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六章 聚焦阿賴耶 第四節 有無阿賴耶識的因果觀▪P2

  ..續本文上一頁業,作者及果報,皆如幻如夢,如焰亦如響。”所以中觀宗承許作者、作業、果報等皆緣起無自性,具有十分可靠的依據,甚爲合理。上文所引《大般若經》和《維摩诘經》的教言,也證明了這一點。

   可能的疑惑還有:撇開以阿賴耶識爲核心的嚴密體系,僅以緣起生來交代複雜的業果規律,是不是有些粗疏呢?非也!無自性的緣起生,它的精神其實非常空靈高妙,足以有效說明器情萬有的現起規律。是不是越具體、越細膩的,就越高明呢?事實不是這樣。譬如中學生解力學題時,就常得到老師的提示:如能巧用能量守衡定律,注意分析勢能和動能的轉化關系,則有可能省略繁瑣的牛頓第二定律運算等細節過程,從而快速得解。所以說,簡潔、明快,並不一定等于粗疏和低劣,恰恰相反,繞過繁瑣的細節,一把抓住內在的普遍規律,往往體現著更高明的眼光和智慧。

   中觀宗在世俗方面的刪繁就簡,與其對勝義實相的出色抉擇和高度重視不無關系。我們知道,轉凡入聖的關鍵是觀修離戲實相,當此之際,世俗名言如何安立並非特別要緊。在保證不錯亂所有基本因果法則的前提下,通過無自性的緣起生善巧建立完全夠用的業果理論,不僅顯得舉重若輕,更重要的是可避免過度糾纏在繁複艱澀的名相海洋中,給渴求解脫的心靈增添不必要的束縛。大乘學人最迫切的希求和任務就是寂滅戲論分別心,證取無分別聖智。在這種銳意進取(而不是把言思分別當作永久家園)的過程中,投入過多精力構築奢華的名相大廈,令本須斷除的分別心轉更熾盛,顯然是不明智的。側重抉擇離戲實相、致力于斷障證真的中觀應成派,沒有義務和閑情在過于繁複瑣碎的名相知解上湊熱鬧。《永嘉證道歌》“分別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的感慨,就是強烈的共鳴。太虛大師《曹溪禅之新擊節》的分析,也在一定程度上道出個中玄機:“殊不知諸祖豈不能言哉!特以實非言思之所及耳。雖構種種形容繪畫之說,徒益名想之影,反障證悟之門,故曹溪力呵之。有曹溪力呵之,故雖有神會等知解宗徒,而宗風仍暢。慈恩等于知解教徒未力呵斥……”

   是不是越龐雜繁複,就越高妙可敬?是不是八識說一定比六識說“進化”得更高級?這些事,還真是說不准呀!

   上面介紹的諸種業果學說,均是釋尊應機利生的事業遊舞,各有千秋。這些學說,在各宗特有的理論框架內,皆能無誤安立業果,且令各宗學人認真信奉取舍,趨向解脫。安立業果是方便,獲取解脫才是究竟目的。聖者祖師針對衆生的不同根性,通過不失壞法、相續、阿賴耶識或緣起生等善巧安立的業果觀,都是爲這一目的服務的。究實而論,一切業果皆依緣假有,所以緣起無自性,堪稱是業因果(乃及整個現相界)的普遍規律。

   道理雖本如是,但蕭張師徒卻有所不知,執意用“唯(蕭氏神我)阿賴耶識”的獨裁、僵化觀念,來評議業因果。他們對中觀宗妙義尤爲無法堪忍,處處扣上“斷滅見”、“無因論”等帽子,大肆诋毀。從“唯一的成佛之道唯一掌控在蕭某人手中”的預設前提出發,這種霸道行爲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從捍衛佛法的純潔性和神聖性的角度看,蕭平實師徒的做法,卻是不能容忍的。

   作爲所熏法的生滅阿賴耶識堅住、持種,由此發展起來的業果體系,的確是唯識宗的驕傲。然而,《俱舍論》等小乘教法沒按八識說也安立了業因果,般若系經典也沒倚重八識說。更何況,實常僵化的“蕭氏阿賴耶識”跟“不堅密有虛疏故,可容種子”的唯識正義明顯相違,連持種、所熏的基本條件也不具備。所以說,蕭氏獨裁因果觀,純屬神我戲論的無理取鬧。

   如《狂密與真密》雲:

   “如是說法,乃是斷滅空,墮于應成派中觀“無因論之緣起性空”邪見中……如是否定第八識後所說之緣起性空乃是無因論之緣起性空故。何故此名“無因論之緣起性空”?謂若無第八識之執持一切種而來此世,若非第八識執持吾人往世之業種而受胎出生此世色身,則吾人此世蘊處界即是離根本因第八識而無因現起故,乃是唯憑父母之緣便能現起故,則是“無因唯緣”之法,故名無因論。否定第八識爲持種心後、業種可以無執持者,而于未來世隨緣亂現于其它衆生身上,故名無因論者。”

   “莫依密宗應成派中觀之邪見,應成中觀是無因論、兔無角論、斷滅論之邪見故,依之不能證得二乘解脫果故,亦違大乘佛菩提果故。如是“中觀”邪見,于現實之密宗“佛教”中存在,故名現實中之狂密。”

   《真假邪說》雲:“顯教或是密宗內的應成派中觀者,則是撥無因果,妄謂一切法空、緣起性空,謂無第八識而能生一切法,即落于斷見、無因論中。”(P145)

   是否不依第八識就必定無法建立業因果?斷舍第八識是否爲應成派獨家說法?緣生無自性和以實法爲依托的業果觀孰優孰劣?這些問題,現在已經十分明朗,前文的闡釋,給出了一切正常人都能理解的答案。

