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第四章 不容亵渎的尊严 第三节 学术研究的误区(4)▪P3

  ..续本文上一页,甚或这答案早已超出了纯粹物质科学的能力范围。但有迹象表明,现代物理学已经越来越注意到人的因素在研究过程中的重要性,这不单指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的专业素养,特别是指在研究过程中原则上不能排除的观测者对观测结果的影响。(有时这种影响甚至是决定性的。)从相对论、量子论到现代宇宙学的“人择原理”,还有类星体的引力透镜现象等,许多进展强烈显示,过去认为在原则上是可以“不掺杂”进来的人的因素(这种绝对的“不掺杂”曾一度被当做“科学”和“理性”的骄傲),如今却表现得越来越活跃,越来越有趣。作为佛教徒我们当然乐意设想,主观和客观的这种奇妙关系背后潜藏着某些有益的启示。

   绝对真空的概念,也被基态的微细量子能量波动所取代。现代物理学认为,正是这种波动所产生的细泡的暴胀,形成了我们所处的宇宙。这和《楞严经》、《起信论》所言一念根本无明心妄动而产生虚空、世界,有些相似。当然,完全用科学理论来解释佛法是相当困难的,也是没有必要的,但科学的发展既然越来越对佛教有利,那我们亦不妨对此表示谨慎的乐观。

   日本医学博士江本胜自1994年起,在冷室中以高速摄影的方式来拍摄和观察水结晶,结果发现水具有复制、记忆、感受和传达信息的能力。由此结集出版的《水知道答案》一书,引起了世界性轰动,不仅掀起了一波波水研究热潮,而且对于认识精神世界的神奇内涵,也带来很大启迪。书中有这样几段话:

   “不论这个游戏是否可以验证,许多人都承认,人类意志的能量,具有强烈的影响万物的能力。而云是由水构成的,同时还是一种气体,所以应该更容易对人的意志产生反应。

   在过去,如果说人的意志可以影响物质,通常总免不了遭到“不具备科学性”的非议。但现在最前沿的科学已经发展到不进入精神或意念等非肉眼可见的领域便无法解释很多东西的境地。

   从量子力学开始,到荣格学派的心理分析理论,再到遗传基因学派,都已经开始肯定在我们居住的三维空间之外,另有一个我们肉眼看不见的世界。据说,那个世界不仅看不到、摸不着,而且就连时间都不存在。

   因研究量子力学而闻名世界的大卫

  博姆(DavidBohm),将我们可以感知的这个世界称为“明在系”,并且认为“明在系”的背后另有一个被称为“暗在系”的世界。“暗在系”的世界了解“明在系”世界的一切,而生活在“明在系”的事物则记载了“暗在系”世界的一切信息。

   也许这有点儿难懂,但换句话说,其道理与“一沙一世界”有些相似。从一小部分宇宙,可以窥见整个宇宙的全貌;一个人的身上就记载了宇宙全部的信息,甚至其中的一个细胞的身上,也都刻画着整个宇宙。(中略)从这种理论来看,世界不仅瞬息万变,而且还在不断地更新着,而我们的意志正协助着这个世界的更新。了解这一点,也许你对人生的看法也会从此改变。”

   上述带有强烈的东方神秘主义色彩的文字,让我们敏感地意识到,即便在纯学术性佛教研究的老巢——日本,传统思想也在悄然复苏。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真理生命的顽强性。

   驱逐了似是而非的机械时空观、机械世界观,再来剖析佛教学术研究的误区,就轻而易举了。呼吸着时空虚幻性、质能新观念、非决定性现象等清新空气,人们很容易理解,宇宙和生命的深层奥密的确大大超越了日常感官经验。既然时空的本性如此玄妙,究竟的真理又如此深邃,那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抱以最诚恳、最谦慎的心态来面对呢?我们有什么把握可以断言,以往的学科知识(特别是血腥的殖民地时期的知识)皆铁定无误,并且决定不存在对时空等“顽固地坚持着的幻觉”早有深刻了悟和自在驾驭的高级智慧生命呢?

   几百年来,人类发展起来的知识和能力,实际仍然十分有限,有限的能力面对无限的真理,深深的敬畏和感动必定油然而生。接下来人们会明白,应该怀着什么样的心态,来叩开伟大的传统精神世界。

   现代科学的进步,早已在事实上宣告,生命和事物可以更大的自由度和多样性展开。因此,如果真是一个科学精神压过傲慢、偏见的人,那他肯定不会断言,天界、地狱、龙宫以及“灵山未散”盛况,决定不能以超越声、光的生理性可感波段和想像中的绝对时空参照系的方式而存在。

   “没有看见其存在”,与“事实上不存在”,能直接划上等号吗?在机械世界观占支配地位的岁月里,“想当然”的气魄,或许可以赢得名声和喝彩。但现在跟那阵子不一样了,随着科学的进步,一个接一个的“想当然”已经和正在被人们送进历史展馆。宇宙人生的精彩和奥妙,早已不是殖民地时期的僵化观念所能拘得住的了。所以现在来看那些曾经春风得意踌躇满志地高喊“龙宫何在”、“南天竺铁塔何在”等前卫口号的佛学研究家,会发现他们不比在二维平面上生活惯了因而搞不懂三维(以上)空间的扁平虫,聪明到哪儿去。

   对时间的迷惑引发了对空间的迷惑,对空间的迷惑又产生了对时间的迷惑。可怜的学术研究者们就这样堕入繁复玄深的迷宫中,与真理起劲地玩开了捉迷藏的游戏,哪有心思去想——时空“只不过是一种顽固地坚持着的幻觉”呀!

