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使得西藏佛教在大小顯密、禅教講修等各方面均兼容並蓄,盛極一時。《布頓佛教史》記載,公元788年,藏王于桑耶寺登噶爾宮殿祈請諸大善知識編纂已譯就的佛典目錄,此即著名的《登噶爾目錄》。因此,如果我們對盛唐時期漢地顯密正法的興盛繁榮,以及大規模的顯密佛典翻譯事業能欣然接受、甚而引以爲豪的話,那便沒有必要對同一時期在親近的鄰邦所出現的類似性質和類似規模的弘法盛況說叁道四!
終于迎來了“開元叁大士”。他們是盛唐佛教顯密圓融、和合共進的推動者和見證人,他們對漢傳佛教的深遠影響以及曆來所受到的充分肯定,同時說明了當時印、藏佛教的純淨無垢。
《佛光大詞典》雲:“【開元叁大士】指唐玄宗時東來之印度密宗叁大師。即善無畏、金剛智及不空。開元四年(716),善無畏奉其師之命,經中亞至長安,唐玄宗禮爲國師。開元八年,金剛智率不空至京師,奉敕居于慈恩寺,傳揚龍樹菩薩之密教,並築壇度衆;時人稱善無畏、金剛智及不空爲開元叁大士。”《佛學大辭典》雲:“叁國佛教略史曰:“(開元)八年,金剛智叁藏率不空叁藏至京師,敕居于慈恩寺。智傳龍樹之密教,所至築壇度人,時稱善無畏金剛智不空爲開元叁大士。””該辭典進一步介紹道:“【善無畏】(人名)中天竺國王之子……又詣那蘭陀寺,遇龍樹弟子達磨掬多(即龍智叁藏),受瑜伽叁密之教。掬多勸無畏行化支那,唐玄宗開元四年至長安,出求聞持法、大日經等之秘經及現圖曼陀羅。二十年求還西域,優诏不許。二十叁年十月七日化,壽九十九。贈鴻胪卿。見宋僧傳二。”“【金剛智叁藏】(人名)南印度摩賴耶國人。婆羅門姓。年甫十歲,于那爛陀寺依寂靜智出家,叁十一歲往南天竺,時龍智(龍樹菩薩之弟子),年七百歲猶在,就之,七年承事供養,受學一切密教。尋遊師子國,登楞伽山。聞支那佛法盛,唐玄宗開元七年達廣州,翌年至東都。敕迎于慈恩寺,尋徙薦福寺。于所住立大曼荼羅壇以度四衆。一行禅師、不空叁藏,皆其弟子也。同二十年八月十五日于洛陽廣福寺入寂,壽七十一,谥曰灌頂國師。師爲真言宗八祖之第五,于東夏則謂之始祖。見貞元釋教錄,宋高僧傳一。”
可見,善無畏和金剛智均爲密宗祖師龍樹菩薩的再傳弟子,龍智叁藏(達磨掬多)的得意門生,也是漢地真言宗的奠基人。善無畏尊者譯出的密典全收于漢文大藏經密教部中,如《大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即《大日經》,一行禅師筆錄)、《虛空藏菩薩能滿諸願最勝心陀羅尼求聞持法經》、《蘇悉地羯羅經》、《蘇婆呼童子請問經》、《佛頂尊勝心破地獄轉業障出叁界秘密叁身佛果叁種悉地真言儀軌》、《尊勝佛頂修瑜伽法軌儀》、《七佛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羅尼法》等。在《大唐東都大聖善寺故中天竺國善無畏叁藏和尚碑銘並序》中有這樣一段記載:“曆迦濕彌羅國中夜次過河,河無舟梁,浮空以濟。受謂于長者,有羅漢降曰:“我小乘之聖,大德是登地菩薩。”乃讓席推尊。和上贈以名衣,遂升空而去……至雪山下大池,而和上不愈,本師自空而至曰:“菩薩身同世間,不舍生死,汝久離諸相,甯有病耶?”言畢沖天,則洗然而愈矣。”大師之密行聖德由此可見一斑。
