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第六章 聚焦阿赖耶 第四节 有无阿赖耶识的因果观▪P2

  ..续本文上一页业,作者及果报,皆如幻如梦,如焰亦如响。”所以中观宗承许作者、作业、果报等皆缘起无自性,具有十分可靠的依据,甚为合理。上文所引《大般若经》和《维摩诘经》的教言,也证明了这一点。

   可能的疑惑还有:撇开以阿赖耶识为核心的严密体系,仅以缘起生来交代复杂的业果规律,是不是有些粗疏呢?非也!无自性的缘起生,它的精神其实非常空灵高妙,足以有效说明器情万有的现起规律。是不是越具体、越细腻的,就越高明呢?事实不是这样。譬如中学生解力学题时,就常得到老师的提示:如能巧用能量守衡定律,注意分析势能和动能的转化关系,则有可能省略繁琐的牛顿第二定律运算等细节过程,从而快速得解。所以说,简洁、明快,并不一定等于粗疏和低劣,恰恰相反,绕过繁琐的细节,一把抓住内在的普遍规律,往往体现着更高明的眼光和智慧。

   中观宗在世俗方面的删繁就简,与其对胜义实相的出色抉择和高度重视不无关系。我们知道,转凡入圣的关键是观修离戏实相,当此之际,世俗名言如何安立并非特别要紧。在保证不错乱所有基本因果法则的前提下,通过无自性的缘起生善巧建立完全够用的业果理论,不仅显得举重若轻,更重要的是可避免过度纠缠在繁复艰涩的名相海洋中,给渴求解脱的心灵增添不必要的束缚。大乘学人最迫切的希求和任务就是寂灭戏论分别心,证取无分别圣智。在这种锐意进取(而不是把言思分别当作永久家园)的过程中,投入过多精力构筑奢华的名相大厦,令本须断除的分别心转更炽盛,显然是不明智的。侧重抉择离戏实相、致力于断障证真的中观应成派,没有义务和闲情在过于繁复琐碎的名相知解上凑热闹。《永嘉证道歌》“分别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的感慨,就是强烈的共鸣。太虚大师《曹溪禅之新击节》的分析,也在一定程度上道出个中玄机:“殊不知诸祖岂不能言哉!特以实非言思之所及耳。虽构种种形容绘画之说,徒益名想之影,反障证悟之门,故曹溪力呵之。有曹溪力呵之,故虽有神会等知解宗徒,而宗风仍畅。慈恩等于知解教徒未力呵斥……”

   是不是越庞杂繁复,就越高妙可敬?是不是八识说一定比六识说“进化”得更高级?这些事,还真是说不准呀!

   上面介绍的诸种业果学说,均是释尊应机利生的事业游舞,各有千秋。这些学说,在各宗特有的理论框架内,皆能无误安立业果,且令各宗学人认真信奉取舍,趋向解脱。安立业果是方便,获取解脱才是究竟目的。圣者祖师针对众生的不同根性,通过不失坏法、相续、阿赖耶识或缘起生等善巧安立的业果观,都是为这一目的服务的。究实而论,一切业果皆依缘假有,所以缘起无自性,堪称是业因果(乃及整个现相界)的普遍规律。

   道理虽本如是,但萧张师徒却有所不知,执意用“唯(萧氏神我)阿赖耶识”的独裁、僵化观念,来评议业因果。他们对中观宗妙义尤为无法堪忍,处处扣上“断灭见”、“无因论”等帽子,大肆诋毁。从“唯一的成佛之道唯一掌控在萧某人手中”的预设前提出发,这种霸道行为是可以理解的,然而,从捍卫佛法的纯洁性和神圣性的角度看,萧平实师徒的做法,却是不能容忍的。

   作为所熏法的生灭阿赖耶识坚住、持种,由此发展起来的业果体系,的确是唯识宗的骄傲。然而,《俱舍论》等小乘教法没按八识说也安立了业因果,般若系经典也没倚重八识说。更何况,实常僵化的“萧氏阿赖耶识”跟“不坚密有虚疏故,可容种子”的唯识正义明显相违,连持种、所熏的基本条件也不具备。所以说,萧氏独裁因果观,纯属神我戏论的无理取闹。

   如《狂密与真密》云:

   “如是说法,乃是断灭空,堕于应成派中观“无因论之缘起性空”邪见中……如是否定第八识后所说之缘起性空乃是无因论之缘起性空故。何故此名“无因论之缘起性空”?谓若无第八识之执持一切种而来此世,若非第八识执持吾人往世之业种而受胎出生此世色身,则吾人此世蕴处界即是离根本因第八识而无因现起故,乃是唯凭父母之缘便能现起故,则是“无因唯缘”之法,故名无因论。否定第八识为持种心后、业种可以无执持者,而于未来世随缘乱现于其它众生身上,故名无因论者。”

   “莫依密宗应成派中观之邪见,应成中观是无因论、兔无角论、断灭论之邪见故,依之不能证得二乘解脱果故,亦违大乘佛菩提果故。如是“中观”邪见,于现实之密宗“佛教”中存在,故名现实中之狂密。”

   《真假邪说》云:“显教或是密宗内的应成派中观者,则是拨无因果,妄谓一切法空、缘起性空,谓无第八识而能生一切法,即落于断见、无因论中。”(P145)

   是否不依第八识就必定无法建立业因果?断舍第八识是否为应成派独家说法?缘生无自性和以实法为依托的业果观孰优孰劣?这些问题,现在已经十分明朗,前文的阐释,给出了一切正常人都能理解的答案。

