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七章 修證之道 第一節 識性圓通(1)▪P4

  ..續本文上一頁滅、外、中、內相中都沒有改變體性的意識心”乃是緣起性空,是離于緣起依他根源,不必依他而生就能常住不變的體性。”

   “接著再觀察這個妄念本身在生、住、滅、流注的過程時,這個妄念的本體住在意識外、意識中、意識內的什麼地方?並且觀察這個妄念有沒有形相?密教學人在這樣的觀察思惟後,就能夠證悟了知這個不生的意識“所取觀察”的這個“妄念”也是緣起性空。如此,密教學人就已經證知了能取(意識)、所取(妄念)皆空,但是這個證悟只是圓滿佛地大清淨境界修行的基礎初步而已(因爲還要進修雙身法中的樂空雙運)。”

   龍欽巴如此的立義,乃是密教的法義,與真正佛法的教義大不相同。謂龍欽巴所說的結論,不管是“意識離于“依他起性””,或是勝義谛“能取“意識”與所取“妄念”皆空”的言論,都跟世尊所說佛法極爲不同,而且是完全相反。佛說:“法界離見聞覺知”,更說“前六識是依他起性、第七識是遍計執性、第八識是圓成實性”,也就是說只有第八識(勝義谛)具有“本來自在”,具有“離根源性”,具有“不必依他而起”之“非空體性”。今觀龍欽巴所言:“辨念之本身”“不生心性”“離根源之狀態”都是意識心,以佛所說常常斷滅的意識,作爲本來不生的第八識常住心性,豈不都跟佛語相背?因爲“辨念”即是覺知分別,能夠覺知分別者正是意識,諸佛菩薩皆說此意識是第六識,不是第八識如來藏。其實索達吉早已知道密教祖師的“證悟”,都是意識心,都是以“意識一念不生”當作顯教佛的境界,都是以“意識住在淫樂第四喜境界中的果報”當作密教所證“報身佛”的境界,仍然還是意識境界;所以索達吉才會在書中極力的辯論說意識是不生滅法,才會說許多的大德和佛菩薩都說意識是不生滅法。如今在此書中自己公開招認:他所謂的證悟實相心即是證悟意識心。這和常見外道是完全相同的,所以索達吉根本就是打著佛教名義的常見外道,以外道凡夫的身分來騙取佛教信衆的錢財罷了!……

   佛菩薩皆說覺知心是意識,也都說意識是第六識,而說實相真心是第八識阿賴耶識,有時名爲如來藏、異熟識…等。第八識與第六意識,兩者各有不同的體性,差異極大、意義懸殊,兩者不能夠混爲一談。龍欽巴卻完全不知此中極大的差別,不具見地而做出上列嚴重誤會佛法的開示,顯見其搞不清楚意識與真心不同的差別所在,也就是說,龍欽巴沒有基礎佛法的知見,尚未證得佛法“四加行”斷除能取所取的真義,當然也就無有般若上初見道的證量,也就更談不上相見道與地上一切種智的無上般若了。

   ……觀諸佛菩薩所說:法身出生一切法,法身即是阿賴耶、異熟、無垢識,一切法的所依是阿賴耶識,阿賴耶識即是如來藏,亦皆是此意。龍欽巴卻說此意識四相分所行境界爲“離根源之狀態”,妄謂意識是“不生心性”,錯認意識爲不生不滅,錯認意識爲法身阿賴耶識。龍欽巴如此落在常見外道的建立見中,密宗紅教諸人,自古以來迷信崇拜其爲釋迦以來的第二佛,真是無稽之談,了無實義。其實,不是只有龍欽巴一人落入外道邊見中,密教自古以來,包括寂護、蓮花生、蓮花戒、月稱、寂天、阿底峽、岡波巴、密勒日巴、宗喀巴、曆代達賴喇嘛等人,從其“事業、功德、著作”等等所顯示出來的言論中,全都顯現一項事實:密教祖師之知、見、行、果,全都落入不如理作意的常見外道見的建立見中,不著實義。”(P368~372)

   蕭張師徒顯然沒讀懂第二佛陀全知無垢光尊者(龍欽繞降)的法語。例如,尊者所言之“故悟“無礙大昭空之心性”基位大清淨”,“基位”一詞明明白白是指勝義本基,慣于依文解義的蕭張師徒老毛病一犯,竟把這一常識性術語誤解成“基礎”,並裝模作樣地舉出自己的理由“因爲還要進修雙身法中的樂空雙運”。無知、狹隘和邪惡,牽著他們鬧盡笑話。

   沒有任何一位密教正信學人會認爲證悟界智無二的究竟實相本基僅僅是“基礎初步”。在第一章中,我們就介紹過,根據自宗甯瑪派的九乘判教體系,無上瑜伽由低到高的叁個次第是瑪哈、阿讷和阿底。因此,證悟阿底瑜伽的大圓滿心性後,在無特殊必要的情況下,是無需再修持屬于下乘阿讷瑜伽裏有相圓滿次第的雙身法的。(因爲密宗一切竅訣和法門的終極目的,皆是證悟心性實相。)所以這“進修”二字,實在是用錯了地方。

   類似的低級錯誤,在上述話語中比比皆是,沒必要一一點出。于此需要重點剖析的,仍是他們機械割裂世俗有法和勝義法性的大邪見。

   誰都不喜歡永遠沈淪于世俗現相和輪回苦難中,可應當如何證取清淨無漏的勝義法性、涅槃實相呢?由于對二障的根本對治法——二無我空性茫然無知,外道徒免不了墮在戲論分別和二邊偏執之中,他們大多誤以爲,只有一股腦地扔掉所有輪回顯現,另尋一別別他有的實常現基,才能獲得解脫。

