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第七章 修证之道 第一节 识性圆通(1)▪P3

  ..续本文上一页应彼法非无常等;不异,此应非彼共相。由斯喻显此圆成实与彼依他非一非异。法与法性,理必应然。胜义、世俗,相待有故。”

   《大乘起信论裂网疏》云:“况经论中,并谓真如与一切法,如水与波,不一不异,诚证具在,何容偏执!盖若言定一,则真如不生灭,应一切法亦不生灭。或一切法生灭,应真如亦生灭。固为不可。若言定异,则真如非即一切法之实性,应在一切法外,别有方隅,不常不遍,尤为不可。”

   ……

   基于如上深刻认识,大乘教法在修证方面,自有其不共的精髓和特色。既然世俗有法和胜义法性间存在如此密切的内在联系,那么对此漠然无视,无疑是巨大的浪费。用心体悟世俗生灭法之本来体性即是不生灭真如,不离于有法现相之外去刻意求逐一个别别实有的胜义实相,由此成为诸多大乘了义法门的核心要义。如《楞严文句》云:“弃生灭者,弃其于真常中妄见生灭之情见也(非一)。守真常者,守其即生灭中本自真常之性体也(非异)。”

   此中虽言弃言守,而实无弃无守。良以遍计本空、依他本幻,故无所弃;圆成本具,妙湛寂明,何守之为?是故蕅益大师紧接着便说:“想相为尘,元无实尘。识情为垢,元无实垢。今能了达,则当下远离,而法眼自清明矣!”禅门将此理发挥到极则时,自然要唱言了境无缚的无念、无相三昧了,如《六祖坛经》云:“善知识,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本解脱,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即是无念。何名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是为无念。用即遍一切处,亦不著一切处。但净本心,使六识(“识情为垢,元无实垢”)出六门,于六尘(“想相为尘,元无实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

   实际修持时,要做到于念无念、于相无相,当然需对现空妙义有着深刻体悟,尤其需对全妄即真轮涅无二之理,生起定解。只有在以实相妙境统摄的前提下,自在超离有法现相的束缚,即现相而悟入其离戏本性,才有可能成为现实。大乘圆教所谓的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以及金刚密乘的大清净见、五毒即五智等了义之谈,都是站在这个高度上讲的。因此可以说,了达世俗有法和胜义法性非为别别独存的异体,侧重从二者“非异”的角度找到还灭证真的切入点,乃是大乘显密教派胜义修法的共同特点。

   既然胜义法性周遍一切法,没有法性不及之有法,也不存在有法之外的法性,那么通过谛观任一有法之胜义本性,皆可悟入唯一无漏双运大法界。是故《楞严经》宣说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等“本如来藏妙真如性”的圆解之后,紧接着就讲到大乘圆修:“十方如来于十八界一一修行,皆得圆满无上菩提。于其中间,亦无贤劣。”憨山大师《楞严通议》释曰:“于此众生颠倒于生死之中,而不能超越者,但依六根缘尘取境,无明发业,爱取润生,起惑造业,结成生死之根,故长劫沉沦。今若逆生死流,返妄归真,只就此六根门头,返穷流根至不生灭地耳。不必舍此别求也。以此六根本是妙明真心中所现之物,故根根尘尘皆可还源。但今就圆根取其易入,功用易成,故须选择令于一门深入。果能入一无妄,则六知根一时清净矣。”

   《楞严经》又云:“于是阿难及诸大众,俱闻十方微尘如来异口同音告阿难言:“善哉,阿难!汝欲识知俱生无明,使汝轮转生死结根,唯汝六根更无他物。汝复欲知无上菩提,令汝速登安乐解脱寂静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

   诸家注疏中,笔者以为蕅益大师《楞严文句》的此处开示,最为精辟透彻:“此由阿难别索结元,故直指六根为生死结根,更非他物也。惟其即是生死结根,所以即是菩提常乐。譬如全水成冰,所以全冰是水。又如全巾成结,所以全结是巾耳。又复应知,此经为阿难辈一类当机,积劫多闻,不能即于闻中荐取,翻咎多闻为失,故选观音耳根圆通以对治之。观音亦是从闻思修入三摩地者,何尝废闻,只不循声流转耳。既借根性以显圆通,则以根为法界,故曰惟汝六根更非他物。若寻常言万法唯识,则又可云惟汝六识更非他物,或惟汝八识更非他物。谓随八识流转,随四智成道,总无二体故也。又约唯色唯香等义,亦可云唯此六尘更非他物,以贪爱则种种生恼,不著则本自太平故也。又言根即摄尘识,言识即摄根尘,言尘即摄根识,以三法互为缘起、不相离故,以三皆同源、三皆无性故。故曰:十方如来,于十八界,一一修行,皆得圆满无上菩提,于其中间,亦无贤劣。故天台于三科中,简去界入,于五阴中,简前四阴,于识阴中,复简余七,但观现前(第)六识一念,名为灸病得穴。今经于三科中,简去尘识,于六根中,简去五根,但以耳根为所观境,亦可云灸病得穴。乃至陈那等六人,各以一尘为所观境,即尘尘罔非真穴,灸之皆可立愈。然则十八界七大,皆穴也,审得何病,应灸何穴。得其穴,则病愈;不得其穴,则病莫能愈。不可谓此是穴,彼非穴也。故二十五圣各说圆通之后,世尊从其五体同放宝光,远灌佛菩萨顶,彼诸如来亦于五体同放宝光,来灌佛及众会之顶,岂非显于通身是穴,通身皆可起病,二十五门无非大佛顶法也哉!”

