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諸佛,故名性起。乃至萬法出興,皆是真性中緣起。”《萬善同歸集》雲:“今所集者,惟顯圓宗,一一緣起,皆是法界實德,不成不破,非斷非常,乃至神變施爲,皆法如是故。非假神力暫得如斯,才有一法緣生,無非性起功德。華嚴經雲:此華藏世界海中,無問若山若河,乃至樹林塵毛等處,一一無不皆是稱真如法界具無邊德。”
《探玄記》提到叁種性起:理性起、行性起、果性起,並對最後一種進行了重點宣說。果性起是佛的境界,意即真如法性既絕待離戲,又可即自性而全體起現世出世間迷悟器情一切諸法,所謂性海無風金波自湧。這大概是緣起說的極談了。
爲什麼在究竟法界大無爲法中,竟還蘊含著如此活潑的生機呢?答案仍在現空雙運上。《定解寶燈論》道破個中天機:“自宗不墮現與空,本基一切均不成,任何顯現平等故,一法亦可現種種。何者現空若圓融,則彼一切皆合理,何者現空不圓融,則彼一切均非理。”
大空性帶來的活力是神奇無礙的。正因爲現證了離戲平等的雙運大法界,所以佛菩薩理所當然地擁有更加尊勝和自在的權利,任運揮灑精神能量。如果認爲法界實相等于死水一潭,無爲真如定是凝然枯寂,就需要好生補補現空雙運的課。
大乘豐富多彩的緣起思想打開了人們眼界。把緣起性空簡單劃入有爲法、有漏法或者二乘法範疇,甚至直呼爲“斷滅見”、“無因論”,這種觀點顯然是違反事實的。
見解決定一切。
本章對二叁轉****以及中觀、唯識的要點及關系,做了力所能及的論述,希能闡明現空雙運中道實相正見,還印藏漢傳統聖教以清淨本面。
無論偏墮于顯現,還是空性,都有所不足。表面看來,形形色色的偏執戲論千差萬別,但在均受著無明分別心執相、排他、取舍等特性的有效支配這一點上,卻存在一致性。換句話說,執空、執現,都意味著凡夫心的陰謀的得逞和靈性的被俘。這個悲劇,目前正落在蕭平實師徒頭上。
藏傳佛教(特別是自宗甯瑪派)一直提醒人們,應保持良好的心態,不要陷入情緒化沖動和偏執之中。只有本著現空雙運二谛無別的精神,才能領悟大乘佛法圓融無違的要點。《定解寶燈論新月釋》雲:
“是故此理若通達,龍樹觀點彌勒論
猶如蔗糖與蜂蜜,互爲圓融易消化
因此以上依第二和第叁轉****了義的經論詳細進行了抉擇,若能善巧聞思修證,得到定解,就可以知道龍樹菩薩與彌勒菩薩所宣說的密意是一味一體,猶如蔗糖和蜜糖甜味相同。
二轉****的般若空性與叁轉****的如來藏光明是圓融法,究竟的自空無遮見與究竟的他空非遮見不相違。以現空二谛可准確地抉擇自空無遮見,以現相、實相二谛可准確地抉擇他空非遮見。以上講了了義的隨教唯識與中觀不相違,這一不相違,他派對此沒有宣說,唯自宗全知麥彭仁波切根據教證和現空在究竟本性中一味一體的理證,圓滿地抉擇了他們的究竟意趣。此外,全知麥彭仁波切還論述了下面幾個“不相違”。
全知麥彭仁波切指出:隨理唯識與中觀亦不相違。全知麥彭仁波切首先贊歎菩提薩埵《中觀莊嚴頌》中的二谛分法,抉擇世俗現法時依隨理唯識,抉擇勝義空性時依中觀。即勝義谛是遠離四邊八戲的空性,世俗谛依世俗名言理論抉擇時,即是唯識。依陳那論師的《集量論》、法稱論師的《釋量論》及世親菩薩的《唯識二十頌》,以分別心了義抉擇世俗現法,都是隨理唯識,世俗皆是分別心的幻化,是習氣的成熟。
接下來講暫分叁乘、究竟一乘不相違。暫分叁乘時,全知麥彭仁波切以教理及比喻說明依《俱舍論》如理如法修人無我空性亦可得阿羅漢果,證悟圓滿人無我空性及部分法無我空性,但要入大乘才能見圓滿法無我空性,再通過修習,得佛果時才證悟圓滿法無我空性。所以說究竟一乘。
自續派與應成派不相違。應成派一開始就抉擇了遠離四邊八戲、不生不滅的大空性,自續派雖然暫時分開二谛,加上勝義簡別抉擇了暫時的單空,但究竟亦認爲究竟法界本體是不生不滅的大空性,而不是僅破有邊的單空。
顯宗與密宗不相違。雖然在初修階段,斷除障垢、積累資糧、現證法性等有些不同,但在登地見道時,顯密無二無別。密宗有即身成佛的方便,顯宗見道後,亦可于七天中極快成佛。
龍樹菩薩廣爲抉擇空性甚深法,與彌勒菩薩廣爲抉擇現證與行法,側重點不同,但仔細對照究竟義並不相違,全知麥彭仁波切在《中觀莊嚴頌釋》雲:真正了義隨經部的唯識及大乘中觀,甚至連一個句子的相違都沒有。在《辯答日光論》中說隨教唯識與中觀所立修道次第、遣除障礙、證悟的功德都相同。
由此聞思智慧不斷增上,也可以了知印度、雪域各宗祖師們證悟的究竟本性本無差別,都是一味一體,只是爲了弘揚佛法度化衆生,契合衆生的根機,所講才有了義、不了義,或是部分了義的區分。”
