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第四章 不容亵渎的尊严 第四节 汉藏密法一家亲▪P4

  ..续本文上一页使得西藏佛教在大小显密、禅教讲修等各方面均兼容并蓄,盛极一时。《布顿佛教史》记载,公元788年,藏王于桑耶寺登噶尔宫殿祈请诸大善知识编纂已译就的佛典目录,此即著名的《登噶尔目录》。因此,如果我们对盛唐时期汉地显密正法的兴盛繁荣,以及大规模的显密佛典翻译事业能欣然接受、甚而引以为豪的话,那便没有必要对同一时期在亲近的邻邦所出现的类似性质和类似规模的弘法盛况说三道四!

   终于迎来了“开元三大士”。他们是盛唐佛教显密圆融、和合共进的推动者和见证人,他们对汉传佛教的深远影响以及历来所受到的充分肯定,同时说明了当时印、藏佛教的纯净无垢。

   《佛光大词典》云:“【开元三大士】指唐玄宗时东来之印度密宗三大师。即善无畏、金刚智及不空。开元四年(716),善无畏奉其师之命,经中亚至长安,唐玄宗礼为国师。开元八年,金刚智率不空至京师,奉敕居于慈恩寺,传扬龙树菩萨之密教,并筑坛度众;时人称善无畏、金刚智及不空为开元三大士。”《佛学大辞典》云:“三国佛教略史曰:“(开元)八年,金刚智三藏率不空三藏至京师,敕居于慈恩寺。智传龙树之密教,所至筑坛度人,时称善无畏金刚智不空为开元三大士。””该辞典进一步介绍道:“【善无畏】(人名)中天竺国王之子……又诣那兰陀寺,遇龙树弟子达磨掬多(即龙智三藏),受瑜伽三密之教。掬多劝无畏行化支那,唐玄宗开元四年至长安,出求闻持法、大日经等之秘经及现图曼陀罗。二十年求还西域,优诏不许。二十三年十月七日化,寿九十九。赠鸿胪卿。见宋僧传二。”“【金刚智三藏】(人名)南印度摩赖耶国人。婆罗门姓。年甫十岁,于那烂陀寺依寂静智出家,三十一岁往南天竺,时龙智(龙树菩萨之弟子),年七百岁犹在,就之,七年承事供养,受学一切密教。寻游师子国,登楞伽山。闻支那佛法盛,唐玄宗开元七年达广州,翌年至东都。敕迎于慈恩寺,寻徙荐福寺。于所住立大曼荼罗坛以度四众。一行禅师、不空三藏,皆其弟子也。同二十年八月十五日于洛阳广福寺入寂,寿七十一,谥曰灌顶国师。师为真言宗八祖之第五,于东夏则谓之始祖。见贞元释教录,宋高僧传一。”

   可见,善无畏和金刚智均为密宗祖师龙树菩萨的再传弟子,龙智三藏(达磨掬多)的得意门生,也是汉地真言宗的奠基人。善无畏尊者译出的密典全收于汉文大藏经密教部中,如《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即《大日经》,一行禅师笔录)、《虚空藏菩萨能满诸愿最胜心陀罗尼求闻持法经》、《苏悉地羯罗经》、《苏婆呼童子请问经》、《佛顶尊胜心破地狱转业障出三界秘密三身佛果三种悉地真言仪轨》、《尊胜佛顶修瑜伽法轨仪》、《七佛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法》等。在《大唐东都大圣善寺故中天竺国善无畏三藏和尚碑铭并序》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历迦湿弥罗国中夜次过河,河无舟梁,浮空以济。受谓于长者,有罗汉降曰:“我小乘之圣,大德是登地菩萨。”乃让席推尊。和上赠以名衣,遂升空而去……至雪山下大池,而和上不愈,本师自空而至曰:“菩萨身同世间,不舍生死,汝久离诸相,宁有病耶?”言毕冲天,则洗然而愈矣。”大师之密行圣德由此可见一斑。

