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藏常住妙明不動周圓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于去來、迷悟、死生了無所得。”《大乘起信論》雲:“言真如者,此亦無相,但是一切言說中極,以言遣言,非其體性有少可遣,有少可立。”《裂網疏》釋曰:“梁本雲:“此真如體,無有可遣,以一切法悉皆真故。亦無可立,以一切法皆同如故。”大佛頂經雲: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生滅去來,皆如來藏妙真如性。即是無可遣義。又雲:“性真常中,求于去來迷悟生死,了無所得。”即是無可立義。”《楞嚴文句》複雲:“此則四智菩提,亦是本具,不同相宗權說,謂是生因所生也。……舊解以攀緣心(妄本)偏指(前)六識,必欲破除六識令盡,則果中將何以爲妙觀察智、成所作智之體?一可痛也!以識精(真本)偏指第八,必欲專用之以爲體,則是無量劫來生死本,癡人認作本來人,二可痛也!況今文義,本自彰灼,而紛紛妄解,誣罔經宗,何爲者乎?”由此可見,蕭平實師徒機械割裂有法、法性,虛妄取舍七轉識、第八識的行爲,嚴重背離大乘正理,也完全落入了《永嘉證道歌》所呵責的誤區——“舍妄心,取真理,取舍之心成巧僞。學人不了用修行,真成認賊將爲子!”
蕭平實在《燈影—燈下黑》中說:“亦如《楞嚴經》中佛說:舉凡六根、六塵、六識之見性、聞性乃至知覺性等,皆是如來藏所含攝之體性,而非純從自然性所生,亦非純由因緣聚合而生,皆要由如來藏阿賴耶識心體之中,依種種外緣而直接或間接出生,悉皆攝歸如來藏阿賴耶識。凡此經文佛語,在在處處皆已明說:十八界法皆是由阿賴耶識所出生者,複由十八界法輾轉出生萬法及顯示真如無爲等法。唯有直接出生與間接出生之差別爾,是故佛說此心名爲“一切種子阿賴耶識”,其故在此。”彼複于《宗通與說通》中雲:“余諸著作中,處處指陳見性聞性…乃至知覺性虛妄,不可執以爲實,應覓離見聞覺知之如來藏;愚人誤解余意,便責余曰:“汝令人棄舍見聞覺知心,則如人死,欲如何證悟如來藏?又是阿誰證悟?”然余諸書中,未曾令人滅卻見聞覺知,只令人不認見聞覺知性爲真,令人應覓如來藏心;不論早期近期著作,悉皆教人“以見聞覺知心,覓取離見聞覺知心;以見聞覺知之六識心,覓取離見聞覺知而同時並存之如來藏心。”無一著作非如是言,愚人不解,妄謗于我。”在《大乘無我觀》中,蕭平實更是“坦誠”地表述了自己對依他和圓成、有法和法性關系的認識:“就像是西藏密宗:密宗自古以來,四大派的祖師就不曾有人是真正開悟的,只有一個小派(覺朗派)是有開悟的人。那些密宗四大派的祖師們、法王們弄錯了,爲什麼會錯呢?就是因爲正知見不具足:他們總是想要把我們這個能知能覺的心修除妄想——把妄想修除以後意識就變成真心。他們不知道我們這個能知能覺的心——這個妄心意識——存在的當下,處在無念離念狀態時,另一個第八識真如也同時存在,他們對這個道理不了解;所以他們就想把這個能覺知的妄心意識修除妄想,入定了就變成真心了,說這樣叫做開悟了。”“因此說:正知見非常重要,必須有善知識告訴你:“明心是找到另一個真相心,是和我們的覺知心同時在一起的心,是真心與妄心同時並存的。”這樣參禅而證得“恒而不審”的如來藏,才叫做明心,這樣才能夠經得起小乘、中乘以及大乘佛法的檢驗,所以正知見很重要。”
什麼叫做“真故相無別”,什麼叫做依圓“非一非異”,什麼叫做“本如來藏妙真如性”,什麼叫做“入一無妄六根全解”……,蕭平實已經全然不顧了。他顯然已橫下一條心來,無論如何要咬定真和妄絕對割裂、對立,咬定勝義顯現法和世俗顯現法乃是他體的能生所生、並列共存的關系。不言而喻,此種觀點,乃是得益于“從實常勝義谛衍生虛妄世俗法、虛妄世俗法又可收歸實常勝義谛”的典型常見外道思維模式,故與大乘佛教現空雙運輪涅無二的根本精神,以及彌勒、無著論典所宣說的有法法性之理,形成尖銳矛盾。
蕭平實忠實承襲的那套曆史悠久的思維模式,我們已在第六章中作了透徹破析,這兒沒必要重複。到底是“同時並存”、日後收回,還是現空無二全妄即真當體即是?大乘佛法和常見外道的根本分歧,就在這個地方。《楞嚴文句》“一可痛”、“二可痛”的感慨,簡直就像給蕭平實機械割裂、虛妄取舍的謬論量身定製似的,貼切而肯當。
如果真、妄兩個層面,真的是並立同存的他體法,又如何能“以見聞覺知心,覓取離見聞覺知心;以見聞覺知之六識心,覓取離見聞覺知而同時並存之如來藏心”呢?自性實有的他體法,絕不可能發生了達、證取等任何關系,此其一;作爲定性的世俗劣法的見聞覺知心,絕無觸及更高層面的別別他體的勝義本性的能力,此其二。所以說,蕭平實純屬胡說八道!
