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五章 現空雙運 第四節 與蕭張先生商榷(2)▪P2

  ..續本文上一頁不合不散?”佛告善現:“色不合不散,受想行識不合不散,廣說乃至一切智智不合不散,貪欲瞋恚愚癡不合不散,欲界色界無色界不合不散,有爲界無爲界不合不散。所以者何?如是諸法皆無自性,若無自性則無所有,若無所有則不可說有合有散。諸菩薩摩诃薩于一切法,如是了知則能了知略廣之相。””

   二轉自空體系所講的“一切法”和“一切法空”,有沒有給一個神聖可人的實常現基留下生存空間,難道還不清楚嗎?

   接著觀察,龍樹菩薩說的“一切諸法,性常自空,不以智慧方便觀故空”,是否真如蕭張師徒所釋,意謂“沒有證悟的凡夫,因爲不能以般若智慧現觀,得知有一真實如來藏阿賴耶識自在,因此只能夠觀察得知一切法無有自性,是爲性空”呢?顯然不是。龍樹菩薩的原意分明是說,萬法的自性空並非通過大乘行人的空智觀修才改造新生,而是法爾如是的本具法性。如《大智度論》雲:“如無所得般若中說:色等法,非以空故空,從本已來常自空。色等法,不以智慧不及故無所得,從本已來常自無所得。”《大般若經》雲:“雲何自性由自性空,謂一切法皆自性空,此空非智所作,亦非余所作。”《寶積經》雲:“複次迦葉,真實觀者,不以空故令諸法空,但法性自空。”完全不懂大乘佛法的蕭張師徒,卻瞎說成:因爲沒有證悟的凡夫人無力“以般若智慧現觀”如來藏、阿賴耶的自在實有,所以就只能得出一切法均無自性的淺薄的空性見!爲了強行成立己方觀點,蕭張師徒顯然已喪失理智了。

   正因爲對龍樹菩薩的本意全然不知,所以他們才糊塗地說:“即使是無明凡夫,不知實相心的不生不滅存在,因爲沒有智慧,“不以智慧方便觀”,但是也能夠觀察發現到十八界等現象界的一切法,都是無常、無自性,最後都會成空,所以凡夫俗話才會說:“人也空、財也空、妻也空(夫也空)、一切最後都會成空,沒有什麼好執著的﹗”因此說,法界內一切法本是緣起性空無常變異現象,不必具有般若智慧亦能了知這個現象。”

   是不是“不以智慧方便觀”的“無明凡夫人”、“不必具有般若智慧”,亦可了悟“一切法本是緣起性空”的大乘妙義呢?決非如此。事實上,世間凡夫人所謂的“人也空、財也空”等,根本沒有以勝義理進行深入的觀察和抉擇,也沒有清淨的空性定解,只不過是粗浮的厭世感的偶然發泄而已。蕭張師徒的這通議論,不但無法貶低大乘空性法門的價值和地位,反而恰好說明:他們心目中的“大乘空性”,跟沒入道的世間愚人之見無二無別。這就使得他們對勝妙絕倫的應成大空性的激情毀謗,成了可以理解和諒解的罪惡。

   世間凡愚到底能不能輕易通達空性正義呢?《大智度論》明確講道:“若一切衆生自知諸法自性空者,(應成)菩薩不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意,亦不于六道中拔出衆生。何以故?衆生自知諸法性空則無所度,譬如無病則不須藥,無暗則不須燈明。須菩提,今衆生實不知自相空法故,隨心取相生著,以著故染,染故隨于五欲,隨五欲故爲貪所覆,貪因緣故悭虛诳嫉妒瞋恚鬥诤,以瞋恚故起諸罪業無所識知,是故壽終隨業因緣生于彼處,續作生死業,常往來六道中無複窮已。”

   非但世間凡愚無法通達空性奧義,乃至二乘聖人也沒證得圓滿空義。如果大乘空義真如此簡單,佛陀又何須二十二年暢演般若法門呢?諸大菩薩、曆代聖祖又何須紛紛造論廣爲開顯呢?佛經祖語在在宣說,若能悟達般若空性即可獲證聖果(如第叁章所述),倘若世間“無明凡夫”也可輕易了悟空性,那麼他們豈不皆已無勤獲得解脫了?此與同修會所斷言的當代別處絕無開悟、登地的成就者,豈不應成極大相違?複次,堪布仁波切所引的那段《大智度論》,開言便是“摩诃衍空門者”,“摩诃衍”當然是指大乘佛法,把大乘佛法跟未入道的世間“無明凡夫”劃上等號,難道就是蕭先生師徒的最新悟境嗎?

   蕭平實在《宗門血脈》中也講道:“解脫貪欲或愚癡,非如仁波切所言:可由觀察貪欲愚癡之空幻不實而完成。何以故?一切凡夫皆知其虛幻無常而仍不得解脫故。”是否一切凡夫都知道無明煩惱的無實性空?是否大乘空性妙義真是粗淺普及的世俗知識?還是請蕭張先生叁思而後言吧!

   尤爲奇怪的是,一會兒講“佛亦說十八界內一切現象法,包括色、色自空……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等等,這一些現象界即使到了佛地,還是無有自性,最後也成空”,一會兒又說“因爲不能以般若智慧現觀,得知有一真實如來藏阿賴耶識自在,因此只能夠觀察得知(除如來藏以外的)一切法無有自性,是爲性空”,這兩句話明顯自相矛盾。法身如來藏到底包不包含在一切法之中?到底是無自性,還是有自性?到底是性空,還是非性空?蕭張師徒顯然已經不知該說什麼才好了。又要堅持既有邪見,又不敢明目張膽地推翻佛經祖語,還得自圓其說,蕭平實師徒的確是天底下最狼狽的“終結者”!

