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从众缘生,是人即能见佛法身,增益智慧,能见四圣谛苦集灭道,见四圣谛得四果灭诸苦恼。是故不应破空义。若破空义,则破因缘法;破因缘法,则破三宝;若破三宝,则为自破。)”《般若灯论》云:“如来为欲惊怖一切外道及人天众生,令息诸恶见过患故,说缘起法。佛由决了缘起法故,名称高远,遍一切世间,以是因缘故名为佛。”“如诸大乘经中说:“若诸缘起彼无起,彼起自体不可得,若缘自在说彼空,解空名为不放逸。若人知无一物起,亦复知无一物灭,彼非有故亦非无,见彼世间悉空寂。能为依怙转****,说诸法空开示彼,有无不起俱亦非,非有非无无起处。世间因缘悉如是,但彼凡夫妄分别,常无起法是如来,彼一切法如善逝。”复次如般若波罗密经中说:“文殊师利如是应知,彼一切法不起不灭,名为如来。””“复次如经偈言:能见缘起者,是名为见法,若能见法者,即为见如来。”《肇论新疏》云:“见缘起性空之理,即为见佛。”《中观论疏》云:“涅槃经见缘起为见法,见法为见佛,见佛见佛性,即是今论所引。”《十二门论疏》云:“涅槃经见缘起为见法,见法即见中道,见中道即见佛,亦见佛性。”《万善同归集》云:“祖立言诠,佛垂教迹,但破遍计所执,不坏缘起法门。遍计性者,情有理无,如绳上生蛇杌中见鬼,无而横计,脱体全空。依他性者,即是因缘,若随净缘,即得成圣;若随染缘,即乃为凡。是以从缘无性故号圆成。法华经云:诸佛两足尊,知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论云:若见因缘法,则名为见佛。故知无有一尘不合理事,未有一法非是佛乘。皆是不了万法之初源,一尘之自性,遂生情执,滞相迷名妄分自他。”《宗镜录》云:“但起唯缘起,灭唯缘灭,起灭唯缘,人法俱寂。若了此我法二空,即证圆理。故云“若见因缘法,是名为见佛。””这些教言,显然不是把缘起性空当作二乘不了义法加以赞叹。
唯识的主要内容是三自性。如果粗略地对应,遍计所执相当于中观所谓的“倒世俗”,依他起相当于中观的“正世俗”,二者均属缘起范畴;圆成实的二空真如和中观的胜义空性则异曲同工。由此可见,三自性和缘起性空实际兼容不悖。《楞伽经》所言“五法三自性,及与八种识,二种无有我,悉摄摩诃衍”,也道出了大乘佛法的融通无违。此外,具体分析时,遍计所执的情有理无、依他起的非有似有、圆成实的真空妙有,其实也都各自包含缘起显现和无实性空两个侧面,没跳出现空双运范围。太虚大师说唯识宗绕来绕去“其结果仍不过说明缘生性空,不出空宗的二谛理”,应该是有根据的。因此,若说缘起性空仅仅是二乘法,只能表明萧平实根本就没弄懂(包括唯识在内的)大乘佛法的基本常识和根本归趣。
如所周知,北齐慧文禅师正是读到《中论观四谛品》颂文“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才了悟三谛圆融之旨,复经南岳慧思再传于天台智顗大师,此一偈二十字遂成观门究竟之勘文。《法华玄义释签》赞曰:“中论偈意,一实不思议,遍申诸经。”《中观论疏》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略明因缘凡有三义:一者因缘是空义,以因缘所生法即是寂灭性,故知因缘即是空义。二者因缘是假义,既无自性故不得言有,空亦复空故不得言空,为化众生故以假名说,故因缘是假义。三者因缘是中道义,即此因缘离于二边,故名为中道。”如果包纳了圆融三谛的缘起性空竟是二乘法的话,则应成声缘人成为大乘修行者,或者大乘至境无出小乘证境之外的过失。不知习惯了信口开河的萧张师徒可曾想过这些问题?
