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不容亵渎的尊严 第三节 学术研究的误区(6)
人类需求的重点,从物质转回精神,是时代的大趋势。这为我们阐扬人性和生命的终极价值,厘清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进而理直气壮地替佛教正名,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可以相信,随着生命意识的觉醒和科学神话的破灭,源自殖民地时期的盲目崇尚,以及曾经大行其道的机械世界观、庸俗唯物论、庸俗唯理论等现代迷信,都将重新受到审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失去生存土壤的反传统的佛教学术研究,也就气数已尽了。
近现代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表面的物质繁荣的同时,也造成了可怕的负面影响,人在飞速运转的精密物质世界中已经越来越找不到自我的价值。科学技术对两次世界大战的巨大损失所作出的“贡献”,至今让人记忆犹新。如今,个人的嗔恨力毁掉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危险,也与日俱增。有人拜访爱因斯坦,请他对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情景作个预测,大科学家幽幽答言:我无法告诉你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情景,但我可以告诉你第四次世界大战的情景,那就是使用石块和木棒!人类理性铸成的科学技术这把双刃剑,能否规规矩矩地接受理性主人的挥舞,不惹事生非,可真是越来越说不准。
高速发展导致的资源急剧枯竭,也成了全球性的危机。早在1972年,马萨诸塞理工学院的丹尼斯
米都斯领导的一个十七人小组,就向罗马俱乐部提交了一份题为《增长的极限》的报告,对当代西方增长癖文化进行了批判。报告指出,由于地球的能源、资源和容积有限,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增长必然有一定的限度。用倍增的速度去求得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必然会使物质和能源供应达到极限,给人类带来灾难。
美国学者里夫金和霍华德撰写的《熵:一种新的世界观》一书,是继之出现的极有影响的一部批判西方物质文明的力作。该书把“熵”这个物理学概念广泛运用于哲学、心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众多领域,对引发“高熵文化”恶性泛滥的牛顿-笛卡尔机械世界观进行了猛烈抨击,严厉驳斥了鼓吹不断高速增长的西方传统思想。作者借助有力的理论和事实指出,科技进步并没有给人类带来所希求的美满生活,更多的却是垃圾、混乱、困扰和危机。
在牛顿机械论世界观看来,世界是一部大机器,它呈现出我们在星球运动中所观察到的那种井然有序的规律。一切都只是运动中的物质,完全可以用数学公式来精确度量,连人也只是机械世界中的物理现象而已。正是这种传统世界观直接导致了物质享乐主义的恶性膨胀和人类对自然界的掠夺性开发。占世界人口百分之六的美国人为了维持其生活水平,要耗费掉约三分之一的世界矿物资源年产量,就是个典型例子。因此,如果西方式的发展得到普及,那么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等问题,将不堪设想。
要避免这些问题,尤其是要弄明白人类生存的合理方式和价值取向,进行一场世界观的深刻反省和变革势在必行。该书就此讲道:
“我们现代的世界观大约是400年以前形成的,尽管此后得到了极大的提炼与修正,但许多方面仍保持了它的雏形。我们生活在十七世纪牛顿机械论世界模式的影响之下。”
“这是一个机器的,而不是人的世界观。机械论模式的建筑师们把万物的质从它们的量中分离出来并排除在考虑之外,从而使他们的世界变成了一个完全由没有生命的物质组成的冷冰冰的世界。从一个纯物质世界到一个物质至上的世界,仅一步之遥。……人们把历史看成是不断进步的过程,它把社会从杂乱无章的状态带到了牛顿的机械论世界观所阐述的井然有条、准确可靠的状态。
有两个人立刻开始寻找这些普遍规律与社会运行之间的关系。约翰
洛克把政府和社会的活动同世界机器模式联系了起来。亚当
斯密则在经济领域里进行了同样的努力。
……男男女女就这样遭受到了培根、笛卡尔和牛顿让自然遭受的同样命运,沦为在冰冷的机械的宇宙中与其它支离破碎的物质发生关系的纯物理现象。……如果从今天生态学的角度来看洛克的观点,那么我们难免会惴惴不安,因为洛克不给地球上每条河流安上水坝,不让每个自然之谜一览无余,不把每座高山敲成碎片榨出石油,他是不会罢休的。洛克的唯生产力论和唯物论观点如此刻板……亚当
斯密与洛克如出一辙,坚信人类活动的基点是物质的私益。既然人不为己天诛地灭,那么社会就不应该妨碍他们追求物质利益,谴责他们的自私自利。……任何把道德强加于经济之上的企图都妨碍了那只“看不见的手”。”
