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五章 現空雙運 第叁節 此心誰知▪P4

  ..續本文上一頁何有說服力的理由,對同樣不主張緣取它的中觀師提出抗議!

   一方面對中觀宗一法不執的態度怒火中燒,一方面自己也不得不承認,在關鍵時刻必須具體地放下包括“真心第八識”在內的一切分別緣取,方可悟入離戲、無相、無緣的勝義法界。這豈不顯得很可笑嗎?

   荒謬透頂的蕭氏邪說,一捅就破。

   除非不想超凡入聖,否則必須生起清淨的唯識無相或般若無相正見,進而在修道實踐中寂滅一切虛妄分別,蕩盡情執戲論。《靈峰宗論》就此講道:

   “善學佛法者,不難通文難達義,不難達義難入理,又不難入理難忘情。夫情苟未忘,所入理決不瑩徹。理不瑩徹,所達義,決不無礙。義未無礙,所通文決非總持。是以性相分河,宗教別戶,末法之蔽,非情爲之累乎?然情非僅色聲香味觸法牽動六根已也,非僅富貴功名道德羁系生平已也。縱全體放下,渾身拶入,而學天臺者,有天臺當情;學賢首慈恩者,有賢首慈恩當情;參曹洞者,有曹洞當情;參臨濟者,有臨濟當情。一法當情,便成理障,理障則義局,義局則文脈死矣。文脈死尚不可爲文宣子孫,況迦文真胤乎?故吾每謂真不負己靈者,須盡翻近時宗教窠臼,方可遍入古來宗教堂奧。夫堂奧豈有他哉,不過發明吾人本有心性而已。心性無法不具,無法不造,而所具所造一切諸法,皆悉無性。明此無性之法,一一皆非實我實法者,謂之慈恩宗。明此諸法無性,一一皆能遍具遍造者,謂之法性宗。直指現前妄法妄心,悉皆無性,令見性成佛者,謂之禅宗。是故臨濟痛快直捷,未嘗不精微。曹洞精細嚴密,未嘗不簡切。唯識存依圓,未嘗不破遍計。般若破情執,未嘗不立谛理。護法明真如不受熏,未嘗謂與諸法定異。馬鳴明真如無明互熏,未嘗謂其定一。乃至教乘,雖借語言,未嘗不契實相之體。禅宗雖埽文字,未嘗或墮暗證之愆。良由古人真能忘情,所以入理。今人多分泥理,所以添情也。”

   “然但除常有我執,則不斷不無之性靈法爾現前,更不勞以心覓心。如以眼覓眼,設可見者,決非己眼,設可得者,決非己心。但盡凡情,別無聖解。有除翳法,無與明法也。”

   “如此達得,則但有泮冰法,別無覓水法;有去翳法,無與明法。但願空諸所有,切勿實諸所無。所以熾然諸惡莫作,衆善奉行,乃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修行五悔,習學諸禅,廣學多聞,研究法義,皆泮冰、去翳、空諸所有。至冰執盡消,幻翳盡去,所有盡空,適複本有一念心性之全體大用,而別無心外一法可得。故曰:入于如來妙莊嚴海,圓滿菩提,歸無所得。又曰:以無我人衆生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又曰:法法皆通,法法皆備,而無一法可得,名最上乘。此即金剛正印,佛祖傳心要訣也。叁藏十二部,千七百公案,乃至天臺叁大五小,皆發明此理而已。此理不明,徒學佛法,徒參公案,竟有何益?此理既明,一切宗教皆吾心注腳,豈異說所能簧鼓。以此圓解,淨除無始妄惑種子。”

   “問:遍計依他須破,圓成還須破否?圓成不須破,遍計依他亦不須破否?破與不破,乞師細剖。

   答:叁性元非定叁,亦非定一。言遍計依他入圓成實者,只達遍計本空,依他如幻,即是圓成實性,非別有也。若存圓成實見,還是遍計,亦須破盡。若知叁性即叁無性,則遍計依他本無可破。無可破,所以具明淨分叁性;須破盡,所以複明叁無性也。更以喻明:達繩即麻,則依他非實,遍計安有?謂繩是蛇,則麻性不改,恐怖妄生。迷時全麻是蛇,蛇繩麻皆迷情。悟時全蛇是麻,麻繩蛇皆悟境。傥謂麻即繩,麻非繩,麻亦繩亦非繩,麻非繩非非繩,又謂繩即蛇,繩非蛇,繩亦蛇亦非蛇,繩非蛇非非蛇,乃至展轉互作四句,皆成遍計。若不起性計,深知不變隨緣隨緣不變之理,以四悉檀因緣,巧說種種四句,則叁性叁無性二義並成。故知非破非立,而論破立,破立同時,破立不二。”

   “佛法不出唯心真如二觀。蓋一切色心依正假實諸法,無非仗因托緣而生,皆是依他起性。不了依他,妄計實我實法,即名遍計執性。了其如幻,有即非有,體惟一心,即名圓成實性。今唯心識觀,于依他達其遍計本空;而真如實觀,只二空所顯理性而已。大佛頂最初七處征心,乃直破遍計,明其本空也。次十番辨見,廣曆陰入處界會理,乃就依他起上,破其遍計余執也。次定耳根爲所觀境,明其本圓通常,乃就依他起上,顯其圓成本具也。然設不向前文破執開解,則圓通常性甚易而甚難,故南嶽大乘止觀誡初心不得即觀圓成實性,惟以四性簡責,深達遍計本空,依他如幻,一念觀成,轉令余念自然契實,實心系實境,實緣次第生,是則前念爲能觀,後念爲所觀,故能坐斷妄緣,無以波逐波之失耳。”

