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死生了无所得。”《大乘起信论》云:“言真如者,此亦无相,但是一切言说中极,以言遣言,非其体性有少可遣,有少可立。”《裂网疏》释曰:“梁本云:“此真如体,无有可遣,以一切法悉皆真故。亦无可立,以一切法皆同如故。”大佛顶经云: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生灭去来,皆如来藏妙真如性。即是无可遣义。又云:“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即是无可立义。”《楞严文句》复云:“此则四智菩提,亦是本具,不同相宗权说,谓是生因所生也。……旧解以攀缘心(妄本)偏指(前)六识,必欲破除六识令尽,则果中将何以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之体?一可痛也!以识精(真本)偏指第八,必欲专用之以为体,则是无量劫来生死本,痴人认作本来人,二可痛也!况今文义,本自彰灼,而纷纷妄解,诬罔经宗,何为者乎?”由此可见,萧平实师徒机械割裂有法、法性,虚妄取舍七转识、第八识的行为,严重背离大乘正理,也完全落入了《永嘉证道歌》所呵责的误区——“舍妄心,取真理,取舍之心成巧伪。学人不了用修行,真成认贼将为子!”
萧平实在《灯影—灯下黑》中说:“亦如《楞严经》中佛说:举凡六根、六尘、六识之见性、闻性乃至知觉性等,皆是如来藏所含摄之体性,而非纯从自然性所生,亦非纯由因缘聚合而生,皆要由如来藏阿赖耶识心体之中,依种种外缘而直接或间接出生,悉皆摄归如来藏阿赖耶识。凡此经文佛语,在在处处皆已明说:十八界法皆是由阿赖耶识所出生者,复由十八界法辗转出生万法及显示真如无为等法。唯有直接出生与间接出生之差别尔,是故佛说此心名为“一切种子阿赖耶识”,其故在此。”彼复于《宗通与说通》中云:“余诸著作中,处处指陈见性闻性…乃至知觉性虚妄,不可执以为实,应觅离见闻觉知之如来藏;愚人误解余意,便责余曰:“汝令人弃舍见闻觉知心,则如人死,欲如何证悟如来藏?又是阿谁证悟?”然余诸书中,未曾令人灭却见闻觉知,只令人不认见闻觉知性为真,令人应觅如来藏心;不论早期近期著作,悉皆教人“以见闻觉知心,觅取离见闻觉知心;以见闻觉知之六识心,觅取离见闻觉知而同时并存之如来藏心。”无一著作非如是言,愚人不解,妄谤于我。”在《大乘无我观》中,萧平实更是“坦诚”地表述了自己对依他和圆成、有法和法性关系的认识:“就像是西藏密宗:密宗自古以来,四大派的祖师就不曾有人是真正开悟的,只有一个小派(觉朗派)是有开悟的人。那些密宗四大派的祖师们、法王们弄错了,为什么会错呢?就是因为正知见不具足:他们总是想要把我们这个能知能觉的心修除妄想——把妄想修除以后意识就变成真心。他们不知道我们这个能知能觉的心——这个妄心意识——存在的当下,处在无念离念状态时,另一个第八识真如也同时存在,他们对这个道理不了解;所以他们就想把这个能觉知的妄心意识修除妄想,入定了就变成真心了,说这样叫做开悟了。”“因此说:正知见非常重要,必须有善知识告诉你:“明心是找到另一个真相心,是和我们的觉知心同时在一起的心,是真心与妄心同时并存的。”这样参禅而证得“恒而不审”的如来藏,才叫做明心,这样才能够经得起小乘、中乘以及大乘佛法的检验,所以正知见很重要。”
什么叫做“真故相无别”,什么叫做依圆“非一非异”,什么叫做“本如来藏妙真如性”,什么叫做“入一无妄六根全解”……,萧平实已经全然不顾了。他显然已横下一条心来,无论如何要咬定真和妄绝对割裂、对立,咬定胜义显现法和世俗显现法乃是他体的能生所生、并列共存的关系。不言而喻,此种观点,乃是得益于“从实常胜义谛衍生虚妄世俗法、虚妄世俗法又可收归实常胜义谛”的典型常见外道思维模式,故与大乘佛教现空双运轮涅无二的根本精神,以及弥勒、无著论典所宣说的有法法性之理,形成尖锐矛盾。
萧平实忠实承袭的那套历史悠久的思维模式,我们已在第六章中作了透彻破析,这儿没必要重复。到底是“同时并存”、日后收回,还是现空无二全妄即真当体即是?大乘佛法和常见外道的根本分歧,就在这个地方。《楞严文句》“一可痛”、“二可痛”的感慨,简直就像给萧平实机械割裂、虚妄取舍的谬论量身定制似的,贴切而肯当。
如果真、妄两个层面,真的是并立同存的他体法,又如何能“以见闻觉知心,觅取离见闻觉知心;以见闻觉知之六识心,觅取离见闻觉知而同时并存之如来藏心”呢?自性实有的他体法,绝不可能发生了达、证取等任何关系,此其一;作为定性的世俗劣法的见闻觉知心,绝无触及更高层面的别别他体的胜义本性的能力,此其二。所以说,萧平实纯属胡说八道!
