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不容亵渎的尊嚴 第叁節 學術研究的誤區(6)
人類需求的重點,從物質轉回精神,是時代的大趨勢。這爲我們闡揚人性和生命的終極價值,厘清東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關系,進而理直氣壯地替佛教正名,提供了良好的契機。可以相信,隨著生命意識的覺醒和科學神話的破滅,源自殖民地時期的盲目崇尚,以及曾經大行其道的機械世界觀、庸俗唯物論、庸俗唯理論等現代迷信,都將重新受到審視。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失去生存土壤的反傳統的佛教學術研究,也就氣數已盡了。
近現代科學技術給人類帶來表面的物質繁榮的同時,也造成了可怕的負面影響,人在飛速運轉的精密物質世界中已經越來越找不到自我的價值。科學技術對兩次世界大戰的巨大損失所作出的“貢獻”,至今讓人記憶猶新。如今,個人的嗔恨力毀掉一座城市乃至一個國家的危險,也與日俱增。有人拜訪愛因斯坦,請他對第叁次世界大戰的情景作個預測,大科學家幽幽答言:我無法告訴你第叁次世界大戰的情景,但我可以告訴你第四次世界大戰的情景,那就是使用石塊和木棒!人類理性鑄成的科學技術這把雙刃劍,能否規規矩矩地接受理性主人的揮舞,不惹事生非,可真是越來越說不准。
高速發展導致的資源急劇枯竭,也成了全球性的危機。早在1972年,馬薩諸塞理工學院的丹尼斯
米都斯領導的一個十七人小組,就向羅馬俱樂部提交了一份題爲《增長的極限》的報告,對當代西方增長癖文化進行了批判。報告指出,由于地球的能源、資源和容積有限,人類社會的發展和增長必然有一定的限度。用倍增的速度去求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必然會使物質和能源供應達到極限,給人類帶來災難。
美國學者裏夫金和霍華德撰寫的《熵:一種新的世界觀》一書,是繼之出現的極有影響的一部批判西方物質文明的力作。該書把“熵”這個物理學概念廣泛運用于哲學、心理學、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等衆多領域,對引發“高熵文化”惡性泛濫的牛頓-笛卡爾機械世界觀進行了猛烈抨擊,嚴厲駁斥了鼓吹不斷高速增長的西方傳統思想。作者借助有力的理論和事實指出,科技進步並沒有給人類帶來所希求的美滿生活,更多的卻是垃圾、混亂、困擾和危機。
在牛頓機械論世界觀看來,世界是一部大機器,它呈現出我們在星球運動中所觀察到的那種井然有序的規律。一切都只是運動中的物質,完全可以用數學公式來精確度量,連人也只是機械世界中的物理現象而已。正是這種傳統世界觀直接導致了物質享樂主義的惡性膨脹和人類對自然界的掠奪性開發。占世界人口百分之六的美國人爲了維持其生活水平,要耗費掉約叁分之一的世界礦物資源年産量,就是個典型例子。因此,如果西方式的發展得到普及,那麼全球性的環境汙染和資源枯竭等問題,將不堪設想。
要避免這些問題,尤其是要弄明白人類生存的合理方式和價值取向,進行一場世界觀的深刻反省和變革勢在必行。該書就此講道:
“我們現代的世界觀大約是400年以前形成的,盡管此後得到了極大的提煉與修正,但許多方面仍保持了它的雛形。我們生活在十七世紀牛頓機械論世界模式的影響之下。”
“這是一個機器的,而不是人的世界觀。機械論模式的建築師們把萬物的質從它們的量中分離出來並排除在考慮之外,從而使他們的世界變成了一個完全由沒有生命的物質組成的冷冰冰的世界。從一個純物質世界到一個物質至上的世界,僅一步之遙。……人們把曆史看成是不斷進步的過程,它把社會從雜亂無章的狀態帶到了牛頓的機械論世界觀所闡述的井然有條、准確可靠的狀態。
有兩個人立刻開始尋找這些普遍規律與社會運行之間的關系。約翰
洛克把政府和社會的活動同世界機器模式聯系了起來。亞當
斯密則在經濟領域裏進行了同樣的努力。
……男男女女就這樣遭受到了培根、笛卡爾和牛頓讓自然遭受的同樣命運,淪爲在冰冷的機械的宇宙中與其它支離破碎的物質發生關系的純物理現象。……如果從今天生態學的角度來看洛克的觀點,那麼我們難免會惴惴不安,因爲洛克不給地球上每條河流安上水壩,不讓每個自然之謎一覽無余,不把每座高山敲成碎片榨出石油,他是不會罷休的。洛克的唯生産力論和唯物論觀點如此刻板……亞當
斯密與洛克如出一轍,堅信人類活動的基點是物質的私益。既然人不爲己天誅地滅,那麼社會就不應該妨礙他們追求物質利益,譴責他們的自私自利。……任何把道德強加于經濟之上的企圖都妨礙了那只“看不見的手”。”
“阿爾伯特
愛因斯坦曾經苦思冥想:哪一條科學定律是當之無愧的最高定律。最後他下的結論是:
