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八章 如意自在 第一節 禁行、善惡、戒律(2)▪P4

  ..續本文上一頁者,析蕩累著淨諸煩惱,如樹神折枝不受怨鳥,如劫火燒木灰炭雙亡。故央掘雲:“我誓斷陰界入,不能持不殺戒。”一切塵勞是如來種,斷此種盡乃名爲佛,成就金剛微妙法身,湛然應一切。唯殺唯慈,垂形九道,隨其所宜示長短命,任其所見用缺具根而化度之。前諸戒行淺近隘塞,非是通途,圓戒宏遠徑異會同,故名究竟持不殺戒也。不殺之戒,人天已上極佛已還,曠大縱橫其義如是,雲何而謂是小乘數耶?……複次男女身會名事淫,不會名事不淫,法門解者,若心染法是名爲淫,不染法名爲不淫。……圓人觀一心叁谛,即空即假即中,即空何所染?即假何所淨?即中何所邊?即空即假何所中?即空故無我人十六知見依正等愛,即假故無空無相願等愛,即中故無佛菩提轉****度衆生等愛,叁谛清淨名畢竟淨,是淨亦淨。經言:“唯佛一人具淨戒,余人皆名汙戒者。”圓人行于佛法,即究竟持不淫戒也。圓人又有染愛法門,如和(婆)須蜜多女,人見人女,天見天女,見者得見諸佛叁昧,執手者得到佛刹叁昧,吻者極愛叁昧,抱者冥如叁昧,各各皆得法門。亦如魔界行不汙戒菩薩,變爲無量身,共無量天女從事,皆令發菩提心。如維摩诘,若入後宮,後宮中尊,化正宮女,先以欲鈎牽,後令入佛道。斯乃非欲之欲,以欲止欲,如以屑出屑、將聲止聲。前諸行淺塞,非是通途,圓戒宏遠徑異會同,是名究竟持不淫戒也。”

   《宗鏡錄》也講道:“夫萬行之由,皆爲契真顯本,若違真逐末,不識教宗。凡一切衆生,皆本具自性之律,若鈍根者,則漸以相示,若上器者,直從性明。如傅大士雲:“持律本爲製生心,我今無心過戒律。”首楞嚴雲:“持犯但束身,非身何所束?”如是之機,如是之教,豈須戒耶?已自知各具佛性戒故。然于初心凡夫,及出假菩薩,亦不壞于事相,遮性二戒,悉皆等持。以初心自行根劣故,須理事相資;以久行化他圓滿故,須權實雙備。……所以華嚴論雲:夫小乘戒爲情有宗,爲如來創爲凡夫造業處,言是應作、是不應作,說善、不善。如此立教,未爲實有,如此有教,且約凡情虛妄之處,橫系諸惡,以教製之令生人天。……如華嚴經持戒即不然,經雲:“身是梵行耶?身業四威儀,乃至佛法僧,十衆七遮,和尚羯磨壇頭等,是梵行耶?如是谛觀求梵行者了不可得,是故名爲清淨梵行。”如梵行品說。如是清淨行者名持佛性戒,得佛法身故,乃至初發心時便成正覺。以持佛性戒故與佛體齊,理事平等混真法界。如是持戒,不見自身能持戒者,不見他身有破戒者,非凡夫行,非賢聖行,不見自身發菩提心,不見諸佛成等正覺。若好若惡,若有少法可得,不名淨行,當如是觀。如是性戒,即法身也。法身者,即如來智慧也。如來智慧者,即正覺也。是故不同小乘有取舍故。然雖無取舍,于理行二門,亦不廢具修,如寒山子詩雲:“五嶽俱成粉,須彌一寸山,大海一滴水,吸在我心田。生長菩提子,遍蓋天中天,爲報慕道者,慎勿遶十纏。”夫九結十纏性雖空寂,初心學者且須離之。是以諸佛所說深經,先誡不可于新發意菩薩前說,慮種子習重發起現行,又觀淺根浮信解不及。如淨名經雲:佛說淫怒癡性,即是解脫。又雲:不斷淫怒癡,亦不與俱。故雲得之者隱,傍之者現。若于淫怒癡情生味著,得其事者,則道隱,若傍善觀之,了其性者,則道現。雖了而不著,故雲亦不與俱。若非久行根熟菩薩,方能理事無礙,如先德偈雲:久種善根深,逢塵塵不侵,不是塵不侵,自是我無心。”