   由于无法理解超常的大乘显密佛法源流,碰巧又赶上进化论思想席卷全球,历史也就容忍明治朝的走投无路的佛学研究家们努力犯错了。作为哺乳纲灵长目高级动物的有出息的后裔,他们当然有足够的智商寻找到符合自己先入之见的独特胃口的“食物”。于是,在机械世界观和泛进化论史观基础上进行大胆猜测、自由联想和皮相比对,遂成为所谓的批判性、科学性佛教学术研究的主要内容。在人类文化史和科技史上,曾经出现过不少重大失误,但像这种愚蠢到家厚颜无耻的错误,尚属罕见!

   或问:某些外道学说也否定世俗现象界的实有,同时也有一些奇异的神通示现,那么他们对时空、世界的认识,是否就和佛教一样殊胜呢?此外,任何一种无法加以直接检验的事物,是否都将由此有了辩称其存在的理由呢?

   对此不妨暂时借用科学哲学的观点作答。

   在科学的标准问题上,欧洲传统盛行的是实证主义,尤其近代逻辑实证主义认为,必须根据数学和逻辑的公理及规则,或者根据经验、事实来确定一个命题的真假。也就是说,必须从正面进行“实证”。

   针对此种观点,当代著名科学哲学家波普尔提出了“否证论”。他认为,要从正面来证实一种全称的科学理论,在逻辑上是不可能的。譬如“天鹅都是白的”这个命题,就无法通过观察完天下所有的天鹅加以证实。因此波普尔提出,一个理论如果在逻辑上或事实上能够被证伪却一直未被证伪,其重要预言、推论还得到了有效验证,那么就可以称之为科学的理论。否则,它就不是科学的。

   根据这个著名的标准,我们来分析上述两个问题。虽然外道徒在一定程度上体悟到现象界并非如其显现般实有,但他们并不是从大乘空性的角度来认识这一点,而是通常将世俗显现视为某个更加隐秘的实有主宰(如大梵天、大自在天等)的幻变。无论这位至高无上的主宰,还是其创造平凡世间的过程,其实早被佛教以中观、因明等正理破斥得体无完肤,根本无法立足。也就是说,外道的这些观念和境界,存在着十分严重的缺陷,并且已经受到有力的证伪。因而它是不科学的。

   关于第二个问题,如果一个事物或理论无法通过逻辑或经验来证明它是假的,即不具有“可证伪性”,那么根据“否证论”,它在一开始就没有科学性可言了。因为波普尔认为,“可证伪性”是科学理论所必备的性质。

   那么,佛教的“可证伪性”如何呢?

   我们知道,佛教并非仅仅是一种道德伦理,与简单崇拜超验形而上实体的西方宗教,也存在很大区别。若从理论上观察,佛教的因明、唯识、中观等学说,均具有极其严密的论证过程,其逻辑性和说服力是很强的。从古自今,还没有听说哪一个人通过公正、客观的方式,有效地证明了这些学说在其适用范围内不正确。尽管历史上出现过不少谤法、灭法事件,如今也不乏曲解和诋毁佛教的现象,但其所依仗的,无非是些暴力、阴谋、胡搅蛮缠或造谣中伤等非正当手段。真正令人信服的“胜利”,从来都没出现过。

   其次,从实践看,无论小乘还是大乘、显宗还是密宗,都有着极其严谨的修证次第。因而任何一个正常人,都有机会通过实际修持佛教法门,来验证各乘境界的真伪。古今中外,排除违缘、障难进行长期如法修持的佛教徒,皆获得了烦恼淡薄、身心自在的境界,开发出智慧、悲心、神通等惊人功德的实例,亦屡见不鲜。尽管现代人的善根、法缘不一定能和古人相比,但如果有决心、有条件全身心地投入修持,依然可以获证相应的成就。有一分付出,就会有一分收获。

   从涵盖一切色心、器情万法的广泛性,以及在精神修炼上极强的可操作性看,佛教的“可证伪度”是相当高的。既如此,那为何佛教一直颠扑不破,未能被人有效地证伪呢?这是因为,佛教揭示的是宇宙、人生的真谛,故对佛教进行证伪,无异于是对法界的真实本性进行证伪(至少需要先对阿尔伯特

  爱因斯坦的许多言论进行证伪),所以永远不会成功。

   或问:个人精神修炼在普适性和透明度上,会不会有所不足呢?

   首先应该肯定精神活动的重要性。比如说,哪怕是最雄伟的一座山,或者最秀美的一棵树,也不可能思考出相对论,或者处理最简单的斜面、电流实验结果。事实上,一切科学理论的提出和科学实验的进行,都离不开人的精神因素。即便最先进的射电望远镜或离子加速器,其观察结果的了…

《第四章 不容亵渎的尊严 第三节 学术研究的误区(4)》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