只有在见闻觉知心之实相本面,当体即是真心如来藏的情况下,才有可能通过观心法门悟入胜义法界。“妄想修除以后意识就变成真心”,实际正是大乘转依的关键所在。萧平实颠倒是非黑白之语,充分暴露了他的无知和邪恶。
为进一步阐明大乘观心法门的殊胜性,不妨再引《起信论裂网疏》几段教言为证:
“初释大者。绝待无外,强名曰大,即是直指众生现前介尔心性,法尔具足体大相大用大三种义故。谓只此现前介尔之心,随缘不变,全体真如,名为体大。只此全妄即真体中,本具恒沙称性功德,在凡不减,在圣不增,名为相大。只此心性体相,不变随缘,出生十界染净因果,达此缘生无性,便能翻染成净,名为用大。言体,则体外别无相用,如湿外别无水波,故体绝待。言相,则相外别无体用,如水外别无湿波,故相绝待。言用,则用外别无体相,如波外别无湿水,故用绝待。如此三大,不一不异,不可思议,唯是一心,故言大也。”
“……或于四谛十二因缘起信,则成二乘出世法门,名无漏善;或于六度四摄大菩提果无上涅槃起信,则成菩萨自利利他法门,名中道善;或于现前介尔心性不可思议绝待大乘起信,则成无上圆顿法门,名一乘善。”
“良以如来藏性,不变随缘,举体而为一切心王心所,而此一切心王心所随缘不变,一一无非全体如来藏性。故此信之一字,虽约俗谛分别,不过止是诸善心所之一,而实即是藏性全体,非是藏性少分。又虽一切诸染心所,皆亦并是藏性全体。”
“初释有法,二释法。今初:
(论曰)言有法者,谓一切众生心,是心则摄一切世间出世间法,依此显示摩诃衍义。
(疏曰)统论因缘所生,皆是有法,皆悉即空假中,皆可显示摩诃衍义。故曰: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但初机之人,若令观于佛法,则疑太高;若令观众生法,则疑太广。所以只令观心。又恐人谬谓众生心外,别有真心,故但立一切众生心以为所观境也。夫举佛法,则摄一切心法及众生法;举众生法,则摄一切佛法及以心法;今举众生现前介尔心法,则摄一切众生法及佛法,故云摄一切世间出世间法也。依此众生现前介尔心法。显示摩诃衍义,则一显示,一切显示;随举一一众生法,一一佛法,无不皆是摩诃衍义矣。故法华云:七宝大车,其数无量也。(天台圆教讲的一念三千,即本于《华严经》所言“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因凡夫人能力有限,在实际观修时,于高远玄妙的佛界不易起观,众生界之法广散繁杂亦难起观,所以古德便从三法中择取最易观修的近要己心,作为切入点。台宗山家派从“性具”义出发,力倡“妄具三千”之说,认为不仅真心具三千之法,乃至现前介尔阴妄之心亦具三千法,除此介尔阴妄的凡夫寻常一念心外,并无别别独存的真心之体。因此,直接以虚妄显现的意识心作为三千三谛的观境,遂成为修证还灭的关要。湛然大师《十不二门》云:“根尘一刹那心本具三千,即空假中。”知礼大师《十不二门指要钞》云:“指介尔之心为事理解行之要”。《佛学大辞典》云:“【介尔阴妄一念】(术语)吾人现思妄心也,即第六意识之一念。介尔者,微弱之义,细少之义。阴妄者,谓此心属于五阴中之识阴而为迷妄者。一念者,谓仅一刹那之心也。天台宗之观法,以此心为所观,谛观斯妄之一念心,为具三千性相,即空即假即中者。辅行五之三曰:“言介尔者,谓刹那心。又介尔者,介者弱也,谓细念也,但异无心,三千具足。”四教仪集注下曰:“观一念心等者,即现前阴妄一刹那心。””此即是说,全不变真心而为妄念,故妄念当体即真,欲识取真心,只需体证现前妄念之本性。这和密宗的大清净见、生佛无二、五毒即五智,已相当接近了。——引者注)
(论曰)以此心真如相,即示大乘体故。
(疏曰)即此现前介尔之心,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过去无始,未来无终,现在无际。非有相,非无相,非亦有亦无相,非非有非无相。非生死相,非涅槃相。非二边相,非中道相。非可说相,非不可说相,非亦可说亦不可说相,非非可说非不可说相。不得已故,强名为真如相。即此真如,是大乘体,更无别体也。应立量云:众生心是有法,即大乘体宗。因云:真如相故。同喻:如迷悟所依之方,方非迷悟。
……然则现前介尔心体,即大乘体;现前心中惑相,即大乘相;现前心中业用,即大乘用。而众生迷染因缘,日用不知,由有迷染因缘,方立悟净因缘。由有悟净因缘,方显体相用大。故云此心生灭因缘相,能显示大乘体相用也。譬如水结成冰,则湿体融相润用,皆不可见,若知冰原是水,方便令泮,方能显示湿体融相润用耳。设不观心生灭因缘,则不能显体相用大,如守坚冰,无可受用。设离众生现前之心,别求大乘,亦不能显体相用大,如大冻时,若弃坚冰,别无有水。学大乘者,幸深思之。应立量云:众生心是有法,能显示大…
《第七章 修证之道 第一节 识性圆通(1)》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