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從衆緣生,是人即能見佛法身,增益智慧,能見四聖谛苦集滅道,見四聖谛得四果滅諸苦惱。是故不應破空義。若破空義,則破因緣法;破因緣法,則破叁寶;若破叁寶,則爲自破。)”《般若燈論》雲:“如來爲欲驚怖一切外道及人天衆生,令息諸惡見過患故,說緣起法。佛由決了緣起法故,名稱高遠,遍一切世間,以是因緣故名爲佛。”“如諸大乘經中說:“若諸緣起彼無起,彼起自體不可得,若緣自在說彼空,解空名爲不放逸。若人知無一物起,亦複知無一物滅,彼非有故亦非無,見彼世間悉空寂。能爲依怙轉****,說諸法空開示彼,有無不起俱亦非,非有非無無起處。世間因緣悉如是,但彼凡夫妄分別,常無起法是如來,彼一切法如善逝。”複次如般若波羅密經中說:“文殊師利如是應知,彼一切法不起不滅,名爲如來。””“複次如經偈言:能見緣起者,是名爲見法,若能見法者,即爲見如來。”《肇論新疏》雲:“見緣起性空之理,即爲見佛。”《中觀論疏》雲:“涅槃經見緣起爲見法,見法爲見佛,見佛見佛性,即是今論所引。”《十二門論疏》雲:“涅槃經見緣起爲見法,見法即見中道,見中道即見佛,亦見佛性。”《萬善同歸集》雲:“祖立言诠,佛垂教迹,但破遍計所執,不壞緣起法門。遍計性者,情有理無,如繩上生蛇杌中見鬼,無而橫計,脫體全空。依他性者,即是因緣,若隨淨緣,即得成聖;若隨染緣,即乃爲凡。是以從緣無性故號圓成。法華經雲:諸佛兩足尊,知法常無性,佛種從緣起,是故說一乘。論雲:若見因緣法,則名爲見佛。故知無有一塵不合理事,未有一法非是佛乘。皆是不了萬法之初源,一塵之自性,遂生情執,滯相迷名妄分自他。”《宗鏡錄》雲:“但起唯緣起,滅唯緣滅,起滅唯緣,人法俱寂。若了此我法二空,即證圓理。故雲“若見因緣法,是名爲見佛。””這些教言,顯然不是把緣起性空當作二乘不了義法加以贊歎。
唯識的主要內容是叁自性。如果粗略地對應,遍計所執相當于中觀所謂的“倒世俗”,依他起相當于中觀的“正世俗”,二者均屬緣起範疇;圓成實的二空真如和中觀的勝義空性則異曲同工。由此可見,叁自性和緣起性空實際兼容不悖。《楞伽經》所言“五法叁自性,及與八種識,二種無有我,悉攝摩诃衍”,也道出了大乘佛法的融通無違。此外,具體分析時,遍計所執的情有理無、依他起的非有似有、圓成實的真空妙有,其實也都各自包含緣起顯現和無實性空兩個側面,沒跳出現空雙運範圍。太虛大師說唯識宗繞來繞去“其結果仍不過說明緣生性空,不出空宗的二谛理”,應該是有根據的。因此,若說緣起性空僅僅是二乘法,只能表明蕭平實根本就沒弄懂(包括唯識在內的)大乘佛法的基本常識和根本歸趣。
如所周知,北齊慧文禅師正是讀到《中論觀四谛品》頌文“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爲是假名,亦是中道義”,才了悟叁谛圓融之旨,複經南嶽慧思再傳于天臺智顗大師,此一偈二十字遂成觀門究竟之勘文。《法華玄義釋簽》贊曰:“中論偈意,一實不思議,遍申諸經。”《中觀論疏》雲:“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爲是假名,亦是中道義。略明因緣凡有叁義:一者因緣是空義,以因緣所生法即是寂滅性,故知因緣即是空義。二者因緣是假義,既無自性故不得言有,空亦複空故不得言空,爲化衆生故以假名說,故因緣是假義。叁者因緣是中道義,即此因緣離于二邊,故名爲中道。”如果包納了圓融叁谛的緣起性空竟是二乘法的話,則應成聲緣人成爲大乘修行者,或者大乘至境無出小乘證境之外的過失。不知習慣了信口開河的蕭張師徒可曾想過這些問題?