“智者異口同音說,佛成就者同密意。
所以凡是智者,都會承認如來和成就者的各派祖師是一個意思,因爲他們所證得的密意完全一致。
成就者指代上述的大圓滿和道果法等的成就祖師們,同密意指代上述的離心智慧。
關于各派互不相違,全知麥彭仁波切在其余的論典中也作了多次強調。在《中觀莊嚴頌釋》的“總義”中,詳細論述了雪域四大教派在所抉擇離四邊的空性見上,在以智慧安住的修道上,以及在最後所得的佛果上都相一致的觀點。注釋中說:“離戲之殊勝勝義法界本性,非爲甯瑪派之不共觀點,因佛在殊勝顯密經續中再叁宣說了遠離四邊之本性,且六莊嚴等聖者們以直接、間接等的方式作了極爲明顯的開顯,一切大成就持明者以真實修持而感受,此是通向一切智智之唯一道路,故新舊各派的究竟觀點一致。”
全知麥彭仁波切首先列舉了嘎舉派的究竟見:“瑪爾巴大譯師雲:“究竟不共雙運見,即是極爲不安住,此乃叁世佛密意,若欲分離方便智,墮于邊際故所破。””意即究竟雙運正見是:安住于離一切邊戲之無所止住的境界中。這是叁世如來的究竟密意,如果有人想具有智慧但遠離方便,或者想具有方便但遠離智慧,都會墮于邊際,成爲所破。
“雪域成就王喜笑金剛(米拉日巴)雲:“若解現空爲無二,即爲殊勝圓滿見。””意爲通達了現空無二的見解是殊勝圓滿的見解。
其次是薩迦派的究竟見:“文殊菩薩對薩迦大上師的教言《離四邊耽著竅訣論》中說:“耽著今生非佛徒,耽著輪回非出離,耽著自利非菩薩,耽著實執非正見。””全知麥彭仁波切這裏引用了第四個耽著:“耽著實執非正見。”也即離開了耽著的智慧才是究竟的正見。
接下來全知麥彭仁波切引用了薩迦班智達的觀點:“藏域智者王薩迦班智達在自己造的《釋迦密意顯現論》中說:“無論觀待于何人,顯現部分爲世俗,空性部分爲勝義,現空無離部分爲雙運。”“顯現及空性,精通各分已,何處成一體,彼名爲雙運。”意即如理了知現、空、無二此叁相是所知基,以方便與智慧雙運而修持是道,證悟時,曆經暫時的道與地後,獲得究竟之叁身是果。此叁相不違教理,是一切了義經藏之究竟密意。”
“顯現暨空性”四句是薩迦班智達引自龍樹菩薩《五次第論》中,叁相是現相、空相與雙運相。
下面是格魯派的究竟見:
全知麥彭仁波切先解釋宗喀巴大師宣說單空的原因:“衆多尚未通過以理觀察産生定解的初學者,僅將離戲義落于言說,無法摧毀實執,且已成邪道,故宗喀巴大師以大悲之手牽引,暫時著重宣說以觀察引出無自性之空執。”即宗喀巴大師以大悲心對初學者暫時在見解上示以無自性單空,在修行上教以空執。因爲很多初學者對般若經典及中觀殊勝論典中的遠離四邊的空性尚未産生出以理觀察的定解,僅在口頭上說遠離四邊戲論的空性,故無法摧壞其相續中對萬法實有的執著,又如果將與空性雙運一味的光明執爲實有法,則又落入邪道。故宗喀巴大師以大悲心在《辨了不了義論》、《入中論善解密意疏》、《中論釋——理海》等論著中著重宣說了勝義谛爲單空,修行時不能遠離對單空的執著。
接下來全知麥彭仁波切又引用了宗喀巴大師究竟的觀點:“究竟之教言,如《叁主要道論》中所說:“現相緣起不虛妄,性空離許之見二,何時見爲相違者,尚未通達佛密意。一旦同時不輪番,已見緣起不虛妄,若證滅盡諸境執,爾時觀察見圓滿。””即在世俗中緣起的現相法是真實不虛妄而存在,在勝義中則離開了一切有無的承認,若對這兩者仍見爲相違或矛盾,則尚未通達佛的密意。真正圓滿的見是,現與空不需輪番而見,能同時見到性空與緣起不虛妄而存在,這是顯宗與密宗最了義的定解,如果證到了這個境界,則已滅盡了一切實執,也就獲得了圓滿的見解。
下面再次論述嘎舉派的究竟見:
“第叁世噶mb自生金剛雲:“非有如來亦不見,非無輪涅一切基,非違雙運中觀道,願證離邊心本性。””即一切法不是堪忍實有,因爲如來也未見到實有的法,也不是斷滅的無,因爲一切輪涅諸法的本基是現空大雙運,證到了這本基的便名爲如來。這兩者互不相違,雙運一味,即是中觀之道,故第叁世噶mb發願證悟遠離邊戲的心性。
而且嘎舉派的論師們在解釋般若現證、中觀以及第叁轉****了義經論時也都講到現空無二的大雙運是究竟的觀點。
接下來全知麥彭仁波切講述了覺囊派的究竟見解:“覺囊派一切智智多羅巴
喜饒江臣在《中觀了義海論》中說:“以出定時的分別妙慧觀察時,究竟果身智之本性爲如來藏,彼具常、堅、寂、…
《第五章 現空雙運 第四節 與蕭張先生商榷(2)》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