“阿尔伯特
爱因斯坦曾经苦思冥想:哪一条科学定律是当之无愧的最高定律。最后他下的结论是:
“一种理论前提越为简练,涉及的内容越为纷杂,适用的领域越为广泛,那这种理论就越为伟大。经典热力学就是因此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我相信只有内容广泛而又普遍的热力学理论才能通过其基本概念的运用而永远站稳脚跟。””
“热力学第二定律实质上就是说宇宙万物从一定的价值与结构开始,不可挽回地朝着混乱与荒废发展。熵就是对宇宙某一子系统中由有效能量转化而来的无效能量的衡量。根据熵的定律,无论在地球上还是宇宙或任何地方建立起任何秩序,都必须以周围环境里的更大混乱为代价。……熵的定律摧毁了历史是进步的这一观念。熵的定律也摧毁了科学与技术能建立起一个更有秩序的世界这一观念。实际上,它具有说服力地超越现代(牛顿式)的世界观。这个势头与当时牛顿机械论世界观取代中世纪罗马基督教世界观时的那种劲头极其相似。”
“一个普通男子能产生大约十分之一马力的力量。牛顿模式的信徒们会说:把这个数字与现代技术赋予一个普通美国人的成千上万的马力比一下,那么谁还会怀疑历史就是进步,现代人的生活要比古人好得多呢?这样的思维方法有这么一个前提,即能量流通越大,社会效率就越高,文明进步就越快,世界就越有秩序。
现在是彻底清除这种无稽之谈的时候了。诚然,每一项新技术的发展的确加快了能量提取和流通的过程。但我们不能忘记能量是既不能被产生又不能被消灭的,而是只能从有效状态被转化为无效状态。因此,每一个由加快能量流通的新技术所体现的所谓效率的提高,实际上只是加快了能量的耗散过程,增加了世界的混乱程度。”
““原来皇帝没穿衣服!”人们发现技术的真相时会发出这样的感叹。一旦我们揭开了笼罩在技术之上的神秘面纱,我们会发现技术所起的只是一种转化作用。任何人类天才创造出的技术只不过是自然界所蕴藏的能量的转化器。在这个转化过程中,能量流过社会和生命系统,满足了处于非平衡状态的生命(及其附属品)须臾间的需要。在能量流通的尽头,能量被最终耗尽,进入了无效状态。
……我们还认为技术能给世界带来更大的秩序。事实又是恰恰相反。熵定律告诉我们,每当一定的有效能量被消耗掉,周围环境的混乱就会增加。现代工业社会巨大的能量流通,给我们居住的世界带来了极大的混乱。技术现代化的进程越快,能量转化的速度也就越高,有效能量就耗散的越多,混乱程度也就越大。
……这便是热力学第二定律,是无法回避的。但是,我们还是不理解,为什么我们越把世界技术化,世界反而越是要出毛病。……技术社会危机指数的增长,是一张通向生命和地球俱告毁灭的单程车票。”
“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引进控制论和现代信息论以来,科学家们认识到,收集信息和储存知识都要花费能量,因此,就得为熵付出代价。……
这两个传说都认为,知识的取代破坏了世界的原始美。当潘多拉打开宝匣盖子时,也打开了生活的秘密;夏娃吃了智慧树上的苹果,则标志着一个漫长、痛苦历程的开端。积累、利用更多的知识使世界陷于更加混乱、瓦解的状态。
……比如,我们常听说人体器官对情境的反应比理性化决策更为可靠。或者说,有时,在特定情况下,相信智力不如相信本能。如果问这是为什么,一般解释是人的直觉或本能与现实发展更加协调。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而且同第二定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上所述,思想过程中步骤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抽象、集中,能量的耗费和混乱程度就越加严重。人类思想发展史是人类思想越来越偏离生活中的现实世界的历史。……很奇怪,似乎是我们得到的信息越多,我们就越难做到消息灵通。作出决策成为难事,而且我们的世界也使我们更加糊涂。心理学家称这种状况为“信息超载”。这个巧妙的临床术语背后是“熵定律”。发出的信息越多,我们可吸收、保留和利用的信息就越少。剩下的能量以耗费掉的能量或垃圾形式聚集起来。这种耗费掉的能量越集越多,确实是一种社会污染,各种精神错乱症状也增加了,正如有形垃圾损害了人体健康那样。
美国的精神病剧增和信息革命是并行不悖的。……美国的精神病防治人员比警察还多。”
“在多数情况下,我们占有的东西变成占有了我们。我们成了附属品。”
“日益恶化的能源危机也有可能驱使美国武装干涉中东,引起一场全面核对抗和星球毁灭。……难道我们真会因舍不得他国的廉价能源而甘愿发动侵略,并在第三次世界大战中迅速地用核武器毁掉我们的星球?”(本书问世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引者注)
“就在人类竭力继续增加能量流通的时候,世界总的能源环境却在日益涸竭,浪费和混乱越来越严重。人类要生存,唯一的希望就是放弃对地球的掠夺,转而适应自然秩序。”
““很奇怪,就在普通人开始完全相信…
《第四章 不容亵渎的尊严 第三节 学术研究的误区(6)》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