金剛智尊者(671?~741)爲公認的密教付法第五祖,十歲即于那爛陀寺出家爲僧,依止大德寂靜智法師學習聲明論。十五歲赴西天竺聞思法稱論師的因明著作,後回那爛陀。二十歲受具足戒,此後廣習大小乘律學及《般若燈論》、《百論》、《十二門論》、《瑜伽論》、《唯識論》、《辨中邊論》等。複于南天竺龍智叁藏座下承侍七年之久,接受五部灌頂並受學《金剛頂瑜伽經》、《毗盧遮那總持陀羅尼法門》、《五明論》等諸多顯密大法,成爲名聞遐迩的大班智達、大瑜伽士。尊者來唐後譯有《金剛頂經》、《瑜伽念誦法》、《觀自在瑜伽法》、《金剛峰樓閣一切瑜伽瑜祇經》、《藥師如來觀行儀軌法》、《千手千眼觀自在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咒本》、《觀自在如意輪菩薩瑜伽法要》、《佛說無量壽佛化身大忿迅俱摩羅金剛念誦瑜伽儀軌法》、《金剛藥叉瞋怒王息災大威神驗念誦儀軌》等衆多密乘典籍,並與善無畏尊者互授密法,互爲師徒,使胎藏界和金剛界二大法流更爲融通密切。
金剛智尊者的心子不空叁藏(705—774)是盛唐至中唐的密教巨擘。他除了于上師處領受各種法要,還曾遵師遺命遠赴印度受學于師祖龍智阿阇黎,並遍遊五印大力搜求密藏及各種經論。天寶五年(746)回到長安時,攜歸大量顯密梵籍。不空叁藏灌頂、傳法、譯經等事業都十分廣大,名震朝野,備受皇室禮遇。唐密在他的大力弘傳下,趨于極盛。他所翻譯並得到公認而入藏的衆多密乘法要,以及《仁王般若經》、《密嚴經》、《大虛空藏菩薩所問經》、《文殊師利佛刹功德莊嚴經》、《慈氏菩薩所說大乘緣生稻稈喻經》、《大乘緣生論》、《佛爲優填王說王法正論經》、《大方廣如來藏經》、《大聖文殊師利贊佛法身禮》、《百千頌大集經地藏菩薩請問法身贊》等大量顯宗經論,還有不空叁藏自身的巍巍功德和地位,均昭示著直至公元八世紀中葉,(正在向西藏大規模輸出佛法的)聖地印度仍然法流清淨世所欽仰!
安史之亂後的公元758年,不空叁藏上表請求搜訪國內留存的梵文經莢加以修補,並作翻譯傳授。得准後遂將曆來玄奘、義淨、善無畏、菩提流志、寶勝等叁藏法師請來中國的梵經典籍做了一次大規模的集中整理。不空學通梵漢,對顯密諸宗的融通一貫有著深刻的理解和闡揚。他的再傳弟子日僧空海等將大唐朝盛極一時的密宗引入了日本,形成東密一脈。
不空叁藏生前便屢有驚世駭俗的神異示現,圓寂時更是異相紛呈,表明他確是一位學修精湛的得道高僧。《宋高僧傳》中記載:“空未終前,諸僧夢千仞寶臺摧,文殊新閣頹,金剛杵飛上天。又興善寺後池無故而涸,林竹生實庭花變萎。七月六日茶毗,帝诏高品劉仙鶴,就寺置祭,贈司空,谥曰大辯廣正智叁藏。火滅收舍利數百粒,八十粒進內,其頂骨不然,中有舍利一顆,半隱半現,敕于本院別起塔焉。空之行化利物居多,于總持門最彰殊勝。”《大唐故大德贈司空大辨正廣智不空叁藏行狀》裏的動情評述,也反映出這位旅華梵僧在大唐朝佛教界中的影響和地位:“大師據灌頂師位,四十余年,入壇弟子,授法門人,叁朝宰臣,五京大德,缁素士流,方牧嶽主,農商庶類,蓋億萬計。其登戒壇,二千弟子。一切有部,獨爲宗師。嗚呼!大師訓人之道,其徒不一,泯合二谛,適于衆因,先觀性以示方,非妄投而虛力,以大海之法寶,隨所受而適心,以雪山之妙藥,故應病而令服。是以有蘇悉地毗盧遮那金剛頂經諸真言部,若戒定慧,頓漸半滿,大師之教也。如是大師,其存也叁朝帝師,其殁也萬人哀痛,教法懸于日月,生死沾于雨露。二七僧人,常入天宮之會,叁千門士,猶承聖上之恩。且佛教東來,向近二千載,傳勝法,沐光榮,實未有與大師同年而語者也。諸弟子等所痛:夜室光沈,釋門喪寶,天柱中折,濟舟忽覆,泛泛苦海,將何所依?淚盡繼血,心摧魄喪……”
在聖教正法最極興隆、聖祖英才紛紛應世的大唐朝,能獲得如此無尚的贊譽和廣大的敬仰,能如此強烈地震撼信衆的靈魂,這人肯定不簡單!