“一種理論前提越爲簡練,涉及的內容越爲紛雜,適用的領域越爲廣泛,那這種理論就越爲偉大。經典熱力學就是因此給我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我相信只有內容廣泛而又普遍的熱力學理論才能通過其基本概念的運用而永遠站穩腳跟。””
“熱力學第二定律實質上就是說宇宙萬物從一定的價值與結構開始,不可挽回地朝著混亂與荒廢發展。熵就是對宇宙某一子系統中由有效能量轉化而來的無效能量的衡量。根據熵的定律,無論在地球上還是宇宙或任何地方建立起任何秩序,都必須以周圍環境裏的更大混亂爲代價。……熵的定律摧毀了曆史是進步的這一觀念。熵的定律也摧毀了科學與技術能建立起一個更有秩序的世界這一觀念。實際上,它具有說服力地超越現代(牛頓式)的世界觀。這個勢頭與當時牛頓機械論世界觀取代中世紀羅馬基督教世界觀時的那種勁頭極其相似。”
“一個普通男子能産生大約十分之一馬力的力量。牛頓模式的信徒們會說:把這個數字與現代技術賦予一個普通美國人的成千上萬的馬力比一下,那麼誰還會懷疑曆史就是進步,現代人的生活要比古人好得多呢?這樣的思維方法有這麼一個前提,即能量流通越大,社會效率就越高,文明進步就越快,世界就越有秩序。
現在是徹底清除這種無稽之談的時候了。誠然,每一項新技術的發展的確加快了能量提取和流通的過程。但我們不能忘記能量是既不能被産生又不能被消滅的,而是只能從有效狀態被轉化爲無效狀態。因此,每一個由加快能量流通的新技術所體現的所謂效率的提高,實際上只是加快了能量的耗散過程,增加了世界的混亂程度。”
““原來皇帝沒穿衣服!”人們發現技術的真相時會發出這樣的感歎。一旦我們揭開了籠罩在技術之上的神秘面紗,我們會發現技術所起的只是一種轉化作用。任何人類天才創造出的技術只不過是自然界所蘊藏的能量的轉化器。在這個轉化過程中,能量流過社會和生命系統,滿足了處于非平衡狀態的生命(及其附屬品)須臾間的需要。在能量流通的盡頭,能量被最終耗盡,進入了無效狀態。
……我們還認爲技術能給世界帶來更大的秩序。事實又是恰恰相反。熵定律告訴我們,每當一定的有效能量被消耗掉,周圍環境的混亂就會增加。現代工業社會巨大的能量流通,給我們居住的世界帶來了極大的混亂。技術現代化的進程越快,能量轉化的速度也就越高,有效能量就耗散的越多,混亂程度也就越大。
……這便是熱力學第二定律,是無法回避的。但是,我們還是不理解,爲什麼我們越把世界技術化,世界反而越是要出毛病。……技術社會危機指數的增長,是一張通向生命和地球俱告毀滅的單程車票。”
“自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引進控製論和現代信息論以來,科學家們認識到,收集信息和儲存知識都要花費能量,因此,就得爲熵付出代價。……
這兩個傳說都認爲,知識的取代破壞了世界的原始美。當潘多拉打開寶匣蓋子時,也打開了生活的秘密;夏娃吃了智慧樹上的蘋果,則標志著一個漫長、痛苦曆程的開端。積累、利用更多的知識使世界陷于更加混亂、瓦解的狀態。
……比如,我們常聽說人體器官對情境的反應比理性化決策更爲可靠。或者說,有時,在特定情況下,相信智力不如相信本能。如果問這是爲什麼,一般解釋是人的直覺或本能與現實發展更加協調。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而且同第二定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如上所述,思想過程中步驟越來越多,越來越複雜、抽象、集中,能量的耗費和混亂程度就越加嚴重。人類思想發展史是人類思想越來越偏離生活中的現實世界的曆史。……很奇怪,似乎是我們得到的信息越多,我們就越難做到消息靈通。作出決策成爲難事,而且我們的世界也使我們更加糊塗。心理學家稱這種狀況爲“信息超載”。這個巧妙的臨床術語背後是“熵定律”。發出的信息越多,我們可吸收、保留和利用的信息就越少。剩下的能量以耗費掉的能量或垃圾形式聚集起來。這種耗費掉的能量越集越多,確實是一種社會汙染,各種精神錯亂症狀也增加了,正如有形垃圾損害了人體健康那樣。
美國的精神病劇增和信息革命是並行不悖的。……美國的精神病防治人員比警察還多。”
“在多數情況下,我們占有的東西變成占有了我們。我們成了附屬品。”
“日益惡化的能源危機也有可能驅使美國武裝幹涉中東,引起一場全面核對抗和星球毀滅。……難道我們真會因舍不得他國的廉價能源而甘願發動侵略,並在第叁次世界大戰中迅速地用核武器毀掉我們的星球?”(本書問世于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引者注)
“就在人類竭力繼續增加能量流通的時候,世界總的能源環境卻在日益涸竭,浪費和混亂越來越嚴重。人類要生存,唯一的希望就是放棄對地球的掠奪,轉而適應自然秩序。”
““很奇怪,就在普通人開始完全相信…
《第四章 不容亵渎的尊嚴 第叁節 學術研究的誤區(6)》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