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四章 不容亵渎的尊嚴 第叁節 學術研究的誤區(4)▪P3

  ..續本文上一頁,甚或這答案早已超出了純粹物質科學的能力範圍。但有迹象表明,現代物理學已經越來越注意到人的因素在研究過程中的重要性,這不單指從事研究工作的科學家的專業素養,特別是指在研究過程中原則上不能排除的觀測者對觀測結果的影響。(有時這種影響甚至是決定性的。)從相對論、量子論到現代宇宙學的“人擇原理”,還有類星體的引力透鏡現象等,許多進展強烈顯示,過去認爲在原則上是可以“不摻雜”進來的人的因素(這種絕對的“不摻雜”曾一度被當做“科學”和“理性”的驕傲),如今卻表現得越來越活躍,越來越有趣。作爲佛教徒我們當然樂意設想,主觀和客觀的這種奇妙關系背後潛藏著某些有益的啓示。

   絕對真空的概念,也被基態的微細量子能量波動所取代。現代物理學認爲,正是這種波動所産生的細泡的暴脹,形成了我們所處的宇宙。這和《楞嚴經》、《起信論》所言一念根本無明心妄動而産生虛空、世界,有些相似。當然,完全用科學理論來解釋佛法是相當困難的,也是沒有必要的,但科學的發展既然越來越對佛教有利,那我們亦不妨對此表示謹慎的樂觀。

   日本醫學博士江本勝自1994年起,在冷室中以高速攝影的方式來拍攝和觀察水結晶,結果發現水具有複製、記憶、感受和傳達信息的能力。由此結集出版的《水知道答案》一書,引起了世界性轟動,不僅掀起了一波波水研究熱潮,而且對于認識精神世界的神奇內涵,也帶來很大啓迪。書中有這樣幾段話:

   “不論這個遊戲是否可以驗證,許多人都承認,人類意志的能量,具有強烈的影響萬物的能力。而雲是由水構成的,同時還是一種氣體,所以應該更容易對人的意志産生反應。

   在過去,如果說人的意志可以影響物質,通常總免不了遭到“不具備科學性”的非議。但現在最前沿的科學已經發展到不進入精神或意念等非肉眼可見的領域便無法解釋很多東西的境地。

   從量子力學開始,到榮格學派的心理分析理論,再到遺傳基因學派,都已經開始肯定在我們居住的叁維空間之外,另有一個我們肉眼看不見的世界。據說,那個世界不僅看不到、摸不著,而且就連時間都不存在。

   因研究量子力學而聞名世界的大衛

  博姆(DavidBohm),將我們可以感知的這個世界稱爲“明在系”,並且認爲“明在系”的背後另有一個被稱爲“暗在系”的世界。“暗在系”的世界了解“明在系”世界的一切,而生活在“明在系”的事物則記載了“暗在系”世界的一切信息。

   也許這有點兒難懂,但換句話說,其道理與“一沙一世界”有些相似。從一小部分宇宙,可以窺見整個宇宙的全貌;一個人的身上就記載了宇宙全部的信息,甚至其中的一個細胞的身上,也都刻畫著整個宇宙。(中略)從這種理論來看,世界不僅瞬息萬變,而且還在不斷地更新著,而我們的意志正協助著這個世界的更新。了解這一點,也許你對人生的看法也會從此改變。”

   上述帶有強烈的東方神秘主義色彩的文字,讓我們敏感地意識到,即便在純學術性佛教研究的老巢——日本,傳統思想也在悄然複蘇。這從一個側面說明了真理生命的頑強性。

   驅逐了似是而非的機械時空觀、機械世界觀,再來剖析佛教學術研究的誤區,就輕而易舉了。呼吸著時空虛幻性、質能新觀念、非決定性現象等清新空氣,人們很容易理解,宇宙和生命的深層奧密的確大大超越了日常感官經驗。既然時空的本性如此玄妙,究竟的真理又如此深邃,那我們有什麼理由不抱以最誠懇、最謙慎的心態來面對呢?我們有什麼把握可以斷言,以往的學科知識(特別是血腥的殖民地時期的知識)皆鐵定無誤,並且決定不存在對時空等“頑固地堅持著的幻覺”早有深刻了悟和自在駕馭的高級智慧生命呢?

   幾百年來,人類發展起來的知識和能力,實際仍然十分有限,有限的能力面對無限的真理,深深的敬畏和感動必定油然而生。接下來人們會明白,應該懷著什麼樣的心態,來叩開偉大的傳統精神世界。

   現代科學的進步,早已在事實上宣告,生命和事物可以更大的自由度和多樣性展開。因此,如果真是一個科學精神壓過傲慢、偏見的人,那他肯定不會斷言,天界、地獄、龍宮以及“靈山未散”盛況,決定不能以超越聲、光的生理性可感波段和想像中的絕對時空參照系的方式而存在。

   “沒有看見其存在”,與“事實上不存在”,能直接劃上等號嗎?在機械世界觀占支配地位的歲月裏,“想當然”的氣魄,或許可以贏得名聲和喝彩。但現在跟那陣子不一樣了,隨著科學的進步,一個接一個的“想當然”已經和正在被人們送進曆史展館。宇宙人生的精彩和奧妙,早已不是殖民地時期的僵化觀念所能拘得住的了。所以現在來看那些曾經春風得意躊躇滿志地高喊“龍宮何在”、“南天竺鐵塔何在”等前衛口號的佛學研究家,會發現他們不比在二維平面上生活慣了因而搞不懂叁維(以上)空間的扁平蟲,聰明到哪兒去。

   對時間的迷惑引發了對空間的迷惑,對空間的迷惑又産生了對時間的迷惑。可憐的學術研究者們就這樣墮入繁複玄深的迷宮中,與真理起勁地玩開了捉迷藏的遊戲,哪有心思去想——時空“只不過是一種頑固地堅持著的幻覺”呀!