從上可見,密宗祖師及密教聖法正如同時代的顯宗教法一樣,對大唐佛教的興盛繁榮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那個偉大的時代,湧現了多如繁星的偉大人物,這些萬衆景仰的聖祖碩德對密宗的廣泛弘傳,不僅不覺憂慮與反感,反做了大力贊歎和頌揚,不少公認的大智者(如玄奘法師、義淨法師、開元叁大士等)還爲密法的翻譯、傳播和弘揚付出了大量心血。沒有理由讓人相信,他們的修證境界和擇法慧眼,竟比千余年後某些沒來由的先生更加差勁!
于此可對密教的傳承源流作一總的梳理。漢文大藏經密教部中的《兩部大法相承師資付法記》講道:“叁藏金剛智雲:我從南竺國,親于龍智阿阇梨邊,傳得此金剛界百千頌經。龍智阿阇梨自雲:從毗盧遮那如來(即釋迦如來是,此約法性身爲名)在世,以此金剛界最上乘法,付囑普賢金剛薩埵,普賢金剛薩埵付妙吉祥菩薩,妙吉祥菩薩複經十二代,以法付囑龍猛菩薩(龍猛菩薩即龍樹菩薩也,菩薩生時于龍樹下生故名龍樹也)龍猛菩薩又經數百年以法付囑龍智阿阇梨,龍智阿阇梨又經百余年(此二聖者道果成就,皆壽數百歲)以法付金剛智叁藏。金剛智叁藏和尚蘊大小乘,宗一切有部,住戒霜潔,律爲提塘,南天竺國王第叁子。爲弘法故杖錫五天,來遊震旦……時叁藏金剛智知中天竺國無畏叁藏解大毗盧遮那教,歎言:“此法甚深難逢難遇,昔于南天竺國聞有大毗盧遮那教名,遂遊五天訪求都無解者,今至大唐喜遇此教。”遂請無畏叁藏求授大毗盧遮那大教,亘爲師資傳授二本教。叁藏金剛智阿阇梨又將此金剛界大教王付大興善寺叁藏不空智阿阇梨,叁藏不空智和尚又以此法付囑含光阿阇梨等弟子五人……”
“叁藏善無畏雲:“此法從毗盧遮那佛,付囑金剛手菩薩,金剛手菩薩經數百年傳付中印度那爛陀寺達磨掬多阿阇梨(龍智叁藏),達磨掬多阿阇梨次付中印度國叁藏釋迦種善無畏。”……開元七年從西國,將大毗盧遮梵夾經等來至此國,玄宗皇帝禮爲國師。隨駕兩京,翻譯大毗盧遮那等經,爲大毗盧遮那曼荼羅灌頂大阿阇梨。無畏叁藏和尚複將此大毗盧遮那大教王,付天竺國叁藏金剛智,叁藏金剛智複將金剛界大教王授叁藏善無畏,互爲阿阇梨,遞相傳授……”
不空叁藏譯出的《金剛頂瑜伽叁十七尊出生義》中雲:“故自佛已降,疊相付囑,釋師子得于毗盧舍那如來方授,而誓約傳金剛薩…
《第四章 不容亵渎的尊嚴 第四節 漢藏密法一家親》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