   越是上上乘教法,越往心地上著眼,越以內在見解和證境爲依托。大乘圓戒和佛性戒超勝不共的原因,就在這裏。所以說,同樣是戒律,但可分出不同的層次;同樣的行爲,也可導致不同的結果。

   《大寶積經》雲:“又大迦葉,四種破戒比丘似善持戒。何謂爲四?有一比丘具足持戒,大小罪中心常怖畏,所聞戒法皆能履行,身業清淨口業清淨,意業清淨正命清淨,而是比丘說有我論,是初破戒似善持戒。複次迦葉,有一比丘誦持戒律,隨所說行身見不滅,是名第二破戒比丘,似善持戒。複次迦葉,有一比丘具足持戒,取衆生相而行慈心,聞一切法本來無生心大驚怖,是名第叁破戒比丘似善持戒。複次迦葉,有一比丘具足修行,十二頭陀見有所得,是名第四破戒比丘似善持戒。”佛陀于此講到依小乘標准可謂清淨持戒,然從大乘精神看卻屬破戒的四種情況。此處的破戒,是指失壞“見清淨戒”,而非二乘所執的“行清淨戒”。由是可知,行戒清淨不一定見戒清淨,而見戒無垢,則其功德、利益遠非行戒可及。宗密大師《圓覺經略疏》所言“壞見之人雖不壞行,不堪與衆生爲其道眼。雖壞行而不破見者,是則人天真勝福田”、“夫菩薩化現,權道難測,但依法門莫疑其迹。不以順行即效虔誠,或睹逆行便生憍慢”,即是此意。

   《大寶積經》複雲:“複次迦葉,善持戒者,無我無我所,無作無非作,無有所作,亦無作者,無行無非行,無色無名,無相無非相,無滅無非滅,無取無舍,無可取無可棄,無衆生無衆生名,無心無心名,無世間無非世間,無依止無非依止,不以戒自高,不下他戒,亦不憶想分別此戒,是名諸聖所持戒行。無漏、不系、不受叁界,遠離一切諸依止法。”《諸法無行經》雲:“若人求菩提,則無有菩提,是人遠菩提,譬如天與地。知諸法如幻,速成人中上,若人分別戒,實則無有戒,若有見戒(執戒)者,是則爲失戒。戒、非戒一相,知是爲導師。如夢受五欲,娛樂自快樂,分別見女色,此中實無女。戒、毀戒如夢,凡夫分別二,實無戒、毀戒,知是爲導師。”“若有人分別,是持戒毀戒,以持戒狂故,輕蔑于他人,是人無菩提,亦無有佛法。”

   以勝義實相攝持世俗修法和行爲,是修道過程中必須經過的階段。不是所有初學者都能一步邁入這個階段(《宗鏡錄》:“于初心凡夫,及出假菩薩,亦不壞于事相,遮性二戒,悉皆等持。以初心自行根劣故,須理事相資。”),但是,也不是所有大乘行人都永遠不可能達到這個階段(《宗鏡錄》:“以久行化他圓滿故,須權實雙備。”)。一旦對離戲實相産生深刻了悟,那麼許多事情都將變得跟從前大不一樣。這一點是不須懷疑的。

   我們不否認大乘學人嚴格以小乘別解脫戒自律,以及在末法時代大力提倡“行清淨戒”和“以戒爲師”的重要性,可是,這並不能成爲絕對抹殺大小乘戒學的根本差異(特別是《攝大乘論》所謂的“甚深差別”)的理由。輕易抛掉大乘不共精神,無條件遷就和隨順小乘教法,甚而將其奉爲最高裁判標准,未必是佛門之幸事!