   蕭張師徒說:“索達吉堪布所言:“不論是釋迦牟尼佛還是龍樹菩薩,都不可能以任何方式承認如來藏及阿賴耶識的實有。即就是在重點宣說如來藏的第叁轉****期間,佛陀依然是把如來藏與空性當成一體的兩(個側)面,也從未扔下空性單言如來藏的恒常實存。在這一轉****的過程中,佛陀的真實本意實是指——所謂如來藏的“有”,是指一種超越了凡夫以分別心安立的“有”與“無”這一需相觀待而存在的幻有之後的存在。”都只是在意識的體性上所建立的言論而已,都只是意識思惟所得的凡夫知見而已。謂索達吉堪布既然認爲“如來藏與空性當成一體的兩面”、“如來藏與空性之間本體爲一”、“如來藏及阿賴耶識的實有”,換句話說,事實上索達吉就是認爲如來藏是一個,空性是另一個,兩個同依另一個本體而存在,就成爲叁個法了。

   譬如吾人取一圓幣,總有兩面,一面人像、一面數字,然後可說人像與數字之本體爲一、人像與數字當成一圓硬幣的兩面。如是,人像與數字成爲兩個,但與銅幣既不是同一個,也不是兩個,才能成爲非一非異的意義……

   而且索達吉堪布此種立論,明白的顯現出:“如來藏與空性有另一個所依的本體存在”,因爲如果不承認如來藏與空性有另一個所依的本體,那麼索達吉堪布所說“如來藏與空性當成一體的兩面”,就不可避免地會使他所說的如來藏與空性失去依附的一體而不得存在,雙雙落入斷滅論中。索達吉堪布如是自語相違,一會兒說:“不可能以任何方式承認如來藏及阿賴耶識的實有”,一會兒又說:“如來藏與空性當成一體的兩面”,言論顛顛倒倒,根本不懂因明學中最粗淺的道理,還自以爲條理分明、解析明確,連自宗立義已經落入斷滅見而自相矛盾中都不了知。索達吉堪布更幻想“所謂如來藏的“有”,是指一種超越了凡夫以分別心安立的“有”與“無”這一需相觀待而存在的幻有之後的存在。”幻想如來藏是一個“幻有之後的存在”,誤認爲出叁界的如來藏沒有自性本體;換句話說,他是妄說如來藏是一個不存在的存在,因爲幻有就是沒有,如此又極成斷滅見,又極成萬法無因唯緣即得自起的無因論。又,索達吉堪布既然弄巧成拙,且再給一機會令其自言成就,故請問您:既然說如來藏是一個、空性是另一個、本體又是另一個,那筆者現在請問:這叁個之中,是其中哪一個具有不生義?哪一個具有不滅義?哪一個是不常義?哪一個是不斷義?哪一個是不一?哪一個是不異?哪一個不來?哪一個不去?請您再出書說明一下吧!咱們再響應另一本書來辨正一下,讓佛教界都能知道您的佛法“證量”。”(P264~266)

   濃烈的實執異味撲面襲來。處理這堆垃圾信息,是對正信佛子耐心的一大考驗。

   堪布仁波切說的“不論是釋迦牟尼佛還是龍樹菩薩,都不可能以任何方式承認如來藏及阿賴耶識的實有”,是按第二轉****的現空二谛而論;“所謂如來藏的“有”,是指一種超越了凡夫以分別心安立的“有”與“無”這一需相觀待而存在的幻有之後的存在”,乃是就第叁轉了義他空見而言。這些話,十分精辟地道出了大乘佛法的精華要義。可惜在實執深重的邪見者面前,竟成對牛彈琴。

   “超越了凡夫以分別心安立的“有”與“無”這一需相觀待而存在的幻有之後的存在”,並非絕對否定如來藏的顯現,而是說如來藏光明非爲二元對立的凡夫心行境,乃是聖者智慧方可現量照見的離戲實相。如果一切都須由凡夫心做主,不允許超離分別意識的行境,那就沒多大意思了。對分別心的遷就和溺愛,實際是對無分別聖智的反動,也是對離戲法界和大乘聖教的蔑視。這些道理,前文已說得很透。《大乘莊嚴經論》雲:“分別若恒有,真實則永無;分別若永無,真實則恒有。”《辨法法性論》雲:“彼現法性隱,彼沒法性現。”無數了義教言均可作證。

   終極真理竟然是自己絕對信賴的分別意識所完全不能想象和把握的,這個事實顯然對受寵的凡夫心和寵愛凡夫心的蕭張先生構成打擊。一旦手心裏什麼東西也抓不住,他們還靠什麼活下去呢?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揭示凡夫心不喜歡的事實的正法宗派,被扣上斷滅見、無因論的帽子。這是得罪凡夫心必須付出的代價。

   法界本性乃是現空一味的大雙運,且叁谛圓融莫分彼此。在凡夫心受到批判的了義層面,講空性即是講如來藏,講如來藏亦未離開大空性懷抱,所謂“並是畢竟空,並是如來藏,並是中道”。蕭張師徒卻硬說成:空性是一個東西,如來藏是一個東西,二者複共同貼附于另一個本體上。雄健奔放的實執分別心,頓時就抓住了叁個法。

   分別心的高度執相、排他的特性,容易誘使凡夫人産生這樣的錯覺:談到空性就抛開了顯現;說起顯現就遠離了空性…

《第五章 現空雙運 第四節 與蕭張先生商榷(2)》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