只有在見聞覺知心之實相本面,當體即是真心如來藏的情況下,才有可能通過觀心法門悟入勝義法界。“妄想修除以後意識就變成真心”,實際正是大乘轉依的關鍵所在。蕭平實顛倒是非黑白之語,充分暴露了他的無知和邪惡。
爲進一步闡明大乘觀心法門的殊勝性,不妨再引《起信論裂網疏》幾段教言爲證:
“初釋大者。絕待無外,強名曰大,即是直指衆生現前介爾心性,法爾具足體大相大用大叁種義故。謂只此現前介爾之心,隨緣不變,全體真如,名爲體大。只此全妄即真體中,本具恒沙稱性功德,在凡不減,在聖不增,名爲相大。只此心性體相,不變隨緣,出生十界染淨因果,達此緣生無性,便能翻染成淨,名爲用大。言體,則體外別無相用,如濕外別無水波,故體絕待。言相,則相外別無體用,如水外別無濕波,故相絕待。言用,則用外別無體相,如波外別無濕水,故用絕待。如此叁大,不一不異,不可思議,唯是一心,故言大也。”
“……或于四谛十二因緣起信,則成二乘出世法門,名無漏善;或于六度四攝大菩提果無上涅槃起信,則成菩薩自利利他法門,名中道善;或于現前介爾心性不可思議絕待大乘起信,則成無上圓頓法門,名一乘善。”
“良以如來藏性,不變隨緣,舉體而爲一切心王心所,而此一切心王心所隨緣不變,一一無非全體如來藏性。故此信之一字,雖約俗谛分別,不過止是諸善心所之一,而實即是藏性全體,非是藏性少分。又雖一切諸染心所,皆亦並是藏性全體。”
“初釋有法,二釋法。今初:
(論曰)言有法者,謂一切衆生心,是心則攝一切世間出世間法,依此顯示摩诃衍義。
(疏曰)統論因緣所生,皆是有法,皆悉即空假中,皆可顯示摩诃衍義。故曰:心佛衆生,叁無差別。但初機之人,若令觀于佛法,則疑太高;若令觀衆生法,則疑太廣。所以只令觀心。又恐人謬謂衆生心外,別有真心,故但立一切衆生心以爲所觀境也。夫舉佛法,則攝一切心法及衆生法;舉衆生法,則攝一切佛法及以心法;今舉衆生現前介爾心法,則攝一切衆生法及佛法,故雲攝一切世間出世間法也。依此衆生現前介爾心法。顯示摩诃衍義,則一顯示,一切顯示;隨舉一一衆生法,一一佛法,無不皆是摩诃衍義矣。故法華雲:七寶大車,其數無量也。(天臺圓教講的一念叁千,即本于《華嚴經》所言“心佛衆生,叁無差別”。因凡夫人能力有限,在實際觀修時,于高遠玄妙的佛界不易起觀,衆生界之法廣散繁雜亦難起觀,所以古德便從叁法中擇取最易觀修的近要己心,作爲切入點。臺宗山家派從“性具”義出發,力倡“妄具叁千”之說,認爲不僅真心具叁千之法,乃至現前介爾陰妄之心亦具叁千法,除此介爾陰妄的凡夫尋常一念心外,並無別別獨存的真心之體。因此,直接以虛妄顯現的意識心作爲叁千叁谛的觀境,遂成爲修證還滅的關要。湛然大師《十不二門》雲:“根塵一刹那心本具叁千,即空假中。”知禮大師《十不二門指要鈔》雲:“指介爾之心爲事理解行之要”。《佛學大辭典》雲:“【介爾陰妄一念】(術語)吾人現思妄心也,即第六意識之一念。介爾者,微弱之義,細少之義。陰妄者,謂此心屬于五陰中之識陰而爲迷妄者。一念者,謂僅一刹那之心也。天臺宗之觀法,以此心爲所觀,谛觀斯妄之一念心,爲具叁千性相,即空即假即中者。輔行五之叁曰:“言介爾者,謂刹那心。又介爾者,介者弱也,謂細念也,但異無心,叁千具足。”四教儀集注下曰:“觀一念心等者,即現前陰妄一刹那心。””此即是說,全不變真心而爲妄念,故妄念當體即真,欲識取真心,只需體證現前妄念之本性。這和密宗的大清淨見、生佛無二、五毒即五智,已相當接近了。——引者注)
(論曰)以此心真如相,即示大乘體故。
(疏曰)即此現前介爾之心,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過去無始,未來無終,現在無際。非有相,非無相,非亦有亦無相,非非有非無相。非生死相,非涅槃相。非二邊相,非中道相。非可說相,非不可說相,非亦可說亦不可說相,非非可說非不可說相。不得已故,強名爲真如相。即此真如,是大乘體,更無別體也。應立量雲:衆生心是有法,即大乘體宗。因雲:真如相故。同喻:如迷悟所依之方,方非迷悟。
……然則現前介爾心體,即大乘體;現前心中惑相,即大乘相;現前心中業用,即大乘用。而衆生迷染因緣,日用不知,由有迷染因緣,方立悟淨因緣。由有悟淨因緣,方顯體相用大。故雲此心生滅因緣相,能顯示大乘體相用也。譬如水結成冰,則濕體融相潤用,皆不可見,若知冰原是水,方便令泮,方能顯示濕體融相潤用耳。設不觀心生滅因緣,則不能顯體相用大,如守堅冰,無可受用。設離衆生現前之心,別求大乘,亦不能顯體相用大,如大凍時,若棄堅冰,別無有水。學大乘者,幸深思之。應立量雲:衆生心是有法,能顯示大…
《第七章 修證之道 第一節 識性圓通(1)》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