   由于無法理解超常的大乘顯密佛法源流,碰巧又趕上進化論思想席卷全球,曆史也就容忍明治朝的走投無路的佛學研究家們努力犯錯了。作爲哺乳綱靈長目高級動物的有出息的後裔,他們當然有足夠的智商尋找到符合自己先入之見的獨特胃口的“食物”。于是,在機械世界觀和泛進化論史觀基礎上進行大膽猜測、自由聯想和皮相比對,遂成爲所謂的批判性、科學性佛教學術研究的主要內容。在人類文化史和科技史上,曾經出現過不少重大失誤,但像這種愚蠢到家厚顔無恥的錯誤,尚屬罕見!

   或問:某些外道學說也否定世俗現象界的實有,同時也有一些奇異的神通示現,那麼他們對時空、世界的認識,是否就和佛教一樣殊勝呢?此外,任何一種無法加以直接檢驗的事物,是否都將由此有了辯稱其存在的理由呢?

   對此不妨暫時借用科學哲學的觀點作答。

   在科學的標准問題上,歐洲傳統盛行的是實證主義,尤其近代邏輯實證主義認爲,必須根據數學和邏輯的公理及規則,或者根據經驗、事實來確定一個命題的真假。也就是說,必須從正面進行“實證”。

   針對此種觀點,當代著名科學哲學家波普爾提出了“否證論”。他認爲,要從正面來證實一種全稱的科學理論,在邏輯上是不可能的。譬如“天鵝都是白的”這個命題,就無法通過觀察完天下所有的天鵝加以證實。因此波普爾提出,一個理論如果在邏輯上或事實上能夠被證僞卻一直未被證僞,其重要預言、推論還得到了有效驗證,那麼就可以稱之爲科學的理論。否則,它就不是科學的。

   根據這個著名的標准,我們來分析上述兩個問題。雖然外道徒在一定程度上體悟到現象界並非如其顯現般實有,但他們並不是從大乘空性的角度來認識這一點,而是通常將世俗顯現視爲某個更加隱秘的實有主宰(如大梵天、大自在天等)的幻變。無論這位至高無上的主宰,還是其創造平凡世間的過程,其實早被佛教以中觀、因明等正理破斥得體無完膚,根本無法立足。也就是說,外道的這些觀念和境界,存在著十分嚴重的缺陷,並且已經受到有力的證僞。因而它是不科學的。

   關于第二個問題,如果一個事物或理論無法通過邏輯或經驗來證明它是假的,即不具有“可證僞性”,那麼根據“否證論”,它在一開始就沒有科學性可言了。因爲波普爾認爲,“可證僞性”是科學理論所必備的性質。

   那麼,佛教的“可證僞性”如何呢?

   我們知道,佛教並非僅僅是一種道德倫理,與簡單崇拜超驗形而上實體的西方宗教,也存在很大區別。若從理論上觀察,佛教的因明、唯識、中觀等學說,均具有極其嚴密的論證過程,其邏輯性和說服力是很強的。從古自今,還沒有聽說哪一個人通過公正、客觀的方式,有效地證明了這些學說在其適用範圍內不正確。盡管曆史上出現過不少謗法、滅法事件,如今也不乏曲解和诋毀佛教的現象,但其所依仗的,無非是些暴力、陰謀、胡攪蠻纏或造謠中傷等非正當手段。真正令人信服的“勝利”,從來都沒出現過。

   其次,從實踐看,無論小乘還是大乘、顯宗還是密宗,都有著極其嚴謹的修證次第。因而任何一個正常人,都有機會通過實際修持佛教法門,來驗證各乘境界的真僞。古今中外,排除違緣、障難進行長期如法修持的佛教徒,皆獲得了煩惱淡薄、身心自在的境界,開發出智慧、悲心、神通等驚人功德的實例,亦屢見不鮮。盡管現代人的善根、法緣不一定能和古人相比,但如果有決心、有條件全身心地投入修持,依然可以獲證相應的成就。有一分付出,就會有一分收獲。

   從涵蓋一切色心、器情萬法的廣泛性,以及在精神修煉上極強的可操作性看,佛教的“可證僞度”是相當高的。既如此,那爲何佛教一直顛撲不破,未能被人有效地證僞呢?這是因爲,佛教揭示的是宇宙、人生的真谛,故對佛教進行證僞,無異于是對法界的真實本性進行證僞(至少需要先對阿爾伯特

  愛因斯坦的許多言論進行證僞),所以永遠不會成功。

   或問:個人精神修煉在普適性和透明度上,會不會有所不足呢?

   首先應該肯定精神活動的重要性。比如說,哪怕是最雄偉的一座山,或者最秀美的一棵樹,也不可能思考出相對論,或者處理最簡單的斜面、電流實驗結果。事實上,一切科學理論的提出和科學實驗的進行,都離不開人的精神因素。即便最先進的射電望遠鏡或離子加速器,其觀察結果的了…

《第四章 不容亵渎的尊嚴 第叁節 學術研究的誤區(4)》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