   講過大小乘戒學的關系,該談談密宗戒律了。以勝妙絕倫的密乘見修境界爲依托的叁昧耶戒,其殊勝性和加持力,當然也不可比擬。在各大續部、法要中,對此均有介紹,在這裏沒必要詳述。相比之下,闡明密宗對別解脫戒的高度敬重,以及顯密戒律的圓融無違,更有現實意義。下面我們就來討論這個問題。

   阿底峽尊者在《菩提道燈論》中說:“初佛大續中,極力遮止故,密與慧灌頂(第二、叁級灌頂),梵行者勿受。倘持彼灌頂,安住梵行者,違犯受遮故,失壞彼律儀,其持禁行者,則犯他勝罪,定當墮惡趣,亦無所成就。”此謂行持梵淨行的出家僧人不應接受真實的第二、叁級灌頂,否則會犯根本罪。也許有人問:若不用明妃,僧人又如何得到圓滿的灌頂加持呢?其實,在傳統上,藏地僧人受灌頂時,第二灌之甘露皆是用加持過的牛奶、紅花水等代替,第叁灌之空行母則一概用畫像表法。如是既不違別解脫戒,又可得到圓滿的灌頂。至于傳授灌頂的金剛上師,亦不違此理,如《密宗道次第廣論》之“時輪本釋”雲:“于出家惟以語表傳授第叁灌,故可以智印(觀想的明妃)傳灌頂。”故此,藏地出家僧衆雖然修持、傳授密法,然于小乘別解脫戒卻始終能做到清淨無染。

   雲丹嘉措尊者在《叁戒論釋》“叁戒圓融”章中,全面闡述了大小顯密戒律的性質和關系:

   “關于叁戒各自反體不相混雜、遮需圓滿、下戒的本體轉依爲上戒、下戒的功德上戒以上具的方式存在、表面相違實際不違以及在何時何地主要需要行持上下何戒這六種道理,全知無垢光尊者在《禅定休息》中說:“聲聞菩薩與密乘,叁戒悉皆不違越,禁自相續盡利他,所現轉爲解脫道。”其中所說的意義,在其注釋《淨車疏》中雲:“那麼,實際上是怎樣的呢?一位補特伽羅相續中具足叁戒而守護,自體不混、遮需皆圓、本體轉依、功德上具、要訣不違、應時主行。””

   “丁二、遮需皆圓:

   所遮煩惱需不縛,各自道方皆圓滿。

   斷除轉變與道用,均斷惑相智者同。

   在戒除所遮——自相續煩惱以及由煩惱引發的不善業這一點上,叁戒均是一致的。《毗奈耶經》雲:“當知何法直接間接成爲貪欲之因而未遠離貪欲,此非正法、非戒律、非佛教;當知何法直接間接成爲遠離貪欲之因而不成貪欲之因,此乃正法、乃戒律、乃佛教。”而且叁戒的所需——自相續不爲煩惱所束縛也是相同的,就拿非梵行來說,聲聞乘禁止與菩薩乘、密宗乘以方便攝持而行這兩者在不爲貪欲之垢所染汙這一點上是相同的,雖然形相上不同,但從各自道的不同角度而言,遮止、需要功德均圓滿。聲聞乘視二谛實有存在,因而別解脫戒斷除煩惱,菩薩乘了知煩惱無有自性而轉變爲法性,密乘將煩惱視爲智慧自性而道用。叁戒的方式表面看起來是各自分開的,實際上均要斷除束縛之因的自相煩惱,這一點所有智者都是一致認同的。”

   “丁四、功德上具:

   世人行者瑜伽士,勝心上上有害下,

   是故上具下功德,如此能勝伏下戒。

   世間俗人、實修叁學相續稍得境界的瑜伽士、以殊勝方便智慧攝持的瑜…

《第八章 如意自在 第一節 禁行、善惡、戒律(2)》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