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第五章 现空双运 第三节 此心谁知▪P3

  ..续本文上一页脱还灭之枢机。

   窥基大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幽赞》云:“能证道名智,所证境名得,有能证智可有所得,证智非有所得亦空。……故大经言:一切智空乃至无上菩提亦空。如应者言,菩萨真观唯非安立,故总说近亦无智得。”大师的《金刚般若论会释》复云:“虽见道前,观非安立,以为无相,尚带相未能除断,乃至广说。此位菩萨于安立谛非安立谛,俱学观察,为引当来二种观故,及伏分别二种障故。非安立谛是正所观,非如二乘唯观安立,故在诸位皆以唯识无相为首,而修诸行。”此谓无相空寂的非安立谛观行为大乘不共妙法,于诸位中皆极紧要,尤为正观见道的关键。

   上述法理告诉我们,正宗唯识学绝非如某些人所误解的那样,只是一味建立法相名言,始终与般若无相法门分庭抗礼。在真正懂唯识的智者眼中,“唯识无相”和“般若无相”同声同气,没有任何牴牾。

   《成唯识论》云:“然胜义谛,略有四种:一世间胜义,谓蕴处界等;二道理胜义,谓苦等四谛;三证得胜义,谓二空真如;四胜义胜义,谓一真法界。”窥基大师《大乘法苑义林章》云:“四胜义胜义谛,亦名废诠谈旨谛,前之三种名安立胜义,第四一种非安立胜义。”“第三证得胜义谛者,谓所安立生空真如;第四胜义胜义谛者,谓非安立生空无我,废诠谈旨一真法界。”非安立的唯识究竟胜义谛,与扫相离戏的中观应成见是否存在本质的区别,答案不言自明。

   由于对“三自性”的实执亦属法执范畴,所以唯识宗还有针对性地提出“三无性”之说,以遮遣于三自性特别是于依他、圆成的虚妄执著。如《成唯识论》云:“谓后依、圆二性,虽体非无,而有愚夫,于彼增益妄执实有我法自性,此托依圆所起我法二执,即名为遍计所执。为除此执,故佛世尊于依圆之有(显现),及遍计之无,总说无性,不过为遣执耳。问曰:云何依此三性而立彼三无性?答曰:谓依此初遍计所执,立相无性,由此遍计所执体相,毕竟非有,如空华故。依次依他,立生无性。此依他起,但如幻事,托众缘生,无如妄执自然性故,所以假说无性,非依他起,体性全无。依后圆成实立胜义无性,谓即胜义,由远离前遍计所执我法性故,假说无性,非谓胜义,体性全无。”

   由是可见,“故佛密意说,一切法无性”的“密意”,即是帮助学人遣除一切虚妄增益的遍计执著,于双运离戏实相生起定解。当然,生无性和胜义无性,并非是说依他起的缘生法在俗谛中也没有显现和作用,或者圆成实的真空妙有非为真实的胜义法性,而是对轮涅万法的离戏无垢本性进行必要强调。窥基大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幽赞》云:“圆成实性因观所执空无方证,或无如彼所执真性,故真胜义亦名为空。据实三性非空非不空,对破有执总密说空,非后二性都无名空。说一切空是佛密意,于有及无总说空故。”可见,遮破对三自性的戏论耽执,显明离有离无、非空非不空的中道实相,即是三无性的真实密意。如此了义的唯识正见,显然与大空离戏极为不住的应成精神和现空双运大乘妙义情投意合。

   圆成实是很美妙的字眼,可是,这并不能保证圆成实不会在概念上沦为颠倒法执的依托处,也不能保证(依辗转)对圆成实的执著不落入遍计所执范畴。缘于圆成实(的总相概念)而生的执著,跟缘于蕴处界、外道神我而生的执著,在本质上没有任何区别。一粒金屑落入眼中,不会比一粒沙子落入眼中更舒服。不仅如此,缘于圆成实、真如、法性而生的遍计法执,往往还具有更大的欺骗性和危害性。因此佛经祖论宣说他空法义时,不得不再再提示切莫著相生执,非安立谛、三无性等重要法义遂应运而生。

   《宗镜录》指出了扫尽知解情执的紧要性:“所以天魔外道,本无其种;修行失念,遂派其原。故知但有所重所依立知立解,丝毫见处不亡,皆成外道。如华严经颂云:以法无性故,无有能了知,如是解诸法,究竟无所解。以法无自体,凭何作解?如辩兔角之大小,了龟毛之短长,理事俱虚,可取笑于天下;情尘自隔,实丧道于目前。如华严论云:见在即凡,情亡即佛。祖师云:不用求真,唯须息见。法华经云:此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圆觉经云:若以思惟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如将萤火烧须弥山,终不能着。斯皆是有作世俗之心,岂能探无作出世之旨?”