   蕭張師徒的指責,在很大程度上源自對中觀應成派有時分二谛、有時不分二谛的靈活理論的無知。《定解寶燈論》雲:“龍欽繞降如是言:中觀有無承認否,舊派大德執一方,各宗均有功與過,是故本人之觀點:衡量勝義實相時,依本性中皆不成,如是有何可承認?故而究竟之自宗,即是實相之所許,由此辯論等之時,依照本性無所許;後得道果諸安立,互不混雜而承許。此後如實釋此理,即是我之善說力。”在全知龍欽巴尊者、全知麥彭仁波切等大智者的善說加持下,自宗甯瑪派最極清淨地繼承和弘揚了中觀應成派的無垢妙義,對入定位和後得位、空性和業果等關要作出合理闡釋。《定解寶燈論新月釋》就此講道:

   “甯瑪派認爲應成派分入根本慧定之細中觀與後得之粗中觀。後者是隨順于心識之行境,在心識前,承許分開二谛,在世俗谛中安立唯是名言假立的緣起顯現法;在勝義谛中承認顯現法之本性是單空或大空性。但此時之勝義谛是心識之行境,是總相,而非自相。勝義谛之自相應是聖者智慧之行境,即入根本慧定之境界,此時一切皆不承認,因實相中本來無有任何戲論故,不住于任何邊故。若不如是承許,則與聖境印度應成派觀點相違。”

   “應成派後學者皆應遵循月稱菩薩的觀點,勝義谛中固然一切皆不承認,然于名言中,在《入中論》及其自釋等中建立了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五道十地、菩提心、大悲心、十力四無畏等基道果諸法,故若許大中觀一切皆不承認,則現量于能诠句上與月稱菩薩相違。

   應成派勝義谛的所诠義遠離一切戲論,此爲諸法的實相義;然而爲了現證如是實相義,必須安立名言上的基道果,以及名言中的有漏因果與無漏因果,故必定有所承認。……如月稱菩薩在《顯句論》中雲:“欲求水者,先需准備盛水之器;欲證悟勝義實相,無有疑惑地必須承認名言谛。”如果僅僅籠統地把大中觀許爲一切皆不承認,則與所诠義也相違。

   這種何時皆一切不承認的觀點,也與寂天菩薩《入菩薩行》的能诠句與所诠義相違。雪域前代後代中觀論師皆承認寂天論師是應成派論師,《入菩薩行》爲應成派的論典。《入菩薩行》有十品,闡述了世俗谛與勝義谛之諸法,故一切皆不承認之觀點與此能诠句相違。通過十品能诠句诠述了勝義與世俗二谛:前八品講了大乘菩提心及忍辱、精進、禅定等世俗修法,第九品講述了勝義谛大空性,及世俗谛基道果諸法。故一切不承認的觀點與《入菩薩行》之所诠義亦相違。”

   正因爲抉擇後得理論及觀待凡夫學人時,應成派分開二谛並各予承認,所以諸大論師于世俗名言中並沒特意找阿賴耶識和隨理唯識的麻煩,一切破斥皆立足于勝義實相展開,故此和斷見、無因論根本就不沾邊。除了上面的介紹,月稱論師在《入中論》裏明確講道:“有情世間器世間,種種差別由心立。”承認心識是器情萬有的生源。寂天論師在《入菩薩行論》中說:“虎獅大象熊,蛇及一切敵,有情地獄卒,惡神並羅刹,唯由系此心,即攝彼一切。調伏此一心,一切皆馴服。實語者佛言,一切諸畏懼,無量衆苦痛,皆從心所生。有情獄兵器,何人故意造?誰製燒鐵地?女衆(鐵柱山地獄中的可怖鐵女)從何出?佛說彼一切,皆由惡心造。”此謂一切外境皆唯心所感,唯心所現。此外,《入菩薩行論》還講到六度皆依心而立的道理:“若除衆生貧,始圓施度者,今猶見饑貧,昔佛雲何成?心樂與衆生,身財及果德,依此施度圓,故施唯依心。遣魚至何方,始得不遭傷?斷盡惡心時,說爲戒度圓。頑者如虛空,豈能盡製彼?若息此嗔心,則同滅衆敵。何需足量革,盡覆此大地,片革墊靴底,即同覆大地。如是吾不克,盡製諸外敵,唯應伏此心,何勞製其余?生一明定心,亦得梵天果,身口善縱勤,心弱難成就。雖久習念誦,及余衆苦行,然心散他處,佛說彼無益。若不知此心,奧秘法中尊,求樂或避苦,無義終漂泊。”

   可見,中觀應成派並非在任何情況下都無有承認。在觀待凡夫分別心而暫時宣說二谛時,一方面于俗谛中承許不虛的緣起顯現和心識的重要性,一方面又于勝義中將輪涅萬法均抉擇爲無實空性。二谛雙運,缺一不可。《定解寶燈論》雲:“如是因或道中觀,二谛承認均自宗,並非勝義作自宗,世俗谛則推與他。若爾自宗則成爲,僅是獨立勝義谛,謗說基道果諸現,唯是迷亂之所斷。究竟時唯剩單空,二智等無之觀點,如同聲緣自道中,所許無余之涅槃,此亦猶如燈火滅,實際無有差別故。佛說誹謗雙運界,釋迦佛法之盜賊,亦是毀滅正法者。以理亦知此觀點,于有誹謗爲無理,依靠定解金剛火,能焚惡見之高山。是故中觀諸論許:對于妙慧因中觀,以理觀察未成前,不成雙運果中觀。故雖以理而抉擇,現空二谛之法理,然終成立無別果,此爲…

《第六章 聚焦阿賴耶 第四節 有無阿賴耶識的因果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