关于大乘性空妙义,前文已作了详述。在这儿,有必要就“缘起”理略加辨析。
自古以来,外道徒编造了形形色色的创世说和世界观,如大梵、大自在天、上帝、自然生、宿命论等等,皆属非理妄执。唯有佛教缘起论,才说明了宇宙万有形成和演变的真实规律,并为修行人的解脱成就提供了可靠的理论指导。是故龙树菩萨在《中论》一开头就衷心赞叹道:“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
从某种角度出发,有将释尊教法划分为缘起论和实相论两大体系的倾向。一般认为,缘起论涉及时间关系(纵向),主张“真有俗空”,属“有”论,为表德门;实相论侧重于空间关系(横向),主张“真空俗有”,属“空”论,为遮情门。而实际上,灵妙飞扬的大乘精神是很难用简单的硬性条款来约束的。比如说,缘起论就关涉到现象的时、空、联系等众多因素;而因、缘、果、报等时间关系亦可含于诸法实相的十如是中,“大缘起因”还是中观抉择实相空性的“因王”。是故现实中,优秀的大乘教派莫不是从缘起显现和实相空性无二双运的角度来发展自家学说,形式上的多姿多彩并不表示她们没有一个共同支点,更不意味她们存在根本对立。
相应众生的不同根性以及高低宗乘,佛教缘起说有多个层次,如小乘的业感缘起(十二缘起),瑜伽行派的赖耶缘起,楞伽、胜鬘、起信论的真如缘起(如来藏缘起),以及华严宗所强调的法界缘起等。《佛学大辞典》云:“【四种缘起】(名数)华严宗之教理,以缘起为主。(性)具之一字,弥显今宗者,天台之事也。本宗对之得云起之一字,益振当家。何则?以本宗之至极,在于法界缘起故也。今就五教而分别之,各有一个之缘起(但除顿教),曰业感缘起,是小乘教也。曰赖耶缘起,是大乘始教也。曰如来藏缘起,是大乘终教也。曰法界缘起,是圆教也。而独除顿教者,以彼为无相离言之宗,不更涉教相之教也。……然则可知为三世因果相之惑业苦三道,皆由吾一心缘起者,赖耶缘起之功也。虽然,更进一步,而谓赖耶心反由何而生?则宜为答之之辨解。若谓由前七识而生,则更诘赖耶与前七识皆由何而生?岂有答之之辞耶?此所以于赖耶缘起之次,有如来藏缘起也。三如来藏缘起。又曰真如缘起。有一昧平等之真如,而为无始无终不增不减之实体者,为染净之缘所驱,生种种之法也。其实体有真如门、生灭门之二义,以真如门故,为一味平等之体;以生灭门故,由染缘而现六道,由净缘而出四圣。于此有三法:一真如之体。二生灭之相。三因缘之用。真如之体为因,因缘之用为缘,因生生灭之相。而其生灭之果,即现行之赖耶识也。于是知赖耶识由如来藏而生。而如来藏更不可诘问从何而生,何则?以如来藏体为真如,更有所生,即非真如也。而如是一切万法为由一如来藏变造者,则论其万法,互相融通,可为一大缘起。是法界缘起也。四法界缘起。谓法界之事法,有为无为,色心依正,过去未来,尽成一大缘起,更无单立者。故以一法成一切法,以一切法起一法。以他语言之,则所谓万有缘于万有而起者,是法界缘起之义也。详释之者,即六相十玄之法也。”
智俨大师在《华严一乘十玄门》中说︰“华严一部经宗,通明法界缘起。”法藏大师于《华严经探玄记》中亦谓华严乃以“因果缘起理实法界”为宗。主伴具足、相即相入的“圆融法界无尽缘起”,深刻阐发了万法相互融通、并存无碍而重重无尽的妙义,对“现象即实在”之中道实相抉显入微,成为圆教事事无碍法界的核心内容。彼与天台圆融三谛一样,全面融会缘起、实相二大教系,是对现空双运精神的高度发挥。
《华严经明法品内立三宝章》介绍道︰“夫法界缘起,为碍容持,如帝网该罗,若天珠交涉,圆融自在,无尽难名。”《宗镜录》云:“五者圆教:即对治顿教寂默言说、心行处灭、一切归寂源,不能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自在等。此法界缘起,动静具足,故名性起。圆融无碍,取舍都尽,即三毒即佛故。”可见法界缘起的内涵十分玄秘精深,难以言宣。
法藏大师于《华严经问答》中说,三乘所讲的修起之缘起,是缘聚则有,缘散则无。而一乘之缘起乃缘聚亦非有,缘散亦非无,故称性起之缘起。华严一乘缘起说,其实就是在大空性的基础上,以有力、无力为缘的重重无尽缘起。其所谓的“无自性”,是事物本来的真实性,不会随缘增减,且能任运而生无尽妙用,所以又叫性起。
法界万法现起时,就因位而谈,可称为缘起(因缘生起之意),这是普贤法门;就果位而谈,以其由悟界之本性产生故,可称为性起,这是遮那法门。《华严经探玄记》云:“(一)以果海自体当不可说,不可说性,机感具缘,约缘明起,起已违缘而顺自性,是故废缘但名性起。(二)性体不可说,若说即名起,今就缘说起,起无余起,还以性为起,故名性起不名缘起。(三)起虽揽缘,缘必无性,无性之理显于缘处,是故就显但名性起,如从无住本立一切法等。(四)若此所起似彼缘相,即属缘起,今明所起唯据净用,顺证真性故属性起。”可见性起和缘起没有本质区别,虽云性起,而实际仍不离因缘,只是因其随顺清净法性,所以略去因缘但称性起。像如来大悲、菩萨万行等净缘起,都是与法性极为相应的不思议境界。
《宗镜录》云:“妄虽即性,不顺性故。清凉记云:如来出现义,亦名缘起,亦名性起。若八相揽缘出现,故名缘起;谓由众生业感、如来大悲而出现故。八相成道从法性,故名性起。今以从缘无性,缘起即名性起;又净缘起常顺于性,亦名性起。故云应虽从缘,不违性故,即无不从此法界流,即相成门,明性成于缘。故此性起自有二义:一从缘无性,而为性起。二法性随缘,故名性起。无不还证此法身故,此乃缘起能成性起,即是相成门也。以净夺染,性即起故者,明相夺门,亦是通妨。谓有问言:性起唯净,缘起即是性起,故为此通,谓起有二:一染,二净。净谓如来大悲,菩萨万行等;染谓众生惑业等。若以染夺净,则属众生,故唯缘起。今以净夺染,唯属…
《第五章 现空双运 第四节 与萧张先生商榷(2)》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