者。无不知者,于无分别体中,具有恒沙之用,能分别一切,即无事不知,是名无不知者。般若偈云:般若无知,无事不知。般若无见,无事不见。”实智权智的体用关系和离戏善分别妙义,可谓是治疗“萧氏白痴恐惧症”的一帖良药。

   直线思维自始至终都受着凡夫惯性习气的摆布,这注定了其境界不会太高。因为真理从来不是由凡夫心所直接规定下来的,没有几番大死大活,根本别指望靠边。要现前“善分别”之用,恰需先证“无分别”之体,无分别而分别,分别而无分别。此番妙理,显然就是谤密群小的思维盲区。

   《宗镜录》讲道:“维摩经云: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此是心鉴无碍为眼,非取根尘所对。”一句“非取根尘所对”,道破识、智之别,直中萧平实要害。

   《宗镜录》复云:“近代已来,今时学者,多执文背旨昧体认名。认名忘体之人,岂穷实地?徇文迷旨之者,何契道原?则心是名,以知为体,此是灵知,性自神解,不同妄识仗缘托境作意而知。又不同太虚空廓,断灭无知。故肇论云般若无知者,无有取相之知也。常人皆谓般若是智,智则有知也,若有知,则有取著,若有取著,则不契无生。今明般若真智,无相无缘,虽鉴真谛,而不取相,故云无知也。故经云圣心无知无所不知矣。又经云真般若者,清净如虚空,无知无见,无作无缘。斯则知自无知矣,岂待返照,然后无知者哉!只此知性,自无知矣,不待忘也。以此真知,不落有无之境。”

   “般若无知者,是一论之宏纲,乃宗镜之大体,微妙难解,所以全引证明。夫般若者,是智用,无知者,是智体。用不离体,知即无知;体不离用,无知即知。若有知者,是取相之知,即为所知之相缚,不能遍知一切故。论云:夫有所知,则有所不知,若是无相之知,不被所知之相碍,即能遍知一切。故论云:以圣心无知,故无所不知。以要言之,但是理事无碍,非即非离。”

   “问:上说真如离一切相,云何今说具足一切功德相?答:虽实具有一切功德,然无差别相,彼一切法,皆同一味一真,离分别相,无二性故。……若心生见境,则有不见之相。心性无见,则无不见,即于真如,立遍照法界义。若心有动,则非真了知,非本性清净,非常乐我净,非寂静,是变异,不自在,由是具起过于恒沙虚妄杂染。以心性无动故,即立真实了知义,乃至过于恒沙清净功德相义。若心有起,见有余境可分别求,则于内法有所不足。以无边功德,即一心自性,不见有余法而可更求,是故满足过于恒沙非一非异不可思议诸佛之法,无有断绝,故说真如名如来藏,亦复名为如来法身。然此一心,非同凡夫妄认缘虑能推之心,决定执在色身之内,今遍十方世界,皆是妙明真心。”

   上述教言,对大乘离戏空性赋予显现法的自在活力,以及断尽分别取舍、能所相执的一味无外的无分别体中如何任运起现周遍无碍之妙用,进行了很好说明。由此我们明白,佛地绝无二边对立的他体实法,所谓“善巧分别”、“无所不知”,也不过是对离戏佛智不思议妙用的名言假立。此足以消除萧平实的“白痴恐惧症”,却不成大乘佛子可以著相耽执的对境。

   从萧平实对正、邪分别的偏堕(“佛所说之舍弃分别者,乃谓不如理作意之分别性,谓邪分别也,非如密宗所说之诛杀一切分别性也”、“意识之分别性仍在……远离邪分别”)等基本立场看,他始终落在二边对立的分别戏论之中。既然和离戏无分别本体(实智)完全不沾边,善分别妙用(权智)自亦无从谈起。故此,他所苦恋不已的第六意识,自非凡庸的“取相之知”莫属。仿佛为了证明这一点,萧平实竭力叫喊意识和第八识实有并存,硬生生地把能所相执塞进人们的眼帘——“乃是一向即能分别之意识,与一向即离分别之自心如来藏识同在……意识现起时必定能了知六尘故,了知即是分别性故”(《狂密与真密》)、“当依余说:以意识觉知心……观察自身第八识何在?察得第八识已,即以意识之分别性而分别第八识之无分别性。”(《宗门正道》)

   看得出,为了替一个实常僵化的识神精魂捧场喝彩,萧平实什么都豁出去了!一错再错的连锁反应,表明他完全是把凡夫心分别、执相的特性作无限类推。他也不想想,如果修行仅仅是在二元对立、分别缘取的大框框中扑腾,如果佛陀和凡夫的世界都由实执分别心平等掌控,那还要大乘佛法干什么呢?事实上,任何一个稍微上点档次的外道学说,都可以帮助萧平实的这种朴素追求找到满足感!

   尽管极尽伪饰之能事,萧平实终归没能藏住尾巴,露出了予人实法、诱堕意识险坑的反动本质和原始动机。这和印顺绕来绕去,都离不开诱人丢掉正信正见、永陷轮回苦海这个中心点,惊人地相似。

   ““无分别智”者,既名为智,当知非无分别”,只一句话,便把萧平实对大乘佛法的无知,展现得活灵活现。大乘无分别圣智必须和“根尘所对”的“取相之知”、意识分别,挂上钩吗?不是的。弥勒菩萨明明讲道:“分别是识,无分别是智;依识染,依智净;染有生死,净无诸佛。”《经庄严论》亦云:“分别若恒有,真实则永无;分别若永无,真实则恒有。”故此,“无分别体”的实智没有自相分别,“具有恒沙之用”的权智,也是“虽复分别(而实)未曾分别”。对于不懂现空双运离戏无碍的人来说,此中道理的确有些费解。但仅凭这一点,却不足以成为改写大乘佛法的理由。

   《心地观经》云:“妙观察智:转分别识得此智慧,能观诸法自相共相,于众会前说诸妙法,能令众生得不退转,以是名为妙观察智。”故此,若谓佛地尚有自相的分别意识,还应成佛之转依未臻圆满、说法利生亦不究竟等过失。而且我们知道,意识分别心顶多只能做比量的间接推知,无法现量了知诸法自相。但大乘经论在在宣说,佛陀是以断尽一切愚…

《第八章 如意自在 第四节 浅谈降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