   內道觀點特別是大乘圓實教法,與之截然不同。在這裏,機械粗俗的實執和割裂是不受歡迎的。輪涅無二、有寂平等的無上妙義教導學人,相對層面和絕對層面並非毫無關聯,在任何情況下都水火不容。上文闡述的十八界等“本如來藏妙真如性”,以及二谛“非一非異”等至理,就帶來了大乘佛法特有的清新空氣。立足于此高度,人們不難理解,破解世俗有法和勝義法性間深密微妙的血緣關系和遺傳密碼,並予充分利用,如何成爲了大乘顯密教法的修證精要。

   前文已對意識的兩個層面的內涵和關系(二谛之理)作了全面論述,故此蕭張師徒對全知無垢光尊者和堪布仁波切的指責,謬處一目了然。盡管他們再次玩起文字技巧,把密宗所強調的證悟意識心的不生滅妙真如實相、勝義本基,故意歪曲成“證悟實相心即是證悟意識心”、“錯認意識爲涅槃心”,依然無濟于事。

   不過也不排除另一種可能,那就是:蕭平實師徒全然不知,生滅無常的世俗有法和清淨無爲的勝義法性,乃是非一非異的關系,既不能機械割裂,也不能簡單等同。了知非一而求取涅槃寂滅,不舍精進;了知非異而直下觀心悟道,不舍輪回。如此勝妙的大乘圓修心要,他們大概還生疏得緊,由此而把“證悟意識心的妙真如性”和“證悟意識心”混爲一談,也就十分正常了。

   《中論觀因緣品第一》開篇就說:“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說無生。”如是明確宣講了無生大空性實相。不曾想,蕭平實師徒竟一口咬定,意識等有法在任何情況下、任何層面中,均是有生有滅之實法,並對全知無垢光尊者的金剛語“尋其從何而生”、““不生心性”離根源之狀態”表現出極度不滿。這說明,他們對般若中觀的基本法義是一竅不通的。的確,對于滿腦子都是“人也空、財也空、妻也空(夫也空)、一切最後都會成空”、“可是一切法空、一切法緣起性空以後,就是沒有法嘛”,以及“人去樓空的村莊、枯竭的河川、瓶中無水,並非沒有了村莊河川瓶子,由于其中已經虛無了,所以說是空”的人,難道我們還能指望他們懂得萬法當體即空的大乘無生妙義麼?

   再者,自诩爲唯識學人的蕭張師徒,竟然不承認意識的究竟勝義實相爲“離于“依他起性””的二空真如,不承認“勝義谛“能取“意識”與所取“妄念”皆空””,如是則無異于宣稱圓成實性不是萬法的法性,宣稱意識絕無轉依爲妙觀察智的可能,宣稱在勝義實相中依然存在實有的能所二取……依他起永遠是依他起,二取執著永遠是二取執著,那佛教徒還修個什麼呢?

   全知麥彭仁波切在《大乘莊嚴經論釋》中講道:有者認爲色法與不相應行法爲遍計所執;心與心所法爲依他起;無爲法爲圓成實,這樣與五法各自對應,但此觀點稍有不妥,因爲實際上五法中的任一法均有叁自性,以色法爲例,即可分爲遍計之色、依他起色以及依法性簡別之色,其余也依此類推。蕅益大師《成唯識論觀心法要》亦雲:“只此不思議法體,妄執之則爲遍計,隨緣起則爲依他,約真義則是圓成實性。是故十法界之五位百法,皆依他也;執十法界之五位百法以爲實我實法,皆遍計也;十法界五位百法之真義,皆圓成也。性相真源,從此和盤托出,讀者幸深思之。”正因爲任何一法皆有叁自性,才出生了斷舍本空遍計和如幻依他,證悟本具圓成實性獲得解脫的可能。如《起信論裂網疏》雲:“特以遍計本無,依他如幻,故名爲真實空。圓成本具,複名真實不空。由空遍計依他,方顯圓成不空。譬如了蛇非有,達繩非實,方顯麻體不空。由見圓成不空,方信遍依非有。譬如見麻四微,則知蛇固本無,繩亦非實也。只此衆生現前介爾心性,本無實我實法(離遍計),亦無五位百法百界千如差別幻相(離依他),故雲究竟遠離不實之相,由此顯示心性全妄即真,真常獨露,故雲顯實體也(證圓成)。既顯實體,則知此心本性,法爾具足無邊功德,所謂理具叁千,事造叁千,一切德相,一切業用,同真如體,無分別故。故得塵塵華藏,念念毗盧,互遍互融,亦無所在。”

   所以說,“前六識是依他起性、第七識是遍計執性、第八識是圓成實性”,這種講法,是十分片面和狹隘的。事實上,蕭平實的實常僵化的“神我第八識”,不僅不是二空真如所顯之圓成實,也不是緣生似現的依他起,它的真實面目,唯是二谛中都不存在的虛妄遍計增益而已!

   如若認爲意識等依他起之勝義本性非是二取皆空、不生不滅的圓成實,務須將其完全抛開而上別處另覓一現基實法,則和扔掉冰而別處求水一樣可笑。《楞嚴經》雲:“阿難,汝猶未明一切浮塵諸幻化相,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幻妄稱相,其性真爲妙覺明體。如是乃至五陰六入,從十二處至十八界,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殊不能知生滅去來本如來…

《第七章 修證之道 第一節 識性圓通(1)》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