   很多時候,直接的求取並不是最佳選擇,排除違品間接靠近,反而常常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空性和遮诠方面下功夫,不知不覺地悟入心性光明,就順應了這個道理。

   當然,在特殊情況下,通過不共甚深的竅訣和方便直接將實相光明轉爲道用,從而悟入離戲法界、無垢心性,也是十分善妙的。然應明白,這樣的法門非但不是對般若空性的遺棄,反而要求行人具有更加清淨和穩固的空性見。“徹卻”修法對于大圓滿的重要性,就說明了這一點。因此無論如何,想繞開大空性保留分別妄執都是行不通的。

   大乘見道斷盡遍計(分別)二障,佛位則斷盡遍計和俱生的二障種習。斷障的正因是什麼?是二無我的空性智慧。與之相反,拿個跟空性直接相違的實法阿賴耶識塞進學人心中,怎會不成爲斷障證真的障礙呢?蕭平實正是不懂此理,才诋毀般若中觀的空性慧是不可登地成佛的劣法,並積極宣揚遠離空性慧、實執塞心方爲唯一的“成佛之道”。這種完全顛倒是非黑白的曠世邪說,實在沒有繼續存在的必要。

   前文有述,第叁轉****的“空”,是指不清淨的有法于法界中本不存在,唯于凡夫分別心前“無而現故亂,即是雜染因”(《辨法法性論》);而“實有不空”的法性如來藏則是于聖者無分別智前“有而現”的實相光明,以凡夫心不可思議的方式真實存在。由是可知,凡夫狀態是“無而現”(實相中本無之雜染有法迷亂顯現)、“有而不現”(本有之法性如來藏隱沒不現)。佛陀的境界與之相反,是“無而不現”、“有而現”,法性勝義光明以遠離能所的方式無余照見,客塵煩惱則徹底寂滅。

   值得注意的是,《辨法法性論》還講到雜染有法和勝義法性存在“不共戴天”的特殊關系:“彼現法性隱,彼沒法性現。”彼,是指雜染有法。彌勒菩薩揭示的這一重要法理,具有很強的現實指導意義。它強烈說明,“轉舍”和“轉得”同時無二。

   直接求取他空光明有跌落遍計、法執的危險——這是了義經論再再警示之處,既如此,那何不先在斷舍二障方面下功夫,待得雜染有法漸次隱沒,雙運實相不就款款現前了嗎?轉舍二障種子、遍計所執,所依靠的,當然是二我空的智慧。《成唯識論》早就道破個中關要:“二空所顯圓滿成就諸法實性,名圓成實。……此即于彼依他起上,常遠離前遍計所執、二空所顯真如爲性。”“依他起上彼所妄執我法俱空。此空所顯識等真性,名圓成實。”可見,在無倒悟入人法二空遣除虛妄遍計之外,並不存在別別他體的單獨圓成實性。

   《成唯識論》對轉依的論述,進一步說明了修持二我空在斷障證真上的關鍵意義:““無得不思議,是出世間智。舍二粗重故,便證得轉依。”……數修此故舍二粗重。二障種子立粗重名,性無堪任違細輕故。令彼永滅,故說爲舍。此能舍彼二粗重故,便能證得廣大轉依。依謂所依,即依他起,與染淨法爲所依故。染謂虛妄遍計所執;淨謂真實圓成實性;轉謂二分轉舍轉得。由數修習無分別智,斷本識中二障粗重,故能轉舍依他起上遍計所執,及能轉得依他起中圓成實性。由轉煩惱得大涅槃,轉所知障證無上覺。……或依即是唯識真如,生死涅槃之所依故。愚夫顛倒迷此真如,故無始來受生死苦。聖者離倒悟此真如,便得涅槃畢究安樂。由數修習無分別智斷本識中二障粗重,故能轉滅依如生死及能轉證依如涅槃。此即真如離雜染性。如雖性淨而相雜染,故離染時假說新淨,即此新淨說爲轉依。”從中可看出,具體地“轉舍”二障粗重、虛妄遍計,與“轉得”菩提涅槃、心性圓成實乃同時無二的事。這不僅是般若中觀的精華要義,也是了義唯識的究竟密意。自空和他空兩大體系,于此得到完美統一。

   作爲初學者,一味貪求垢裏明珠,不一定能輕易如願以償。只管埋頭擦拭塵垢,則遲早會有“今朝塵盡光生,照破山河萬朵”的一天。大乘經論在在宣說的“狂心不歇,歇即菩提”、“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不用求真,唯需息見”……,無非就是指這回事。若不肯依止空性慧具體地斷舍情執垢障,勢必永陷“彼現法性隱”的困境,沒有出頭之時。(從這個角度看藏地個別教派對自空法門的特別注重,應是有益的。)

   不僅中觀、唯識,大禅宗對此理也十分重視,並于修持實踐中形成斬絕葛藤、理路,頓契妙明真心的宗風。如《六祖壇經》雲:“師曰:吾若言有法與人,即爲诳汝,但且隨方解縛,假名叁昧。……若悟自性,亦不立菩提涅槃,亦不立解脫知見,無一法可得,方能建立萬法。若解此意,亦名佛身,亦名菩提涅槃,亦名解脫知見。見性之人,立亦得,不立亦得,去來自由,無滯無礙,應用隨作,應語隨答,普見化身,不離自性,即得自在神通遊戲叁昧,是名見性。”《傳心法要》雲:“從前所有一切解處,盡須並卻令空,更無分別,即是空如來藏。如來藏者,更無纖塵所有,即是破有法王出現世間,亦雲我于燃燈佛所無少法可得。此語只爲空你情量知解,但…

《第五章 現空雙運 第叁節 此心誰知》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