   蕅益大师明确指出,利用十八界(当然包含意识界)等世俗法起修,逆流反性澄浊解结,决定可以悟入真如,圆证佛果。这样的圆解圆修,乃是大乘无上妙道,非但毫无过患,反而胜妙至极。

   《宗镜录》云:“又此自心之性遍一切处,随处得入,非独见闻。或意消香界而入圆通,或心开尘境而证法忍,或入水观而达性,或审风力而悟宗,或刺是疼痛而纯觉遗身,或了心无际而入佛知见,或观暖触而成火光三昧,或演法音而降伏魔怨。当此大悟之时,终不见有一境可生,一言可执……”此亦揭示了触处圆通、随缘得悟的大乘妙义。

   从暂时显现看,意识和真如的确有着不容忽视的差别,可如果站到究竟实相的高度,这点暂时差别就荡然无存了。对于实际修证来说,安住现空双运轮涅无二实相正见,清醒认识并充分运用意识等世俗有法的胜义实相为不生灭真如之妙理,显然较之于斤斤执取二者的暂时差异重要得多。

   若像萧平实师徒那样,把世俗有法和胜义法性粗暴、机械地割裂开来,执意觅取一个有法之外的法性、现相之外的实相、世俗之外的胜义、轮回之外的涅槃,势必相违于法界本性,堕入邪执深渊。把身边的劣法扔到左边一万由旬开外,再跋山涉水地跑到右边一万由旬外去捡得个实有可人的宝贝玩意儿,这就是为二边实执戏论所困的萧平实师徒心目中的“解脱”和“成就”!

   我们大乘佛教的不二法门,可不是这个样子。

   萧平实《宗门正道》云:“密宗龙钦巴“尊者”著有《大圆满三自解脱论》,其中叙述“法性自解脱论导引”云:“如是种种骤起之念头,于其生之时中,系由外境显现而起?当下念头变迁时住于外内何处?前念逝时去向何处?究索其外境内身至微尘不可分处,则即抉择离三时根本之心性法身大任运。观此数数生起明明了了变异之心,有青黄等诸色否?有长方等诸形否?有阴阳中性等诸种及老少生死等诸相否?以此抉择离广狭偏堕之本明空昭报身大无碍。于此剎那念明种种生起中,其有黑业过患当断?有白业功德当取?有见修行当修?有诵念生圆(次第)当依?观为此所作之体性及辨认故,抉择本明升解法身大周遍。”(大藏文化一九九五年三月初版一刷《大圆满三自解脱论》一三七至一三九页)……

   平实云:在密宗红教中,有“第二佛”美誉之龙钦巴尊者,如是以觉知心观察觉知心自己之独立于妄念之外,无形色显色,于万法中不作取舍,如此认定觉知心自己本然存在而不依倚取舍一切法,即是自心赤裸裸现观之证悟;以此证悟而名成就圣果,仍堕常见外道见中,未断声闻初果所断我见,尚不得名声闻初果,何况四果解脱?……如是密宗红教宁玛巴之“见、修、行、果”,未断意识我见,不入声闻解脱道之初果见地,何得谓为解脱果之修证?错认意识为涅槃心,未曾证第八识实相心,则不入佛菩提之见道位,何尝有自解脱之可言者?”

   《真假邪说》云:“索达吉堪布复迷信龙钦巴的“证量”,谓其:“对一切常断边执都加以了最究竟、最彻底的遮破。既不承认常有法之存在,亦不像先生认为的那样因怕堕入断灭之境地就又将所谓的明觉执为常有。萧先生在《宗门法眼》中对尊者的破斥,诚可谓是完全落入文字相以致言不及义。”然而,观龙钦巴于《大圆满三自解脱论》中所做的开示,大家可以加以检验:

   “心之种种念,数数迁流,似教前时更粗许多。观其所起,于一迁流之时,寻其从何而生?当体之前中后、外中内三际,其念为何?复认“辨念之本身”,是何形?何色?以其任何亦不成,故悟“不生心性”离根源之状态。”

   “复次,于念本身流注之时,其住于外内中何处?观念辨认其色何有?故悟“无碍大昭空之心性”基位大清净。”

   笔者释意如下,龙钦巴说:“观察到意识觉知心的种种妄念,很多并且变化不停,而且妄念很多的现象好像比还没有修学观察之前还多。这个时候如果顺势转而去观察妄念生起的地方,在妄念刚刚闪过出现的时候,赶紧去找它是从什么地方生起的?去观察意识在这个妄念刚刚生起、转变,与灭落后的过程中是常?是断?有没有改变过?再去观察意识与外在的山河大地、内在的色身,与山河大地跟内在色身中间,彼此的关系如何?然后再观察“能够分辨这个妄念的【意识本身】有没有形状?有没有色相?”结果就会发现不论是能够观察妄念的意识或是妄念本身,全部都没有任何的形相,因此密教学人在这样的观察思惟后,即证悟了知“这个在妄想生、住、…

《第七章 修证之道 第一节 识性圆通(1)》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