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第五章 现空双运 第三节 此心谁知▪P4

  ..续本文上一页何有说服力的理由,对同样不主张缘取它的中观师提出抗议!

   一方面对中观宗一法不执的态度怒火中烧,一方面自己也不得不承认,在关键时刻必须具体地放下包括“真心第八识”在内的一切分别缘取,方可悟入离戏、无相、无缘的胜义法界。这岂不显得很可笑吗?

   荒谬透顶的萧氏邪说,一捅就破。

   除非不想超凡入圣,否则必须生起清净的唯识无相或般若无相正见,进而在修道实践中寂灭一切虚妄分别,荡尽情执戏论。《灵峰宗论》就此讲道:

   “善学佛法者,不难通文难达义,不难达义难入理,又不难入理难忘情。夫情苟未忘,所入理决不莹彻。理不莹彻,所达义,决不无碍。义未无碍,所通文决非总持。是以性相分河,宗教别户,末法之蔽,非情为之累乎?然情非仅色声香味触法牵动六根已也,非仅富贵功名道德羁系生平已也。纵全体放下,浑身拶入,而学天台者,有天台当情;学贤首慈恩者,有贤首慈恩当情;参曹洞者,有曹洞当情;参临济者,有临济当情。一法当情,便成理障,理障则义局,义局则文脉死矣。文脉死尚不可为文宣子孙,况迦文真胤乎?故吾每谓真不负己灵者,须尽翻近时宗教窠臼,方可遍入古来宗教堂奥。夫堂奥岂有他哉,不过发明吾人本有心性而已。心性无法不具,无法不造,而所具所造一切诸法,皆悉无性。明此无性之法,一一皆非实我实法者,谓之慈恩宗。明此诸法无性,一一皆能遍具遍造者,谓之法性宗。直指现前妄法妄心,悉皆无性,令见性成佛者,谓之禅宗。是故临济痛快直捷,未尝不精微。曹洞精细严密,未尝不简切。唯识存依圆,未尝不破遍计。般若破情执,未尝不立谛理。护法明真如不受熏,未尝谓与诸法定异。马鸣明真如无明互熏,未尝谓其定一。乃至教乘,虽借语言,未尝不契实相之体。禅宗虽埽文字,未尝或堕暗证之愆。良由古人真能忘情,所以入理。今人多分泥理,所以添情也。”

   “然但除常有我执,则不断不无之性灵法尔现前,更不劳以心觅心。如以眼觅眼,设可见者,决非己眼,设可得者,决非己心。但尽凡情,别无圣解。有除翳法,无与明法也。”

   “如此达得,则但有泮冰法,别无觅水法;有去翳法,无与明法。但愿空诸所有,切勿实诸所无。所以炽然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乃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修行五悔,习学诸禅,广学多闻,研究法义,皆泮冰、去翳、空诸所有。至冰执尽消,幻翳尽去,所有尽空,适复本有一念心性之全体大用,而别无心外一法可得。故曰:入于如来妙庄严海,圆满菩提,归无所得。又曰:以无我人众生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又曰:法法皆通,法法皆备,而无一法可得,名最上乘。此即金刚正印,佛祖传心要诀也。三藏十二部,千七百公案,乃至天台三大五小,皆发明此理而已。此理不明,徒学佛法,徒参公案,竟有何益?此理既明,一切宗教皆吾心注脚,岂异说所能簧鼓。以此圆解,净除无始妄惑种子。”

   “问:遍计依他须破,圆成还须破否?圆成不须破,遍计依他亦不须破否?破与不破,乞师细剖。

   答:三性元非定三,亦非定一。言遍计依他入圆成实者,只达遍计本空,依他如幻,即是圆成实性,非别有也。若存圆成实见,还是遍计,亦须破尽。若知三性即三无性,则遍计依他本无可破。无可破,所以具明净分三性;须破尽,所以复明三无性也。更以喻明:达绳即麻,则依他非实,遍计安有?谓绳是蛇,则麻性不改,恐怖妄生。迷时全麻是蛇,蛇绳麻皆迷情。悟时全蛇是麻,麻绳蛇皆悟境。傥谓麻即绳,麻非绳,麻亦绳亦非绳,麻非绳非非绳,又谓绳即蛇,绳非蛇,绳亦蛇亦非蛇,绳非蛇非非蛇,乃至展转互作四句,皆成遍计。若不起性计,深知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之理,以四悉檀因缘,巧说种种四句,则三性三无性二义并成。故知非破非立,而论破立,破立同时,破立不二。”

   “佛法不出唯心真如二观。盖一切色心依正假实诸法,无非仗因托缘而生,皆是依他起性。不了依他,妄计实我实法,即名遍计执性。了其如幻,有即非有,体惟一心,即名圆成实性。今唯心识观,于依他达其遍计本空;而真如实观,只二空所显理性而已。大佛顶最初七处征心,乃直破遍计,明其本空也。次十番辨见,广历阴入处界会理,乃就依他起上,破其遍计余执也。次定耳根为所观境,明其本圆通常,乃就依他起上,显其圆成本具也。然设不向前文破执开解,则圆通常性甚易而甚难,故南岳大乘止观诫初心不得即观圆成实性,惟以四性简责,深达遍计本空,依他如幻,一念观成,转令余念自然契实,实心系实境,实缘次第生,是则前念为能观,后念为所观,故能坐断妄缘,无以波逐波之失耳。”