   结合《成唯识论》所述转凡成圣的过程(加行位、通达位)善加观察,可对唯识教义生起更真切的认识:

   “现前立少物,谓是唯识性,

   以有所得故,非实住唯识。

   论曰:……印顺忍时总立为忍,印前顺后立印顺名。忍境、识空,故亦名忍。依无间定发上如实智印二取空立世第一法,谓前上忍唯印能取空,今世第一法二空双印,从此无间必入见道故立无间名,异生法中此最胜故名世第一法。如是暖、顶依能取识观所取空,下忍起时印境空相,中忍转位于能取识如境是空顺乐忍可,上忍起位印能取空,世第一法双印空相,皆带相故未能证实,故说菩萨此四位中,犹于现前安立少物,谓是唯识真胜义性。以彼空有二相未除,带相观心有所得故,非实安住真唯识理,彼相灭已方实安住。……此位菩萨于安立谛非安立谛俱学观察,为引当来二种见故,及伏分别二种障故。非安立谛是正所观,非如二乘唯观安立。……次通达位其相云何?颂曰:

   若时于所缘,智都无所得,

   尔时住唯识,离二取相故。

   论曰:若时菩萨于所缘境无分别智都无所得,不取种种戏论相故,尔时乃名实住唯识真胜义性,即证真如智,与真如平等平等俱离能取所取相故。能所取相俱是分别,有所得心戏论现故。……加行无间此智生时体会真如名通达位,初照理故亦名见道。”

   唯识学人在转凡入圣的关头,主要观修什么?毫无疑问,是以非安立谛为正所观,是以离戏无相的大乘空性为正所观。不仅观空性,而且观的是最了义、最纯净的无相空性,这从“带相故未能证实”、“空有二相未除,带相观心有所得故,非实安住真唯识理,彼相灭已方实安住”等语,很明显地体现出来。代表两个世界的“以有所得故”和“智都无所得”,说的是唯识理,也说的是中观理。

   同样的精神在《经观庄严论》中得到阐发:“三有二无我,了入真唯识,亦无唯识光,得离名解脱。”全知麦彭仁波切《经观庄严论释》释云:菩萨于三有中了知人法均无实体,故是无我,如是了知已,先入一切诸法真实唯识之境界,尔时安心唯识,识光亦无,即得远离二取而现前解脱。……了知无有遍计二我,能遣除增益边;同时,所证悟之无我并不是仅仅一切时无有之单空,了知如幻之依他起自性与二我空之圆成实真如无有分别之平等性,则能遣除损减边。如是明了中观道后,菩萨之道即是:以三界唯能取心识之方便趣入真如,如是缘此,心再再修习,此即是以唯识之方式对真如如理作意,在暖位至忍位之间具有;尔后心安住于唯识,如同所取法之虽现无体,此唯心之能取心识亦同所取虽现无有成实,如是了达后,得世第一法位之等持,其前能取亦不现,能所二取平等证悟无有成实、不现二取戏论者,解脱一切分别念,即是圣者殊胜智慧——远离一切边戏所缘之无倒圆成实。

   上述教言说明,见道无分别智必须寂灭一切能所缘取和戏论分别才可现前。没有任何一部了义经论讲过,缘于圆成实、依他起、自证分的分别执著不是戏论法执。因此,畏惧般若中观离戏空性的人,只能说明他根本就不通唯识正理。《经观庄严论》云:“分别若恒有,真实则永无;分别若永无,真实则恒有。欲修最上修,不见一切修;欲得最上得,不见一切得。”《辨法法性论》讲到以六相悟入无分别智时说:“第二能悟入,离相亦四种。谓由离所治,能治及真如,并能证智相。此四如次第,即所永远离,粗中与微细,及常随逐相。”此中需要断除的微细“真如相”,即是就胜义法性而引生的虚妄法执(所知障)。彼论复云:“从缘知唯识,观识不得境;由境无得故,亦不得唯识;由此无得故,入二取无别;二别无所得,即无分别智,无境无所得,以是一切相,无得所显故。”故知实修过程中,加行道的“有得”、“无得”、“有得无得”、“无得有得”等次第均属暂时方便,最终悟入无分别智时,必须断尽一切所缘境相与能缘分别。因此对“唯识”的法我执著,绝不会天长地久、地老天荒。

   “若时于所缘,智都无所得”、“无境无所得,以是一切相,无得所显故”、“分别若永无,真实则恒有”的唯识要义,与中观应成派要典《入菩萨行智慧品》所言“若实无实法,悉不住心前,彼时无余相,无缘最寂灭”,可谓如出一辙!由是可见,执意让了义的唯识和中观分庭抗礼,是多么的无聊。

   倘若萧平实仍然不解,不妨问他一下:在无间悟入见道之际,需不需缘取你所谓的“真心第八识”呢?

   如果此时仍需以分别心缘取“真心第八识”作为修法重点,那就显然落于“能所取相俱是分别,有所得心戏论现故”、“分别若恒有,真实则永无”的窠臼,落于你所不齿的“意识境界”,决定无有悟入胜义实相的希望。敢这样承许吗?

   如果此时不需缘取所谓的“真心第八识”,那你竭力嘶叫的“真心第八识”自性不空、不受离戏大空性规范又有何意义呢?因为自性实有不空之胜义法,必定落在边执戏论中,是可以(也必须)以分别心加以忠实缘取的对象。它的实有性,就体现在这一点上;若是无须(或无法)以分别心加以有效缘取,就等于承认它是离四边的空性了。所以说,一个在无间悟入见道时不需加以缘取的自性实有的“真心第八识”,是没有任何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的。更要命的是,这样一个形同虚设的“真心第八识”,将不可能找到任…

《第五章 现空双运 第三节 此心谁知》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