   金刚智尊者(671?~741)为公认的密教付法第五祖,十岁即于那烂陀寺出家为僧,依止大德寂静智法师学习声明论。十五岁赴西天竺闻思法称论师的因明著作,后回那烂陀。二十岁受具足戒,此后广习大小乘律学及《般若灯论》、《百论》、《十二门论》、《瑜伽论》、《唯识论》、《辨中边论》等。复于南天竺龙智三藏座下承侍七年之久,接受五部灌顶并受学《金刚顶瑜伽经》、《毗卢遮那总持陀罗尼法门》、《五明论》等诸多显密大法,成为名闻遐迩的大班智达、大瑜伽士。尊者来唐后译有《金刚顶经》、《瑜伽念诵法》、《观自在瑜伽法》、《金刚峰楼阁一切瑜伽瑜祇经》、《药师如来观行仪轨法》、《千手千眼观自在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咒本》、《观自在如意轮菩萨瑜伽法要》、《佛说无量寿佛化身大忿迅俱摩罗金刚念诵瑜伽仪轨法》、《金刚药叉瞋怒王息灾大威神验念诵仪轨》等众多密乘典籍,并与善无畏尊者互授密法,互为师徒,使胎藏界和金刚界二大法流更为融通密切。

   金刚智尊者的心子不空三藏(705—774)是盛唐至中唐的密教巨擘。他除了于上师处领受各种法要,还曾遵师遗命远赴印度受学于师祖龙智阿阇黎,并遍游五印大力搜求密藏及各种经论。天宝五年(746)回到长安时,携归大量显密梵籍。不空三藏灌顶、传法、译经等事业都十分广大,名震朝野,备受皇室礼遇。唐密在他的大力弘传下,趋于极盛。他所翻译并得到公认而入藏的众多密乘法要,以及《仁王般若经》、《密严经》、《大虚空藏菩萨所问经》、《文殊师利佛刹功德庄严经》、《慈氏菩萨所说大乘缘生稻秆喻经》、《大乘缘生论》、《佛为优填王说王法正论经》、《大方广如来藏经》、《大圣文殊师利赞佛法身礼》、《百千颂大集经地藏菩萨请问法身赞》等大量显宗经论,还有不空三藏自身的巍巍功德和地位,均昭示着直至公元八世纪中叶,(正在向西藏大规模输出佛法的)圣地印度仍然法流清净世所钦仰!

   安史之乱后的公元758年,不空三藏上表请求搜访国内留存的梵文经荚加以修补,并作翻译传授。得准后遂将历来玄奘、义净、善无畏、菩提流志、宝胜等三藏法师请来中国的梵经典籍做了一次大规模的集中整理。不空学通梵汉,对显密诸宗的融通一贯有着深刻的理解和阐扬。他的再传弟子日僧空海等将大唐朝盛极一时的密宗引入了日本,形成东密一脉。

   不空三藏生前便屡有惊世骇俗的神异示现,圆寂时更是异相纷呈,表明他确是一位学修精湛的得道高僧。《宋高僧传》中记载:“空未终前,诸僧梦千仞宝台摧,文殊新阁颓,金刚杵飞上天。又兴善寺后池无故而涸,林竹生实庭花变萎。七月六日茶毗,帝诏高品刘仙鹤,就寺置祭,赠司空,谥曰大辩广正智三藏。火灭收舍利数百粒,八十粒进内,其顶骨不然,中有舍利一颗,半隐半现,敕于本院别起塔焉。空之行化利物居多,于总持门最彰殊胜。”《大唐故大德赠司空大辨正广智不空三藏行状》里的动情评述,也反映出这位旅华梵僧在大唐朝佛教界中的影响和地位:“大师据灌顶师位,四十余年,入坛弟子,授法门人,三朝宰臣,五京大德,缁素士流,方牧岳主,农商庶类,盖亿万计。其登戒坛,二千弟子。一切有部,独为宗师。呜呼!大师训人之道,其徒不一,泯合二谛,适于众因,先观性以示方,非妄投而虚力,以大海之法宝,随所受而适心,以雪山之妙药,故应病而令服。是以有苏悉地毗卢遮那金刚顶经诸真言部,若戒定慧,顿渐半满,大师之教也。如是大师,其存也三朝帝师,其殁也万人哀痛,教法悬于日月,生死沾于雨露。二七僧人,常入天宫之会,三千门士,犹承圣上之恩。且佛教东来,向近二千载,传胜法,沐光荣,实未有与大师同年而语者也。诸弟子等所痛:夜室光沈,释门丧宝,天柱中折,济舟忽覆,泛泛苦海,将何所依?泪尽继血,心摧魄丧……”

