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修证之道 第一节 识性圆通(1)
无论在显宗还是密宗里,抉择正见的目的,都是为了顺利趋入实际修持,圆证无上菩提。见、修、行、果的有机流程,使得建立在善妙见解上的如理修持,成为至关重要的一环。在本章中,我们有机会和诸位佛友一道就修证过程中的一些关键问题进行认真探讨,以辨明正邪、取舍之处。
从萧平实师徒对意识的本来体性的曲解说起。
《宗门血脉》云:“而莲花生、阿底峡、密勒日巴、冈波巴、宗喀巴等人,竟同以意识为真如,堕入常见外道邪见之中;历代师徒口耳相传,直至如今,仍以意识为不生灭心。”
《真假邪说》云:“索达吉在前面否定藏密祖师或现在的大德都不会认定意识不生不灭,可是他接着又违背其立论言:“众多大德均一致公认,意识的本体不生不灭,但在显现上则刹那生灭,根本不应妄执。”公开地认定意识心是不生不灭,与常见外道所说的意识觉知心是不生不灭心完全相同。”(P136)
“索达吉堪布如此言说:“众多大德均一致公认,意识的本体不生不灭,但在显现上则刹那生灭,根本不应妄执。且这并非是藏传佛教的“独门邪说”,佛经中早就表述过这一观点。”正落入双具不如理建立见的“常见”与“断见”的诽谤见中。谓一切粗细意识都是生灭法,都是有生之法,从如来藏因及意根与法尘缘而生,都是有为法,所以才能够具有分别、见闻觉知的能力;如果意识是“常”而一成不变的话,意识如果不随着外境而改变的话,我们要如何能够赖以分辨瞬息万变的外在事物而生活呢?而索达吉认同藏密祖师的邪见,将意识本身建立为不生不灭的本体,正是落入“常见”中,和常见外道所说完全无异,因为意识根本上就是“无有常住”的有生有灭的体性。”(P146)
很明显,萧张师徒没有读懂,堪布仁波切此处所谓的“本体”,乃是指意识的胜义法性——这从与“显现上则刹那生灭”的对举中,已经十分清楚地表达出来。“不知分别此二谛,由邪分别入歧途”的萧张师徒,对世俗和胜义、有法和法性等基本佛法常识的无知,既让人震惊,又让人怜悯。
正因为对佛法的深妙内涵和深层联系一窍不通,萧平实师徒才酷爱断章取义,不时地冒出些幼稚的谤法杂音。经论中为何有时讲放舍十八界,有时又说(《楞严经》)“于十八界一一修行,皆得圆满无上菩提,于其中间亦无贤劣”?为何有时说根、识为生灭无常的轮转根本,有时又许为性无生灭的还灭关窍?为何有时讲法法平等无有差别,有时又说须一门深入以澄浊解结?……这些法义精髓,显然不是无知的谤法群小所能了知的。
前文有述,轮涅无二是大乘佛法的核心要义,下面,我们就本着这一精神并以意识为例,作一些具体的分析。
第二转般若****侧重开显离戏大空性,从现空二谛的角度观察,很容易得出“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结论。此理于般若经中有广述;龙树菩萨《中论》开篇的礼赞偈,也是以“不生亦不灭”打头的。此外,《方广大庄严经》讲道:“实际非实际,真如非真如,示诸法体性,转如是****。眼耳鼻舌身,及意皆不实,体性空无思,转如是****。”蕅益大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释要》云:“又恐执迷之人,谓此五蕴实相从照见生,故更申示之曰:是五蕴诸法,当体即是真空实相,本自如斯,非实相生而五蕴灭。以五蕴(当然包括识蕴里的意识——引者注)本自不生不灭,故名为空相耳。”可见意识在内的一切显现法,其胜义法性本来即是不生不灭的实相大空性。从离戏大空的角度而言,轮回和涅槃无有差别。
全知麦彭仁波切的《中观庄严论释》在破析了小乘对无分微尘的执著后,紧接着便讲到十八界无实性空的道理:“凡是直接或间接与微尘相联的这一切法均是以微尘为基础,因此必然随着微尘的消失而消失。由于极微尘不存在,成实的十色界也必定无有。如此一来,以五根作为增上缘、五境作为所缘缘产生的眼识等五识也不成立实有。如果它们不成立,那么以等无间缘明确建立的意识显然也无法被证明是成实的。如此六识聚倘若未得以证实,那么轻而易举便可了知彼后无间的意根也同样无实,并且无实的心、当时与它成住同质的想、受、思等一切心所一概无有自性。直接或间接与色等相联的所有不相应行也同样成立无实。这些不相应行仅是以心假立的,实际并不存在。关于这一点,诸位智者已经百般破析得七零八落,在死尸上无需再用利刃奋力相击。如果说无表色均是以诸大种为因而成,那么只要大种不存在,无表色自然也就销声匿迹了。关于虚空等无为法,前文中已经破析过。
由于已阐明了十八界均无自性,因此自宗所说的多法成立无实的道理就是以上这样。”