   很多时候,直接的求取并不是最佳选择,排除违品间接靠近,反而常常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空性和遮诠方面下功夫,不知不觉地悟入心性光明,就顺应了这个道理。

   当然,在特殊情况下,通过不共甚深的窍诀和方便直接将实相光明转为道用,从而悟入离戏法界、无垢心性,也是十分善妙的。然应明白,这样的法门非但不是对般若空性的遗弃,反而要求行人具有更加清净和稳固的空性见。“彻却”修法对于大圆满的重要性,就说明了这一点。因此无论如何,想绕开大空性保留分别妄执都是行不通的。

   大乘见道断尽遍计(分别)二障,佛位则断尽遍计和俱生的二障种习。断障的正因是什么?是二无我的空性智慧。与之相反,拿个跟空性直接相违的实法阿赖耶识塞进学人心中,怎会不成为断障证真的障碍呢?萧平实正是不懂此理,才诋毁般若中观的空性慧是不可登地成佛的劣法,并积极宣扬远离空性慧、实执塞心方为唯一的“成佛之道”。这种完全颠倒是非黑白的旷世邪说,实在没有继续存在的必要。

   前文有述,第三转****的“空”,是指不清净的有法于法界中本不存在,唯于凡夫分别心前“无而现故乱,即是杂染因”(《辨法法性论》);而“实有不空”的法性如来藏则是于圣者无分别智前“有而现”的实相光明,以凡夫心不可思议的方式真实存在。由是可知,凡夫状态是“无而现”(实相中本无之杂染有法迷乱显现)、“有而不现”(本有之法性如来藏隐没不现)。佛陀的境界与之相反,是“无而不现”、“有而现”,法性胜义光明以远离能所的方式无余照见,客尘烦恼则彻底寂灭。

   值得注意的是,《辨法法性论》还讲到杂染有法和胜义法性存在“不共戴天”的特殊关系:“彼现法性隐,彼没法性现。”彼,是指杂染有法。弥勒菩萨揭示的这一重要法理,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它强烈说明,“转舍”和“转得”同时无二。

   直接求取他空光明有跌落遍计、法执的危险——这是了义经论再再警示之处,既如此,那何不先在断舍二障方面下功夫,待得杂染有法渐次隐没,双运实相不就款款现前了吗?转舍二障种子、遍计所执,所依靠的,当然是二我空的智慧。《成唯识论》早就道破个中关要:“二空所显圆满成就诸法实性,名圆成实。……此即于彼依他起上,常远离前遍计所执、二空所显真如为性。”“依他起上彼所妄执我法俱空。此空所显识等真性,名圆成实。”可见,在无倒悟入人法二空遣除虚妄遍计之外,并不存在别别他体的单独圆成实性。

   《成唯识论》对转依的论述,进一步说明了修持二我空在断障证真上的关键意义:““无得不思议,是出世间智。舍二粗重故,便证得转依。”……数修此故舍二粗重。二障种子立粗重名,性无堪任违细轻故。令彼永灭,故说为舍。此能舍彼二粗重故,便能证得广大转依。依谓所依,即依他起,与染净法为所依故。染谓虚妄遍计所执;净谓真实圆成实性;转谓二分转舍转得。由数修习无分别智,断本识中二障粗重,故能转舍依他起上遍计所执,及能转得依他起中圆成实性。由转烦恼得大涅槃,转所知障证无上觉。……或依即是唯识真如,生死涅槃之所依故。愚夫颠倒迷此真如,故无始来受生死苦。圣者离倒悟此真如,便得涅槃毕究安乐。由数修习无分别智断本识中二障粗重,故能转灭依如生死及能转证依如涅槃。此即真如离杂染性。如虽性净而相杂染,故离染时假说新净,即此新净说为转依。”从中可看出,具体地“转舍”二障粗重、虚妄遍计,与“转得”菩提涅槃、心性圆成实乃同时无二的事。这不仅是般若中观的精华要义,也是了义唯识的究竟密意。自空和他空两大体系,于此得到完美统一。

   作为初学者,一味贪求垢里明珠,不一定能轻易如愿以偿。只管埋头擦拭尘垢,则迟早会有“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的一天。大乘经论在在宣说的“狂心不歇,歇即菩提”、“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不用求真,唯需息见”……,无非就是指这回事。若不肯依止空性慧具体地断舍情执垢障,势必永陷“彼现法性隐”的困境,没有出头之时。(从这个角度看藏地个别教派对自空法门的特别注重,应是有益的。)

   不仅中观、唯识,大禅宗对此理也十分重视,并于修持实践中形成斩绝葛藤、理路,顿契妙明真心的宗风。如《六祖坛经》云:“师曰:吾若言有法与人,即为诳汝,但且随方解缚,假名三昧。……若悟自性,亦不立菩提涅槃,亦不立解脱知见,无一法可得,方能建立万法。若解此意,亦名佛身,亦名菩提涅槃,亦名解脱知见。见性之人,立亦得,不立亦得,去来自由,无滞无碍,应用随作,应语随答,普见化身,不离自性,即得自在神通游戏三昧,是名见性。”《传心法要》云:“从前所有一切解处,尽须并却令空,更无分别,即是空如来藏。如来藏者,更无纤尘所有,即是破有法王出现世间,亦云我于燃灯佛所无少法可得。此语只为空你情量知解,但…

《第五章 现空双运 第三节 此心谁知》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