   萧张师徒的指责,在很大程度上源自对中观应成派有时分二谛、有时不分二谛的灵活理论的无知。《定解宝灯论》云:“龙钦绕降如是言:中观有无承认否,旧派大德执一方,各宗均有功与过,是故本人之观点:衡量胜义实相时,依本性中皆不成,如是有何可承认?故而究竟之自宗,即是实相之所许,由此辩论等之时,依照本性无所许;后得道果诸安立,互不混杂而承许。此后如实释此理,即是我之善说力。”在全知龙钦巴尊者、全知麦彭仁波切等大智者的善说加持下,自宗宁玛派最极清净地继承和弘扬了中观应成派的无垢妙义,对入定位和后得位、空性和业果等关要作出合理阐释。《定解宝灯论新月释》就此讲道:

   “宁玛派认为应成派分入根本慧定之细中观与后得之粗中观。后者是随顺于心识之行境,在心识前,承许分开二谛,在世俗谛中安立唯是名言假立的缘起显现法;在胜义谛中承认显现法之本性是单空或大空性。但此时之胜义谛是心识之行境,是总相,而非自相。胜义谛之自相应是圣者智慧之行境,即入根本慧定之境界,此时一切皆不承认,因实相中本来无有任何戏论故,不住于任何边故。若不如是承许,则与圣境印度应成派观点相违。”

   “应成派后学者皆应遵循月称菩萨的观点,胜义谛中固然一切皆不承认,然于名言中,在《入中论》及其自释等中建立了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五道十地、菩提心、大悲心、十力四无畏等基道果诸法,故若许大中观一切皆不承认,则现量于能诠句上与月称菩萨相违。

   应成派胜义谛的所诠义远离一切戏论,此为诸法的实相义;然而为了现证如是实相义,必须安立名言上的基道果,以及名言中的有漏因果与无漏因果,故必定有所承认。……如月称菩萨在《显句论》中云:“欲求水者,先需准备盛水之器;欲证悟胜义实相,无有疑惑地必须承认名言谛。”如果仅仅笼统地把大中观许为一切皆不承认,则与所诠义也相违。

   这种何时皆一切不承认的观点,也与寂天菩萨《入菩萨行》的能诠句与所诠义相违。雪域前代后代中观论师皆承认寂天论师是应成派论师,《入菩萨行》为应成派的论典。《入菩萨行》有十品,阐述了世俗谛与胜义谛之诸法,故一切皆不承认之观点与此能诠句相违。通过十品能诠句诠述了胜义与世俗二谛:前八品讲了大乘菩提心及忍辱、精进、禅定等世俗修法,第九品讲述了胜义谛大空性,及世俗谛基道果诸法。故一切不承认的观点与《入菩萨行》之所诠义亦相违。”

   正因为抉择后得理论及观待凡夫学人时,应成派分开二谛并各予承认,所以诸大论师于世俗名言中并没特意找阿赖耶识和随理唯识的麻烦,一切破斥皆立足于胜义实相展开,故此和断见、无因论根本就不沾边。除了上面的介绍,月称论师在《入中论》里明确讲道:“有情世间器世间,种种差别由心立。”承认心识是器情万有的生源。寂天论师在《入菩萨行论》中说:“虎狮大象熊,蛇及一切敌,有情地狱卒,恶神并罗刹,唯由系此心,即摄彼一切。调伏此一心,一切皆驯服。实语者佛言,一切诸畏惧,无量众苦痛,皆从心所生。有情狱兵器,何人故意造?谁制烧铁地?女众(铁柱山地狱中的可怖铁女)从何出?佛说彼一切,皆由恶心造。”此谓一切外境皆唯心所感,唯心所现。此外,《入菩萨行论》还讲到六度皆依心而立的道理:“若除众生贫,始圆施度者,今犹见饥贫,昔佛云何成?心乐与众生,身财及果德,依此施度圆,故施唯依心。遣鱼至何方,始得不遭伤?断尽恶心时,说为戒度圆。顽者如虚空,岂能尽制彼?若息此嗔心,则同灭众敌。何需足量革,尽覆此大地,片革垫靴底,即同覆大地。如是吾不克,尽制诸外敌,唯应伏此心,何劳制其余?生一明定心,亦得梵天果,身口善纵勤,心弱难成就。虽久习念诵,及余众苦行,然心散他处,佛说彼无益。若不知此心,奥秘法中尊,求乐或避苦,无义终漂泊。”

   可见,中观应成派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无有承认。在观待凡夫分别心而暂时宣说二谛时,一方面于俗谛中承许不虚的缘起显现和心识的重要性,一方面又于胜义中将轮涅万法均抉择为无实空性。二谛双运,缺一不可。《定解宝灯论》云:“如是因或道中观,二谛承认均自宗,并非胜义作自宗,世俗谛则推与他。若尔自宗则成为,仅是独立胜义谛,谤说基道果诸现,唯是迷乱之所断。究竟时唯剩单空,二智等无之观点,如同声缘自道中,所许无余之涅槃,此亦犹如灯火灭,实际无有差别故。佛说诽谤双运界,释迦佛法之盗贼,亦是毁灭正法者。以理亦知此观点,于有诽谤为无理,依靠定解金刚火,能焚恶见之高山。是故中观诸论许:对于妙慧因中观,以理观察未成前,不成双运果中观。故虽以理而抉择,现空二谛之法理,然终成立无别果,此为…

《第六章 聚焦阿赖耶 第四节 有无阿赖耶识的因果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