上述教言,从空性角度说明了藏传佛教对意识及十八界的认识。超越虚妄生灭的世俗相状,趋入离戏空性的不生灭实相,如此清净的见修妙道不存在任何过失。
故此,从第二转****的角度看,堪布仁波切所言“意识的本体不生不灭,但在显现上则刹那生灭,根本不应妄执”,乃是对现空二谛正理的如实表述,极为纯净无垢。
第三转****认为一切世俗有法的本来体性即是法性如来藏,生死轮回与胜义涅槃平等无二,如冰和水般不可割裂。作为世俗有法的根、尘、识,虽于相对层面中显现生灭无常,然五蕴、六入、七大、十八界等一切世俗法的胜义法性,却无不如《楞严经》所言“本如来藏妙真如性”,悉皆不生不灭,寂湛圆明。弥勒、无著等圣尊对了义他空实相的不朽论述,也在在说明了这一道理。既然意识的本来胜义体性即是“如来藏妙真如性”,那么想推翻堪布仁波切的观点,唯一的办法,就是苦心孤诣地去论证“如来藏妙真如性”乃生灭无常之法!——这当然不是件容易事。
不埋头论证法性如来藏的生灭无常,仅抓些宣说意识在世俗显现上生灭无常的教言,就慌里慌张地跑来攻击对意识的胜义不生灭的承许,是很可笑的。拿世俗相状来反对胜义实相,跟例举凡夫有情存在生死惑业而否定如来的寂妙涅槃胜境,一样的荒唐。
萧张先生应该记住,所谓“意识的本体不生不灭”,是立足于胜义实相得出的结论;而“在显现上则刹那生灭”,乃是就世俗现相而言。如此圆满无垢的法语,表明堪布仁波切具足二谛圆融的大乘殊胜正见。于此妄加指责,是毫无道理的。
需要指出,堪布仁波切的原话为“众多大德均一致公认意识的本体不生不灭”,而萧张师徒却说成是“公开认定意识心是不生不灭心”。这个本想不让人察觉的细节变动,引起了我们的高度警觉,因此要问:你们到底是再次玩弄偷换文字的手段,而故意将堪布仁波切讲到的胜义实相——“意识的本体”,技术性地改成截然相反的世俗有法——“意识心”呢?还是在你们心目中,“意识的本体”和“意识心”原本就绝对等价,毫无差别?如果是第一种情况,就没什么好说的了;若属第二种情况,则说明你们对二谛的意义茫然无知,这也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
“本体”二字的重要性,应当用不着过多解释。说“冰的本体是水,柔和而善动”,跟直接说“冰柔和而善动”,肯定不是一回事。老子在《道德经》里讲的“天下莫柔弱于水”,也必不是指水所结成之冰,而是指常温常压下的液态H2O化合物——它才是冰的本来体性。
《诸法无行经》云:“一切(生灭)有为法,即是(不生灭)无为法。”《大庄严法门经》云:“如是五阴体性即是菩提体性,菩提体性即是一切诸佛体性。汝身中五阴体性即是一切诸佛体性,诸佛体性即是一切众生五阴体性。”《大乘起信论义记》云:“依如来藏有生灭心者,谓不生灭心因无明风动作生灭,故说生灭心依不生灭心。然此二心竟无二体,但约二义以说相依也。如不动之水,为风所吹而作动水,动静虽殊,而水体是一,亦得说言依静水故有其动水。当知此中理趣亦尔,准可思之。谓自性清净心名如来藏,因无明风动作生灭,故云依如来藏有生灭心也。”由是可知,在迷时的凡夫阶段,真如不变随缘而起现生灭无常的意识心等有法,然而即便在这个不幸的时期,万有的本性依然没有离开真如,就像冰中未舍水性、浪体即为静水一样。
是故,无论从二转自空见还是从三转他空见观察,堪布仁波切的教言,均以理极成。萧张师徒的指责,则有违正理。若按他们的意见——意识等有法永远“根本上就是“无有常住”的有生有灭的体性”,与胜义法性绝对没有关系,还应成下述太过:在法界中存在无有胜义法性的世俗有法;法性未周遍有法而存在局限性;二谛(依圆)非一非异的原则需要舍弃……
尤为不幸的是,如果意识等世俗有法和胜义法性毫不相关,生灭杂染是其根本的、实有的自性的话,则世俗有法势必永无断除之可能,如是应成一切具有意识、业惑的众生皆无法获得解脱!
大乘佛法认为,若能悟入虚妄有法的不生灭离戏法性,即可断惑证真。而如果“冰”的本性与“水”毫不相干,“冰”永远在“根本上就是“无有常住”的有生有灭的体性”,那又怎么泮冰得水呢?——此时,是否只有把自性生灭的意识等劣法从学人相续中掏出来扔到一边(注意:扔掉不等于寂灭;只有本性无生无灭仅在幻现上似显生灭的法,才有“生灭既灭,寂灭现前”的可能,如本性为柔活之水的冰才有可能灭除其暂时的坚硬幻相),然后再格外求觅一个高贵可爱的法性真如塞入心窝呢?那个被扔掉的意识,既然先有而后有,无法寂灭(须永葆其根本的、自性实有的生灭体性以抗拒无有生灭的法性真如),则与《中论》讲到的“若法有定性,非无则是常”的…
《第七章 修证之道 第一节 识性圆通(1)》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