   在圣教正法最极兴隆、圣祖英才纷纷应世的大唐朝,能获得如此无尚的赞誉和广大的敬仰,能如此强烈地震撼信众的灵魂,这人肯定不简单!

   从上可见,密宗祖师及密教圣法正如同时代的显宗教法一样,对大唐佛教的兴盛繁荣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那个伟大的时代,涌现了多如繁星的伟大人物,这些万众景仰的圣祖硕德对密宗的广泛弘传,不仅不觉忧虑与反感,反做了大力赞叹和颂扬,不少公认的大智者(如玄奘法师、义净法师、开元三大士等)还为密法的翻译、传播和弘扬付出了大量心血。没有理由让人相信,他们的修证境界和择法慧眼,竟比千余年后某些没来由的先生更加差劲!

   于此可对密教的传承源流作一总的梳理。汉文大藏经密教部中的《两部大法相承师资付法记》讲道:“三藏金刚智云:我从南竺国,亲于龙智阿阇梨边,传得此金刚界百千颂经。龙智阿阇梨自云:从毗卢遮那如来(即释迦如来是,此约法性身为名)在世,以此金刚界最上乘法,付嘱普贤金刚萨埵,普贤金刚萨埵付妙吉祥菩萨,妙吉祥菩萨复经十二代,以法付嘱龙猛菩萨(龙猛菩萨即龙树菩萨也,菩萨生时于龙树下生故名龙树也)龙猛菩萨又经数百年以法付嘱龙智阿阇梨,龙智阿阇梨又经百余年(此二圣者道果成就,皆寿数百岁)以法付金刚智三藏。金刚智三藏和尚蕴大小乘,宗一切有部,住戒霜洁,律为提塘,南天竺国王第三子。为弘法故杖锡五天,来游震旦……时三藏金刚智知中天竺国无畏三藏解大毗卢遮那教,叹言:“此法甚深难逢难遇,昔于南天竺国闻有大毗卢遮那教名,遂游五天访求都无解者,今至大唐喜遇此教。”遂请无畏三藏求授大毗卢遮那大教,亘为师资传授二本教。三藏金刚智阿阇梨又将此金刚界大教王付大兴善寺三藏不空智阿阇梨,三藏不空智和尚又以此法付嘱含光阿阇梨等弟子五人……”

   “三藏善无畏云:“此法从毗卢遮那佛,付嘱金刚手菩萨,金刚手菩萨经数百年传付中印度那烂陀寺达磨掬多阿阇梨(龙智三藏),达磨掬多阿阇梨次付中印度国三藏释迦种善无畏。”……开元七年从西国,将大毗卢遮梵夹经等来至此国,玄宗皇帝礼为国师。随驾两京,翻译大毗卢遮那等经,为大毗卢遮那曼荼罗灌顶大阿阇梨。无畏三藏和尚复将此大毗卢遮那大教王,付天竺国三藏金刚智,三藏金刚智复将金刚界大教王授三藏善无畏,互为阿阇梨,递相传授……”

   不空三藏译出的《金刚顶瑜伽三十七尊出生义》中云:“故自佛已降,迭相付嘱,释师子得于毗卢舍那如来方授,而誓约传金刚萨…

《第四章 不容亵渎的尊严 第四节 汉藏密法一家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