關于大乘性空妙義,前文已作了詳述。在這兒,有必要就“緣起”理略加辨析。
自古以來,外道徒編造了形形色色的創世說和世界觀,如大梵、大自在天、上帝、自然生、宿命論等等,皆屬非理妄執。唯有佛教緣起論,才說明了宇宙萬有形成和演變的真實規律,並爲修行人的解脫成就提供了可靠的理論指導。是故龍樹菩薩在《中論》一開頭就衷心贊歎道:“能說是因緣,善滅諸戲論,我稽首禮佛,諸說中第一。”
從某種角度出發,有將釋尊教法劃分爲緣起論和實相論兩大體系的傾向。一般認爲,緣起論涉及時間關系(縱向),主張“真有俗空”,屬“有”論,爲表德門;實相論側重于空間關系(橫向),主張“真空俗有”,屬“空”論,爲遮情門。而實際上,靈妙飛揚的大乘精神是很難用簡單的硬性條款來約束的。比如說,緣起論就關涉到現象的時、空、聯系等衆多因素;而因、緣、果、報等時間關系亦可含于諸法實相的十如是中,“大緣起因”還是中觀抉擇實相空性的“因王”。是故現實中,優秀的大乘教派莫不是從緣起顯現和實相空性無二雙運的角度來發展自家學說,形式上的多姿多彩並不表示她們沒有一個共同支點,更不意味她們存在根本對立。
相應衆生的不同根性以及高低宗乘,佛教緣起說有多個層次,如小乘的業感緣起(十二緣起),瑜伽行派的賴耶緣起,楞伽、勝鬘、起信論的真如緣起(如來藏緣起),以及華嚴宗所強調的法界緣起等。《佛學大辭典》雲:“【四種緣起】(名數)華嚴宗之教理,以緣起爲主。(性)具之一字,彌顯今宗者,天臺之事也。本宗對之得雲起之一字,益振當家。何則?以本宗之至極,在于法界緣起故也。今就五教而分別之,各有一個之緣起(但除頓教),曰業感緣起,是小乘教也。曰賴耶緣起,是大乘始教也。曰如來藏緣起,是大乘終教也。曰法界緣起,是圓教也。而獨除頓教者,以彼爲無相離言之宗,不更涉教相之教也。……然則可知爲叁世因果相之惑業苦叁道,皆由吾一心緣起者,賴耶緣起之功也。雖然,更進一步,而謂賴耶心反由何而生?則宜爲答之之辨解。若謂由前七識而生,則更诘賴耶與前七識皆由何而生?豈有答之之辭耶?此所以于賴耶緣起之次,有如來藏緣起也。叁如來藏緣起。又曰真如緣起。有一昧平等之真如,而爲無始無終不增不減之實體者,爲染淨之緣所驅,生種種之法也。其實體有真如門、生滅門之二義,以真如門故,爲一味平等之體;以生滅門故,由染緣而現六道,由淨緣而出四聖。于此有叁法:一真如之體。二生滅之相。叁因緣之用。真如之體爲因,因緣之用爲緣,因生生滅之相。而其生滅之果,即現行之賴耶識也。于是知賴耶識由如來藏而生。而如來藏更不可诘問從何而生,何則?以如來藏體爲真如,更有所生,即非真如也。而如是一切萬法爲由一如來藏變造者,則論其萬法,互相融通,可爲一大緣起。是法界緣起也。四法界緣起。謂法界之事法,有爲無爲,色心依正,過去未來,盡成一大緣起,更無單立者。故以一法成一切法,以一切法起一法。以他語言之,則所謂萬有緣于萬有而起者,是法界緣起之義也。詳釋之者,即六相十玄之法也。”
智俨大師在《華嚴一乘十玄門》中說︰“華嚴一部經宗,通明法界緣起。”法藏大師于《華嚴經探玄記》中亦謂華嚴乃以“因果緣起理實法界”爲宗。主伴具足、相即相入的“圓融法界無盡緣起”,深刻闡發了萬法相互融通、並存無礙而重重無盡的妙義,對“現象即實在”之中道實相抉顯入微,成爲圓教事事無礙法界的核心內容。彼與天臺圓融叁谛一樣,全面融會緣起、實相二大教系,是對現空雙運精神的高度發揮。
《華嚴經明法品內立叁寶章》介紹道︰“夫法界緣起,爲礙容持,如帝網該羅,若天珠交涉,圓融自在,無盡難名。”《宗鏡錄》雲:“五者圓教:即對治頓教寂默言說、心行處滅、一切歸寂源,不能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自在等。此法界緣起,動靜具足,故名性起。圓融無礙,取舍都盡,即叁毒即佛故。”可見法界緣起的內涵十分玄秘精深,難以言宣。
法藏大師于《華嚴經問答》中說,叁乘所講的修起之緣起,是緣聚則有,緣散則無。而一乘之緣起乃緣聚亦非有,緣散亦非無,故稱性起之緣起。華嚴一乘緣起說,其實就是在大空性的基礎上,以有力、無力爲緣的重重無盡緣起。其所謂的“無自性”,是事物本來的真實性,不會隨緣增減,且能任運而生無盡妙用,所以又叫性起。
法界萬法現起時,就因位而談,可稱爲緣起(因緣生起之意),這是普賢法門;就果位而談,以其由悟界之本性産生故,可稱爲性起,這是遮那法門。《華嚴經探玄記》雲:“(一)以果海自體當不可說,不可說性,機感具緣,約緣明起,起已違緣而順自性,是故廢緣但名性起。(二)性體不可說,若說即名起,今就緣說起,起無余起,還以性爲起,故名性起不名緣起。(叁)起雖攬緣,緣必無性,無性之理顯于緣處,是故就顯但名性起,如從無住本立一切法等。(四)若此所起似彼緣相,即屬緣起,今明所起唯據淨用,順證真性故屬性起。”可見性起和緣起沒有本質區別,雖雲性起,而實際仍不離因緣,只是因其隨順清淨法性,所以略去因緣但稱性起。像如來大悲、菩薩萬行等淨緣起,都是與法性極爲相應的不思議境界。
《宗鏡錄》雲:“妄雖即性,不順性故。清涼記雲:如來出現義,亦名緣起,亦名性起。若八相攬緣出現,故名緣起;謂由衆生業感、如來大悲而出現故。八相成道從法性,故名性起。今以從緣無性,緣起即名性起;又淨緣起常順于性,亦名性起。故雲應雖從緣,不違性故,即無不從此法界流,即相成門,明性成于緣。故此性起自有二義:一從緣無性,而爲性起。二法性隨緣,故名性起。無不還證此法身故,此乃緣起能成性起,即是相成門也。以淨奪染,性即起故者,明相奪門,亦是通妨。謂有問言:性起唯淨,緣起即是性起,故爲此通,謂起有二:一染,二淨。淨謂如來大悲,菩薩萬行等;染謂衆生惑業等。若以染奪淨,則屬衆生,故唯緣起。今以淨奪染,唯屬…
《第五章 現空雙運 第四節 與蕭張先生商榷(2)》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